白杨礼赞词语(推荐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词语(推荐5篇)
第一篇:白杨礼赞词语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错综:互相交错在一起,如“错综复杂”,文中指黄绿两种颜色相互混合、映衬。
错,参差、错杂。
和风:温和的风。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倦怠:因疲劳而放松。
疲乏。
困倦。
怠,松懈。
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力争上游:极力争取处于先进的地位。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圈:模模糊糊的圆圈。
晕,光影、色泽四周模糊的部分。
不折不挠:意思同“百折不挠”。
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婆娑:盘旋。
一般指舞蹈,一说文中指枝干屈曲盘旋。
另一说指树木的枝叶随风飘动,像舞蹈一样的姿态。
娑,念suō。
虬枝:弯弯曲曲像龙一样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伟,高直。
朴质:纯真而没经过修饰的。
挺拔:直立而高耸。
伟丈夫:有抱负有作为的男子汉。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楠木:一种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秀颀:美丽而高大。
颀,念qí,高大的意思。
鄙视:轻视、看不起。
第二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柳的风韵,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这个“礼”是敬礼,致敬的意思,赞是赞美的意识,所以这篇课文是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茅盾老先生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粗读课文
上节课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自己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ppt)
通过刚才的认读生字词,可以看出的大家预习的都非常认真,下面找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一找课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并想一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抒情线索是什么?(生读)
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找的文中直接赞美的白杨树的语句,
(找学生说)同学们找的都非常的准确,那谁来说一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呢?(找学生说)同学们找的既准确又迅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白杨礼赞,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以下这个问题:(出示ppt)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
(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
(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三精读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从白杨树的哪些特征来描写他的外形?
干:“笔直”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同学们。
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
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
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那么3.(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
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
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所以本文是一片托物言志的散文。
四、课堂总结: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同学们,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环境美
白杨树外形美-----不平凡
神态美
象征着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第三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九(5)班,是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差,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在教学交流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
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朗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图片
二、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三、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题目:礼赞:崇敬而赞美。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四、给下列字注音:
毡子垠楠木颀垠(yín)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yān)
晕(yùn)圈参(cān)天潜(qián)滋暗长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 suō)虬(qiú)枝
五、解释下列词语:
[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姿态] 姿势,样儿。
还可指态度、气度。
[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
[秀颀] 美而高。
同义词辨析
鄙视轻视
相同: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
区别:“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
“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
比较而言,“鄙视”所代表的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本课例句:“让那些……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六、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
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及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
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作者对黄土高
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一条大毡子”
(2)本文一开始用大段的文字描写高原景色,然后才写到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好处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尤其以其“单调”来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而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4)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5)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又如何?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6)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3、总结: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
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白杨树在文中是怎
样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它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在本文中的形象,从外形来说,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从神来说,是力求上进,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在作者的心目中,它象征了北方的解放区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叶:向上…… 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总:这……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
)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
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
“笔直”、“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
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
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第三部分: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
二、阅读第7-8节:
1、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2、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从哪些地方看出,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之处?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伟岸、正直、挺拔……(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找出课文第七段中的排比句和反问句,看看它们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第一句让人由白杨树向外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农民;第三句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的枝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句话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
强调后面的“精神”。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
三、讨论第9节: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
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
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
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1-4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为了把白杨树的形象写得更丰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联想把白杨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较,欲扬先抑,然后用“但是”一转,接着连用七个褒义词,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层(5-8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
这段文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先指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这既是对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对群众的态度的铺垫。
然后,作者再次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阐述了他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结构特点:本文结构严谨巧妙,起笔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下文并不马上接着写白杨树,而是宕开一笔,描写西北高原的风光,这一笔虽然不是写白杨树,但目的是写白杨树,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接下来,文章从线(面)到点,由远而近,由景及树,转入对白杨树的工笔描绘。
之后,文章又从对白杨树的形神描写转入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由树及人。
最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
其中,衔接紧密,注意呼应,过渡尤为突出,如第四段既是白杨树出场的结束处,又是下文细致描写的引起句,词句上又与第一段呼应。
第六段用“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为上段描写作结,又用“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引起下文,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文章结句也与开头呼应。
这几处呼应的文字,直抒胸臆,感情越来越强烈,给人以反复的感情撞击,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结构上天衣无缝,突出了中心。
四、语言品析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难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象征手法的作用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拓展:
象征: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联想,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的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体现。
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
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