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 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2. 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 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2、 积累二人的名句
3、 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 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
【PPT 投影】朗读提要:
1、 节拍:X X 一 X X 一 X X 一 X 和 XX 一 X X 一 X 一 XX 。
2、 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戈y 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
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 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 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 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 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 【PPTI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 、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 、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 【PPTI: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
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
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PPTI 展示合作探究的要求
精品文档 一、 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精品文档
教学重点: 层意蕴。
教学难点: 层意蕴。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常规用
具、 1课时 PPT 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
……(交流时间5-6分钟)
“不同点”参考: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 “老臣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
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仰慕的情感,重音落在:三、天下、两、济
B、“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朗读时应放缓些,“丞”字的发音可以稍稍拖长,这样读起来才会有亲切感。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一一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解读到这一层,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若替换成“锦官城外木森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一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
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壮志未酬的痛苦:(知人论世,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