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大家都很熟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前段时间我偶尔听到这样一句话“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在听到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讨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数学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方法及其美的表现,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美的韵味等方面,有目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处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二、设置问题,激发认识需求

“学贵质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有了疑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激发认识需求。

三、善于引导,激发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有充裕想象思

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为使兴趣这种内驱力持久,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由责任感、成就感、兴趣爱好及挫折等心理产生的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独立钻研、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数学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介绍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家的生平和有趣的数学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授立体几何中的体积公式、必修三中的算法案例等教材时,结合教学介绍祖暅、欧拉、高斯、刘徽等数学家的生平和他们对数学的贡献,介绍陈景润高中时期听一位数学教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这些故事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组织课外小组,提高学习兴趣

举办课外数学小组,把那些自愿参加课外数学小组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一周一次的课外学习活动。学习探究《银行存款问题》《极值问题》《欧拉与凸多面体定理》《祖冲之与圆周率》《有关球体的数理计算》等多个数学专题和研究性学习。数学小组的活动不仅丰富和加深了小组成员的数学知识,同时开阔数学视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逐步爱上数学,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