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论文
摘要:建筑美学是构筑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理论中的一个子系统。建筑美学包括了建筑的艺术哲学、建筑的美学史以及建筑的审美心理学等内容,它直接起到表明建筑艺术态度和引导建筑艺术发展方向的作用。
关键字: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美学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的学科,建筑美学除了与基本美学存在着具体与普遍的关系之外,它与其他的具体美学分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建筑美学是一门实用美学。这就表示着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学习建筑美学。
其次,由于建筑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因此,无论审美观念、价值体系、艺术方法,还是评判标准,建筑美学与技术美学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美学”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建筑理论文章中,但对其精确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学术界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将建筑美学定义为:“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美的本质及其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及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一门学科。”
根据建筑美学的基本定义,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应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属于“美的哲学”层面。它主要回答建筑美的本体是什么?如建筑美的起源、本质、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建筑里的“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哲学内容。
第二层次:属于“艺术社会学”层面。它主要研究内容有:建筑艺术与地理、气候、生态等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等社会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艺术与审美主体(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形式与构成要素(如建筑的结构、材料、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之
间的相互关系等。
第三层次:属于“审美心理学”层面。即从心理学层面研究建筑与人的审美关系,它可以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个角度去研究和探索美学内涵。从审美客体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各历史时期建筑美感特征以及各种环境、空间形式和建筑类型给人的审美感受;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人在欣赏建筑艺术时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的发生、发展和反馈过程。
所以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学期会有建筑美学和环境心理学两门课了,这就是让我们把美与心理学给结合在一起学习,让我们通过研究心理学,来对建筑的美产生新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建筑。
第四层次:属于“艺术实践”层面。即研究如何将建筑美学理论付诸于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等实践中。从艺术实践的美学研究内容出发,它包括建筑形式美学、建筑环境美学、建筑结构与材料美学、建筑群体与空间美学、灯光夜景美学等内容。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
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这是一种富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变化。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然而在当代在西方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的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
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是建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所在,形式美法则并不是给建筑形式建立框架和标本,而是研习相对稳定和通用的设计方法,这些原则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项目灵活调整和变更。形式美法则主要解决了建筑形式的“可读性”,因为受众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去分析和思考建筑形式的过程。
总结:通过了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建筑的美的定义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原来建筑的美有着另一种鉴赏方式,不光光是外形的美,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都能看出美,比如建筑内部设计时的流线,那种柔顺的流线或是墙线的坚毅,都是一种另类的美。感谢建筑美学教会了我欣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