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一体化战略与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乡一体化战略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一要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方略,二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标签: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1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2.1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前,中国选择和推行的是重工业及城市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通过对城市市民进行补贴,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以迅速达到工业化。这种主要靠农业供给建立起来的资本集约型工业化模式,造成资本过度集中于城市产业,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农业和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客观上趋于严重。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不仅使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贫困群体、农村为落后地区的格局得以强化,而且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必将破坏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全面小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重大方略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依托中国国情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变城乡对立为统筹城乡发展,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老路。“一体化”的“化”,就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化”掉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化”掉城乡之间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

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2.2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瞄准城镇化目标,加强同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同时,要通过学习宣传,使各级领导更加明确这个目标定位,自觉地把这个定位贯彻落实到各种“建设”活动之中。克服就村建“村”的狭隘认识,走出用小农经济的发展理念设计“新农村”的规划误区,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战略、高目标和长远任务,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推动综合变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发展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应实践东部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把发展生产同改造小农经济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同向非农产业扩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农业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结合起来,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变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倡导互助合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这一背景出发,一定要把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构建城乡互助合作关系的主导方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工促农应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供给,开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配套支持、产业衔接和改造提升,化解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业资本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以城带乡从根本上说要加强城乡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市场、发展方式、设施条件、消费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均等化问题。要害不在于让农民移居城市,也不在于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而在于农民是否享受到城市的环境条件和消费水准,农村是否具有同城市差不多的“经济社会整体素质”。现在西部一些大城市一公里外的农村,仍在从事传统的小农经济,这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身边这个大城市的关系,同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村没有多大差别。相反,在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虽居住在农村,企业还叫“乡镇企业”,但事实上已成为不住在城市的“城里人”,成为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理顺工农、城乡关系,重点要在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改善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使城乡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形成农村面貌的整体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