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合集下载

(新教材)部编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五单元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新教材)部编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五单元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规划准备 《乡土中国》共 14 章,共开设 4 节导读课。在开设导读 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 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 3 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4~ 8 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9~11 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 读 12~14 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步,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 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 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 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是受条件限制的,但是大体上说,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第三步,“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 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 了流弊。”(对比概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 的关系,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前 3 章主旨、联系及作用 第 1 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 2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会,在空间 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 3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 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 3 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 的文化特点。 前 3 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 3 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 基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导读内容 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 录”及前 3 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

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共24张PPT)

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共24张PPT)

最后一部分(第十三、十四篇)可以视作是时势权力的进一步论述,即对于社会变动和乡村进步 的方式方法论述。无论是《名实的分离》还是《从欲望到需要》,都说明了乡村进步的速度要比以往 我们所认为的迅速,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知识上的开化、计划上的指导,让乡土中国有了更好 的发展前景。
十四个篇章,彼此独立,却在内涵上有着无法磨灭的联系。从论述基础,到论述条件,从乡土格 局到乡土统治,最后引起发展上的思考,思维缜密,论述有力。
第一篇: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 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二篇: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 字是多余的。 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 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 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 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摘要:权力是为了平衡社会冲突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加强社会合作的称为 “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 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 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 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一、规划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开设导读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目标任务(一)基本目标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二)高级目标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厘清结构,明确概念一、导读内容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导读过程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

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

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

2019-2020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新导学上册必修第五单元教学课件

2019-2020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新导学上册必修第五单元教学课件
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 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 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 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 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
【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 ,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 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 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 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 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 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 ,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 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 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 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PPT课件
16 猫
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 哲理。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 野猫,是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 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 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 经被人类驯化了约3500年(但未 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 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 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 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 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 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 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其一犬坐于前”
仅,只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连接、紧跟 缀行甚远。
很 跟从 又,再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
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跟原来一样
一起
翻译
一个屠户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jiǒng
shàn





chí
dān
míng
suì




kāo
xiá


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意暇甚 这里指神情、态度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二:
课时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内容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方法 精读 泛读
泛读
任务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 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 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 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 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 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 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 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 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 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 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 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 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 ,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 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 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 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 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 波纹的性质…… [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 ,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 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任务二 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示例]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 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 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 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 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 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一组 。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解读)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解读)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2019)

学习活动一:阅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快速阅读第2、3、4段,划出这三段中的关键信息
③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 。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 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 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 豫过。所以该说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 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这算不得是定稿, 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 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文字下乡》
4、《乡土中国》具有多重语文学习价值(1)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 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 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 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 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 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比如:复述讲解和联系现实生活。
学习活动一:阅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阅读第1段,圈出关键词 ①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 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 “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 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说明:序号为《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的段落序号,以下均是 。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教学课件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 《礼治秩序》《无讼》
• 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 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 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 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 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 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 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 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 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术 著作大多追求的是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 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 1.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 《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 习一些社 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 等等。无论带着哪种预期来阅读,目标明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5单元ppt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5单元ppt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 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原文选读】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 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 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 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 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 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 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 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 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 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 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 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 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 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 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 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3.传承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
精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5 把握内容,辨析概念(精品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5 把握内容,辨析概念(精品课件)

概念 角度
发生条件 实现方式
性质
横暴权力
社会冲突 上剥削下
强制
同意权力
社会合作 社会分工
民主
教化权力
社会继替 教化过程
教化
角度
概念
横暴权力
存在 权力在 状况
无为的状态
乡土社 会的存 在状况 及具体 原因
具体 原因
皇权为了维持自 身的延续,力求 无为养民,在乡 土社会里一定程 度上让给同意权
力活动
同意权力 处于中国政治 结构的下层, 不占主导状态
内部关系 ⑤ 夫妻为主轴
⑥ 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妻为配轴
情感定向 ⑦ 夫妻感情融洽
⑧ 偏向同性,抑制男女情感
文化模式 ⑨ 浮士德式(重激情) ⑩ 亚普罗式(重稳定)
3.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概念比较。 在本书中,作者时时注意比较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区别,从西方社会
的视角反观乡土社会,更能发现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区别。请结合文 本,填写下表。
第 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课时5 把握内容,辨析概念
学习目标
1.分析框架结构,把握其内在联系;梳理整本书内容。 2.辨析、比较文中的成对概念。
课前知识铺垫
1.浏览目录,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
章节标题
论述重点
命名或概念
比较维度
土:两种大的社会类 礼俗社会、法理 乡土社会——现代
乡土本色
展开来,无论在社会意义上还是在地理意义上。普通家庭通过设立自己的家
祠认可这一社会秩序,以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的成员身份等。
在晚期帝制期间,以祭坛为中心的日常仪式,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包括
许多并无识字之人的家庭,绑缚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当中。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 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 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 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 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 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 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 而城市却不然。 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 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 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 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 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 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 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 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 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 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体现了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 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而齐尔格 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 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 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 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 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 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冷漠、封闭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约来维系。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信号词 信号词:代词、 重要的修饰(限 定性)词语、关 联词语
关键词
私:

私: 批 没读
为 自 己
有 概打
公 念 算,
德 心
丨 私
只 图 个


益。
3.论证方法(“明方法”)
先驳后立,边驳边立:如《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 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 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 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 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名句,更具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 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 《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 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 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 注。
(二)高级目标 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 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 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 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师生明确: (1)前 3 章思维导图参考 第 1 章《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 的作用。此章 17 段之间的关系: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 的关系,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2)前 3 章主旨、联系及作用 第 1 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 2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会,在空间 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 3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 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 3 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 的文化特点。 前 3 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 3 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 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 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 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 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 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 义。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 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 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相 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说法有误,原 文 说 的 是 “ 会 得 到 从 心 所 欲 而 不 逾 规 矩 的 自 由 ” ,“ 没 有 隔 阂”表述错误,原文提到“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 果”,表明并不是没有隔阂。B 项,“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 因为大家感情深厚”于文无据。D 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 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 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 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 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一、导读内容 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 录”及前 3 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
二、导读过程 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 (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 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 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 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 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 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 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 归故土。
活动二:阅读前 3 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1)理解概念的方法 第一步,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 第二步,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 第三步,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 第四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 等。
(2)理解“乡土社会” 第一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 句) 推断:“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 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 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 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 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 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 代社会”。
第四步,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 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 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 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 3 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 的阐述仅仅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 “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2.三个任务,明确阅读方向 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 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 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完成任务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
3.两个活动,师生讨论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前 3 章的 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 3 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 3 章 在全书中的地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用。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 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 (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怀揣梦想离开故 土,在底层辛苦劳作,户口解决不了,住房只能租住,不能最 终成为北京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人不能在北京扎根,只能漂着。 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 名。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 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 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 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 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一、规划准备 《乡土中国》共 14 章,共开设 4 节导读课。在开设导读 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 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 3 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4~ 8 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9~11 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 读 12~14 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 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 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 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 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 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 斯。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B 项,“个体之间”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同时,“因果关系”于文 无据。C 项,“为了谋生”表述错误,第四段中“并不是由于 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表明乡民聚合是无目的 的。D 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的原因分析不当, 应该是“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 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 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 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 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 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 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 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三、作业布置 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阅读 4~8 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 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 习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