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doc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2.1判断句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三结束语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四川省隆昌县油房中学郭婷内容提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文言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格式:1、判断句式2、倒装句式3、省略句式4、疑问句式5、否定句式6、被动句式。
通过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文言句式的特点及多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并选择了中学课本中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来作例证,最后提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言句法形式分析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特别是新教材实施以后,文言文教学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初中阶段古诗文作品约占了课文总数30%,《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2023年高考之文言文句式 (看)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句式【真题演练】(2022全国乙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这些官员和百姓?”固定句式奈……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现在请让我寻找无人供养的老人、弱者,没有家的孤苦之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方法指导】固定句式一、判断句:基本不用判断词“是”,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2、“……者……”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3、“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者也”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无标志句;臣本布衣。
(《出师表》)6、“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8、“是”字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如:“忌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例句疑问句:疑问词(何/谁/孰/安…)+动词+?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否定句:否定词(不/弗/未/非…)+宾语(代词)+动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或“是”为标志:宾语+之/是+动词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②唯利是图(成语)2.定语后置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高三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二、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皆指目陈胜范增数目项王1、云霏霏兮欲雨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四、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驴不胜怒,蹄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今王鼓乐于此五、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1、朝歌夜弦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
3、朝服衣冠4、籍吏民,封府库。
练习杖汉节牧羊。
寻向所志。
二月草已芽。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规律总结: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名词后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翻译方法:名词作状语一、表示时间1、时汉连伐胡。
2、日侍坐备顾问。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常以身翼蔽沛公。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用(以、靠)••••••”等。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惠等哭,舆归营。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1、童子隅坐而执烛。
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面署第一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孔子东游。
七、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吾得兄事之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②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它们分别 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 高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介宾)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四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前言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阅读古代文献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正文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白异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主谓宾语的位置、动词的时态、助词的使用等。
•文言虚实:文言文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常使用虚词、置补结构等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
•文言偏正:文言文中的偏正结构较多,即用词与词间存在修饰关系,其中常见的有“了”、“之”、“而”等。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全篇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通过全篇的阅读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不能只看某个句子或段落。
•细节把握: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要注重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思路等。
•正误鉴别:要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正误,注意逻辑矛盾、表述不当等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释。
3. 文言文的鉴赏与解读•原文鉴赏: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借助注释和研究资料进行理解。
•作品解读: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深入的解读,探究作者的意图、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等。
•与现实联系:将文言文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启示和影响。
结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语法、阅读技巧和鉴赏解读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文言文将成为你们学习语文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注意:本文为AI助手创作,仅供参考。
深入研究文言文1. 阅读古代文献•古代文献的特点:古代文献包括历史书籍、哲学著作、文学作品等,阅读古代文献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 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 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
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