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发表者:赵东奇【定义】凡因外感邪毒所致,以体温升高(38.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既称外感高热症。
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有不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1.发病急,一般在3-5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具有一定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寒暑失常,劳逸失度,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
具备上述(一)、(二)项,参考其它项,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分析步骤】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
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一)分期表证期:包括风热袭表,风寒束表,寒热混杂、暑热犯表,均病在卫表阶段。
表里证期:多属于表里同病,包括肺热,胃热,腑实,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里证期:病邪入里,涉及多个脏腑,可见于气分,营分,血分证或见于正气亏虚的危重证。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零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 (39)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45)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 (57)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69)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8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7)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 (145)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67)外科中医临床路径 (19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29)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 (265)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 (28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93)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47)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365)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407)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49)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491)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 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外感发热系外感时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在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刺,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 风寒束表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荐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g、防风9g、柴胡6g、前胡9g、川芎9g、枳壳9g、羌活9g、独活9g、茯苓9g、桔梗6g、甘草6g。
2 风热犯表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奚肇庆;余婉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3(022)006
【摘要】本文就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门诊中医临床路径进行扼要阐述,以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临床参考.
【总页数】2页(P916-917)
【作者】奚肇庆;余婉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9
【相关文献】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J], 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崔咏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J], 余嗣崇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J], 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崔咏梅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住院中医临床路径 [J], 奚肇庆;余婉蓉
5.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J], 江耀广;何嘉莉;周红;丁邦晗;覃晓兰;陈伯钧;罗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安卫字〔2011〕110号安康市卫生局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通知各县区卫生局、医院、中医院,市直各大医院: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并按安卫字〔2011〕73号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电子版请到安康市卫生局网站医政管理栏目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共计20个科目92个病种)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共计18个科目78个病种)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主题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通知抄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康市卫生局政办科2011年3月18日印发共印40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20个科目92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骨伤科(9个)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4、骨蚀(股骨头坏死)5、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6、桡骨远端骨折7、锁骨骨折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踇外翻肛肠科(5个)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肛裂病(肛裂)3、脱肛病(直肠脱垂)4、痔(混合痔)5、肛漏病(肛瘘)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8个科目78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2、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片PPT课件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 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 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 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5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 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 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 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 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 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 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 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2.难以找到速效可靠的退热中医疗法:外感发热的重要症状是发热。也是许多患 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西医的激素、解热止痛药均有效果肯定的退热作用。可以退热的 中医药疗法虽多,因退热时间较慢,且退热机理未明,患者和医生都对中医退热的信 心不足。
(三)解决思路
.难点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 (1)采用“整体证据方法”,为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标准住院日≤ 7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4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年月 日 (第 1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首次病历记录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进行实验室检查 □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变化,必要时监 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内科外感发热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清淡饮食 □辩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辩证静点中药注射液 □基础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 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说明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 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 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 遵医嘱物理降温。
5. 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 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 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 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 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 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 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 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C(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
(三)特色技术1. 刮痧(详见附录2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摘要:目的: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让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扑伪麻片;在治疗组患者中,风寒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免煎剂—麻黄荆防合剂,风热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免煎剂-桑菊银翘合剂,寒湿感冒型患者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湿热感冒型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清热化湿口服液,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产生的总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产生的总有效率仅为75.0%,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体温恢复方面,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情况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并非必用药物,使用中成药或中药免煎颗粒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称感冒,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咽、喉部或鼻腔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中病因为病毒感染的更为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流涕、咳嗽、鼻塞、头痛、头晕、喷嚏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有的患者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喉部充血等症状[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疫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疫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当环境或气候条件快速剧烈改变时,会流行性的爆发。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80例,在治疗组患者中,有风寒感冒型患者20例,风热感冒型患者20例,寒湿感冒型患者20例,湿热感冒型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21岁~69岁,平均年龄为37.3岁;对照组患者80例,年龄范围为22岁~74岁,平均年龄为36.6岁,经过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体重、排除标准、临床症状、就诊时间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实验资料具有可比性。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染喉部,导致鼻腔黏膜发生急性炎症。
婴幼儿可由于高热引起吐逆,泻肚,抽搐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较为多见。
呈现散发性,弱感染和散发性感染等特点,预后较好。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定上呼吸道感染检查以血常规,X光及血清学为主。
常规血液检查发现,早期少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均升高。
在临床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可以通过病史,鼻咽部炎症发生,体征及症状,外周血及胸部X线检查等确诊。
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病毒分离用细菌培养及血凝抑制或病毒血清学试验均可证实病因诊断。
(1)白细胞的数目及分类。
病毒感染时,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较低,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红细胞计数升高,且随着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发生位移,至细胞核。
(2)胸部X线片排除肺部疾病的可能。
(3)病原学诊断以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测为基础。
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一)常见病毒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诱因有以下几种: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毒以及柯萨基病毒等。
(二)肺炎支原体亦称肺炎原浆菌、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等,它不仅能导致肺炎的发生,而且还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肺炎多发生于5-14岁儿童。
(三)常见细菌一般仅仅为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
入侵上呼吸道继发性细菌感染以嗜血流感杆菌、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为主。
三、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此病以外感风邪为多,病位囿于肺卫少有传变,多为实证。
临床上常见风寒和风热二型咽部肿痛或不肿痛,为分辨寒热之主要标准。
体质素虚复感受外邪,多属本虚标实证。
治疗的原则:主要是解表散邪。
风寒型适合辛温解表,风热型适合辛凉解表,虚实夹杂的患者适合扶正祛邪同时考虑。
(二)分型治疗1、风寒型症见:开始时感到鼻赛且声音加重,或者出现鼻子发痒并且打喷嚏,流清鼻涕,稀薄或喉痒咳痰,不口渴:或有寒、热、不出汗时感到头痛,四肢感到又酸又痛,舌苔发白且腻,脉紧或缓。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医学临床上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为病毒因素所致,其中有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还有百分之三十的患者为细菌因素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如果人的身体在着凉、雨淋、身体过度劳累后均较易发生病症,会导致身体防御功能削弱,进而促使细菌、病菌迅速的发生、发展,最终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本次主要针对这类病症的临床治疗做详细分析。
方法:本次从科室筛选的主要患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设定观察目标有80例,以计算机软件做分组处理,一部分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将其归为对照组,还有其他患者为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干预,纳入观察组,对患者干预后身体恢复情况、治疗满意度、治疗疗效等进行全面调查。
结果:针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身体明显在好转(P<0.05);治疗前给患者和家属发放问卷表,对本次治疗满意度评估,统计数据显示对照组有部分患者表示对此次治疗不肯定(P<0.05)。
结论:主要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治疗,此次运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干预,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病症,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高发病率疾病,稍有不慎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炎等病症,临床大量治疗实践表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运用中医治疗路径能够迅速的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症状[1],符合患者的治疗期望。
本次针对观察主体运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主要为了解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筛选观察主体有80例,根据计算机软件将患者分成不同组别,患者开始及结束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一组为对照组,二组为观察组,前一组数据统计表显示男性患者居多,有33例,其他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均大于50岁,后一组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20例,患者年龄均低于70岁,对患者基本信息、病症类型、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资料比较,无对比意义(P>0.05)。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一)难点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2.难以找到速效可靠的退热中医疗法(二)原因分析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目前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各家以六经辨证、温病辩证理论为基础,沿用传统方剂治疗上感,疗效确切。
也有不少医家在治疗方便另劈蹊径,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方剂,宜疗效明显,但是传统方剂众多,经验自拟方各具特点,一直以来,难以形成标准统一治疗方案。
2.难以找到速效可靠的退热中医疗法:外感发热的重要症状是发热,。
也是许多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西医的激素、解热止痛药均有效果肯定的退热作用。
可以退热的中医药疗法虽多,因退热时间较慢,且退热机理未明,患者和医生都对中医退热的信心不足。
(三)解决思路1.难点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1)采用“整体证据方法”,为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越来越多人呼吁,医学决策和干预时要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目前,最高等级的临床证据是对所有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系统评价。
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扩展了证据的分级系统。
该系统中“专家意见”是第5等级也是最低等级的证据。
对于中医而言,目前循证医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相对于中医的干预措施,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却不多,复方和个体化对随机对照试验都是挑战。
大部分中医临床是基于临床经验、案例和各家学说。
中医要能遵循“最佳证据”的原则去治疗,但是如何判断最佳“证据”?对于大多数临床病症,几乎没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
而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言,随机对照试验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量增多。
因此,我们需要囊括整体证据,并用合理的方法去评价不同的证据类型,使综合的结果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并有临床意义的“最佳可及证据”。
这就是循证医学中的“整体证据方法”。
评价所有可及的证据,而不只是强调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获取证据。
才能全面科学地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 年)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 (ICD-10 编码:J11.151)。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 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 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2
(4)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 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 桔梗、辛夷花、甘草。 如风寒夹湿,证则头胀如裹,恶寒而身热不扬,肢体痠痛者可改用羌活胜湿汤以 祛风散寒除湿。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 银花、桔梗、桑叶。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2.退热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4.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 5.护理(辨证施护):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3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 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 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 5-10 分钟即可。 5. 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6. 中医特色治疗 (1) 酒剂擦浴:酒精(柴葛酒精浸液)擦患者的双侧颈部大血管、腋下、手心、足 心、腹股沟等处,顿挫高热。 (2) 冰敷疗法:高热病人,可将冰袋敷于病人的前额、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 用于高热病人,需持续应用,且要经常更换冰袋,直至体温下降。现代称为冰袋外敷 法,用于顿挫高热。 (3) 针刺疗法:针刺十宣穴。皮肤针:对发热汗不出及项背疼痛者,沿背部督脉、 膀胱经用 皮肤针叩打,之后再拔火罐。 (4) 刮痧疗法:重点刮拭背部大椎到至阳和两侧的大杼至肺俞,刮拭出痧,同时大 力刮拭全手掌,尤其是大小鱼际部位,可以加快退热的速度。
1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 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 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 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 /T11-2008)。 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 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 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TCD 编码: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
ICD-10 编码:J11.151)
患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