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土地利用现状
5、用地布局现状
6.小结
二、规划背景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2、编制重点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
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
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
3、主导产业的确定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一、性质和规模
1、开发区性质
2、人口规模
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1、规划布局结构
2、功能分区
3、空间布局方案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工业用地布置
2、居住用地布置
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
4、其它用地的布置
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五、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组成
2、规划建设目标
3、规划布置原则
4、公共绿地的分布
5、防护绿地的设置
六、景观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内容
七、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电力工程规划
4、电信工程规划
5、天然气规划
6、供热规划
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消防工程规划
2、防洪、排涝规划
3、人防设施规划
九、环境保护规划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目标与措施
3、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十、环境卫生规划
1、环境卫生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垃圾收运规划
4、垃圾处理规划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环卫基地及基层环卫机构规划
十一、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2、近期建设规划
十二、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
1、管理模式与实施主体的确定
2、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的开发模式
3、采用多渠道土地开发及投、融资手段
4、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5、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6、加强规划立法及实施监督工作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荆州开发区位于荆州市城区东端,西临沙市机场,东接岑河农场及荆岳铁路规划线,北枕荆州地方铁路货运站及豉湖渠,南至长江,总面积约79.61km2,人口14。

6万人。

2、自然条件
⑴、气候气象
荆州开发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四湖流域中区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16.4℃,极端最高温度39.8℃,最低温度-5℃,年平均日照1885.7小时,全年无霜期长达255天,年平均降雨量1127mm,最大降雨量1853.5mm(1954年),最小降雨量655.3mm (1978年),4-6月份降雨量812.7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2%,区内平均风速
2.4—2.6m/s,最大风速15.7m/s。

⑵、地形地貌
荆州开发区地势低洼平坦,呈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27.20-31.5m(黄海高程)。

⑶、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属我国新华夏系的江陵凹陷,其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静水沉积物,土体深厚。

⑷、水文条件
本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南靠长江,北邻长湖,内有范家渊,白水滩养殖水面,城区的两大排污、排水主渠(豉湖渠、西干渠)流径辖区,地表水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深在10m—100m。

水库:北邻长湖,湖泊面积160km2,正常水位30.5m,最大库容6.79亿m3。

河流:内有豉湖渠,西干渠两大排污、排水渠道,豉湖渠流径长6.3km,西干渠流径长9.3km。

地下水:全区地表水径流量大,地表水总量约2.04亿m3,可开采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1.03亿m3,24小时单井出水量平原湖区1000-5000m3。

流径的主要河流历年平均高水位:豉湖渠设防水位29.70m,警戒水位30.20m,保证水位30.64m(54年最高水位达31.00m),辖区内有王家港、宿直一渠、四清渠、化港河等开口在15m以上的渠道共计26条与豉湖渠、西干渠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排灌水系,全区现有小型水泵站7座,总装机容量775KW,排水流量7.7m3/s。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⑴、行政区划与人口
荆州开发区管辖联合乡、沙市农场两个乡镇,东与沙市区岑河镇毗邻,南抵长江,西至沙市城区,北与沙市区关沮乡、锣场乡接壤。

联合乡下辖12个村:柳林洲村、胜利村、幸福村、三板桥村、连心村、跃进村、宿驾村、竺桥村、常湾村、新华村、五星村、军刘台村。

2009年总人口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共有65个村民小组;沙市农场下辖四个农业分场:王桥分场、北港分场、洪塘分场、窑湾分场(东风片、向阳片),2009年总人口1.6万人,36个村民小组。

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过建区十多年的创业积累,荆州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日益成熟,基础设施逐渐齐备,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大中型项目的招商平台已经建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荆州开发区建区十多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0.01亿元、出口创汇7102万美元、财政收入6.3亿元。

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67家。

已逐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纺织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

但从总体上看大项目、大企业不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还不大,经济的拉动和示范作用不够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缺乏竞争力;项目引进逐年增多与建设用地间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软硬环境与深层次的服务不相匹配;资金瓶颈仍然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完善,高科技成果缺乏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失地无地农民就业和生计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呈增多趋势。

沙市农场隶属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57年,一直是城市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其它副食品生产基地。

2000年划入荆州开发区后特别是“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沙市农场的工业职能不断增强,逐步引进台湾正杰、湖北汇中、鑫强建材、广华纺织、环宇机械等多家企业,引进资金4000万元。

但区内仍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⑶、现状交通条件
荆州开发区主要道路有江津东路、燎原路、月堤路、恒隆路、纬五路、沙岑路、胜利路、红光路、三湾路、东方大道等道路,正在修建荆沙大道及园区区间道路,形成了较为通畅的道路网络体系,但区内江津东路、月堤路等主要道路还未按规划断面完全实施,存在局部交通瓶颈段。

荆东大道、范家渊路、王家港路、功能一路等规划主要道路仍未修建,导致开发区现有空间主要沿东方大道两侧带状发展,向内拓展动力不足,土地利用率较低,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

荆州开发区内省道沙洪公路纵贯沙市农场全境,荆东大道联通南北,辖区内有即将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的荆州港盐卡港区和荆沙铁路下河线,规划的荆岳铁路从园区东侧通过,从整体上看交通区位良好,物流畅通。

4、土地利用现状
⑴、现状建设用地
荆州开发区管辖联合乡和沙市农场两部分。

联合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主城区,其大部分已成为城市建成区或已纳入规划的中心城区范围。

沙市农场地处城区东郊,是城区重要的卫星城镇,其窑湾分场北片也已纳入本次总规修编范围,规划应统筹考虑。

⑵、现状非建设用地
现状的非建设用地多为耕地和鱼塘,少量林地和园地。

其中联合乡耕地面积1489.64hm2,占全乡总用地面积的44.49%,水面面积375.77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4.02%;沙市农场耕地面积869.78hm2,约占农场总用地面积的44.49%,水面面积351.61hm2,占17.98%。

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结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布局情况,将开发区土地利用分为一般农田、水面、未利用地、建成地、居民点五类,其用地统计如下表:
序号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2)比例(%)
1 一般农田1502.16 18.87
2 水面2202.22 27.66
3 未利用地847.83 10.65
4 居民点767.86 9.65
5 建成地2640.71 33.17
总用地(不含长江)7960.78 100
5、用地布局现状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分类标绘土地利用现状,深度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中类为主,小类为辅;其现状用地平衡表如下:序号代号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2)
比例(%)
1 R 居住用地419.69 5.27
2 C 公共设施用地129.9 1.63
3 M 工业用地797.30 10.02


M1 一类工业用地202.28
M2 二类工业用地327.39
M3 三类工业用地267.64
4 W 仓储用地76.81 0.96
5 T 对外交通用地116.22 1.46
6 S1 道路用地352.2 4.42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71.12 0.84
8 G 绿地74.30 0.89
9 D3 保安用地 5.36 0.07
10 E 水面及其它用地5917.7 74.34


E1 水面1036.89
E2 农田、菜地4036.44
E6 村居民点500.99
E7 闲置用地343.38
合计总用地7960.78 100
6.小结
⑴、发展优势
①、战略机遇优势。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荆州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荆州不仅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城市。

荆州市政府确立“工业走向中部,农业走向全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

②、港口优势。

开发区范围拥有作为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和我市唯一外贸口岸的盐卡港区,并已成功纳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并于2008年之前通过国家一类口岸升级验收。

对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综合运输优势。

荆沙铁路下河线、规划中的荆岳铁路及荆沙大道、东方大道城市快速路及靠近汉宜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有利于实现水路、公路、铁路及管道运输的有效衔接与转换,实现一体化综合运输。

④、综合资源优势。

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可提供充足的发展备用地。

荆州是个人口大市,人力资源十分丰富。

在教育上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

⑤、环境优势。

开发区位于城市东侧,与主城中心区有高压走廊绿化带、铁路线绿化带分隔,受环保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有利于发挥港口优势、交通优势,发展机电、纺织、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

⑥、项目带动优势。

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67家,已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生物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

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深化,将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⑦、政策优势。

荆州开发区享有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利于招商引资,后发优势明显。

⑵、限制条件与不利因素
①、处于矛盾多发期。

大项目、大企业不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还不大,经济的拉动和示范作用不够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缺乏竞争力;项目引进逐年增多与建设用地间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软硬环境与深层次的服务不相匹配;资金瓶颈仍然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完善,高科技成果缺乏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失地无地农民就业和生计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呈增多趋势。

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开发区道路系统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建设。

③、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开发区缺少综合的公共服务中心,区级、社区级公建严重缺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开发区的长远发展。

④、绿化面积逐年下降。

进区企业的增加,征占林地较多,相应绿化面积减少;失地农民增加,沟渠林地都种上蔬菜及成片林砍伐之后没有更新,导致绿化面积下降。

影响了园区的环境。

⑤、众多高压线走廊和规划的荆岳铁路造成开发区用地被割裂,影响了用地的经济性。

二、规划背景
1、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未有整体系统的规划
荆州开发区范围内先后编制过玉桥分区规划(96版)、工业新区规划、沙市农场总体规划及机场、红星、燎原、柳林洲开发区控规等规划,荆州市其它专项规划也部分涉及开发区。

但自开发区成立以来各规划都是从自身的编制要求出发,缺少对整个开发区范围的综合统筹考虑。

此外编制时间各不相同,随着开发区的动态发展,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荆州市的工业布局与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调整
荆州市未来的发展要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作为“工业兴市”战略主战场的荆州开发区,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3、城市总体规划对开发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明确提出:“开发区是以工业和港口为主的综合型开发区,主要承担工业基地、港口运输与物流、对外交通等职能,配有适量的生活、服务设施。

”对开发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4、政府提出开发区发展要上新台阶的发展要求
荆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发区要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全面推进开发区环境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努力将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荆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5、开发区拟建的重大项目面临规划协调
沙市热电厂热电联产工程、荆州至岳阳铁路、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工程、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沙隆达开发生产低毒、高效新型农药,沙隆达盐化工等重大建设项目在开发区落户。

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将为荆州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规划与协调的问题。

6、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
开发区的规划涉及城中村的改造、搬迁、并点。

同时沙市农场是荆州市城区蔬菜、副食生产基地,规划应对其充分考虑,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创造农民的发展条件、完善农民的发展保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上述背景下,荆州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已成为荆州市及多项重大建设项目的安
排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⑷、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⑸、《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02年版
⑻、《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⑼、《荆州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
⑽、《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25)
⑾、《荆州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15)
⑿、《荆州开发区联合乡及国营沙市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10)》
⒀、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编制重点
为适应荆州开发区的发展需要,落实荆州市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确定本次开发区分区规划的编制重点为:
⑴、进一步研究荆州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⑵、明确开发区性质,确定发展规模;
⑶、协调开发区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
⑷、明确开发区的发展时序,做好近期建设安排;
⑸、充分利用开发区的特色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塑造开发区的崭新形象;
⑹、完善城市道路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
⑺、结合本区域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提出符合现代工业园区规划的控制体系。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根据荆州开发区管辖的联合乡、沙市农场范围,以及周边岑河农场、岑河镇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确定本次开发区规划在下列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分阶段实施:北至豉湖渠和荆岳铁路规划线,西南角至锅底渊路,南至长江及江北农场,东至沙市区岑河镇,西至豉湖路、三湾路,总面积约为55.07km2(不含发展备用地)。

其中中心城区部分39km2,沙市农场集镇部分11.97km2,联合乡部分4.1km2。

本次分区规划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年至2015年,远期为2016年至2020年。

远期规划是指导荆州开发区发展的长远思路,近期建设规划将为开发区的近期建设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五、规划目标
根据荆州市的经济社会现状、发展趋势和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结合开发区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区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通过用地布局、结构优化、居民点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和园区景观形象塑造,实现荆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荆州开发区建设成为荆州现代工业的聚集区,荆州科技创新的示范区,荆州城市发展的功能新区。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⑴、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开发区发展策略
荆州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从产业等方面强化之间的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快速和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⑵、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生长演变机理
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产业结构更替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城市空间生长机理主要体现城市产业经济组织和生产力布局沿阻力最小方向和引力最大方向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与其对外联系方向相一致的特点。

因此,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必须同荆州城市经济流向与用地发展方向相一致,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资金的边际成本因素,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效益,以提高城市建设的投入产出率,构
筑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土地、设施、服务、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⑶、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规划建设布局紧凑有序、组团联系密切、功能分区合理的新区,通过强化开发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角度,保障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使各组团发展方向与荆州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相吻合。

新区的空间形态要强化工业区与中心区、盐卡港区及锣场镇、岑河农场、岑河镇的功能互补、交通联系的便捷、景观绿化系统的塑造,为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⑷、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工业新区
荆州开发从实际功能上来看是荆州市中心城区以产业功能为主的一个城市分区。

为了在城市建设与环境景观控制上,更好地塑造开发区的形象,提高吸引力,荆州开发区应着重体现“四大”特色:“水乡园林”的地方特色;生态型的环境特色;现代化新型工业的园区特色;繁华都市的景观特色。

2、规划原则
⑴、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城镇与乡村的规划要统筹,把农村居民点布局、村庄建设与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结合起来,优化配置各类城乡资源。

对中心城区与沙市农场、联合乡、岑河农场、岑河镇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保护等要统筹规划。

⑵、与总体规划修编相协调的原则;从宏观分析入手,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好,充分论证荆州开发区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正确看待其发展机遇和挑战,确定其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⑶、以工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原则;规划要与目前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衔接好,重点突出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服务功能。

⑷、实现资源与设施共享的原则;以资源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⑸、塑造地域特色的原则;融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荆州开发区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⑹、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减少大量土方的挖填,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m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荆州为Ⅱ类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将要发展的五个特大城市之一。

荆州一直以来就是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而这种地位还在不断的加强。

荆州市域范围内规划“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体系和“三横三纵”的一级公路体系。

其中宜-黄和襄樊-荆州-常德高速公路、318国道和207国道都经过荆州,成为纵贯鄂中南地区的东西南北联系大动脉。

规划沪汉蓉高速铁路从荆州市区北侧经过,荆岳铁路是焦柳、京广两大干线间的联络线,形成沪蓉铁路和荆岳铁路“一横一纵”的铁路干线。

荆州机场于2002年暂停航班运输飞行,只承担通用航空飞行。

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它必将在城市交通中重新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保留和搬迁将有利于荆州交通区位环境的总体提升。

荆州港正式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目录,这标志着荆州港已经进入国家主枢纽港口序列,它在内河航运的沟通联系枢纽地位将不断提升。

2008年荆州市生产总值为623.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663元,财政收入42.0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13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1家,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3.01亿元、出口创汇7102万美元、财政收入6.3亿元。

已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工业、生物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

荆州以后重点发展的第二产业主要有机械制造业,重点为石油设备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化工行业,重点为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纺织行业,包括纺织、印染后整理、服装业、产业装饰用纺织品;食品加工行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

荆州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尚待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结论:荆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