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49页PPT

合集下载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 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作为历史上以水景园为特征的皇家古典园林,水系曾是圆明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的功能载体。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动荡和自然变迁,圆明园水体逐步萎缩。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整治工程以来,在圆明园遗址规划的指导下,山形水系恢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近年来,北京市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不断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圆明园水域蒸发量和下渗量加剧,在补水紧张的情况下,圆明园出现了部分湖面干涸,水域面积不断减小的局面。

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恶化和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节水与补水措施。

10.1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圆明园座落在清河古河道上,局部潜水含水层相对封闭。

潜水含水层通过上、下游径流和微弱越流交换,与周边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

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导致圆明园区地表水的渗漏量增大。

圆明园不同湖泊之下的地层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绮春园粘性土层的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m/s左右;福海和长春园区中砂砾石地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防渗工程实施前,若不考虑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最大渗漏量为363.4万m3/a。

若考虑现状区域潜水水位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全部采用土工膜防渗,湖水年渗漏量为48.5万m3,圆明园区的潜水位以每年0.11~0.12m速度下降。

圆明园各水体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相同的外界扰动情况下,长春园的水体水质较为敏感,而福海的水质则相对较为稳定。

因此,在长春园水质水量维护中,应尽可能以更高的标准构建其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水体交换。

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在一定水量补给条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质和盐分的积累,从而加大水质恶化的风险。

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TN、TP的影响较为显著,防渗工程实施后,如果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有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精)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精)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去年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铺设防渗膜以及铺设后究竟有没有生态危害。

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争论, 冷静下来分析的话, 它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

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 恐怕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这个事情本身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思考:第一, 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方面分析, 圆明园这次事情的出现,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其必然性。

在英文文献里有“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这么个词组, 讲的是“环境治理” 或“环境治道”问题,它说的是针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的设定、形成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市民 (包括 NGO/NPO以及地方自治体等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各自所起的作用, 在此姑且称其为环境治理框架中的角色行为。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在环境治道过程中, 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 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措施是不够的, 而是更加强调行政部门(代表政府,有时是多头平级或上下多级政府、经营管理者(有时是分离的、市民(具有环保意识以至专家学者(包括各个专业的,它涉及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等各个关系主体价值判断的交织、碰撞与磨合。

在这里,政府与市场只是提供一种平台,以另外一种身份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达成相互之间的对话、协作和理解。

拿这次圆明园的事情来看,我们缺少这种“闭锁环”或者尚没有形成“链条” ,缺少事前的“酝酿”过程。

因此,在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即使避免了“这次事件” , “下一次事件”接着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具体操作“事件”的管理者、导致“事件”发生的经营者,出于管理便利和经营成本的考虑,追求“效益”和“效率”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放在“平台”上去“碰撞” , 也许就要修正原有的方案或目标了。

事实上,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环境治理的运营机制。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北大未名BBS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北大未名BBS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客观事件综述:圆明园自2004年底开始挖掘湖底淤泥,防渗漏工程从2005年2月16日开始,现在圆明园全部湖底的防渗漏塑料膜已基本铺好,整个工程接近尾声。

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软膜组合而成。

据工人介绍,塑料膜是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而附在上面的白色软膜,是为了在施工时防止塑料膜被石块等硬物破坏。

施工时,先用挖掘机将湖底的淤泥挖出,铺好塑料膜后再用大约有1米厚的土层掩埋,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这种防渗的塑料膜宽6米,长50米,每卷的价格大约是3000余元,总花费约1.5亿元。

据园方称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加之目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测算显示年渗水量为250多万立方米。

平水年里,圆明园湖泊缺水540多万立方米,偏枯水和枯水年更加严重,圆明园每年都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但就是这样,圆明园水面还是经常干涸,这两年干涸的最长时间竟长达7个月,此次全部水域防渗处理后,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150.79万立方米。

3月31日市环保局对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调查后初步认定,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按国家相关法律做任何环评报告,也未通过市环保局的环保审批。

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经环保审批并获得环保许可证的工程将被强制停工或取缔。

按照规定,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且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必须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环保总局进行审批。

但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报批,4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做出决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停止施工,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将于下周组织专家论证会。

1日下午4时,圆明园管理处已正式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要求其补办《环境评估报告》。

案例11: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决策者与监督者——圆明园防渗事件

案例11: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决策者与监督者——圆明园防渗事件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决策者与监督者——圆明园防渗事件案例摘要:2005年3月,兰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圆明园参观时发现,圆明园的湖底居然被铺上了一层塑料薄膜,他担心这将会造成圆明园的生态恶化。

事件被曝光后,圆明园管理处进行了解释,理由是为了节约水,而对湖底进行了防渗处理。

圆明圆在湖底铺设塑料薄膜的做法被曝光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什么圆明园的一项防渗工程,居然引来了这么多的关注?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背景简介: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是一段民族历史的记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

当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俞孔坚看到这些塑料薄膜已经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时,研究了多年环境保护的他,感到非常痛惜。

俞教授认为,铺上这个水就不往下渗了,水跟土壤的关系没有了,此举将对圆明园的固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水将无法进入地下,必将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代管者是否有权决定“国宝”命运: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要恢复圆明园原有“山形水系”,再现当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确非易事。

但作为圆明园的代管者,圆明园管理处是否有权擅自决定“国宝”命运?这种做法是否能够重现圆明园的风采?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应该遵循“重建昔日辉煌”还是“保持遗址现状”的原则,不是某个管理者所能决定的,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论,随着防渗工程的争论再度凸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延芳指出,文物价值和文物美在于历史原创性。

圆明园的历史原创性更在于废墟悲凉的沧桑感。

他认为,现在进行的修复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符。

正如很多专家指出的,圆明园是国家的公园,还是企业的公园?是遗址公园,还是商业公园?在其基本功能定位尚未争论清楚的时候,代管者就擅自对圆明园实施改造,是否有欠妥当?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俞孔坚说,环评报告明确表示,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而且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以及文物遗址的“不可逆”的破坏。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ppt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ppt

防渗膜拆还是不拆呢? 在听证会后公众一直在猜测着,在清华大学
环境评价报告之后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 全面整改,其中要求: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 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 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 铺设侧防渗膜;
造成生态灾难。
4)
彻底破坏了园林的美学景观。
5)
损坏了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6)
浪费巨额资金,得不偿失,徒劳无功,
后患无穷。
7)
加剧了海淀区的生态恶化,有损于北
京市的生态环保。
8)
与水隔绝的圆明园中的树木将面临严
峻考验,圆明园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势必日益加剧。
正方的主要观点:
1)
防渗工程可充分利用水源。
这次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 听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 报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但在这短 短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 市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 遗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 义的历程。
北京两大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和“自然之友” 少见的联手召集专家媒体讨论圆明园脯膜对圆明 园环境以及文物的影响。在环保总局的圆明园防 渗膜影响听证会上部分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 专家也是这两家环保组织请来的。
媒体披露后,圆明园管理部门连夜找到这一对兄 弟,很快将湖心岛收回,全部行动在悄悄地进行, 连搬家也选择在夜里,对媒体采取防备的态度。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附近中学的学生体 育课也在圆明园里面进行,这同样很难让人理解。
文物管理部门的缺失 圆明园防渗工程其实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园林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斑块平均面积 (m2)
1996 年 湖泊、河道 671610
32.4
70
9594
湖泊、河道 503557
24.3
33
2004 年 无水湖区(位
145082
7.0
5
于长春园)
15259 29014
162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图 8-2 2004 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圆明园区在施工前(以 2004 年 5 月景观分布为参考)的水域主要分布在中 东部地区,见表 8-4,其中包括位于绮春园的澄心堂景区、鉴碧亭景区、天心 水面景区、晨诗应律景区和风麟洲景区;位于长春园的得全阁景区、思咏斋景区 和海岳开襟景区;位于圆明园的福海、大船坞和方壶胜境景区。湖泊是圆明园区 的主要水体形式,园区内最大的湖泊为福海,面积为 262501m2,其余的湖泊面 积相对较小,但面积均超过了 1000m2。大范围的水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 栖息地,并且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圆明园地区的陆 生植物是整个北京地区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类复 杂,既有很多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留种类(如构树、臭椿、栾树等),也有从古 热带植物区的东南亚植物亚区等植物区系迁移来的种类(如香椿、荆条、牛耳草
159
8 生态影响评价
等),这些都是该地区的常见种。北京植物区系中的一些特有植物,如二月兰、 猫眼草、元宝槭、班种草、泥胡菜等在圆明园地区也都有分布。
1)水域景观
水域景观是圆明园内主要景观类型之一,在园区内以湖泊、河道等形式存在。 从景观格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圆明园评价区域内广泛分布着大面积水域。不仅 创造了舒适的视觉环境和休憩场所,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同时水 体的循环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和水文状况。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目录1 总论 (1)1.1项目由来 (1)1.2编制依据 (4)1.2.1 环境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 (4)1.2.2 评价技术规范和标准 (5)1.2.3 项目有关资料 (6)1.3评价目的与原则 (8)1.3.1 评价目的 (8)1.3.2 评价原则 (8)1.4评价内容及重点 (9)1.4.1 评价内容 (9)1.4.2 评价重点 (10)1.5评价等级 (10)1.5.1 大气评价等级 (10)1.5.2 噪声评价等级 (10)1.5.3 地表水评价等级 (10)1.5.4 生态评价等级 (10)1.6评价范围和重点保护目标 (11)1.6.1 评价范围 (11)1.6.2 重点保护目标 (11)1.7评价标准 (11)1.7.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1)1.7.2 水环境质量标准 (12)1.7.3 声环境质量标准 (13)1.8评价技术路线 (13)2 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15)2.1 项目概况 (15)2.1.1 项目基本情况 (15)2.1.2 建设单位概况 (15)2.1.3 建设规模 (16)2.1.4 工程内容 (16)2.1.5 作业方式 (18)2.1.6 施工计划 (18)2.1.7 施工生活区布局 (23)2.1.8 发展规划 (23)2.2 工程分析 (24)2.2.1 主要原料 (24)2.2.2 主要设备 (25)2.2.3施工流程 (25)2.2.4 土方平衡 (29)2.3 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 (29)2.3.1 施工期对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 (29)2.3.2 运行期对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 (32)2.4 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33)3 区域环境概况与圆明园水系变迁 (35)3.1 自然环境概况 (35)3.1.1 地形地貌 (35)3.1.2 地面水系 (35)3.1.3 气象气候 (37)3.1.4 土壤 (39)3.1.5 生态概况 (40)3.2 社会环境概况 (41)3.2.1 人口经济 (41)3.2.2 基础设施 (41)3.2.3 燃气供应 (42)3.2.4 电力供应 (42)3.2.6 热力供应 (44)3.2.7 交通运输 (44)3.3 圆明园水系变迁及其缺水原因分析 (44)3.3.1 圆明园水系的历史及变迁 (44)3.3.2 当前圆明园水系缺水原因分析 (45)3.3.3 对圆明园水系恢复的认识 (46)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8)4.1 大气环境评价 (48)4.1.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8)4.1.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52)4.2 声环境评价 (53)4.2.1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4.2.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56)5 防渗材料性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60)5.1 圆明园防渗材料组成及来源 (60)5.2 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的特性 (61)5.2.1 聚乙烯(PE)的特性 (61)5.2.2 聚酯纤维(PET)的特性 (61)5.2.3 添加剂的特性 (62)5.3 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的寿命和环境风险 (63)5.3.1 防渗材料的稳定寿命 (63)5.3.2 防渗材料的环境风险 (64)5.3.3 复合土工膜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65)5.4 几种防渗材料的比较 (68)5.5 结论和建议 (69)5.5.1 结论 (69)5.5.2 建议 (69)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6.1 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 (71)6.1.2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试验 (72)6.1.3 地下水位与水质监测 (72)6.2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74)6.2.1 地层岩性 (74)6.2.2 含水层分布 (75)6.2.3 工程区湖泊渗透性能评价 (75)6.2.4 地下水补、排特征 (76)6.2.5 地下水流场分析 (78)6.3 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80)6.3.1 包气带水文地质试验与参数评价 (80)6.3.2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 (91)6.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94)6.4.1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94)6.4.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8)6.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04)6.5.1 包气带地下水预测评价 (104)6.5.2 饱和带地下水影响预测评价 (113)6.6 结论 (125)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27)7.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27)7.1.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27)7.1.2评价标准 (127)7.1.3评价方法 (128)7.1.4评价结果 (129)7.2地表水环境类比影响分析 (131)7.2.1地表水水质的类比监测分析 (131)7.2.2底泥的类比监测分析 (137)7.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建立 (143)7.3.1模型选取与原理 (143)7.3.3情景分析与预测评价 (146)7.4结论与建议 (155)7.4.1结论 (155)7.4.2建议 (155)8 生态影响评价 (157)8.1 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157)8.1.1 自然环境状况 (158)8.1.2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58)8.1.3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59)8.1.4 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161)8.1.5 施工前生态与环境敏感问题 (166)8.1.6 施工前生态影响评价小结 (167)8.2 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168)8.2.1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69)8.2.2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69)8.2.3 生态敏感点:珍稀濒危物种调查 (175)8.2.4 生态敏感点:生态脆弱区域调查 (176)8.2.5 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178)8.2.6 土壤含水量调查与评价 (180)8.2.7 施工期生态与环境敏感问题 (181)8.2.8 施工期生态影响评价小结 (183)8.3 运营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84)8.3.1 水生生态系统类比监测调查 (184)8.3.2 水生生态系统类比分析 (198)8.3.3 陆生生态系统类比分析 (202)8.3.4 驳岸侧渗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202)8.3.5 不同情景条件下的生态影响预测评价 (205)8.4 结论 (207)9 文物与遗址综合影响分析 (209)9.1 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分析 (209)9.2 圆明园东区文物和遗址现状分析 (210)9.3 东部文物遗址对防渗工程敏感性识别 (212)9.3.1 重要区域 (212)9.3.2 敏感点识别 (212)9.4 防渗工程对文物遗址的影响分析 (213)9.4.1 影响因素分析 (213)9.4.2 防渗工程对敏感区域的影响分析 (214)9.5 小结与建议 (215)9.5.1 小结 (215)9.5.2 建议 (216)10 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 (217)10.1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217)10.2 全部撤膜填土方案 (218)10.3 综合改进方案 (219)10.3.1 尚未铺膜部分的防渗方案 (219)10.3.2 绮春园 (219)10.3.3 福海 (219)10.3.4 长春园 (220)10.3.5 改进方案补水量分析 (221)10.4 圆明园东部替代水源——再生水利用建议 (223)10.4.1 圆明园再生水补充水源的水质要求 (223)10.4.2 可用再生水源情况 (223)10.4.3 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的技术经济评价 (223)10.4.4 圆明园再生水利用建议 (224)10.5 环境保护措施 (225)10.5.1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 (225)10.5.2 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227)11 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229)11.1 概述 (229)11.2 圆明园水体功能与相关水质标准要求 (229)11.2.1 圆明园水体功能分析 (229)11.2.2 基于地表水III类水体要求的再生水水质 (229)11.2.3 基于地表水IV类水体要求的再生水水质 (230)11.3 国内外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于景观环境的工程实例 (230)11.4 圆明园可用再生水源情况 (236)11.4.1 水源、水质现状与分析 (236)11.4.2 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的技术经济评价 (237)11.4.3 方案比较 (241)11.5 结论与建议 (242)12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244)12.1 环境损益分析 (244)12.1.1 环境损失分析 (244)12.1.2 环境效益分析 (247)12.2 经济损益分析 (248)12.2.1 防渗工程投资概算 (248)12.2.2 资金回报分析 (248)12.3 社会损益分析 (249)12.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250)13 公众参与 (251)13.1 公众调查的目的 (251)13.2 调查方法和内容 (251)13.2.1 调查对象 (251)13.2.2 调查内容、时间和方法 (252)13.3 现场调查结果及分析 (252)13.3.1 现场调查全部有效问卷(273份)结果分析 (252)13.3.2 现场调查重要问卷(16份)结果及分析 (255)13.3.3 网上调查有效问卷(1305份)结果及分析 (256)13.3.4 圆明园内部职工问卷(30份)调查结果分析 (258)13.4 结论与建议 (258)13.4.1 结论 (258)13.4.2 建议 (259)附件1 调查问卷 (260)附件2 答卷示例 (263)14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65)14.1 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 (265)14.2 环境管理 (265)14.2.1 施工期环境管理要求 (266)14.2.2 运行期环境管理要求 (266)14.3 环境监测计划 (267)14.3.1 监测项目、地点、时间和频率 (267)14.3.2 监测数据的管理 (270)15 结论与建议 (271)15.1 结论 (271)15.1.1 总体结论 (271)15.1.2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 (272)15.1.3 防渗材料性能及其环境影响 (272)15.1.4 地下水环境影响 (273)15.1.5 地表水环境影响 (274)15.1.6 生态影响 (275)15.1.7 文物和遗址影响 (275)15.1.8 再生水回用 (276)15.1.9 公众参与 (276)15.2 建议 (277)附图 圆明园遗址公园遥感影像图(1996,1999,2002,2004) 附件目录1.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2. 关于转发《2005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初步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3. 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 5.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 6. 关于圆明园东区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申请 7.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项目建议书 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另册附件目录附件一:2004年海淀区大气环境质量报告,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监测站,2005.6 附件二:圆明园噪声检测报告,北京市海淀区环境保护局监测站,2005.6 附件三:防渗材料性能检测报告及相关证明,山东宏祥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三塑集团,山东泰峰塑料土工材料有限公司,2005.5 附件四:圆明园防渗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2005.6 附件五:圆明园出水、地下水分析测试报告,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2005.6 附件六:圆明园地表水质量检测报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2005.5 附件七:圆明园及周边湖区沉积物现场检测结果,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2005.5 附件八:圆明园陆地动植物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005.6 附件九:铺膜防渗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湖泊生态功能影响调查报告,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2005.6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附件1 总论。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育课也在圆明园里面进行,这同样很难让人理解。
文物管理部门的缺失
圆明园防渗工程其实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园林
整体面貌也是有影响。可是在环保部门站出来后,
文物部门却在躲闪。三月份北京市文物局前后发
出两个不同的声音,先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
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和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文物古迹、遗址公园的保护和维修必须以保护历
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
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
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
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
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
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
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
有28公顷,让它喝饱需要10天时间,然后水才流
向长春园,到时长春园的整改工程已经结束。照
这样的速度,大约20天的时间,圆明园又会恢复
往昔的景色,再次碧波荡漾。
现场除我们以外没有一家媒体。本来是好事的整
改工程,为何要悄悄地进行?隐蔽的连基层工作
人员也不知道。据工作人员讲环保部门已经验收
完整改工程,可是验收的结果到底如何?
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
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
同时,在去年12月中旬的《北京青年报》对圆明园
进行湖底防渗工程之前抽干湖底水,造成大量鱼
类和河蚌死亡做了相关报道,题目为《圆明园福
海干涸导致河蚌及成群小鱼干死》。
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国家环保总
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

对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的再思考

对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的再思考
规定的环评事项也需要照办 ,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
是在“ ” “ ” 情 与 理 的方 面还有必要进行 深入地讨论 , “ 是了解 当事人的问题和 出发点 ,帮助他们解 决 情”
实际困难 ;“ 是搞清是非 ,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 。 理”
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讨论
评价单位在详细收集和分析与工程项 目有关的各 项资料 的基础上 ,通 过大量调 查、监测 、试 验和模
实如媒体所说是一场 “ 环保风暴” ,让每一位建设者 都知道了:搞建设项 目 必须注意它对环境的影响 , 有 影响的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但是风暴过后 ,并非 是雨过天晴 ,进一步认真地总结和思考,有助于政府
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圆明园学会是研究圆明园的群 众性学术团体 ,召开讨论会更有益于学术交流 。
维普资讯
水利水 电技术 第 3 7卷 2 0 0 6年第 2期
对 圆 明 园 防渗 工 程 争 论 思 的再 考
刘 树 坤
( 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 3 ) 0 08
【 关键词】 防渗 工程;环境保护 ;环境评估 ;圆明园
中图分 类号 :T S ( 1 V6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 - 80 2 0 )2 0 3 -5 00 0 6 ( 06 0 -0 4 0
细的意见 ,现在又有 了环境影 响评价报告的结论 ,可 以再深入地作些讨论。
论。希望为今后的水利工作提供一个借鉴。 圆明园的问题表现在“ ” 法 ” 情 ” 理 ” 权 、“ 、“ 、“ 四个方面 :“ 与“ 的问题是清楚 的,国家环保 权” 法”
总局有环评的管理权 ,所做出的决定需要执行 ;法律

的主要结论引用如下 :( ) 了防止 圆明园生态系统 1为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响分析..........................................................29 2.3.2 运行期对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32 2.4 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33 3 区域环境概况与圆明园水系变迁 ................................ 35 3.1 自然环境概况................................................................................................35 3.1.1 地形地貌..............................................................................................35 3.1.2 地面水系..............................................................................................35 3.1.3 气象气候..............................................................................................37 3.1.4 土壤......................................................................................................39 3.1.5 生态概况..............................................................................................40 3.2 社会环境概况................................................................................................41 3.2.1 人口经济..............................................................................................41 3.2.2 基础设施..............................................................................................41 3.2.3 燃气供应..............................................................................................42 3.2.4 电力供应..............................................................................................42 3.2.5 给水、排水..........................................................................................42 3.2.6 热力供应..............................................................................................44 3.2.7 交通运输..............................................................................................44 3.3 圆明园水系变迁及其缺水原因分析............................................................44 3.3.1 圆明园水系的历史及变迁..................................................................44 3.3.2 当前圆明园水系缺水原因分析..........................................................45 3.3.3 对圆明园水系恢复的认识..................................................................46 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 48 4.1 大气环境评价................................................................................................48 4.1.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8 4.1.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52 4.2 声环境评价....................................................................................................53 4.2.1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3 4.2.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56 5 防渗材料性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 60 5.1 圆明园防渗材料组成及来源........................................................................60 5.2 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的特性........................................................................61 5.2.1 聚乙烯(PE)的特性 .........................................................................61 5.2.2 聚酯纤维(PET)的特性 ..................................................................61 5.2.3 添加剂的特性......................................................................................62 5.3 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的寿命和环境风险....................................................63 5.3.1 防渗材料的稳定寿命..........................................................................63 5.3.2 防渗材料的环境风险..........................................................................64 5.3.3 复合土工膜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实例..........................................65 5.4 几种防渗材料的比较....................................................................................68 5.5 结论和建议....................................................................................................69 5.5.1 结论......................................................................................................69 5.5.2 建议......................................................................................................69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71

圆明园铺膜事件讨 钱燕萍

圆明园铺膜事件讨  钱燕萍

2005年,“圆明园在自掘坟墓,圆明园将发生不可逆转 的生态灾难”。圆明园的文化定位是遗址,在生态上的定位 是人工湿地,对于北京西部地区有着蓄水防洪、渗透补水的 作用。 然而,防渗膜的铺设一方面把“真水”变成“假水”, 破坏了中国古典园林“浑然一体”、“自然天真”的艺术构 思和美学意境,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 性,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来水的一部分形成径流,汇入湖塘,另一部分渗入土中,滋 润草木。河湖水系也浸润着岸上的植被。湖水在受来水和地 下水补给的同时,有一部分下渗给浅层地下水。这一过程随 着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丰欠而互动。而人工的底衬、侧堵影响 甚至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同时在施 工过程中,为了增加水深,挖去了1米左右的淤泥层,把翻 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改变了湖泊的底质 条件。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会受到灾难性地破坏。
防渗前的荷花茂密茁壮。

• •

做过防渗后的湖中植物 伤了元气,许多新叶长出 时间不长便枯萎了。
鉴于以上众多事实,我们能 得出什么呢?
结论一: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破环圆明园的水 系是要圆明园的“命”。 结论二: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圆明园、北大、清华一带海淀区生 态环境的救命水,也有利于北京市的生态环保。这种渗” 是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把“真水”变成“假水”,彻底破坏了中国 古典园林“真山真水”的美学意境,严重破坏了“浑然一体”、“自 然天真”的艺术构思。如果说八国联军的焚毁只是伤害了圆明园的皮 毛,这次大面积铺设塑料、割断圆明园水系的自然联系,则是“伤筋 动骨”! 结论四: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圆明园的结构基础,是中国古典皇 家园林景观的主体形态,是非常宝贵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 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圆明园的山山水水是圆明园真正的神韵所在,盛 大恢宏的气象、再造乾坤的气势、仪态万方的气度,都是山水景观的 巧妙布局所成就的美学效应,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无价之宝,不应该 破坏。 结论五:圆明园大规模铺设防渗塑料非但没有起到节约经费的目 的,反而浪费巨资造成了巨大的文物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大规模 的白色污染有严重地破坏了圆明园的“自然形象”和本来面目。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纪念价值的工程项目。

这个工程旨在保护圆明园湖底的文物和遗迹,防止水渗透对其造成进一步损害。

然而,这个工程背后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平衡保护文物和考古研究的需求。

对于这个项目,保护湖底的文物是首要任务。

然而,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湖底遗址进行破坏。

这就需要工程施工方在平衡文物保护和工程需求之间做出艰难的决策。

他们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利益,确保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湖底遗址的损害。

这需要施工方具备高度的工程伦理意识,以确保工程不对文物遗址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湖底防渗工程时,也面临着一些伦理问题。

他们需要权衡使用的技术和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师可以选择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然而,这些新技术和材料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破坏周边生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需要仔细评估和权衡各种因素,并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和材料。

这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素养,将环境保护纳入其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

工程伦理还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对劳工权益的关注上。

施工过程通常会涉及大量的劳动力,他们的权益和福利需要得到保护。

工程方需要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劳动法律和法规,例如保证工人的工时合理、薪酬公平以及劳动安全健康等。

他们还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保护,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只有在考虑到工人权益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工程的伦理性。

总结回顾起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存在着多个工程伦理问题。

工程方需要在保护文物和考古研究的尽量减少湖底遗址的破坏。

他们需要权衡各种利益,确保工程过程中的决策是符合伦理要求的。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还需要考虑环境影响和劳工权益,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工人的福利。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才能够保持其伦理性,并发挥其历史纪念和保护文物的价值。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4.关于湖底防渗工程的争论 围绕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是是非非,自从事件开始
之初始,就形成了两派完全对立的观点,正方和 反方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各执一 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观点。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反方的主要观点:
1)
严重破坏了园林的生态景观。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他认为:“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 破坏圆明园的水系则是要圆明园的‘命’!”他 立即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此事件在经过多家媒体 披露之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在张正春教授揭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前,就 已经专家和媒体对此事件进行的关注:地球纵观 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博士在春节前就已注意到此 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 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长春园荷花区的严重缺水,使大面积荷花生长期 缩短,甚至枯死。柳树等树木干枯致死的超过千 株。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3.防渗工程简介 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圆
明园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工作是把湖底的 水抽干,铺上防渗膜,再在上面铺上1外,在湖岸 进行砌缝防止侧渗。
1)
5月17日有媒体曝出“圆明园将园内福
海湖心岛出租给私人”,使得游人无法靠近该岛。
圆明园被指责侵犯公共利益。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2)
5月21日继圆明园湖心岛出租一事遭质
疑后,圆明园内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万春园别墅
再次引发关注。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3)
5月22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6位专家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事件
制作人:李亚阑、孙伟 王克、何倩
目录
1、事件简介
2、
3月22日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 正春参观圆明园时,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 铺设防渗膜的工程。由于担心铺设防渗膜将破 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和古典园林风格,张 正春立即将此事告知媒体。经媒体报道后,圆 明园防渗工程引发极大的争议。
为何进行防渗工程?
圆明园的缺水现状:缺水成为了妨
碍圆明园系统主要矛盾,供水的严重 不足和圆明园自身的渗漏。生态环境 逐年恶化,大量的动植物消失灭亡, 动植物品种逐年减少,缺水成为影响 圆明园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圆明园管理处:缺水使生态环境恶化 动植物消
亡 1、渗透水位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的水需 要保留下来,进行防渗工程是必要的。 2、这个防渗工程虽然阻断了地下湖底的渗透,但是 现在把湖作为一个蓄水池,湖里的水不断进行周边 绿地、树林的灌溉,这个水还可以渗透到地下
3月30日 4月1日
已近完工的 工程被紧急叫停。 “圆明园生 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 召开,相关各方均有代 表出席。其中,以官方 身份出席的国家环保总 局环评管理司司长牟广 丰表示,对一些影响的 工程,施工、决策之前 应该对社会公布。
4月1日,在“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 讨会”上,众多环保人士提出了环境决 策的公众知情权问题。
反对声音提出
防渗工程的危害:
1、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3、防渗膜在一定时间以后,它很难再通过人力的方式把 它拉出来 4、在一定时间内,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 其后果不堪设想 认为其失误主要是:为了增加水深,挖去1米左右 的瘀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 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 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我认 为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是有灾 难性的。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剖析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剖析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 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 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 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 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 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 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 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7月底圆明园整改 工程开始了。
圆明园事件中的又一插曲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环保总局环境评价会刚刚结束,
清华大学环境系还没有来得及做环境评价报告书 调查时,又一件令圆明园管理者难堪的事情发生 了。福海湖心岛多年前出租武警文工团的某双胞 胎兄弟演员,出租期限一直到2006年以后,这两 位兄弟经常在湖心岛排练节目、招待朋友等。
4) 5月28日媒体曝光,圆明园在未经文物鉴定 的情况下擅自挖掘和破坏了数块古石墩。
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始末 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皇家园林像一个舞
台一样,不同的角色轮番上台,像一出波折的大 戏,而戏的主角圆明园却是几经磨难。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包括福海)、长 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 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 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 家宫苑。
纵观圆明园此次防渗膜事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 是环境问题,公众的知情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 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 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 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 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 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 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 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 知晓。就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盾所说:“公众 有权查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 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 任追究制度”。

第4部分功利主义和经济学

第4部分功利主义和经济学

各方观点纷纭,环保总局进行公众听证会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潘岳
公众决策是政府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也是国家环境影 响评价法的要求,公众参与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社会民 主的实现方式之一,经过公众和政府部门良性互动形成决策更 具有可操作性
张正春---第一个公开质疑防渗工程
圆明园是无价之宝,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它既具有生 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又具有山水园林的审美价值。 防渗工程对圆明园的生态整体功能,对美学景观方面都是严重 的破坏
• 经济学家Randal O‘Toole《改革林业局》
– 资源的显著短缺只是由于林业局没有按市场 价进行交易 – 若我们改变激励的方向,其决策也就相应改 变了 – 林业局的管理不当的原因:
• 决策反映出试图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竞争的需求, • 大多预算来自木材销售的返还款(官僚机构)
– 建议:林业局市场化
• 在定量化和度量后果时,功利主义遇到 几个问题:
– 试图定量化本是定性的利益
• 清洁空气和水如何定量化
– 把定性利益转化为可度量的利益种类的倾向
• 清洁要求转化为“风险”
– 人为限制了相关主体的范围
• 忽视了动植物的存在。以人为本
马克· 塞格夫(Mark Sagoff)的观点 • 反对将经济分析作为环境政策制定的主 要工具 • 他认为
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李皓
环境科学角度论述了防渗技术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 防渗膜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因而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 长,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 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
北京大学崔海亭
防渗工程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 – – – 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环境是资源? 人类越远离自然,文明程度越高? 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环境问题是其追求利 润的制约因素 – 人们购买东西的目的?使用价值还是概念 – 美国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问题比恐怖主义 更具有威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