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的12月10日,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了伊犁,他曾经是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是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林则徐,这个坚定、倔强的老人从祖国东南来到大西北,从西安到伊犁就坐马车辗转了122天,这个老人在伊犁度过了他人生最艰辛、最苦难的日子。在这里开发边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的贡献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龙口工程是由林则徐亲自设计督修,每天带领大家北山挖石、南山筑堤,工程之艰巨,难以想象。林则徐由于在内地有过主持治水的经验,他建议从100公里外的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开渠引水,并亲自徒步穿越一座座沙丘和一排排柳林,在100多公里的地界上亲自来回踏勘,寻求引水工程的最佳路径,捐资并组织调度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各民族群众,在喀什河修建了最艰巨的湟渠龙口首段工程,同时又采取民间集资分段承修的办法完成了100多公里湟渠的修建,这些在当时惊天动地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喀什河湟渠龙口工程附近也开辟成了一处旅游区,为了纪念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把忧国忧民之心倾注到边疆屯垦事业中的爱国主义者,路过的人们,联想到这位当年年已花甲、疾病缠身,在风雨中指挥施工的老人,无不感慨万分。让我们深悟林公则徐熠熠闪光的爱国情怀。百年前,林公发配伊犁,迢迢万里边关路,凄凄凉凉离乡情,虽位卑,却未敢忘国忧民。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受人诽谤,坦然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用子产的话激励自己,“苟利

国家,生死以之,岂因福祸避趋之”——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冲上前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爱国惟民的典范,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八闽人民的骄傲。毛泽东同志评价林则徐说:“我们的民主革命,是革前三张皮的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贾庆林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时,题写了“砥节砺行,一身正气”。温家宝同志在当任总理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以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林则徐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生命的新高度。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16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然而,沿着林则徐当年的足迹寻觅、缅怀、思索,我们才能理解他的精彩人生,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品格和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尚情怀;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的“民惟邦本”的思想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己,努力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