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
一.名词解释:
1、犯罪饱和法则:犯罪饱和法则是菲力在化学中的饱和定律启发下以犯罪统计学研究
为基础提出的关于犯罪数量及其变化的犯罪规律。无论是自然犯罪
还是法定犯罪,在总量上都是持续增加的,但每年的变化有时候增
多,有时候减少,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积累成为一系
列真正的犯罪浪潮。由此可见,它与某种类似于化学定律的法则相
一致,我称之为犯罪饱和法则。就像一定量的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溶
解一定量的化学物质,而且不多也不少那样,在有一定的个人和自
然条件的社会环境中,也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不多也不少。
2、紧张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是指利用不同人群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解释犯罪原
因的一类犯罪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分为三个相互交叉的分支,紧张理
论为其中一个分支。紧张理论用财富和不平等分配、挫折、获取成功的
替代办法等来解释犯罪行为的产生。
3、犯罪场:存在于潜在犯罪人的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因素、社会控制疏漏。
4、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
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
过小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
动。国际上对恢复性司法较为通行的的定义是: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案件中,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
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5、被害烙印: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将这一经历积淀、内化,从而在心理
或生理上显现的短期不易消除的某种症状、标志或特点。(百科,跟老
师笔记大致相同。)
标签理论:是犯罪社会化过程理论的一种,又称“社会反应理论”、“贴标签理论”或者“标定理论”,这组理论用破坏性社会互动和遭遇解释犯罪原因和犯罪生涯,即认为任何行为都不取决于事物的本性,而取决于社会的解释方式。P53(书加笔记)
6、标签理论(标定理论,labelling theory):
又名社会反应理论,是一组用来解释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以司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反应系统,在赋予人们行为以特定属性之后产生的,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反而会促使犯罪的发生,揭示了社会反应机制的犯因性特征。
7、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
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百科,应该差不多就这样了吧~)
8、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
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反映了亚群体自我
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用的属性。(老师的PPT)
9、自然犯:所谓“自然犯罪”,是指那些文明社会都认为是犯罪并用刑罚手段进行镇
压的行为。从特征上讲,这类犯罪时违反了任何年龄的任何人都具有的基
本的利他情操的犯罪行为。
10、法定犯:亦称人定犯,是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R.Carofalo 1852-1934)最早提
出的一种相对于自然犯罪的犯罪类型,是指由于特定法律的规定始被认为
是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11、社会结构理论:是指利用不同人群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类
犯罪学理论。分为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化越轨理论三个相互
交叉的分支。
12、社会生态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成为芝加哥学派。社
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化导致城市社会多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
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简答题:
1. 犯罪人的属性
答:(1)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2)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3)人性的“善”与“恶”
(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1)反社会性:犯罪人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相悖的质量或倾向。
犯罪人人格:个体因所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反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倾向。
2)征表:A. 具有错误的信念体系
B. 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C. 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 不良性格特征
E. 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习癖化
2.被害人的特性
答:(1)、被害性: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人格倾向性等诸主观要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其被害的内在总的倾向
性。
a.被害的倾向性,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被害情景的那种心理、生理或外在的驱力或可能。
b.被害的受容性,指被害人的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隐患而不加控制的特性。
c.被害的敏感性,指被害人具有容易受到他人感染、控制,容易顺应或接受被害的环境的特性,如轻信、无主见等。
(2)、互动性,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乎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
(3)、可责性,被害人对于自身的被害往往也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因而也常常具有某些应当受谴责或可以被指责的特性。
3. 犯罪黑数概念及其研究方法。【PPT加课本】
答:犯罪黑数是犯罪明数(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的相对概念,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总数。根据犯罪行为隐匿程度的不同,犯罪黑数可分为绝对犯罪黑数、相对犯罪黑数和可疑犯罪黑数。
其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验方法;(2)参与性观察;(3)罪案自报;
(4)被害人调查(NCVS);(5)询问知情人
4. 文化传播与犯罪的关系。【PPT】
答:(1)文化传播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甚至动荡;
(2)文化传播中的调适与整合;
(3)人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伴随移民的必然是文化传播。
5. 文化变迁与犯罪的关系
答:(1)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