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生成微血栓,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为特征的全身性出血综合征。
DIC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发病的一个中间环节和病理过程。
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护理常规】1.休息与运动绝对卧床休息为主,如患者发生休克取中凹位,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烦躁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肢体约束,注意保暖,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2.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食冷流食或禁饮食,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流食或静脉高营养。
3.用药护理(1)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以补充液体和输注抢救药物。
(2)抗凝药物的护理: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减少肌内注射及各种穿刺,以免引起局部血肿。
出血加重,凝血时间等指标明显延长时应立即停药观察4~6h,必要时应用药物对抗抗凝药物,并视病情决定是否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3)抗纤溶药物的护理:静脉给药时速度不宜过快,由于此类药物可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在少尿休克时使病情恶化,故尽量少用或不用。
(4)特殊治疗的护理:补充凝血因子、浓缩血小板、新鲜全血与血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焦虑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加重出血。
5.病情观察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时发现休克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2)观察静脉采血时有无血液迅速凝固的早期高凝状态。
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局部血管和重要脏器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略血;脑栓塞引起头痛、偏瘫、抽搐、昏迷等;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或无尿,甚至急性肾衰竭;局部血管栓塞可出现手指、足趾、耳部发绀等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d i c,即血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 se mi na te dI nt r av as cu la rC oa gul a ti on),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
它引起全身性的血管内凝血,导致异常出血和血栓形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d ic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旨在提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该疾病的指导。
护理问题1.凝血功能紊乱d i c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呈现明显的紊乱,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常出血d i c病理过程中,由于血液过度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患者常常出现各种程度的出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在注意细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减少外伤和出血风险。
3.血栓形成尽管di c患者存在出血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血栓可能堵塞重要的血管,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供足够的液体输注、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抗凝剂等。
4.循环系统功能受损d i c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问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在必要时采取协助性措施,如提高床头高度、应用辅助通气等。
5.休息与睡眠问题d i c患者的疾病过程常常会导致患者焦虑、疼痛等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床位,并注意合理控制患者的疼痛。
护理措施1.凝血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纠正异常值;-按医嘱给予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减少炎症刺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异常出血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创面及引流的观察,发现渗血或出血立即报告医生;-使用柔软的牙刷或海绵棉球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刺激牙龈;-防止便秘发生,避免患者用力排便,以减少痔疮破裂出血的风险。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疾病概述】是一种有多种病因引起的微血管内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由于微循环中广泛形成微循环,可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进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
微血栓广泛沉着于血小管内,是发生在许多疾病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引起组织缺血、脏器功能不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和体征。
【护理问题/关键点】1.生命体征及神志2.出血3.休克4.抗凝治疗5.脏器功能衰竭6.实验室检查7.皮肤瘀斑及粘膜出血8.教育需求【常见病因】1.感染性疾病。
2.产科意外和妇科疾病;羊水栓塞、前置胎盘、死胎早搏、感染性流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剖腹产等,其中羊水栓塞是最长见的DIC;产科意外,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型呼吸循环衰竭、休克、和阴道大出血。
3.恶性肿瘤;易见于弥漫性肿瘤及肿瘤晚期,以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
常以持续、少量、多部位出血倾向为主要症状。
4.外科手术和创伤;各类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症、骨折。
5.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胰腺炎、肝功能衰竭、肾病、脂肪栓塞、热射病。
【DIC的诊断】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条件:1.又引起DIC的病因;2.存在DIC的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阳性。
1.有下列两项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于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2.实验室检查:下列同时应有3项以上异常。
3.血小板计数:低于十万或成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可低于5万)。
4.血浆纤维蛋白:小于5克每升(肝病小于1.0 白血病小于1.8)。
5.3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小于20毫克每升(肝病大于60毫克)。
6.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小于三秒以上(肝病患者延长5秒)。
7.纤溶酶含量及活性降低。
8.抗凝酶III 含量及活性降低。
9.血浆因子VIII;C活性低于50%(肝病者必备项目)。
医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诊疗护理常规
医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诊疗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一、一般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2.置病人于休克体位,分别抬高头、足30°,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
3.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时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5.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二、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变化,每小时1次。
2.密切观察皮肤及甲床色泽、温度,每2小时1次。
3.观察有无DIC的出血表现,特别是皮肤黏膜、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出血而不凝的现象。
应详细记录出血量。
4.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
三、对症护理1.肝素疗法的护理。
(1)滴注肝素的剂量,应根据实验室结果和病人的临床情况而定。
肝肾衰竭的病人应改变剂量。
(2)严密监测凝血、凝血酶原时间,每小时1次。
2.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3)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分钟。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4)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3.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以改善缺氧症状。
(2)密切注意皮肤、甲床等处的微循环变化,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若有明显少尿或无尿和(或)意识障碍、抽搐,应警惕存在肾栓塞和(或)脑栓塞,及时通知医生。
(3)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状态,由于全身性血管内凝血机制异常激活,引起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在全身范围内非特异性沉着,并造成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
DIC是多种病理病因及疾病不同阶段的共同表现,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就DIC的护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评估与监测1.定期检测LAB值,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病情进展。
2.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黏膜、伤口等部位。
注意护理环境的洁净,避免患者刺激伤口,以减少出血风险。
3.监测尿量、颜色及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预防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的发生。
二、保持循环稳定1.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
及时发现循环不稳定的早期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
2.维持血容量平衡,注意监测入量出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征,合理给予输液,包括补充液体、红细胞悬液等。
3.防止血栓形成,需要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比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血双十(促凝与抗凝剂用药)治疗等。
三、注意心理护理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原理。
鼓励患者参与主动健康管理,如给予合理的饮食、休息、运动等指导。
2.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比如,保持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等。
3.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
如提供恰当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四、避免感染1.提高患者自我免疫力。
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
避免过分注重蛋白质供给,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定期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采取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3.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包括严格洗手,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清洁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DIC 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其特点为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表现为一组出血的综合征。
最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休克、缺氧、大面积烧伤、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等。
临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休克、发绀、尿少、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急性 DIC 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绝对卧床休息,勿搬动患者,如有休克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并注意保暖。
4、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平稳。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通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烦躁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如昏迷及抽搐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及时清除患者鼻、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寒战、发绀等应立即吸氧。
特别注意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抢救,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血尿者应留取尿标本送检,并记 24 小时出入量。
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做相应的护理,详细记录。
7、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8、对于意识障碍者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加用护栏、约束带等。
9、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病室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11、进行肌肉、静脉注射后应压迫针刺部位至少5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措施:
1. 立即呼叫急救: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紧急处理。
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号码,寻求医疗援助。
2. 保持患者安静:确保患者保持平静和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减少进一步的出血风险。
3. 控制出血点:如果有明显的出血点,应迅速进行压迫止血。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压在出血处,直到出血停止或医疗人员到达。
4. 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的症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或CPR。
5. 补充液体:DIC常伴随着大量的内源性凝血物质消耗和出血,可能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
在医疗人员到达之前,可以尝试给予患者适量的液体补充,例如生理盐水。
6. 寻求专业医疗援助:DIC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疾病,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紧急干预和治疗。
及时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际处理过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
1。
DIC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
DIC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广泛的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出血。
以下是一份关于DIC护理常规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DIC通常与以下哪种情况相关?A. 严重感染B. 恶性肿瘤C. 重大外伤D. 以上都是答案:D2. DIC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项?A. 出血倾向B. 血栓形成C. 休克D. A和B答案:D3. 在护理DIC患者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A. 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B. 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C. 观察皮肤和粘膜出血情况D.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DIC的病因有哪些?答案:DIC的病因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重大外伤、妊娠并发症、手术、药物或毒素暴露等。
2. DIC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监测指标?答案:护理DIC患者时应监测的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计数等。
三、案例分析题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多处骨折入院。
入院后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和血尿,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下降,PT和PT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临床诊断为DIC。
1.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DIC属于哪个分期?答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DIC可能处于急性期或进展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 针对该患者,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答案: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和凝血状况,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
-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预防休克。
- 维持静脉通路,确保补液和输血治疗的及时性。
- 避免侵入性操作,如必须进行,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出血风险。
-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四、论述题请论述DIC的护理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DIC护理
护理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 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 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观察出血 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粘膜紫绀缺氧、尿少 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 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 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 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有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DIC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诊断依据; 抗凝治疗有效。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 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 术等
输注血小板悬液中注意事项: 2.1输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一般为每分钟60~ 80滴。 2.2输注中应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及时处理,防止发 热引起血小板消耗。对轻度的过敏反应如全身皮肤瘙 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应严密观察, 减慢输注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类固醇 类药物。对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注血小板,保 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 素0.5~1mg;有喉头水肿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 输注血小板悬液后护理: 3.1输血小板悬液后, 护士应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减轻, 有无新的出血倾向。 3.2定期观察出血表现。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1. 什么是DI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在全身范围内导致血液异常凝固和出血。
DIC通常是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并发症,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和细心护理。
2. DIC的护理目标•控制出血并预防进一步出血•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维持器官功能•提供支持性治疗3. DIC的护理措施3.1 监测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并记录下来。
•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粘膜、尿液等。
•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3.2 出血控制•谨慎处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或操作,以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和记录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使用软性口腔护理用品,避免牙刷或牙线等可能导致出血的物品。
•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如止血海绵、止血喷雾等。
3.3 恢复凝血功能•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包括定期复查和药物使用。
3.4 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对于感染相关DIC,积极控制感染源,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相关DIC,进行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
•对于创伤相关DIC,及时处理和修复创伤,并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
3.5 维持器官功能•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器官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稳定。
•给予适当的液体支持,以保持循环稳定。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以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3.6 提供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和补充维生素。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4. DI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引起 DIC的病因。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情况。
3.评估出血倾向、凝血时间情况。
4.评估末梢循环情况及尿量。
二、护理措施
1.按重症监护室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注意保暖,但避免局部用热,加强皮肤护理。
3.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治疗。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及严重度,记录24小时尿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操作。
5.正确及时采集和送检各类检验标本,关注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大便潜血试验等检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6.遵医嘱合理用药,及时、准确给予抗凝等药物,根据病情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普通肝素治疗时,APT较正常值延长1.5-2 倍为合适剂量,若过量致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
7.遵医嘱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昏迷患者予鼻饲。
8.预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疾病的可能成因、主要表现、临床诊断和预后,取得配合,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出现感染性疾病时,积极配合治疗,预防DIC 的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微循环中广泛而散在地发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或血凝固,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继而纤溶系统被激活,从而导致各受损器官功能障碍及广泛、严重的出血。
[临床表现] 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
[治疗要点] 抗凝、抗纤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二、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出血。
2、气体交换受损与血凝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有关。
3、外周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小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有关。
4、组织完整性受损与皮下出血、鼻粘膜出血有关。
5、口腔粘膜改变与口腔出血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定期监测病人生命征,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记录
24h尿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和末梢感觉,有无各器官栓塞症状和体征等。
2、一般护理卧床休息,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
环境舒适,清洁,温度、湿度适宜。
避免肌肉或皮下注射,各种穿刺后,局部加压5min 止血。
3、营养支持给予均衡饮食,易消化,无刺激性,若消化道出血禁食。
4、用药护理遵医嘱定时准确地给予抗凝剂、止血药及血制品。
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作用及副作用。
5、健康教育给病人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如药物、输血治疗的目的、氧气吸入的重要性等,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疾病康复期注意营养,适当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情绪,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重症医学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1.定义: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2.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及尿量。
(2)严密观察肤皮色泽、温度。
(3)观察患者是否牙龈出血、便血、尿血、鼻衄、神志改变等。
(4)监测皮肤表面出血征象,如出血点、紫癜、血肿等。
(5)监测患者神志状况,以防颅内出血,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等为颅内出血先兆症状。
3.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休克卧位,分别抬高头、腿30°,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改善。
(2)遵医嘱给氧,并予以湿化,保持鼻腔湿润。
(3)尽快建立静脉液路,并保持输液途径通畅。
(4)遵医嘱正确使用止血药及肝素。
(5)随时备好抢救仪器如抢救车、吸痰器、呼吸机等。
(6)静脉输注完毕后,适当加压穿刺处,尽量避免肌注。
(7)留取血标本时,尽量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取血,在动脉插管处或在三通处抽取,在渗血部位加压包扎。
(8)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9)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协助翻身,每2h一次,避免拖拉增加皮肤与床的摩擦。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
1.快速识别和诊断:DIC是一种严重且迅速进展的疾病,识别
和确认诊断的速度至关重要。
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症状和全身状况,及时报告医生。
2.调整液体管理:保持患者的容量状态平衡,避免过度输液,
因为液体过载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3.控制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黏膜、尿
液、粪便等部位。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包括应用局部压力、冰敷和其他止血措施。
4.补充凝血因子: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指示,及时补
充出血所需的凝血因子,例如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浓缩物和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5.控制感染:DIC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及时处理和控制感染
非常重要。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其他导管。
6.监测全身状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全身性并发症,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7.心理支持:DIC是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和家人来说可能带
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困难和焦虑。
8.护理防范: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预防压疮、肺栓塞、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DIC是一种及时干预和治疗的严重疾病。
护理要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示进行调整。
与患者的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了解最新的护理指南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1.目的1.1为了有效规范肝胆外科护士对弥散性血管凝血患者的护理流程,使患者得到有效的规范护理,改善患者预后,特订本规范。
2.适用范围2.1适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3.定义3.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
由此而产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休克、栓塞与溶血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4.职责无5.标准5.1病情观察5.1.1出血症状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及相应体征。
5.1.2微循环障碍症状观察皮肤粘膜紫绀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5.1.3高凝与栓塞症状定期抽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并观察有无黄疸溶血症状。
5.1.4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何。
5.1.5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变化。
5.2对症护理5.2.1出血的护理5.2.1.1按本系统疾病护理的出血护理常规。
5.2.1.2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掌握特殊药物剂量并正确、按时执行,严密观察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指标。
5.2.2微循环衰竭的护理5.2.2.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5.2.2.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5.2.2.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5.2.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2.2.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5.2.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5.3一般护理5.3.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5.3.2 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5.3.3 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与品种。
5.3.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与治疗效果。
dic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压疮风险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压疮风险,包括年龄、营养状况、活动能 力、感觉功能等方面。对于高风险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 预防措施。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抵 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 或静脉营养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04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方法
表达技巧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使用清 晰、简洁、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 业术语或含糊不清的词汇,以免引起 患者的误解或恐慌。
家属参与支持模式构建
家属教育
对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护理要点 ,提高其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能
力。
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日常护 理工作,如陪伴、照顾、安慰等 ,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肠外营养支持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严重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无 法耐受肠内营养等患者。
VS
禁忌症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肝功能不全、心 功能不全等患者。同时,对于能够耐受肠 内营养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 。
05
心理干预与康复辅导策略
心理问题筛查方法
标准化心理评估工具
采用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患者进行 定期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01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DIC患者的凝血功能
紊乱和器官损伤。
02
血液净化技术
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如炎症介质、内毒素等
,有助于改善DIC患者的预后。
03
干细胞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引起 DIC的病因。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情况。
3.评估出血倾向、凝血时间情况。
4.评估末梢循环情况及尿量。
二、护理措施
1.按重症监护室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注意保暖,但避免局部用热,加强皮肤护理。
3.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治疗。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及严重度,记录24小时尿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操作。
5.正确及时采集和送检各类检验标本,关注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大便潜血试验等检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6.遵医嘱合理用药,及时、准确给予抗凝等药物,根据病情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普通肝素治疗时,APT较正常值延长1.5-2 倍为合适剂量,若过量致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
7.遵医嘱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昏迷患者予鼻饲。
8.预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疾病的可能成因、主要表现、临床诊断和预后,取得配合,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出现感染性疾病时,积极配合治疗,预防DIC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