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的特征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涵,理解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类型的划分3. 个性倾向性的内涵4.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5. 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2. 案例材料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性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与见解。
6. 实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学术论文,以扩展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个性个性倾向性
成就动机
是指一个人把自 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 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 增加的努力之中,从 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 最好的心理倾向。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交 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 他人接近、合作、互 惠,并发展友谊。 沙赫特认为人的交 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学习动机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遗传
VS
环境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
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 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 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 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
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 份。包括能力、气质、性 格。
心身特色组织
个
性
性格气质
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是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表现在: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说明: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3、个性得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得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得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得,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得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得行为活动就是社会性得,个性就是在人得实践 中形成得,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 人们对职业得选择;它就是在生活环境得影 响下形成得。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就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就是指人们具有得某种支配与影响 她人以及周围环境得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与社会化权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得因素包括:一就是个 体成败经验;二就是替代性经验;三就是言语 说服;四就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就是影响行为得环境因素之一,它就是 个体要努力达到得、具体得成绩标准与结果。
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得能力有不同 得瞧法。这种能力得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得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 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根据动机得意识水平
有意识得动机: 无意识得动机:
根据动机得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得要求与外力得作用下 所产生得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体得内在需要引起得动 机。
2、生理性动机
饥饿
与胃壁收缩有关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与下视丘得神经中枢有关
渴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得化学变化有关。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安大 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侯老伯 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得鸟似得,在家里待 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让她买菜,她 故意到十多里路得菜市场买菜,来回消磨了大半天 得时间。她还无代价得给别人种菜、除草,给旧火 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得老伴与子女们都抱怨,并 带她到医院瞧病,结果侯老伯无病。
第10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征:(简单题)(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5.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层):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认知和理解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需要。
⑴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等级①需要的满足具有一定顺序。
②需要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
③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满足高级需要。
④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⑤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⑥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励行为的动机。
⑵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论述题)创建性:①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②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
③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
④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将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为理解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知识点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1.个性概述(1)个性的概念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人特征的综合(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倾向2.个性倾向性的规律(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概括为五个需要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动机的特征:内隐性、需要性、条件性、诱发性、复杂性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动机的分类:①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分)②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按动机的来源分)③长远动机和短期动机动机(按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分)④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按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分)学习动机的类型:①求得赞许的动机(附属内驱力)②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③求知欲(认知内驱力)(3)兴趣的品质和功能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广度兴趣是否广泛(多才多艺)②兴趣的倾向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兴趣③兴趣的稳定性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④兴趣的效能兴趣推动人的活动兴趣的功能: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功能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功能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功能(4)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①人的心理活动是头脑的机能,而行为则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指导下的实践,动机是行为的原因和动力,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把行为指向一个目标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②动机与需要有紧密的联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组织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9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1.什么是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答:(1)个性的含义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
(2)个性倾向性个性具有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总有一定的态度和取向。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2.举例说明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
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几个组成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中的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成分对其他各个成分起支配作用,并影响其他心理活动。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的源泉。
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具体人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认识需要占优势,那他就会积极地注意听讲,主动地记忆和思考,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学习。
同时,他的认识需要就会对他的兴趣、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也会相应地引起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时他的自然性需要被抑制,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就会退居次要地位。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2)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
①能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个性心理特征;②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神经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③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
个性和个性倾向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本章要点:1、个性的概念以及组成2、需要的概念以及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概念及其动机的功能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5、动机与活动效率6、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是⼼理学研究的⼀个重要领域,教师学习个性理论,掌握学⽣个性⼼理的特点,有助于因材实施,培养学⽣健全的个性,使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节个性的概述⼀、个性的概念个性⼀词是从英⽂“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格。
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具。
所谓⾯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或化妆的脸谱,⽤来表现剧中⼈物的⾝份和性格。
就如我国京剧有⼤花脸、⼩花脸等各种脸谱⼀样,⽤来表现各种性格和⾓⾊。
⼼理学沿⽤⾯具的含义,转意为个性。
其中包括了两个意思:⼀是引申为⼀个⼈在⽣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时表现出来的种种⾔⾏,是个性所具有的“外壳”,它表现出⼀个⼈外在的个性品质。
⼆是指⼀个⼈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理成分,即⾯具后的真实⾃我,这是个性的内在特征。
在⼼理学中,⼀般认为,个性是个⼈在⾃然素质的基础上,在⼀定的社会⽣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独特的各⽅⾯⼼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个⼈独特的精神风貌。
现实⽣活中的每⼀个⼈都不是作为“⼈”的概念⽽抽象存在的,⽽是作为⼀个个有⾃⼰的思想情趣和⾏为风格的活⽣⽣的⼈具体存在的。
⼈与⼈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完全相同的两个⼈是不存在的。
每⼀个具体的⼈,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天赋素质和⽣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他在后天环境中所具有的物质⽣活条件的不同,就会在他所进⾏的⼼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倾向和特点。
这些稳定⽽不同于他⼈的特点模式,使⼈的⾏为带有⼀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个⼈由表及⾥的,包括⾝⼼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个性。
个性是个体有别于他⼈的整个⼼理⾯貌,是⼈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们的⼼理活动和⾏为表现出各⾃不同的特点,⽽且还是⼈们各种⼼理活动和⾏为的动⼒源泉。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理论 本能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成败的原因如何分析将会影 响他的成就动机的高低。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类: 控制位置:把成败归于自身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能 力、努力的程度、身心状况等是内部原因;而工作难度、 运气、别人反应等是外部原因。 稳定性: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能力、 工作难度较稳定,而努力、动力、身心状况、别人反应 是不稳定的。 可控性:原因可否受自己控制。努力的程度有可控性; 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等具有不控性。
51.与同学们谈论艺术。 52.在运动小组中学习。 53.参加物理有奖竞赛。 54.解化学习题。 55.做用测量仪器完成的作业。 56.做简单计算的力学作业。 57.熟悉地质(地理)图。 58.做生物试验的作业。 59.与同学们讨论读过的书籍。 60.研究各国的政治制度。 61.讨论教育问题。 62.了解人类有机体是如何构成的。 63.使人们信服什么。
6、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7、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8、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学科兴趣评定量表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说:“我认为对一
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也深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大作用。
作为学生自己,更能体验有兴趣与无兴趣的不同感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4.了解艺术史。 65.做行军和游戏的组织者。 66.用公式解数学问题。 67.寻找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 68.搞清楚无线电图解。 69.制图。 70.做地形测查。 71.照料动物。 72.作文学问题的报告。 73.了解文艺史。 74.给小学生讲故事。 75.研究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76.与各种人结识、交际。 77.参加业余文娱汇演或造型展览。 78.遵守作息制度。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理解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预测个体发展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3.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4. 个性与心理健康5. 自我认知与个性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4. 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个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性的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以及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5.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思考个性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反思报告:收集学生提交的自我反思报告,了解他们对自己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学著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相似性。
家庭环境因素
❖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 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 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 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 "的话不无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 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 征。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 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 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 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
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 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 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社会文化因素
❖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 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 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 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 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 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 里。
❖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 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
❖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 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 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 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 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 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 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 女性这个社会的主体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 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 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
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 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社会文 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所认可,社会文化 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
❖ 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共有l700名学生施测了 《加州心理调查表》(CPI),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 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
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结果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 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高。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 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1988),有些双 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 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关比异卵双生 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 高的相关。
❖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 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 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年西 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详细论 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拒绝、溺爱、 过度保护、过度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 果。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儿童人格的 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 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个性心理结构
❖ 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活动的 基本动力。
❖ 个性心理特征:稳定的心理特点。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 先天素质-自然前提 ❖ 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因素 ❖ 教育-主导作用 ❖ 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内因
生物遗传因素
❖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 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 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他们之 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于环境因素造成。异卵 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 似性,如出生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 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 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 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一、关于个性
❖ 个性的概念 ❖ 个性的特点 ❖ 个性的结构 ❖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概念
❖ 个性: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 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的总和。
❖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 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性
❖ 整体性 ❖ 独特性(个别性与共同性) ❖ 稳定性(可变性) ❖ 社会制约性
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 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 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 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 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
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 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
❖ 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 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 居 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了人文地理对人 格的影响。
❖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
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 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 派亲和景象。
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吉姆族,生活以狞猎为主,男女间有权 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 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 征。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评价遗传对人格的作用呢?遗传对 人格有影响,但是遗传作用有多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 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 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 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 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