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文献综述

提要

课题研究的意义

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注意瞬脱上的情绪状态应该用心理与生理的二维观解释还是应该用注意力与情绪之间的特殊联系解释说明。

涉及到的前沿理论

主要理论研究:关门理论瓶颈理论暂时性失控理论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关门理论

关门迟缓假说(the sluggish-gate idea)是Chun和Potter (1995) 、Shapiro 和Raymond (1994)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加工第一目标刺激表征时注意门径开启,第一目标刺激的加工是迅速的,而门径的关闭却有迟缓,因此,紧接着第一目标刺激便能够进入到注意门径中,当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两个目标刺激就会共同得到加工,并且整合在同一个注意单元。关门理论主要涉及到两个关键的概念:注意门径和注意单位。作为早期AB 理论的辅助性假设,关门迟缓假设强调了短时注意连续加工的时程包容性,这种思想也为之后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基础。(吴瑕,张明 2011

瓶颈理论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当然瓶颈理论也还存在一些局限,瓶颈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注意瞬脱的一些主要理论,但是还有一些注意瞬脱的现象却不能解释。(张明,王凌云 2009)

暂时性失控理论

Di Lollo 等发现,当连续呈现三个种类相同的目标刺激(字母),第三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并没有下降,然而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换为数字时,第三目标刺激的报告率也没有下降,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由于这个结果无法用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和瓶颈理论来解释,为此,Di Lollo 等就提出了暂时性失控理论。(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 2008)

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注意滞留模型和干扰模型,注意滞留模型认为,RSVP的目标刺激加工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在第一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完成前呈现第二目标刺激时,第二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中所得到的注意资源就会减少,从而产生注意瞬脱。资源耗竭理论认为,在整个注意加工过程中,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给了前面的目标刺激,注意资源的耗竭是注意瞬脱产生的主要原因。(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 2008)

资料范围及来源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通过输入“关键词”和“文章名”进行搜索,用精确匹配,共搜集到并应用相关文献37篇。

正文

已有成果分类介绍

认知心理学方面

研究证明注意力资源的部署是由各种外部因素决定的。

空间领域

通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消极的情绪和狭窄的注意焦点相联系,而积极地情绪会和宽广的注意焦点相联系

注意瞬脱的试验中

在临时视觉选择中,慢性的消极情绪状态不会起到影响作用。

概括介绍和重点介绍

研究实验

自变量:疲劳状态。[完成心境状态图(POMS)和JYZ的焦虑量表(STAL).] 因变量:注意瞬脱的大小

控制变量:社会和认知的两阶段面试(TSST实验的程序)

实验假设

如果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联系的二维模型是正确的,Jefferies等研究者的研究体制中相同的象限内注意瞬脱的大小将会随着悲伤情绪的减小而减小,或者保持不变存在于平静情绪中。这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如果真的是属于情绪状态的独特的联系将注意力通过独特的联系与情绪建立,那么疲劳将会在悲伤和平静状态中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实验过程

在CRT监控器上呈现刺激,刺激是相同大小的黑色数字和字母,每个刺激67ms,间隔33ms,10题/s。两个不同的目标,随机的选择印刷的大写字母,以流动的形式嵌入I,O,Q和Z。第一个目标尽可能以平等的速度经过第六到第十二个题之间。在测试的最后允许对唾液皮质醇通过TSST程序的感应,反应它的发

展变化并延伸到每一个层面。

实验结果

注意瞬脱的大小和第二次STAI成绩有紧密联系,

rp=.27,p=.03,第二次POMS成绩显示活力指标r=-.39,p=.001.这些结果表明两组前测成绩的不同不影响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的联系。

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

总结

该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整合起来,现在的研究结果是和以前的研究一致的(e.g.Jefferies et al.,2008;MacLean et al.,2010),在注意瞬脱的调控上有重要影响。现在的结果,尽管,不符合二维观点的视角,提议暂时注意的情感效应能依据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解释。根据上文上文的分析,如果二维观是正确的,我们预测疲劳不会再注意瞬脱中增加(Feldman Barrett & Russell,1998;Jefferies et al.,2008).这是因为疲劳和悲伤处于相同的象限(见Fig.1),这降低注意瞬脱,还因为根据Jefferies et al.当刺激减小,没有发现注意瞬脱的增量。因此,疲劳增加注意瞬脱的发现支持了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的观点。换句话说,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现在的结果也间接地支持了Schwabe 和Wolf(2010)的研究,这证明了是情感与注意之间特殊的联系,而不是压力影响注意瞬脱。

研究趋势及价值

典型的消极刺激与较大的注意瞬脱相联系并成正比。

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中,积极地情绪产生较小的注意瞬脱,消极的情绪状态产生较大的注意瞬脱。

现代的研究证明原来关于消极情绪损害注意力的选择是种过于简单的视角。

相比于平静状态,焦虑的情绪状态更容易增加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

在Anderson和Phelps(2001)的研究中发现,若以情绪刺激作为T2,它们诱发的情绪加工可以影响并削弱注意瞬脱,出现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研究发现,负性词语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受到知觉负载水平的制约。情绪效价相对于从杏仁核情绪唤醒的机制出发的唤醒度更影响并调制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原来以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