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

合集下载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 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



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 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 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 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 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 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 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 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 一定的影响。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 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 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 循本旨,不加文饰”。



法句经序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Dharmapada 出三藏记集 A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the Emanation of the Chinese Tripitaka 文refined 质unhewn 直straightforwardness

中国翻译史课件大全

中国翻译史课件大全

中国翻译史·概论第一讲(2012.9.6)一、学习中国翻译史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程2.了解我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往过程3.认识到翻译对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4.学习先哲,做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二、中国翻译史要学习些什么◆翻译史料:什么时候,什么人,翻译了什么著作,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思想(翻译理论)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分析史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呢?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必须先有一本“历史账”,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比较清楚◆“设身处地”“穿越”到历史情境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史料四、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一般而言,我们把我国的翻译史分为5个时期,称之为“翻译的五个高潮”。

【对于每个翻译高潮,我们都应该提出并解决如下问题: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有哪些?各自有些什么贡献?出现这样的翻译现象的历史机缘是什么】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4.民国时期的翻译【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五、参考资料(略)第二讲(2012.9.13)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2)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

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

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

中国翻译简史(英语专业版)

中国翻译简史(英语专业版)

10
3. Modern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through translation (19th~mid-20th)
11
see its word file*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t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after another, with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士面对民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工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广州同文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等科目。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文馆,后在京师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工、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一批外国来华教会人士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工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早就了一批中国一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人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自幼通晓数学,15岁又习《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人伟烈亚力等人,与他们一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力合作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甘《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士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方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第一次传入我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Chapter1中国翻译简史Three peaks of translation in history1)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 the first peak支谦,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peak徐光启(科学译祖),李之藻3)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 the third peak1,严复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雅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天演论》《法意》《原富》《名学》》《群己权界论》2,梁启超学术界的鸿儒用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历史3,林纾儆醒人心,反帝救国;开创中国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子复仇记》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19 to 19494, 鲁迅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重要贡献(一)开辟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潮流(二)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大变革翻译思想(一)“易解、丰姿”双重标准(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5,瞿秋白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文”的思想翻译《国际歌》6,郭沫若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的翻译动机7,林语堂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和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time9, 茅盾“神韵说”;创造性翻译论10,傅雷神似说强调原文精神和韵味的重现11,钱钟书化境论,强调译者流畅、地道的本族语12,王佐良以诗译诗;为读者着想, 译文要可靠、可读1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文学翻译是艺术;以诗译诗;贯彻再创作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中国翻译简史

2-中国翻译简史
第5页,共17页。
▪ 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在 天演论 卷首的译例 言 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八九八年)
▪ 《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一八九四年提出了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一、译 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语气,把它表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经》。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他 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 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他 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译著文字优美、畅 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鸠摩罗 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 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 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 一也是从他开始的。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 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 鲁迅译《毁灭》、《死魂灵》等。他的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反对胡译乱译,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原 则。他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不同于“死译”。
▪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翻译工作在党的领 导下不断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
《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写道;“译事三 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 分歧,但许多年以来,“信、达、雅”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 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总之,严复 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中国翻译史3讲

中国翻译史3讲

例如: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P93)与佛教关系密切。 元人杂剧(P94)也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 唐代的变文(P94)其产生与流行,与佛教具
有密切关系。
The
End
Thank
You!
语言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唐宋人
编写的《一切经音义》和《翻译名义集》中,所 收的佛教词汇,不下千条。梁启超先生在《佛教 大辞典》中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 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如 “菩萨、阎罗王、世界、刹那、五体投地、因缘、 果报、供养、意识、解脱、一尘不染、有缘、无 缘、”等等。又如“劫、大劫、魔、天堂、地狱、 庄严、觉悟、享受、自由、平等、信心、生老病 死、打成一片、借花献佛、安详、方便等等。
宋代佛教发展情况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度童行达十七万人。
五年(980)中印度僧人法天、天息灾(后来改 名法贤)、施护先后来京,因而朝廷设立译经 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久已中 断的翻译。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 》。后来院里附带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 。又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真宗 一代(998—1022)接着维护佛教,到神宗时( 1068—1085),因年荒、河决等灾害频仍,国 家需用赈款,致使寺院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矛 盾有加无已。
唐代玄奘翻译了佛教《因明如正理论》、《因明
正理门论》、《大乘掌珍理》诸书,介绍印度因 明学,使唐以后的学者得以运用逻辑学治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帝王相貌描写“垂手下膝, 顾自见其耳”(《三国志. 蜀书. 先主纪》),“ 目有精光,长头高额,齿白如玉”(《北齐书. 神五纪》)等。上面所说的“垂手下膝”,“顾 自见其耳”,只有猴子和猪才能做到,人类是决 不可能的。史学家这样描写是受佛经影响。“中 国的统治阶级为了增加自己的身份,企图在人民 群众中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于是把西天老佛爷 某一些传说的生理现象拉来加到自己身上。 ……”季羡林《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里的印度传 说》

《中国翻译简史》课件

《中国翻译简史》课件
抗战时期的翻译
在抗战时期,翻译活动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许 多翻译家投身于抗战事业,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翻译事业的发展机遇
在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外交流的需要,翻译事业获得了新 的发展机遇,许多重要的文献被翻译成中文,促进了中国 与世界的交流。
05
CHAPTER
中国现代翻译的繁荣与多元 发展
需求,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03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将更加依赖
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更加高效、精准的翻译服务。
THANKS
谢谢
翻译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周时期,当时人们通过翻译外 来文化和思想来丰富本民族的 文化内涵。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外来文 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活动逐渐增多,涉及领 域也更加广泛。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主要以口 头翻译为主,主要涉及外交、 商贸等领域。
佛经翻译的兴起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始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时 期。
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活动的兴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 翻译活动逐渐兴起,大量的西方著 作被翻译成中文。
文化交流的促进
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传播,促进了中 西方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翻译活动
新文化运动背景
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 局面,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旨 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改革

翻译活动的繁荣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翻译活 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大量的外 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著作被翻
译成中文。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 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中西翻译简史第3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3章
• 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 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
新疆库车县)。罗什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
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 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 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与真谛 (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
便是我国话本及章回小说的”诗曰“、”有诗为证“的来源;印度的《罗摩衍
那》中罗摩的故事和《贤愚经》的故事,对我国《西游记》等小说的故事情节 产生影响;有些佛经本身就是小说,有的带有小说戏剧的形式。这种结构的文
学体裁都是中国没有的,它们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
有影响;唐代变文的产生、流行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二、唐宋时代译经的特点 • 1)唐代译场已经相当完善,译经过程与从前有明显不同,宗教阐释过程与 翻译过程被分开了; • 2)译场规模较以前缩小,唐代译场职司多达11种:译主、证义、度语、笔
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监护大使;
• 3)宋代亦设译经院,但译主仍借重外国人;宋朝的译场制度完备;为培养 佛经译者,宋代曾建立学习梵语的学校; • 4)唐宋时期译场的人员选拔较以前要挑剔。只有具有特殊能力的僧人或官 员才能参加,译场内非直接负责翻译的人员不得入内;
二、中国已经创始人——安世高 • 2)所译经卷
• 数量:35部41卷;现存22部26卷(《大唐内典录》收安译176部,199卷;《开 元释教录》为95部,115卷;所增不可靠); • 影响最大的是《安般守意经》

中国翻译简史15页PPT

中国翻译简史15页PPT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
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 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 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 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 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 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 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 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 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 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 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 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 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 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 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 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 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 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 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 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 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中国翻译史研究简述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研究简述PPT课件
第41页/共49页
• 问题: • 1 资料的间接性 • 2意识形态的影响(《圣经》的翻译史、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史)【视野】 • 3翻译话语系统的总体关照不足 • 4对史料的解读问题。述多于论。
第42页/共49页
Further reading
• The serious discussions on translation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he coun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 when Buddhist monks set about translating classics of Buddhism into Chinese.
第17页/共49页
• 孟昭毅 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189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2001) •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2000)【理论史】 • 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译林出版社(1996)
第32页/共49页
• 第二编 17年间的英美文学翻译家 • 莎剧翻译家、诗歌翻译家、小说翻译家、综合型翻译家 • 第三编 17年的经验与启示
第33页/共49页
• 重在介绍译家,以译家带作品,对个别作品进行评论 第34页/共49页
• 谢天振 查明建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 • 上编和下编: • 上编:文学翻译发展史(翻译活动、翻译事件。主要的文学社团。翻译家的贡献和成就 • 下编:
第18页/共49页
• 万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 黎难秋《中国口译史》青岛出版社,2002 • 李亚舒《科技翻译史》 • 西方翻译史书: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2004

翻译史第三讲 2

翻译史第三讲 2

三、佛经翻译第二阶段(317-617)
• 1.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 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 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 2.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 宝云和跋陀罗。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 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 有佛图澄、释道安(314-385)、赵政、鸠 摩罗什(350-409)、昙无谶等。 3.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 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
六、释道安(314-385)
• 12岁从佛图澄受业,被提拔为大弟子。使佛教拜托对玄学 的依附关系,有弟子数百人。364年南下襄阳。379年, 前秦苻坚攻下襄阳,道安被劫持到关中。苻坚对权翼说: “我以十万大军拿下襄阳,只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是 谁,苻坚说:“一个人是释道安,半个人是习凿齿。” • 释道安后期主要从事译经活动,并讲述般若各经。其对佛 教的贡献主要有:一、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和般若学 说;二、确立成规;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四、整 理了新旧翻译的经典。 • 道安不懂梵文,在研究般若的过程中,开始研究翻译。他 的研究是通过对同本异译的比较进行的。他的比较使他提 出了翻译中的“繁简”“文质”两种倾向问题。
二、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的特点
• 马祖毅总结第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有四: 1.佛经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以汉族 知识分子为辅助力量。 2.翻译全凭口授。外僧背诵,一人口译,另一人笔录。“梵 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咫尺千里, 觑而难通。” 3.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译者对佛经有虔诚态度;另一方面则 经验不足,语言能力不够,多用直译法,译文多直质。 4.佛教作为外来神学,多与神仙方术相结合以传播。安世高 “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 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睹色知病,投药必济,乃至鸟兽 呼鸣,闻声知心”。康僧会等人,也都通晓道术。佛经译 文多用道家术语。

中西翻译简史 优质课件

中西翻译简史 优质课件
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徐光启和意大利 人利玛窦(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 本》、《测量法义》等书。利玛窦也是最早将“四书”译 成拉丁文的译者。1687年比利时教士柏应理在巴黎首次 刊印《中国哲学家孔子》。“五经”中最早受到注意的是 《易》和《尚书》。康熙年间,法国人白晋、刘应、马若 瑟和雷孝思先后对《易》和《尚书》进行过翻译和研究。 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就这样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 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 界和上层社会。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的六大高潮
1. 古代西方翻译 2. 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3. 中世纪西方翻译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5. 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6. 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1. 古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 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 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 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西方译论
应当看到,西方现代译论引进了语言学、文化学、 交际学、社会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成果,具有新 颖性、严谨性、概括性,可供我们借鉴。但要克 服两种偏向:一、崇洋媚外;二、盲目排外。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适用于任意两种语言 之间的翻译理论,学习西方理论,须“不法其已 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以化推移”(钱锺 书)。
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约》是西方古 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
2. 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圣经》由西伯来语写成,后来被翻译称希腊语, 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 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 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以哲罗姆于 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 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 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 译了49部经论,对中 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 响。 ★玄奘:“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将《道 德经》译成梵文;运 用补充法、省略法等 翻译技巧 •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真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 特点:译者多为西方 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 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 士大夫;翻译西方自 然科学,如数学、化 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忠实与通顺二者的关系: • 在翻译实践中,忠实与通顺是一个矛盾统 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 裂。 • 忠实是翻译的首要问题,因而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翻译中要首先解决好。 • 通顺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第二位的,但 在实践中决不可只顾忠实而忽视了通顺, 二者必须“统筹兼顾”。对于翻译初学者 来说,通顺首先表现为表达要符合译入语 语法规范、语言表达习惯。
第一讲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201391主要内容一中国翻译简史三次高潮二西方翻译简史六个阶段三翻译的标准一中国翻译简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讲 中西翻译简史 及翻译的标准
李雪萍 2013-9-1
主要内容
• 一、中国翻译简史 (三次高潮) • 二、西方翻译简史 (六个阶段) •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
1、矛盾: • Translation means “choice and compromise”
• 如:你想力求“忠实”,又怕引起“不顺”,你 想力求“通顺”, 又怕引起“不忠”;你想传达 “异国情调”,又怕造成“翻译腔” (translationese),你想避免“翻译腔”,又怕丧 失“异国情调(foreignness, exoticism )”;你想紧 跟作者,又怕失去读者,你想照顾读者,又怕背 叛作者…… • 总而言之,矛盾重重,左右为难。所以有人说, 一篇文章由一百个人来译,定会译出一百个样子 来。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资料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资料

2013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4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白马寺译经 《四十二章经》
佛经 翻译 概览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末 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28
西方翻译实践史
开端《七十子希腊文本》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 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 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 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 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最早著作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清末 的翻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鲁迅
巴金

胡适
梁实秋

郭沫若
冰心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中国翻译史》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PPT课件

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
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
精选PPT
16
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
精选PPT
精选PPT
26
近代翻译史
留学者以去日本的人数最多,日本就成了 输入西学的中转站,即通过日本向西方学 习,通过日文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文化。
这一阶段文学翻译(主要是外国小说的翻 译)也形成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密切配合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向全国人 民宣传进步思想,曾其中不可忽视的启迪 民智的作用。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精选PPT
11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精选PPT
32
现代翻译史
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有其特点: 一 取出了过去“豪杰译”,任意增删等弊病,使译文更切合
于原文,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 二 自推行新文化运动以后,译文大多采用白话文 三 从事于翻译者多属留学回国的人员,他们既通外语,又学
有专长。特别是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人员,往往又是致力 于创作的作家和诗人。而外国文学的翻译又促进中国新文 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 科学翻译着重于外国科学名著的介绍 五 哲学社会科学的翻译,除译介外国古典文献及资产阶级学 者的著作外,又开始有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简史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人员最早在周代称作“象胥”或“舌人”。

《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语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言辞传之。

”我国第一篇诗歌翻译据说是《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据楚大夫庄辛说,当年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日,有个越人“拥楫而歌”,但歌是用越语唱的,鄂君子皙不懂越语,只好请人翻译,原来歌词表达了对身为令尹的楚王同母弟鄂君子皙的仰慕之情。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弘佛法,派僧侣四出传教。

早在公元65年之前佛教就传入了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

中国佛经翻译中涌现出了众多的翻译大家,他们的翻译思想至今仍是译界宝贵的财富。

支谦,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支人,故姓支。

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是《法句经序》。

据陈富康考证该序作者实为支谦无疑。

序中云:诸佛典皆在天竺,天主言语,与汉异音。

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

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意出音,近于质直。

仆初嫌其辞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胡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

这是最早反映“文派”“质派”争论的文献。

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以无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义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其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鸠摩罗什(344—413)是后秦僧人,祖籍天竺,华名童寿,著名译经大师。

他反对过于质直的翻译,其翻译往往不拘于原文体制,经常变易。

关于文体,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彦琮(557—610),他在《辨证论》中提出了“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翻译原则,坚持忠实第一,倾向直译。

他还提出了“八备”说,是对译者的要求。

所谓“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 志愿益人, 不惮久时, 其备一也。

”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 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

(二)“将践觉场, 先牢戒足, 不染讥恶, 其备二也。

”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 笑厌恶。

(三)“鉴晓三藏, 义贯两乘, 不苦暗滞, 其备三也。

”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 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

(四)“旁涉坟史, 工缀典词, 不过鲁拙, 其备四也。

”要求译经人通晓中国经史, 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准确,不疏拙。

(五)“襟抱平恕, 器量虚融, 不好专执, 其备五也。

”要求译人心脑宽和, 虚心好学, 不固执己见, 不武断专横。

(六)“耽于道术, 淡于名利, 不欲高炫, 其备六也。

”要求译经人刻苦钻研学问, 不贪图名利, 不奢望高贵职衔。

(七)“要识梵言, 乃闲正译, 不坠彼学, 其备七地。

”要求译经人精通梵文, 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 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但又不能拘泥于梵本格式。

(八)“薄阅苍雅, 粗谙篆隶, 不昧此文, 其备八也。

”要求译经人对中国文字学具有一定的修养, 熟悉文字的使用, 保证译文通畅典雅, 忠实谁确。

玄奘(600—664),唐代名僧,称“三藏法师”,俗名陈祎,洛阳缑氏人。

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规也。

”(《翻译文学与佛典》)他在译经中已成功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多种翻译技巧。

他还提出了“五不翻”的音译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和生善故。

佛经翻译高潮之后,到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万历到乾隆时,形成了第二次翻译高潮,与欧洲传教士来华有关,他们的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目的,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

这一时期的著名翻译家有徐光启、李之藻等。

1742年,雍正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活动,同时采取闭关政策,第二次翻译高潮告终。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随之涌入,翻译成了对抗外敌的革命利器。

冯桂芬把翻译提到了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的地位。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

他在1894年冬天写了《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

他指出了翻译西书的首要目的是反抗外侮,战胜列强。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善译”的标准: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无毫发出于其间。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马氏的这一理论与现代的翻译等值论已非常相近。

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

严复(1845—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还论述了自己的“达旨”的译法。

他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背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

其一生翻译西洋小说约180余种,是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林纾主张以翻译救国,强调翻译的社会功能。

他强调翻译时译者应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达到与原作中的人物心灵交汇。

他在译《黑奴吁天录》时“且泣且译,且译且泣”。

鲁迅(1881—1936)和周作人(1885—1967),他们一方面强调翻译对“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引导国人进步的作用;又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

他们主张直译,认为直译有利于引进新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既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又强调翻译作品的艺术要素,他说:“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

”在回答关于“形貌”与“神韵”二者不能两全时,该以谁为重的问题时,他说:“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他提出了“风韵译”的说法,他说:“诗的生命,全在他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有种‘风韵译’。

”他还十分注重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他说:“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我和他合而为一了。

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还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论述了他的“直译”“硬译”主张,认为“欧化”“洋气”可以“益智”和“输入新的表现手法”。

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字通伯,江苏无锡人。

他从美术的临摹中悟出了翻译的三种境界:形似、意似、神似。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据此他又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对艺术的责任。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他又提出了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他认为要做到通顺,要做到两点:须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他同意“翻译即创作”的说法。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

他说:“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基础,‘达’和‘雅’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

”朱光潜(1897—1968),安徽桐城人。

他指出在翻译中“信”最难达到,首先因为“字义”难彻底理解。

他列出了词的六种不同方式的意义:直指的或字典上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结合上下文产生的特殊意义;在长久的发展中每个字有了“特殊的情感氛围”,具有了使人产生种种特有的心理反应和联想的意义;字音与节奏的情感表现意义;字义的历史变迁;字义的引申及其在隐喻、双关语、典故、惯用语等方面的意义。

他认为:“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

”傅雷(1908—1966),字恕安,上海南汇人。

他强调理解和体会原作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到四遍五遍,才能把情节、故事、记得烂熟,分析彻底,人物历历如在目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琢磨出来。

他还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对于原作的“适应力”。

他在1951年写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他提出了“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引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得‘化境’。

”刘重德(1914—),河南滑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重德把泰特勒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信、达、雅”综合起来,并根据他个人的翻译体会,提出了“信、达、切”三字翻译标准。

(一)信——保全原文意义;(二)达——译文通顺易懂;(三)切——切合原文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