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最新 PPT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例如: 热病(阳盛) 用寒凉药(阴药) 寒病(阴盛) 用温热药(阳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实用文档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实用文档
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 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
水
火
金土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实用文档
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 常变化。(乘——乘虚侵袭)
五 行
木
相 乘
水
火
(
相
克 太 过
金土
)
实用文档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 律的学说。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如:内—外
实用文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实用文档
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实用文档
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角
实用文档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实用文档
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 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
水
火
金土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实用文档
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 常变化。(乘——乘虚侵袭)
五 行
木
相 乘
水
火
(
相
克 太 过
金土
)
实用文档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 律的学说。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如:内—外
实用文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实用文档
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实用文档
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角
阴阳五行篇ppt
五行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目 舌 口 鼻 耳 筋 脉 肉 皮毛 骨 怒 喜 思 悲 恐 呼 笑 歌 哭 呻 咳 栗 握 忧
五、五行的生克乘侮
• 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 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中医养生基础理论篇 阴阳五行学说
【本章摘要】
了解阴阳五行概念、基本特征,极其相 互关系,学会用该理论分析、归纳事物本 质和类型,最终用于各人健康生活的指导、 疾病预防、以及养生保健。
阴阳学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纪纲, 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
一、阴阳的概念
小结
人体健康的实质是阴阳平衡,阳虚则寒, 保健需助阳温热;阴虚则热,保健需滋阴 祛火。
泻火药物集锦
• • • • • • 肝火:龙胆泻肝丸 导赤丹:心火 西黄清醒丸:肺胃火 牛黄解毒丸:心胃之火 知柏地黄丸:胃肾之火 连翘败毒丸:清热解毒
三、五行现代探微
• 木:植物类,指树木、藤本植物推及纤维 素、木炭等。 • 火:能源类,(燃烧过程),如油、脂等 易燃物。 • 土:土石类,包涵有机盐、无机盐、氧化 物、非金属元素等。 • 金:金属类,指各种金属元素。 • 水:指雨水、泉水、海水等各种水。
四、事物五行推类及演化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 火 土 金 水 角 微 宫 商 羽 酸 苦 甘 辛 咸 青 赤 黄 白 黑 生 长 化 收 藏 风 湿 署 燥 寒 东 南 中 西 北 春 夏 长夏 秋 东
•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 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 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 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 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反侮亦称反 克。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课件
五行各有其特性,如金的收敛、 木的生发、水的滋润、火的炎热 、土的生化等。了解五行的特性 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应用具有
重要意义。
五行的失调与疾病
五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调整五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
要原则。
02
黄帝内经中的气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的气理论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气所构成。
精神调养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调节情绪和心态,达到调和体内阴阳五行、保持身心 健康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情绪对身体健康至 关重要。属木的人宜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属火的人宜保 持冷静沉着的情绪,属土的人宜保持宽容豁达的态度,属 金的人宜保持坚定果敢的精神,属水的人宜保持虚怀若谷 的心境。同时,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以免影响 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
05
气阴阳五行与中医治疗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通过中药的配伍和调整, 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
果。
中药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
和作用。
中药调理需要遵循“君臣佐使” 的原则,即主药、辅药、协药和 导药的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
五行的含义与特性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是指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 状态,每种五行都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功能。
五行的生克制化
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五行之间的 生克制化关系,认为五行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 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
03
气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气与人体健康
重要意义。
五行的失调与疾病
五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调整五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
要原则。
02
黄帝内经中的气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的气理论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气所构成。
精神调养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调节情绪和心态,达到调和体内阴阳五行、保持身心 健康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情绪对身体健康至 关重要。属木的人宜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属火的人宜保 持冷静沉着的情绪,属土的人宜保持宽容豁达的态度,属 金的人宜保持坚定果敢的精神,属水的人宜保持虚怀若谷 的心境。同时,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以免影响 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
05
气阴阳五行与中医治疗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通过中药的配伍和调整, 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
果。
中药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
和作用。
中药调理需要遵循“君臣佐使” 的原则,即主药、辅药、协药和 导药的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
五行的含义与特性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是指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 状态,每种五行都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功能。
五行的生克制化
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五行之间的 生克制化关系,认为五行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 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
03
气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气与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五行中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了一个循环的 相克关系。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火对应心和小肠
心和小肠在五行中属火,与夏 季和红色相应,具有温热、兴 奋的特性。
金对应肺和大肠
肺和大肠在五行中属金,与秋 季和白色相应,具有收敛、清 肃的特性。
木对应肝胆
肝胆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和 绿色相应,具有生长、升发的 特性。
五行学说
五行的定义
火
代表温热、升腾、 光明、燥动等物质 或状态。
金
代表沉降、收敛、 清洁、抑制等物质 或状态。
木
代表生长、生发、 条达舒畅的物质或 状态。
土
代表化生、承载、 受纳等物质或状态 。
水
代表寒凉、滋润、 向下等物质或状态 。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生长、生发、条达舒 畅,具有生发、条畅 的特性。
的作用机制和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的 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 才和科研力量的支持,应加强 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阴阳的相互关系
总结词
阴阳的相互关系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和阴阳消长。
详细描述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产生新的变化;阴阳 对立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为用;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02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阴阳属性的生长、温热、稳定、 收敛和滋润等特性,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制约和转化的关系。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一个循环的 相生关系。
相克规律
制化规律
相生相克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平衡的 关系,如木过度旺盛会导致土的缺乏 ,而土过度旺盛则会导致水的缺乏, 形成相互制约的制化关系。
阴阳五行精品PPT课件
1.阴阳偏胜(盛)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 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
(1) 阳偏胜
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 实热伤阴
“ 邪气盛则实 ”
(制约太过)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2) 阴偏胜
实寒证
实寒伤阳
邪气盛 生理调节范围
正气虚
阴阳平衡示意图
生理调节范围
阴阳偏胜示意图
2.阴阳偏衰(虚)
(二)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 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其含义有二:
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 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 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2.阴阳对立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 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
3.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绝对的,无休 止的,而阴阳平衡是相对的、 动态的。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 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 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
在一定条件下
阴
阳
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消长是转化的必要条件,而转化则是消长的结果。阴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 律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独 特思维方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
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的属性概括。它既可以标示相 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 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阳转化一般出现在阴阳消长变化的极期阶段,即所谓“物 极必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病理又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 上 , 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 , 如无知觉状 . 其父代诉 : 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 ,即出现上述症 状 , 呼之不应 , 但过一时许 , 即醒起如常人 . 岳见病状及 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 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 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 ,则治疗应于此 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 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 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名词解释
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 ”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 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
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 数等热象.心烦,口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一上一 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 ,芩,连以清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PPT课件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 相同:均含有对立统一的属性。 不同: 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的诸方面之间又互相排斥又互 相依赖的关系。矛盾范畴的对立面对对象的性质不加 任何限定,不分主次,因此矛盾是最抽象,最一般 的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对事物或现象作出了另外一些特殊的 质的规定(如:有关联性),因而对于同一对 事物阴阳所指往往是确定的,不可互换。 如: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为阳,下为阴, 二者不可互换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交感互藏 3.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基础和纽带。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交感互藏 4. 应用 对“心肾相交”机理的解释,并指导临床。 生理上,心在上,为火脏,属阳而内含真阴;肾居下, 为水脏, 属阴而内寓真阳。肾阴在其内含真阳的鼓动下,上济心阴, 以制心火,使其不亢;心火在其内含真阴的作用下,下助 肾阳,以暖肾水,使其不寒。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维持了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 病理上,为“心肾不交”。即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失常。 治疗上,肾阴亏虚不能上济者,当补肾阴,而肾阳虚衰不能鼓动 肾阴上济者,当温肾阳;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者, 当温通心阳,而心阴亏虚,不能牵掣心火下行者,当 滋心阴。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
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形成的具 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事 物或现象,其本身亦无实物可见。所以《灵枢·阴 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的基本特性: (如何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是绝对的,固定的) 1 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相比较而存在) 如:夏←————秋————→冬 2 阴阳之间可再分阴阳。(阴阳的可分性) 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如:阴→阳;阳→阴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三 阳 经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三 阴 经
20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
生理功能
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 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
阴 物质基础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2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 理。(邪气与正气概念)
①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阳病。
②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理总纲
22
阳偏盛(热)
阴偏盛(寒)
阳偏衰(寒)
阴偏衰(热) 23
③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 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 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 阴精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 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结局——阴阳亡失(离决)
▪ 1、阴阳交感 ▪ 2、阴阳对立 ▪ 3、阴阳互跟 ▪ 4、阴阳消长 ▪ 5、阴阳转化
12
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而交合的
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 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3
2、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
斥(昼夜为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语
本段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简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本质,运动,演化 等问题。 1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临证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并与之息息 相通,因此,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法则 -----阴阳五行,也就成了人 体生命活动的一般法则了.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阴阳五行的认识。特别是对阴阳 五行的实质的认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了都大有裨益。
名词解释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阴阳 之气相互交感,即所谓“高下相召”。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 阳之气互为升降,即所谓“升降相因”。
理论阐发
《内经》认为自然界大气的升降运动,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 果。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这一规律。后世医家也把调整阴 阳作为治病的纲要,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形成为中医学的气机升降 学说,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 盛。终者,收于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生化,指 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 物衰亡而物象改变。
按语
二[原文]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故非出入,则无 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3)。故无不 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有,而贵守常,反常 则灾害至矣(4)。(素问。六微旨大论)
2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已,即死亡。“生、长、壮、老、已”,指人类 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生、长、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 ,生降息矣:“器”即有形的器质,这里指有生命运动的形 。《内经》称为“生化之宇”,即物体进行生化运动的处所 并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与小,都有升降出入运 动,所以是“无器不有”。如果形体一旦解体,生化运动即 告停止。故又说:“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3资始:资,凭借。 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 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 动。终天,形容长久 .
5布气真灵:谓宇宙布真气,因其生化之机,而造就 物性之灵明。 6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七曜,指日,月,木,火, 土,金,水五星。七曜周旋,既七曜(发光的星球) 在环周旋转。 7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柔” 柔弱。“刚”,刚强。“柔刚”指大地上具有阳刚阴 柔不同性质的物类。“幽”,即幽暗,指黑夜。“显” 即明显,指白昼。“幽显即位”指昼夜有一定的时空 位置。“驰”,落弦。“张”起弦。“寒暑驰张”即 寒暑往来交替的意思。 6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生”生长。“化”变化。 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品,众也。品物, 指众物。“咸”,全部。章,通“彰”,有明显之意。
临证指要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 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 弦滑,舌苔白.
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 气上逆则呕吐 , 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 . 中气不和 , 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 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 9g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 , 再一剂 , 而痞与呕吐俱减 , 又服两剂 , 则病痊愈 .( 伤 寒论十四讲)
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始(3),五运终天(4), 布气真灵(5),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 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
名词解释
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 阔之意, 廓 ,广大之意。 太虚廖廓 ,谓宇宙广阔 无边。 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临证指要
于×× ,男,29岁.夏日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 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辩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泻之余,胃气焉能不伤.中为中虚而寒 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连6g黄芩6g人参6g干姜3g 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 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十四讲)
本段说明天六气的始成、流散、布化到终未的运动,导致生物的 生化、成形,蕃育、象变的生命过程。
1103原文阐释
万物形成始于气的生化;其气扩散,形成事物的形态;其气的布化, 使事物能够以育、生殖;气化终止则物体发生变易。以此说明气之聚 散决定物之变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1。故高下相召,升 降相因,而变作矣2。
黄帝内经选读
第一章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质之气,便 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 基础。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成学说的体现。
原文
名词解释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指大气的内外 出入,亦指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机”,指自然 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 上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停止。“气立”,指依靠 外界气候条件而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
名词解释
4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守 常,反常则灾害至矣:“化”即生化。“小大”指物体。“期”,指 生与死的间隔时间,即生命的长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 固有规律。“守常”即经常保持固有规律的意思。
理论阐发
《内经》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并用以说明人体生理、 病理变化,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