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攻击性幼儿教育案例(2篇)

攻击性幼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中班。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近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引起了教师的关注。

小明经常在游戏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推搡、咬人、抢夺玩具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身的心理健康,也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了困扰。

二、案例分析1.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明在家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互动,导致他在幼儿园中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中缺乏朋友,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他可能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3)情绪调节能力:小明可能缺乏情绪调节能力,无法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模仿行为:小明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其他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并模仿这种行为。

2.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对小明自身的影响:攻击性行为会导致小明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2)对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会给其他小朋友带来恐惧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对教师的影响: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干预措施1. 家庭介入(1)与家长沟通: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2)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可向家长推荐一些亲子活动,帮助小明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同伴关系建立(1)组织集体活动:教师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小明有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建立友谊。

(2)鼓励合作:在游戏中,教师可鼓励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合作,培养他的团队意识。

3. 情绪调节能力培养(1)情绪表达:教师可引导小明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

(2)情绪转移:当小明情绪激动时,教师可引导他进行深呼吸、数数等放松训练,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4. 模仿行为纠正(1)树立榜样:教师可树立一些表现良好的小朋友作为榜样,让小明学习他们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问题。

尽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为正常的发展阶段,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分析,然后是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3岁)在幼儿园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无法有效表达自己、模仿他人或者受到情绪的影响。

此外,小明可能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二:小红(4岁)在家中经常咬、推和踢家人。

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她感到被限制了,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她可能也是在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或者受到了其他的榜样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1.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干预。

可以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2.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为幼儿提供适当、安全和刺激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各种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好奇心。

例如,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让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方式释放能量。

3.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方式,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正向互动:及时赞扬和鼓励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分享、帮助他人和友好交往。

同时,也要提醒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培养合作和友善的价值观。

5.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则:设立适当的规则和限制,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则和约定,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6.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处理策略,并确保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只要能够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积极发展。

男童打人教育案例分析(2篇)

男童打人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8岁的男童,在学校里因为一件小事与同学发生了争执,随后动手打了同学小华。

这一事件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了解,小明平时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这次打人事件也暴露出小明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缺乏关爱和安全感。

在家庭中,父母对小明过于溺爱,使他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

(2)家庭环境不和谐。

小明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使小明生活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导致他心理承受能力差。

2. 学校教育因素(1)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

小明在学校里缺乏老师的关注,导致他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同伴关系处理不当。

小明与小华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矛盾升级,最终发生打人事件。

3. 社会环境因素(1)媒体暴力现象。

小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暴力、不良信息,导致他模仿学习,形成暴力倾向。

(2)社会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人道德观念淡化,对暴力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方面(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应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 学校教育方面(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关爱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社会环境方面(1)加强媒体监管。

限制暴力、不良信息的传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四、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对小明打人事件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打人的教育案例分析(3篇)

幼儿打人的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5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幼儿园里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打人,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困扰。

小明打人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也让他自己受到了惩罚。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行为,老师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在家庭中,父母对他过于溺爱,导致小明在家庭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此外,父母在教育小明时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2. 幼儿园教育在幼儿园,小明因为打人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然而,老师发现,小明在受到惩罚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表明,幼儿园在教育小明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3. 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的朋友较少,他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关爱。

然而,由于他经常打人,导致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这使得小明更加孤独,进而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父母要关注小明的成长,多陪伴他,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2)父母要改变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适当给予小明挫折和惩罚,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3)父母要注重培养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教他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幼儿园教育(1)老师要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老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帮助小明认识到打人的错误。

(3)老师要引导小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意识。

3. 同伴关系(1)鼓励小明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故事,增进彼此的感情。

(2)引导其他小朋友接纳小明,让他们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要关爱小明。

(3)在集体活动中,老师要关注小明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打人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伴友好相处。

暴力倾向幼儿的教育案例(3篇)

暴力倾向幼儿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我市某幼儿园中班。

小明性格活泼,但近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引起了教师的关注。

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在教师面前也毫不收敛。

在与小明的交流中,教师发现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认为这是“好玩”的行为。

二、案例分析1. 暴力倾向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缺乏对小明的关注和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对小明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有时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2)同伴关系因素:小明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互动中,可能因为缺乏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了暴力行为来处理矛盾。

(3)自身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性、冲动性等,导致他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情绪。

2. 暴力倾向的危害(1)对他人造成伤害:小明的暴力行为可能对其他小朋友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2)影响自身成长: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小明可能形成不良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

(3)破坏幼儿园和谐氛围:小明的暴力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园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教育措施1. 家园共育(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应定期与小明的父母沟通,了解家庭教育和生活状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2)开展家长培训:邀请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 班级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小明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培养他的同理心。

(2)加强同伴教育: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参与,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开展行为矫正训练:针对小明的暴力行为,设计相应的行为矫正训练,如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等。

3. 个别教育(1)关注小明的生活:教师应关注小明的生活细节,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育儿教育暴力案例分析(2篇)

育儿教育暴力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过度施加暴力,导致孩子身心受到伤害。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育儿教育暴力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描述小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条件一般。

小明出生后,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

然而,小明从小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随着小明的成长,父母发现他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成绩也一落千丈。

一天,小明放学回家,因为数学作业没完成,被父亲发现。

父亲愤怒地责骂小明,甚至动手打了他。

小明被打后,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沉默寡言。

此后,每当小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父亲就会对他进行暴力惩罚。

在父亲的教育下,小明变得越来越自卑,成绩也越来越差。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观念偏差:小明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教育不当,所以采用暴力手段来惩罚孩子,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改正错误。

(2)家庭教育方式单一:小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关爱。

(3)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小明的家庭环境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争吵,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 影响分析(1)身心伤害:小明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导致他性格自卑,学习成绩下降。

(2)亲子关系破裂:小明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产生了敌意。

(3)家庭氛围恶化:小明的家庭环境变得恶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加剧。

四、应对措施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 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如鼓励、引导、关爱等,而不是过度惩罚。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4.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可以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

案例描述:_17076

案例描述:_17076

参赛学生:陈泽桦、吴华妹指导教师:杜少贞儿童攻击性行为辅导的个案研究一、案例描述小军,六年级学生,是全校出名的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主要攻击对象是同学,事后他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表示后悔,但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的打骂不仅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小军在家很少说话,与父母很少沟通,尤其是父亲,小军感情上极度憎恨父亲。

案主生活背景材料:十岁前父母经商忙,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小军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甚至直到十岁还喂饭,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后来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孩子接回家,自己管教。

爸爸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无论是孩子拿筷子的手势还是吃饭的速度都不停地管教,面对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儿子非常不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做得不够好,动辄就打;恨铁不成钢,觉得孩子很丢脸,从开始的打骂发展到后来的放弃;父子基本上不说话,一说话就是吵架。

母亲是一个很焦虑急躁的人,对孩子的问题非常焦虑,总是坐立不安,没有耐性,不懂得方法,希望有人能马上帮她解决问题。

在学校,小军个子长得比一般人都高,但由于自理能力很差,也不懂得与同学相处,所以同学都笑他“大番薯”,总是有同学欺负他,每次被欺负以后他都去找老师告状,开始老师还会教育那些欺负他的同学,但小军每天都去老师那里告状,班主任也觉得烦了,对他说:“你这么高大,还被人欺负,你不懂得反抗的吗?”后来有一次,当有同学欺负小军的时候,他愤怒地狠狠地打了那个同学,致使那同学受伤,家人帮他付了医药费。

但这一打果然吓倒了其他同学,从此没有人敢欺负他了。

后来,他一觉得有人欺负他,就用攻击性行为反抗,每次遇到一些不满的事情就打人,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例如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马上拿起凳子扔过去,同学看他一眼,他就举起拳头打过去,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问题讨论(一)如何解释小军的“攻击性行为”?(二)分析引起小军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三)如何帮助小军矫治问题行为?三、个案分析(一)“攻击性行为”分析: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攻击性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攻击性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众多教育问题中,攻击性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攻击性儿童不仅对自身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为例,分析攻击性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2岁,五年级学生。

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于生计,对小明的关注较少。

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紧张。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小明也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抢夺他人玩具、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教师和家长多次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但效果不佳。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小明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他心理发展不平衡。

其次,父母忙于工作,对小明的关注较少,使得小明缺乏关爱和陪伴,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学校因素(1)教育方式不当:教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体罚、责骂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小明的逆反心理。

(2)同伴关系紧张:小明与同学关系紧张,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 社会因素(1)社会风气: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家长和社会成员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发展扭曲。

(2)媒体影响:网络、电视等媒体中存在大量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容易使孩子产生模仿行为。

四、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

2. 学校教育(1)改进教育方式:教师应采取耐心、细致的教育方式,引导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改正。

(2)加强同伴关系教育: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帮助小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概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有着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幼儿管理并改变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个案将重点分析一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个案背景:Jenny,女,5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Jenny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踢人、咬人和推人等。

据家长反映,Jenny在家中也有类似的攻击行为,对弟弟经常施以暴力。

Jenny的家庭环境温馨和睦,父母对她关心有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物质不满的原因:Jenny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感到不满和不满足,无法有效地表达情绪,进而通过攻击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2.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Jenny可能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了困难,感到压力和挫折,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寻求帮助或引起关注。

3. 自我认同的困惑:Jenny可能存在自我认同上的问题,对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存在疑虑,通过攻击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心理辅导的方法:1.观察和记录:辅导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等。

2.情绪管理:通过教授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帮助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正面讲话和寻求帮助等。

3. 行为替代:辅导师可以引导Jenny找到其他替代性行为,以取代攻击行为。

例如鼓励她用言语表达不满,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排解压力和消耗能量,如画画或参加体育活动等。

4. 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导Jenny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以解决冲突和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她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庭支持:辅导师需要与Jenny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并提供家庭辅导和交流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Jenny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辅导实施过程:1. 与Jenny建立关系:辅导师与Jenny建立信任关系,与她进行亲密交流,并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样本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样本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样本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一、个案信息咨询师:XXX咨询对象: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0岁咨询日期:XXX二、咨询问题简述小明的家长反映,小明最近表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并动手打架。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家长带他来进行儿童心理咨询。

三、咨询背景小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

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小明在学校表现一直较为优异,与同学关系和睦。

然而自从小明父亲去世后,小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四、咨询过程在与小明的会谈中,我首先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他放松下来。

我开始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日常生活和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

我发现小明内心有许多不满和愤怒情绪,他抱怨母亲总是忙于工作,无暇关心他的情感需求。

他也透露出对父亲离世的不解和痛苦。

通过咨询,我发现小明存在以下问题:1. 内心痛苦:小明对父亲去世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宣泄,他感到孤独、愤怒和悲伤。

这些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导致他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2. 家庭关系问题:小明与母亲关系疏离,感到缺乏安全感和被关注的需求。

母亲的忽视让他感到愤怒和不满,因此他将这些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

3. 典型儿童行为问题: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典型的儿童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未解决的情感问题引发的。

他需要学会控制情绪、克制冲动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式。

五、咨询目标与策略根据小明的情况,制定以下咨询目标和相应的策略:1.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和情绪表达练习,帮助小明学会控制情绪和表达内心的需求和不满。

2. 促进母子关系改善:通过家庭治疗和亲子活动,帮助小明与母亲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增强亲子关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训练,帮助小明学会寻求适当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

六、治疗计划基于以上目标和策略,我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1. 每周定期咨询:与小明每周进行一次咨询,通过倾听和引导,帮助他表达内心情感,了解和解决他的困惑和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
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下是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小结:
案例描述:幼儿小明(岁)在幼儿园发生了多次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咬人、推人等。

他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并且经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语。

分析:
1.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父母的家庭暴力、家庭成
员的攻击性行为等。

这些不良因素可能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2. 社会化经验:小明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导和引导,导致他无法有
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可能没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选择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干预措施:
1.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家庭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

2. 社会技能培养:通过社会技能培养,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训练,帮助小明学
会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3.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技巧的培养,帮助小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观察和监测: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幼儿园的
安全和和谐环境。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攻击性、暴力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攻击他人、破坏物品等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涉及到儿童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互动,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下面将通过一个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小明是一位8岁的男孩,近期在学校和家庭中频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在学校,他经常会打架、推搡其他同学,而在家里,他会踢打家具、破坏家庭成员的个人物品。

他的家人和老师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困惑和担忧,希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对于这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教师、家长可以收集相关的信息,包括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情境、频率以及引发的触发因素等。

还可以观察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了解他是否有其他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等。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

其次,需要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校互动、情绪困扰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例如,小明可能存在问题行为的角色模仿、家庭环境不稳定或前期忽视家庭对其表现的注意引导等。

在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套综合性的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儿童特点量身定制,但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规则和界限:为儿童提供清晰的行为规范,明确告知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2.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设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儿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行为与奖励相联结。

3.教导冲突解决技巧: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有效地应对冲突和压力,通过言语表达、平静思考和合理行动来解决问题。

4.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鼓励儿童表达情感需求,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放松训练和情绪识别等。

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加剧,家长和学校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医生等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干预措施。

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和评估。

小学生暴力倾向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暴力倾向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学生暴力倾向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本案例讲述了一位名叫小明的六年级小学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逐渐表现出暴力倾向,最终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善行为的故事。

二、案例描述1. 家庭背景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父亲则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

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学关系紧张,容易产生矛盾。

2. 学校情况小明就读于某小学六年级,成绩中等,但与同学关系紧张,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由于性格原因,小明在处理矛盾时,往往选择暴力手段。

3. 暴力行为表现(1)言语攻击:小明经常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同学,使同学感到痛苦。

(2)身体攻击:小明有时会动手打同学,造成同学身体伤害。

(3)破坏公物:小明有时会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设施,如课桌椅、黑板等。

三、教育措施1. 心理辅导(1)个体咨询:学校心理老师对小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他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心理老师为他制定了个体咨询方案,帮助他认识自我,调整心态。

(2)团体辅导:学校组织了团体辅导活动,让小明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学一起参加。

通过团体活动,小明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改善了人际关系。

2. 家校合作(1)家长培训:学校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家校沟通:老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状况,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3. 学校教育(1)课堂教育:老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活动教育: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1. 心理状况:小明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性格逐渐开朗。

打小孩法律分析案例(2篇)

打小孩法律分析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家庭矛盾与邻居陈某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李某拿起手中的木棍对陈某之子小陈进行殴打。

小陈年幼,被李某打伤,身上多处擦伤,经医院诊断为轻微伤。

事后,陈某夫妇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李某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涉及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李某作为成年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进行殴打,侵犯了小陈的人身权益。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本案应定性为侵权责任纠纷。

2.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行为人有过错、有损害事实、损害事实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有过错本案中,李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进行殴打,存在明显过错。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成年人有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这一义务。

(2)有损害事实小陈在李某的殴打下,身上多处擦伤,经医院诊断为轻微伤。

这表明李某的行为给小陈造成了实际损害。

(3)损害事实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某的殴打行为与小陈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若没有李某的殴打行为,小陈不会受到伤害。

(4)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李某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李某作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殴打,侵犯了小陈的人身权益。

3. 责任承担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作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小陈的人身权益,构成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李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判决李某赔偿陈某夫妇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共计人民币5000元。

四、法律启示1. 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本案提醒我们,未成年人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成年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避免因个人情绪失控而伤害未成年人。

教育孩子家暴案例(2篇)

教育孩子家暴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华(化名),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成长。

然而,在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里,小华却遭受了家暴的摧残。

小华的父母因家庭矛盾,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孩子。

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小华的性格变得孤僻、自卑,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的危害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首先,身体伤害:家暴导致孩子骨折、烫伤、瘀伤等身体伤害。

其次,心理伤害: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最后,行为伤害:家庭暴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逃学、离家出走等问题。

2. 教育孩子的误区(1)忽视孩子的感受:家长在争吵中,往往忽略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无需过多关注。

实际上,孩子对家庭的感受非常敏感,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以暴制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犯错就要挨打,以此来教育孩子。

这种观念会导致孩子对暴力产生认同感,甚至学会以暴制暴。

(3)过度保护: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过分保护孩子,使孩子缺乏独立性。

这种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3. 教育孩子的方法(1)关注孩子的感受: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了解他们在家庭暴力中的心理创伤,给予关爱和支持。

(2)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家庭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3)加强沟通: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案例启示1.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2. 教育孩子的方法要科学合理,避免以暴制暴,让孩子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3. 社会要关注家庭暴力问题,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四、总结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伤害。

攻击性儿童教育案例(2篇)

攻击性儿童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8岁,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

小明性格活泼,但自入学以来,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同学、抢夺他人玩具、推搡他人等。

教师和家长多次进行教育,但效果不明显,小明依然我行我素。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特进行以下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由于缺乏关爱,小明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导致其内心渴望关注和认可。

这种心理需求导致他在学校中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较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此外,班级纪律较为松散,部分学生模仿小明的不良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对小明的不良行为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导致其攻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3. 个人因素小明性格较为冲动,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委屈时,他无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选择攻击他人。

此外,小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他人侵害。

三、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

(2)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3)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教会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教师要对攻击性儿童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 社会教育(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攻击性儿童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教育攻击性儿童的良好氛围。

(2)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四、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小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改掉了攻击性行为。

学前家庭教育暴力案例(2篇)

学前家庭教育暴力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家庭教育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暴力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成长。

本案例将通过对一起学前家庭教育暴力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家庭教育暴力的危害,以期为广大家长提供借鉴。

二、案例描述(一)基本情况小杰,男,6岁,系某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杰的父亲小张,32岁,从事建筑行业;母亲小李,29岁,全职家庭主妇。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

(二)暴力事件经过2021年3月,小杰在学校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佳,被班主任批评。

回家后,小张得知此事,便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责罚。

当晚,小张用竹条抽打小杰,导致小杰身上出现多处瘀伤。

小李见状,虽心疼儿子,但并未阻止丈夫的行为。

事后,小杰因疼痛难忍,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三)事件处理小李意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遂向当地妇联反映情况。

在妇联的协调下,小张被当地派出所处以行政拘留。

同时,当地教育部门介入调查,对幼儿园进行了整改。

三、案例分析(一)家庭教育暴力原因1.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小张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家长教育不当,因此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惩罚。

这种观念反映出家长对教育方法的认知存在偏差。

2. 家庭环境因素:小张和小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家庭氛围紧张。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容易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二)家庭教育暴力危害1. 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暴力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2. 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危害: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性格。

3. 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家庭教育暴力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四、预防措施1. 提高家长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个案分析
芮玲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本文着重讨论父母对孩子暴力与孩子攻击性的关系,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打骂方式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具有攻击型人格,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老师相处困难,严重的会成为校园暴力来源。

本文通过一个个案,分析研究了该问题。

【关键词】家庭暴力攻击性
一、引言家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或亲密关系中,口头上、身体上的攻击或恶意的疏忽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实施身体或精神上不法侵害的行为,对受暴者造成了精神上或生理上的伤害。

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父母对孩子的暴力。

在现代家庭里,有很夫妻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暴力的教育手段,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恨铁不成钢。

2,觉得孩子顽劣成性,觉得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人才。

3,家长个人原因,如离异酗酒等。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对父母以及周围人失去信任感。

他们习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同时释放压抑,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感。

孩子因为在家受暴力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学校或社会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从而会导致校园暴力甚至青少年犯罪的事例。

浙江省针对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
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事件中,遭受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的受害者人数最多,均超过总调查人数的70%以上。

其中教师体罚行为的受害者占总调查人数的37%,性受害者人数占17%,欺负行为的受害者占18%,破坏行为的受害者占26%。

这一切的事实跟青少年的攻击型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家庭暴力在其中也有相当的责任。

二、个案分析1.个案基本情况。

小吴,男,十五岁,初中二年级,从小学习对没有兴趣,厌学,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做作业也无法静下心来。

从事以各种借口离开书本,因为从小顽皮不听话,学习成绩不佳所以经常受到母亲的“暴力教育”,同时在学校也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他极度的厌恶学习,讨厌看到书本,连课外书也不愿接触,同时由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就是单一的打骂,毫无沟通,导致他对母亲也极度反感,呈极大的反抗性,甚至只要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大发雷霆。

身边的人他唯一就只怕她的父亲,对父亲为听是从,即使是惩罚也不敢有任何反抗,但父亲因工作等原因,不常在家所以教育成效甚微。

在小学低年级时他经常受同学欺负,有时还会偷偷带回同学或路边小摊的一些小物件,母亲从不给额外的零花钱,有时也会偷家里的钱,之后都会遭母亲打骂,但屡教都未改,还养成频繁说谎的习惯。

到了高年级就开始表现出攻击性,在学校参加一些小团体,偶尔会聚众斗殴。

对母亲的暴力教育有时会反抗,有时跟母亲冲突发脾气时会砸东西。

性格也较小时候不同,不再活跃,变得沉默少言。

到初中后
开始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很强攻击性,经常为一点小事扬言要用暴力手段报复,同时经常在学校跟人打架,开始解释社会上的人员,更加的厌学。

开始偶尔逃学。

与母亲关系更恶化,拒绝跟母亲的任何沟通与正常交谈,同时开始接触网络,迷恋网络游戏,跟母亲老师出现矛盾时,有时会躲进网吧。

在初二时,开始谈恋爱,并在一次被老师打后拒绝去学校上课并离家出走,声称要加入黑社会。

在交谈时,他谈到在他十一岁时。

有一次他一个亲戚家出现纠纷因为某些原因他也被卷入,当时他被一个大人揪住衣襟摔了出去,虽没有受什么重伤,但当时的恐惧至今还深深的刻在脑海,现在他觉得自己现在变强了,很想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找那个人报复,以暴制暴。

2.背景说明。

小吴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个司机,母亲是个专职主妇。

在他出身的前几年,家里比较困难,父母因为工作,把他放在农村外婆家,他在那念完了一二年级,在此期间,因为他非常顽皮。

而外婆文化素质不高,未对他进行什么好的教育,成绩一直落后,后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了,父母便把他转到县城最好的一所小学,他们总觉得他成绩不佳是因为教育条件不好,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总算对得起他了,成绩肯定会上去的,刚开始虽然是有点落后,但总算差距不大,毕竟比起以前要好得多,可发现时间一长,差距却逐渐变大,母亲急了,觉得是他不努力,开始打他,发现打的凶一点,那段时间
成绩就会上升一点,于是打骂成了家常便饭,父亲虽然还能管住他,但因为讨厌家里打闹得不和谐氛围,在家时间很少,夫妻关系也恶化。

母亲文化程度低。

除了比他学习其余事情一路没有沟通的余地。

三、讨论1.案例中家庭暴力形成原因。

1.1母亲文化程度低,不懂得和孩子沟通,只会用暴力形式教育。

1.2因为孩子幼年时对暴力的恐惧,所以会在暴力教育后成绩有微小上升,那完全是为了避免惩罚的应激反应,而母亲却当成自己教育成效,这是对暴力教育的强化。

1.3孩子幼年时性格活泼,但现在却变得内向,气质测验结果为:抑郁质18,粘液质14,多血质8胆汁质8。

是抑郁粘液质。

幼年时对暴力恐惧但却不懂怎么跟母亲沟通,等学会沟通的年龄时,已经对母亲完全失去信任,反感母亲的强烈情绪使她不愿与母亲沟通,甚至泛化到不愿和其他任何人沟通。

母亲的暴力教育得不到他的任何正面回应,也等于默认。

2.攻击性形成原因。

2.1长久的暴力教育使她对暴力习以为常,在面对和实施时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2.2因幼时没有学会与人沟通,现在也有沟通障碍,不懂得以正常方式与人交往,没有知心朋友,内心孤独,这也是他早恋的原因。

2.3母亲的暴力教育使他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以暴力解决问题的
习惯,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

2.4长期遭受暴力的压迫,因为自己年幼没有反抗能力,内心的压抑得不到释放,需要对别人实施暴力来达到内心的平衡,释放内心压抑。

2.5由于幼年对暴力的恐惧,对周围环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他想要通过暴力在同学中间树立威信,防止再次遭受童年的境遇,以得到安全感。

四、结语1.家庭暴力与孩子的攻击性有密切联系,从小用暴力形式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现高攻击性。

2.父母应该尽力去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在周围找到安全感,以使其以后对周围的人有基本的信任感,能在大环境力与大家很好的沟通。

3.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不应该一味的用惩罚的手段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应该采用多奖励多鼓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克服由于成绩带来的自卑感,从而取得学习进步。

4.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应该营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环境,不能用学习成绩给孩子贴标签,让成绩差的孩子受到忽视或歧视。

参考文献:
刘帅.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个案分析.《中华家庭教育网》
纪玲玲.家庭暴力———个案分析与辅导策略.htt。

://www.chinasxl.org/list.as。

id=262
童辉杰.投射技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309经济与法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