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物价总水平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我国物价总水平评析

内容摘要:物价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既是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晴雨表”,同样又是社会经济问题的聚焦点。本文根据目前物价的态势与轨迹初步分析,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都保持在低位运行,未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低位稳健运行将是我国物价总水平在2006年的主旋律。

关键词:2006年物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稳健运行

2006年物价水平总体情况解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6年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2%,涨幅普遍回落。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猛增为2.5%。综合分析2005年数据,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7.5%,涨幅普遍回落。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猛增为3.9%。3月份稍有回落,同比增长为2.7%。4月、5月延续了回落的趋势,同比上涨1.8%。6月份接着回落为1.6%。7月稍有上升为 1.8%,紧接着物价又回落到 1.3%。9月依然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为0.9%,10月至12月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分别为1.2%、1.3%和1.97%。

2005年初,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05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目标是8%,相比2004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7%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报告预测2006年我国GDP将增9.2%。与2004年中国经济9.5%的实际增长率相比,2005年8%的预期目标低了1.5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6年9.2%的预期目标高了1.2个百分点。2005年价格涨幅总体继续回落的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回落后趋于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国际原油价格高位回落。造成物价水平总体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大物价上涨动力的明显趋弱。

(一)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矛盾与市场比价效应导致物价总水平回落

“十五”期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渠道放宽,高投资酝酿了新的产能,这些产能逐渐在2005年开始释放,进一步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方面新的生产力给市场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刺激内需和扩大出口的成效尚不能完全消化掉供给增加的产品。这样的双重作用导致了我国的CPI增幅明显回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2006年的物价运行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生产资料上游价格的整体回落消化了一部分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幅度2005年开始,国家稳健的宏观调控举措逐渐发挥作用:一方面,宏观调控

使得过快的投资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从而使得投资品的需求量降低;另一方面,前期投资的产能效果逐渐显现,反过来又抑制了进一步的投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年11月份PPI(工业价格指数)增幅首次降至5%以下,为4.5%,比8月份下降2.8个百分点,呈加速回落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其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增长大幅放慢,11月份这两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增长20.1%和6.9%,分别比年中高峰值回落14个和4.5个百分点。这两类产业的物价指数的降低使得许多物价指数的增幅越来越小,从而压迫PPI处于低位运行。PPI的低位运行并向下传导又中和了一部分CPI上涨幅度,从而使物价总水平回落于低位区间。

2006年影响物价低位运行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还未完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低效、过剩的生产能力在恶性冲击市场价格的同时也对社会总资源造成了浪费,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2005年是前几年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释放的第一年,因产能的初步释放开始形成了较强的供大于求的压力,导致CPI增幅明显回落。根据产能形成的周期分析,产能释放最集中的年份是2006年和2007年。另一方面,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农民和城镇低水平收入的居民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个作为大消费群体的消费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一方面,结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仍缺乏内生性因素的充分支持,进而又造成了整体供求关系的失衡,社会资源的限制与浪费;另一方面,外需可能明显放慢对内需增长的压力增大,许多为满足外需市场的产能大量挤压国内市场,也使国内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就是说,2006年物价总水平的低位运行潜藏着经济结构低度化和同构性的矛盾,隐含着一种低水平的供过于求。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通货紧缩。

(二)城镇居民对未来的物价走势并不乐观

尽管2005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明显回落,但城镇居民对未来的物价走势并不乐观。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对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24.5%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降低0.6个百分点;63.4%的居民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较上季提高1.1个百分点;12.1%的居民认为“物价令人满意”,较上季降低0.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从居民对下一季度物价的预期看,有41.7%的居民预测物价上升,较上季提高5.5个百分点,只有4.3%的居民预测物价下降,较上季降低1.7个百分点。

通过宏观调控,我国城镇居民对物价陡涨的心理正在消除,基本能接受当期的物价水平,但对未来物价走势仍不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我国的物价总水平的低位运行,基础还比较脆弱,尚需要包括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在内的各方面的条件来支撑,并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三)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价格将保持稳定态势

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改良品种,减免农业税费等举措开始奏效,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业的生机和活力逐渐在新的平台上展示。据统计,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了创纪录的4.84亿吨,增幅4%以上,单产提高弥补了农耕土地流失造成的损失,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创纪录的4.6吨/公顷。作为重要的生活物资和国家的生存安全保证,2006年我国继续支持粮食稳定增产,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变,但连续两年的增产以及国家粮食库存的增加,另外近两年世界粮食主要产区的粮食增产,将会使粮食市场出售价格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加之2006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增长动力有所减弱、油价高涨风险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增长幅度较为有限。粮食和石油等重要物资价格的稳中趋降将对CPI的涨幅有一定的下拉作用。因此,2006年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小,其它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四)国家将继续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较为趋紧的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