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四书的地位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 《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 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 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 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 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 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 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 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 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 心。
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孟子》
《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 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的语言气势磅礴,议论 尖锐,机智而雄辩。其学说的出发 点为性善论,着力阐述民心在政治 和军事斗争中的只要作用。
四书影响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 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 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 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 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 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 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 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 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 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 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 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 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 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中华经典
《大学》曾参、《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
《诗经》 、《尚书》、 《易经》 、 《礼记》、《春秋》
——五经
四书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 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 《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 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 子思 之手。

《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 道,但更侧重于人与社会和自然的 和谐相处。
《中庸》赏析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天赋禀性叫做“性”,遵循天性做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 做“教”)
4、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 拜。” (《孟子· 公孙丑上》)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
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子· 公孙丑下》)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P71)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 理。
四书的地位
《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 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宋代张载(横渠)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 概括。
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 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 成共同意识。
四书简介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 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 《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 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处世为人的总纲 《论语》,处世为人的根本 《孟子》,处世为人的延伸 《中庸》,处世为人的精髓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 (《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 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 宋后是《四书》 时代。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孟子》赏析
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 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
2、(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 (《孟子· 梁惠王上》)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 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3、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孟子· 梁惠王下》)
(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 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 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 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大学》赏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是中庸的,小人是违背中庸的。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可以做到 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4、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不能离开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
5、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说道“大”,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到“小”,小得连一点 儿也分不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 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 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论语》赏析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礼)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最难的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而且程度适当,称为 “和”。“中”是天下人皆有的本性,“和”是天下人都遵循的原则。)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