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
白色念珠菌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2
某些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产物
本胆烷醇酮
发热
类风湿关节炎
二、内生致热源(EP)
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 蛋白质; 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中IFN-α 和γ 与发热有关; 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 量升高; 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 分泌; 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生 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 作用弱于IL-1和TNF。
血脑屏障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M
OVLT区
毛细血管
M
EP
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POAH 神经元
视神经交叉
2
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体温上升 POAH
正调节中枢
限制体温过高
负调节中枢
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 物质; 广泛分布于脑,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下 降,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 ,反应被水杨 酸钠阻断。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 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 TNF的产生和释放; 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α 在体内和 体外都能刺激IL-1β 的产生, IL-1也 可诱导TNFα 产生。
内生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 致热原的物质。
外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发热激活物
某些体内产物
1 外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细菌
(1)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
散热
产热
调定点37C
T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
T降低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发热(fever)的概念
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SP)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
体温升高分类
1.生理性 体温升高 (月经前、剧烈运 动、应激) 2.病理性 体温升高 ① 调 节 性 体 温 升 高 ② 与 调 定 点 相 适 应 ③ 无致热原作用 ①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② 超出调定点水平 ③ 无致热原作用 ① 调节性体温升高 ② 与调定点相适应 ③ 有致热原作用
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
3
中枢调节介质
EP

中枢性介质!
“调定点”上移
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 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 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一氧化氮(NO)
• 内生致热原的特点: • 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 • 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 • 致热性可被水杨酸钠、布洛芬等阻 断。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合 蛋白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产EP细胞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1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终板血管器
内 生 致 热 原
刺激迷走神经
升高。
发热的特点
①有致热原作用; ②体温调节无障碍, 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 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过热(hyperthermia)
由于体温调节障 碍、散热障碍或 产热增加,使得 机体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 引起的非调节性 的体温升高。
癫痫大发作, 甲亢 中暑,皮 肤鱼鳞病 下丘脑损伤 出血
产EP细胞
EP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
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 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L-1)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干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




概述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 化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述
正常体温
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 左右, 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 。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C 舌下 36.5—37.5 C 直肠 36.9—37.9 C
调定点 (set point, SP)学说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2)革兰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
大肠杆菌
志贺氏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
(3)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
病毒
流感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病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Chapter 6


Fever
教学大纲
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 别。 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种类。 3.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 病学基本环节。 4.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 5.了解发热时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防 治原则。
主要内容
过热
发热
• 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
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 过程和临床表现 • 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
• 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发热的概念,那么, 发热是如何引起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 下面要讨论的——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这 是我们这个章节的重点。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