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把美融入孩子的生活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广告业、IT业、第三产业、甚至工业化了的农业,都离不开艺术的参与。“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将是人类生活的一大特色。那么,对于儿童的“艺术教育”间题,也就很自然地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以美术为例,我国的美术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几度陷入误区: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支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美术完全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中小学的“图画课”基本成为政治宣传画技法的初级训练,如临摹三面红旗、向阳花、高举光芒四射红宝书的工农兵形象等,抹煞了个性艺术培养;七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代人的座右铭,而体、音、美课程被冠以了“小三科”的“雅号”;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下一代的美术教育逐渐重视,于是课外美术教育蓬勃发展,但多以训练美术基本功为主,忽视了综合美术素质的培养。

进人21世纪,“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当今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艺术的感觉,能在45分钟里教出来吗?大多数家长将这分责任百分之百地交付给了学校和老师,我们经常能遇到许许多多从来没有去过博物馆或从来没有听过一场音乐会,没看过一次画展更别说是一场舞台演出的孩子。这也是出现一些问题少年的原因之一。

要解决“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单凭学校给予他们的知识以及各方面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成人的标准和喜好去要求孩子,卢梭早在is世纪就提出“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应该把儿童看成一个自然存在,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否则就是一种摧残人性的野蛮教育。卢梭的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教育应“尊重儿童天性”这一原则而言的。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儿童教育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兴趣”和‘旧常生活”。

与孩子的‘旧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空间,是家庭。家庭环境、父母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儿童艺术潜质的开发,无论对儿童个体的未来,还是对人类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家庭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以激发孩子的艺术兴趣,对孩子的“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能要求每一位家长都是艺术家或者都从事着和艺术有关的工作吗?当然不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来理解

基础教育中的“艺术”的含义?

在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各个领域之间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使那些彼此隔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了联系,使感性与理性有了联系,使情感与知识有了联系,使人文与科技有了联系,也使艺术学习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这种艺术课程的改革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它将引导学生漫游艺术史,参与艺术批评、欣赏与即兴的艺术创作。这种通过和艺术的对话与交流,升华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对学生创造力的滋生与孵化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

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存在着关联,因为艺术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语言,借助艺术,人类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人类文明的足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丰富多彩,风格迥异,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在每一幅图画、每一幕戏剧、每一首协奏曲中,人们用各种特殊的语言描绘出不同的人生体验,但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渴望和目标,那就是—美。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艺术和人类的文明同在,艺术从来就是人类自身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统治者甚至用音乐培养接班人。孔子认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并提出了“乐以教和”的主张。古希腊人也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使艺术活动成为普通古希腊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古希腊曾有一位统治者伯里克力,他不仅自己喜欢诗歌、音乐、竞技等有艺术指向的活动行为,还鼓励全体市民去欣赏艺术,甚至向雅典市民发放津贴用以欣赏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因此,这些古希腊人被后人赞誉为“不仅在体格上,而且在精神上都接近完人”的人。

任何职业与艺术都是相通的,虽然每一个孩子的家长,都有着不同的职业,但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享受到工作的快感,这就是一种美的体验,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体验、发现“美”,并把这种对“美”的体验和发现与孩子共享,同时,启发孩子在他的生活、学习和游戏中,也要善于发现和体验“美”,这种“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的“美育”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将来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邂逅什么样的生活境遇,他都将会从中找到乐趣,发现“美”,从而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生活的热情,甚至激发出极具爆炸效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艺术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彻底地溶进了他整个人生的细胞的深层当中。

另外,“美”除了具有“个性”属性之外,还具有“共性”的属性。尽管每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情趣各不相同,但是,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撼力、感染力都是相同的。尤其经典艺术作品,它之所以能经受住历史的筛选和考验,是因为它一直反映着人性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凝聚着生命力和爱,也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时候,不同的人感受到的震撼力却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拉菲尔的作品《椅中圣母》时的感受,不会离开爱的主题。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会仰慕艺术家的赏心悦目的绘画作品,对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那不幸的遭遇和美丽心灵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可见,没有一个人从小在艺术细胞方面就有缺陷,只是他们受着教育程度以及文化艺术氛围的制约。既然这样,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为孩子的情感的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一个出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去感染孩子,为他(她)营造更多的思考美和创造美的机会。比如买了一套新房,家庭装修就让孩子来参与,鼓励他为新房画设计图,尊重和采纳他们对颜色的搭配、家具摆放的合理化建议,表扬他们注重环保的意识,等等。另外,带孩子出去散步或郊游,体验大自然的各种乐趣;每年定期听几场音乐会;看几次画展;共同探讨对电影、电视、广告等艺术形式的不同见解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同时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也会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总之,要培养出这样一批把人生和美融为一体的未来人,学校的“艺术课”教学和“家庭美育”二者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