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敦颐的人生态度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6a27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1.png)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明友,汉族,北宋文人和哲学家。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宇宙、人生和修养三个方面。
以下是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总结。
在宇宙观方面,周敦颐接受了老庄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一个博大无边的无限体,他称之为“太极”。
他认为宇宙由无有二变化而成,创造了万物。
他还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人生观方面,周敦颐认为人与宇宙是相通的,人性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把修养分为两个层面:个人修养和社会修养。
个人修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社会修养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公正。
在修养观方面,周敦颐强调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认为只有善于思考并实践于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养。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认为修养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个体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公平。
总的来说,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对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儒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启发。
他在思想和学术研究中富有创见,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和发扬光大。
他的学术思想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总之,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观都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也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https://img.taocdn.com/s3/m/93a7103e19e8b8f67c1cb9f2.png)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
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一、“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1017-1073),湖南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检察司法工作,多为低级小官,然而他不卑官小,职思其责。
他恩荫补官,初仕分宁(今江西修水),便显出断案才能。
当时分宁有一个多年案件,周敦颐“一讯立辨”。
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参军,有一囚犯按当时法律本不应当判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要治囚犯于死地。
王逵是酷吏,别人都惧怕他,不敢与王逵抗争,只有周敦颐不畏权势,敢于同王逵争辩,并做好了辞官的准备,周敦颐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后来感悟,囚犯免于一死。
在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其为使者进官得罪者,自以为不冤”。
知南昌时,周敦颐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快要死去,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相当寒酸。
他奉已甚约,俸禄往往“周宗族,奉宾友”。
他在郴州,同僚李初平去逝,他护丧归葬,并长期资助李初平一家。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世人喜爱。
周敦颐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知端州杜咨专门多采砚石以牟取私利,民怨极大,人称“杜万石”。
周敦颐得知后,严厉查处,并下令,今后凡是在端州做官的人“取砚石不得超过两方”,打击了贪官污吏。
以上种种,表明了周敦颐为政精密严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的《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就是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尽心尽力做清官,也是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https://img.taocdn.com/s3/m/770338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1.png)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纪念周敦颐诞⾠1000周年内容摘要:周敦颐的⼈⽣态度与⽣活情调彰显了孔颜之乐的⼈格魅⼒。
其诗吟咏性情⽽不累于性情,多表现其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活状况,是其“道充是贵,⾝安是富”价值观的⽣活化与具体实践。
周敦颐提出贫⽽能乐的前提是“⽆欲”,他积极追求、认真践履孔颜之乐,并以此垂范、教诲弟⼦与他⼈。
与表达孔颜乐处相联系的是,周敦颐诗歌中透露出浓厚的⼭⽔林泉之趣。
他对⾃然⼭⽔的热爱体现了思想上儒道释的统合,即将儒家的“仁者乐⼭,智者乐⽔”,道家的寻仙访胜与禅宗的超尘出世、归隐林泉熔于⼀炉。
他的⾃然⼭⽔之趣、泉⽯之乐不是⼀般⽂⼈简单的所谓逃避现实,排遣忧愤的⾏为,也不是所谓“思想为儒、⽣活为道”,⽽是其哲学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与反映。
他临⽔登⼭、游⽬骋观,这既是⼀种⼈⽣态度与⽣活情调,⼜是诗⼈仰怀先贤、涵咏性情的主要途径。
周敦颐是继庄⼦、陶渊明之后⼜⼀位将⽣活与思想⾼度统⼀,将⽣活诗化的哲⼈与诗⼈,其“光风霁⽉”的精神境界与⼈格魅⼒对建构、丰富中国优秀传统⽂化功不可没。
关键词:周敦颐;孔颜之乐;林泉之趣作为“理学开⼭”、“道学宗主”,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通书》允称经典,其散⽂名作《爱莲说》家喻户晓,其“⽂以载道”的⽂学主张响彻⽂坛,⽽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长期以来被严重遮蔽、忽视,⼀般⽂学史或诗歌史著作中没有他的⼀席之地;除理学家诗选《濂洛风雅》及具有理学⾊彩的《宋诗别裁集》外,⼀般宋诗选本则鲜见其诗名、诗作。
其实,周敦颐的诗歌创作颇丰,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诗⼗卷,今藏于家。
”潘兴嗣为周敦颐⽣前友⼈,其记载当为可信,因“当时未有⽂集”①,待南宋朱熹等辑录其⽂集时,其诗已经所剩⽆多。
清光绪⼗三年贺瑞麟《周⼦全书》本收其诗27⾸,今⼈陈克明辑《周敦颐集》②以此本为底本,复据它本补录《按部⾄春州》《宿⼤林寺》《暮春即事》《读易象》诗4⾸,得诗31⾸。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d7985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1.png)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周敦颐是谁呢?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可真得好好了解一下!他可是宋代那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说到他,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人太有“内涵”了!你看啊,他最有名的就是那本《爱莲说》,人家一出手就是个绝妙的经典。
说到莲花,谁不喜欢呀?我看很多人都觉得莲花好看,又象征着高洁、纯净,但如果不是周敦颐,他可能不会把莲花写得这么让人有感觉。
大家都知道,莲花生长在污泥中,表面却洁白无瑕,周敦颐就通过莲花,表达了一种心境,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
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吗?一语道破,真是简直太妙了!你要说周敦颐的思想有多深刻,我想说,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莲花。
他的“理学”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影响大得不得了。
人家主张要从“理”出发,去理解万物,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
哎呀,说起来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谁不希望自己能像他说的那样,修身养性,处事得体、温文尔雅呢?可问题是,这可得从自己做起,你说不说。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有点懒,有点懈怠,甚至觉得自己做不到周敦颐说的那种高洁标准。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却给了我们一种追求理想的动力,让我们不敢松懈。
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真的是不拘小节。
你看他年轻时,为了学问,他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的。
传说他一心钻研,身上简直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得穿!他没觉得委屈,反倒觉得能从书本中找到真理才是最开心的事。
你想想,现代人追求的可都是衣服漂亮、出门有车有房,周敦颐反其道而行,不追逐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心灵修养看得至关重要。
不得不说,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放到今天依然很受启发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了:周敦颐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轶事呢?当然有!那可真是有趣多了。
周敦颐除了是个大思想家,还挺喜欢打扮的!不过,他的打扮可不是穿得多华丽,而是特别简朴、讲究,他一身文人风骨的衣服穿得简直让人觉得,哇,这人气质就是不一般!有一次,有人问他:“你这么朴素,难道不觉得有点寒酸吗?”周敦颐淡淡一笑,回答说:“我不追求外在的光鲜,而是追求内心的清明。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b4b011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1.png)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在政治和人生态度上一直十分注重廉洁和清正。
据传说,周敦颐年轻时曾担任过官员,但因为一次纠察司的考核没能通过而被革职。
之后,他回到家乡安阳,在那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一天,他到市场上买菜,卖菜的摊主认出了他,便赠送了他一袋大米。
周敦颐接过后,将大米放在地上,跟摊主说:“我这个穷道士虽然身无分文,但也不能收你的财物,否则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呢?”
此事很快传遍了当地,人们都对周敦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理念表示赞赏。
后来,他因为品德高尚而被推荐为官,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官员和学者。
周敦颐的这个故事表明,他一直坚持廉洁和清正的人生态度,并以此为准则行事。
他不追求物质财富,顶礼膜拜,而是追求更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他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清正廉洁的品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f0816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b.png)
周敦颐的幸福观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被后人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千古传诵。
作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周敦颐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
其实,在周敦颐的生命里,还有着许多的小事。
每件小事都会让他感到幸福。
周敦颐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经是端明殿学士,母亲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因此周敦颐从小就有着极好的家庭教育,自幼聪慧过人,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至大至刚,德至盛者,莫之能守”的话语,他思索良久,终于悟到了人的修身之道,虽然他从小跟着父亲游历各地,但是仍然秉持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健康长大。
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是幸福的。
因为周围环境的原因,周敦颐不像一般的纨绔子弟那样只知道享乐,他热爱读书,潜心研究学问,而且饱读诗书,可以称得上是博学多才。
周敦颐认为,在精神层面要修身养性,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勤奋努力,认真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到了成年时代,周敦颐更加刻苦地读书,准备考取功名,金榜题名。
因为周敦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所以他在仕途上总是坎坷曲折,周敦颐后来回忆自己一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官后,他放弃了官场上的名利与权势,不仅关注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而且致力于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想让自己的家乡风气改变。
他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主张民本思想,这是当时极其罕见的。
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做官时,他毅然辞去官职,带着一群朋友离开繁华之地,来到穷乡僻壤之地,住茅屋,吃粗粮,发展农业,兴办教育,造福当地百姓,最后还写了《爱莲说》这样一篇美文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追求道德修养的信念。
中年时代,周敦颐开始关注生命,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他的眼里,没有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了。
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做其他事情的资本,所以他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除此之外,周敦颐还爱喝茶,他自己采摘嫩芽,泡茶喝,有时候客人来访,他就叫妻子沏茶招待,他觉得这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dd06c8e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3.png)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引言周敦颐,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其代表作品有《爱莲说》、《通书》等。
周敦颐的思想深受儒家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以德为福”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深受“以德为福”的思想理念,希望通过本文,向各位读者传递这种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探讨周敦颐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正文一、以德为福周敦颐曾在《通书》中写道:“以德为福,音乐是其泉。
”简单理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德是福报的根据,音乐能使人达到道德的水平。
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得周敦颐在古代士人中独步一时。
“以德为福”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精神,旨在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者组织,在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就会强调道德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也是符合“以德为福”的思想的。
二、人道的精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荷花完美的样子、清香扑鼻的花香动人心弦,显示了大自然中的精神美。
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们也应该追求清高、道德和知识和包容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道”。
人道不同于治国理念,虽然治国理念也是很讲究人性、人伦、民生的。
相比之下,人道是更高级的境界,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
人道关注的是“道德防线”,即保障每个人在精神上的尊严和成长。
从个体而言,人道则要求我们理性、真诚,积极做出贡献,以此达到“圣人之博爱”,使得人类的灵魂更加高尚精彩。
三、复兴儒家思想周敦颐的思想虽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观念。
这些观念一方面是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巅峰,一方面意味着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拔河中的复兴力量。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d0b13d3e87101f69f319526.png)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周敦颐作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建构,是对中国以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可贵之处是“独立”;完善过程是“修养”;终极状态是“和谐”。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塑造理性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人格独立、修身养性、身心和谐,无不与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相对应。
标签:周敦颐;理想人格;当代启示人格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既具有感觉、意志和情感等机能的全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人格被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深入探究。
在当代,人格在心理学上即指个性。
个性是“在某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1]。
理想人格是特定时期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体现,表达了社会存在与发展对人的要求。
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又名廉溪先生,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他所开创的理学,起“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作用。
为学,他知识渊博,独树一帜;为官,他胸怀洒落,清正廉洁[2]。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又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
分析周敦颐的人格思想,对于当代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怎样成为一个完人?如何处理义利关系?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任何社会阶级或集团,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作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通过他的著作与为官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难能可贵是“独立”;完善途径是“修养”;完美状态是“和谐”。
周敦颐安贫乐道的事例
![周敦颐安贫乐道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df27ed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f.png)
周敦颐安贫乐道的事例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希质,号拙庵,北宋末年理学家、文学家。
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而闻名于世,在他的著作《爱莲说》中,提出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总结,他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内心平静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繁荣与享受。
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来达到安贫乐道的境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他的思想。
首先,周敦颐自己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作为理学家,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但他并不追求财富和地位,宁愿过简朴的生活。
他守持着乡村的生活,静心研究学问,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他深爱莲花,认为莲花所具有的高洁和纯净可以自然地激发人的修养和境地。
其次,周敦颐不仅自身践行“安贫乐道”,并且也教导自己的学生们。
在他的拙庵之中,有一批热心拜访的学生。
他对这些学生非常慷慨,没有向他们收取一分钱的学费。
他认为学问应该是无私的,不应该受到金钱的束缚。
他教导学生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心存感激,努力修炼自己的品德和内涵。
此外,周敦颐还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可以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实现。
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为善者,吾道人也,歌而不厌;为友者,吾道人也,歌而不倦。
”他强调人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付出,要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
最后,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修养和道德的重视,对于内心的平静和放下对物质的追求的强调,都对后世的思想家、文人和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通过他自身的言行和教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内心平静和修养的典范。
通过他的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追求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而是应该注重修炼自己的品德和内涵,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db102ac852458fb760b564d.png)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周敦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述中蕴含着独特而精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是从宇宙自然演化的整个过程来思考人性的内涵。
“诚”为本源的人性观,将人性与“道”性相交融,关照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相处。
“士、贤、圣”的人格修养阶梯论,描述了完善人格的修养,是一个由表层人格到深层人格、最后达到完满人格的过程。
【关键词】周敦颐;人格演化观;“诚”为本源;人格修养阶梯周敦颐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249字,后者2832字,引起后世学者众多的辩习。
周敦颐的学说因其简洁精深,集易、儒、道、释家学说的精华于一体,又融入他个人的许多独到见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周敦颐在其著作中所表达的宇宙观、人性观和人格修养观等,对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富有启示。
一、“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周敦颐的宇宙观集中体现在《太极图说》中,他认为世间万物生于宇宙的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由五行而万物,人则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
周敦颐的人性观和人格修养观是基于宇宙观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通书》中。
在《通书·理性命》一章中,周敦颐写道:“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
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无论是显明彰著的还是细小幽微的事物,没有人灵性的体悟是不能明白的。
人性的刚有善恶之分,柔也同样有善恶之别,达到适度和持中才好。
宇宙自然的阴阳二气生发金水木火土五行,而五行又化生万物。
万物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但根本的特性就是阴阳二性,而阴阳二性又可归一,因此,万物都具备归一之性。
对宇宙的认识要上下贯通,层次明确,才能确定万物存在的位置、特性与意义。
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人,其天性中依然包含着宇宙自然的原始特性及演化过程的特性,也就是说,人性中既有太极的圆融完美,阴阳的对立、互动与转化,也有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人的“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的意识特征。
陶渊明和周敦颐的处世态度
![陶渊明和周敦颐的处世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c35e27b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c.png)
陶渊明和周敦颐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化、哲学和思想上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处世态度。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提倡归隐田园,反对凭权谋利。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在,过简朴的生活,不沉迷于功名利禄,而是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他的诗作“桃花源记”中,就抒发了他对避世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周敦颐则主张“致良知”,主张人们应该在内心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超越世俗的功利和欲望,追求人性的完美和道德的高度。
他认为,只有获得良知,才能真正地领悟天地万物的本质,理解宇宙的奥秘。
他在《爱莲说》中,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高尚品质和纯洁心灵的追求。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周敦颐的处世态度都强调了“自我超越”和“道德升华”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该在内心中寻求真正的自由和自在,追求人性的完美和道德的高度,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养成和审思
![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养成和审思](https://img.taocdn.com/s3/m/d7e7f2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0.png)
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养成和审思一、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周敦颐的思想和文学著作是其人格精神的最好的诠释。
他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展现了他的人格和追求。
正是在他的人格精神与追求的指引下,才创作出奠定其理学基础的著作---《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等。
同时,他著作中的思想也体现着他的人格精神。
(一)“爱曰仁,爱万物”的博爱众生的人格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很难做到“爱曰仁,爱万物”的,也就不会拥有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
正是对于普通民众和自然万物的爱使周敦颐有了这种人格精神的感悟。
周敦颐在《通书·道六》中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他认为要做圣人,就要做到仁、义、中、正,去信守它们就会受到尊贵的待遇,顺利而行就有利,扩充其本然、立之其全体,就可以支配天地。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周敦颐认为圣人把中、正、仁、义确定为做人的最高准则,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他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孔子“仁”的思想加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告诉人们在自己之外还有别人,而且把仁和爱联系起来称“爱曰仁”(《通书·诚几德第三》),并把仁爱的人格精神扩大到万物。
他把自然生长万物和普通的民众看作是仁,他希望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万物。
他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成,义也。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通书·顺化第十一》)“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通书·爱敬第十五》)这是周敦颐对“爱曰仁”做出的更深入的解释,这种“爱”和“仁”体现着他的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
梁绍辉在《周敦颐评传》中对这句话做了评价,“善无不学,而使众善,恶无不劝,不弃一人于恶,这便是仁而爱.”周敦颐的这种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对中国古代思想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人格精神不仅是对儒家孔孟学派“仁者爱人”思想的继承,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8f346b0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c.png)
周敦颐的幸福观
11世纪新儒学的创立者周敦颐特别突出信念与富贵的矛盾,在他看来,外在的富贵是常人共同追求的对象,但以富贵为人生目的,只是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一个君子必须超乎富贵的追求,因为对于君子来说,世界上有比富贵更宝贵更可爱的东西。
这种至贵至富可爱可求的东西是“大”,相比之下,富贵利达不过是“小”。
人若真能有见于“大”,则不仅可以忘却“小”,而且可以在内心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幸福和快乐。
照周敦颐的这个说法,颜回之乐并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即使是人所不堪的贫贱也不会影响、改变他的“乐”。
这种乐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
这是把内在的幸福看做最高的幸福。
周敦颐学说的观点
![周敦颐学说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3007c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0.png)
周敦颐学说的观点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天道、人道、物道以及如何修身养性等方面。
在天道方面,周敦颐认为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秩序,它是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
人类应该遵循天道的规律,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在人道方面,周敦颐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使命是修身养性、发扬人性的美好品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德行、思考道理,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物道方面,周敦颐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的内在精神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人应该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力,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在修身养性方面,周敦颐强调了敬天、爱人、尊师和自我反省等道德观念,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类修身养性的基础。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修行,达到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周敦颐的学说富有哲理性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 1 -。
周敦颐人生态度的儒学意蕴——兼与劳思光先生商榷
![周敦颐人生态度的儒学意蕴——兼与劳思光先生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a759c8711711cc7931b71652.png)
云 :寻 山 寻 水 侣 尤 难 , 利 爱 名 心 少 闲 。 亦 有 君 吾 “ 爱 此
儒 ” 形 象 , 学 宗 师 怎 么 可 以 “ 仙 翁 隐 者 自 许 ” 的 理 以 , 终 日 与 高 僧 道 人 结 伴 而 行 呢 ?当 然 , 宗 孟 应 该 比 朱 蒲 熹 更 了 解 周 敦 颐 的 生 平 事 迹 ,且 不 说 其 中有 关 僧 道 之 类 说 法 怎 样 , 就 濂 溪 酷 爱 山 水 的 高 雅 情 趣 , 有 仅 就 他 自 己 的 诗 可 以 印 证 , 非 蒲 宗 孟 空 口腾 说 。 其 实 , 决
霁 月 ” 读 其 书 可 以 知 其 人 , 们 能 够 看 到 周 敦 颐 在 。 我
对 山 水 草 木 的 观 赏 中 、 在 与 事 事 物 物 的 接 触 中 以 及
在 道 德 生 活 的 砥 砺 中 , 都 体 现 了 儒 家 仁 人 君 子 高 尚
的 人 生 态 度 , 示 了其 独 特 的 人 格 魅 力 。 下 面 , 们 显 我 就 对 周 敦 颐 的 人 生 态 度 问 题 做 一 论 述 . 以 就 教 于 大
来 耳 !… 朱 熹 对 蒲 宗 孟 的 这 段 描 述 颇 不 以 为 然 . 去 删 了其 中 的大部 分 内容 , 然 是认 为有 损 周敦 颐 的 “ 显 醇
智 , 对 山 水 的 热 爱 体 现 了 儒 者 追 求 自然 和 气 、 然 其 浑
天 成 的 人 生 境 界 , 并 显 示 了 挣 脱 世 俗 名 缰 利 索 羁 绊
J n2 1 a .0 1
d i 03 6 /i n10 - 6 42 1 .1 0 o: .9 9js . 7 5 7 .0 0 . 1 1 .s 0 1 0
周敦颐处世态度
![周敦颐处世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61c37f3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1.png)
周敦颐处世态度众所周知,周敦颐以其崇高的品德而广受赞誉。
此刻,他的雕像巍然矗立于教学楼之前,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传达着他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为官清廉正直的极致重视。
我不是政治家,没有他的严肃。
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生,也许我和五柳先生一样,最在乎的是心中的闲适,是享受生活,是欣赏旅途的风景。
我热爱旅行,青睐于窗外的景色,它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列车在铁轨上飞驰,与车轮碰撞出的节奏恰似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它在疾驰,想早日抵达目的地。
恰与我相反,我倒是希望它能够一直这样开下去,随着延伸的铁轨驶向无止境的远方,这样我便能尽兴领略窗外油菜花海的景致,绵绵小雨也赶来分享春天的喜悦,模糊了车窗,金黄色越发朦胧,逐渐消失在一片波浪中。
我的心仿佛随着风飘出了窗外,追随着雨在空中飞行,直到遇见了难以躲避的乌云,它才匆匆返回。
我想,这大概是心与自然的融合吧。
一次,我跟随母亲乘车去探访外公外婆。
那时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僻静的小山庄里,公路也是崎岖迂回。
不料,车在距家几公里的地方抛锚了,众人无奈,只好一个个拖着行李走着。
值得庆幸的是路途并不算很远。
当时正值傍晚。
冬季的傍晚没有夕阳的光顾,天色早已昏暗下来,不亚于深夜的黑暗,眼前是一片田野,与天相接,几颗疏星点缀着夜空。
一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难免会表现得烦躁。
出乎母亲的预料,我竟然没有怨声载道,而是惬意地走着。
料峭的寒风似乎被我的热情驱散,记忆中那段路途是温暖的。
一路都是低矮的平房,闪着微弱的灯光,炊烟袅袅……我们安全到家了。
在我的旅途中,我并不在乎路途的远近,抑或是风光旖旎的目的地。
相反,我在乎的是旅途的风景,是一路的赏心悦目,是一路的雅致。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永无终点的旅行。
此刻我们所经历的,正是旅途中最艰难也布满荆棘的道路。
但是,只要我们用平和的心态跨越了它,那么当你走向远方,再回首观望时,它便成为了你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
因为它闪耀着青春的汗水,蕴藏着拼搏的力量。
认为周敦颐的一生值不值得作文
![认为周敦颐的一生值不值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763b9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4.png)
认为周敦颐的一生值不值得作文说起这位大文豪周敦颐,我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的一生啊,就像那山间清泉,虽然不轰轰烈烈,却清澈见底,让人回味无穷。
要说周敦颐的才华,那可真是了不得。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擅长诗词歌赋,简直就是个全能才子。
记得小时候,我们课本里那些古诗文,都是他老人家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要是现在,我肯定能写一篇关于他的论文,研究他的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
但说回来,周敦颐的人生经历也挺传奇的。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
据说,他曾在庐山脚下的小村庄里隐居读书,那时候,他可是村里有名的学霸,连老师都拿他没办法。
后来,他考取功名,却因直言进谏被贬到地方。
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这期间,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说到他晚年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他在庐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每天与山水为伴,吟诗作画,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他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副对联,不仅描绘了他内心的宁静,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周敦颐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经历过战乱、流离失所,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周敦颐的一生是值得点赞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美丽的篇章;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说周敦颐的一生值不值得?答案是肯定的!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敬仰不已。
与时偕行其命维新
![与时偕行其命维新](https://img.taocdn.com/s3/m/ab96f7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8.png)
与时偕行其命维新“与时偕行其命维新” 这句话出自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它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思想的一句诗句。
周敦颐是北宋末年的理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提倡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誊写了《爱莲说》,文中表达了他对于意志和境遇的看法。
其中的一句诗句“与时偕行其命维新”表达了他在困境中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来实现新的理想和目标。
“与时偕行”的意思是随着时间一起前进。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个人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发展自己的潜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命维新”的意思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如果停滞不前,不积极努力,就容易被时代淘汰,贻误机会,影响个人的命运。
只有通过积极努力,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新的目标和理想。
这句诗句表达了周敦颐的一种人生哲学和追求。
他认为个人应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取,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新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使得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与时俱进,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与时俱进也需要我们消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过时的思维模式。
传统观念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但也可能成为我们固化思维的桎梏。
我们应该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勇于创新和改变,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新的事物和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啸岩 中得冰 , 以石敲餐甚佳 > 显然受到濂溪诗作的感 ) ) 染, 但比起乃师来 , 程颢不仅描述徜徉山水、志在林泉的雅
趣, 而且直接将慕神仙、读真诰、餐冰片、 乞云膏写入诗中, 流露 出浓重的道教情结 。 然而, 这并不影响程颢的大儒形象, 似乎后儒也并未把程 颢的这些诗放在 心上。朱熹甚至说 :
包含 了更多的极 富启发性思想内涵 , 使得后人反复琢磨、反
复回味并深受启迪 。 周敦颐寄情 山水的诗文虽然不是很多 , 但都有 一种超凡 脱俗的意味 ,表现 出天然纯朴的情趣 。其云:“ 山寻水侣 寻 尤难 , 爱利爱名心少闲。 此亦有君吾甚乐 , 不辞高远共跻攀。 ” (喜同费长官游> ( ( ) )这是说只有舍弃了追名逐利之心 , 才能
怎么可 以“ 以仙翁隐者 自许” 事迹 , 且不说 其中有关僧道之类说法怎样 ,仅就濂溪酷爱山水的高雅情 趣, 就有他 自己的诗可以印证 , 决非蒲宗盂空 1腾说 。 : 3 其实,
乐山乐水并非僧道的专利 , 儒者向往山林水畔之乐也无可厚 非, 即使和那些高僧道人结伴而行也不必大惊小怪 , 更显 出
知其 人 ,我t f 够看 到 周敦 颐 在对 山水草 木 的观 赏 中、在 与 'i  ̄l l
说 : 到官处处须寻胜 , “ 惟此合阳无胜寻。 赤水有 山仙甚古 , 跻攀聊足到官心。 ”在周子看来 , 寻胜 与寻仙是密不可分的 ,
尽管 “ 官心”未泯 , 但仙境更乐 ,风物怡人 。类似的诗篇还 有一些 ,就不一一例举 了, 大致上都流露出追高慕远、高栖
‘ 日出处无累,正可与公等为逍遥社 ,但娩以病来耳! 今 朱熹对 蒲宗盂的这段描述颇不以为然 , 删去了其中的大部分 内容 , 显然是认为有损周敦颐的 “ 醇儒”的形象,理学宗师
山水的热爱体现 了儒者追求 自然和气 、浑然天成 的人 生境
界, 并显示了挣脱世俗名缰利索羁绊的潇洒和快乐, 这其中
够真正专心致志地去寻山寻水 , 所以感 叹高岩 可上 , 伴侣难
觅 濂溪在 同石守游山> )一诗中进一步发挥 了这种认识 ,
周敦颐所具有 “ 与众乐乐”的胸襟 。 濂溪对大 自 然秀丽风光
的酷爱 , 深深感染了他 的弟子们 , 特别是后来成为理学重镇 的程颢。程颢也写作 了不少 山水诗。比如 :“ 吏身拘绊同疏 属, 俗眼尘昏甚瞽朦。辜负终南好泉石 ,一年一度到山中。 ” (自云道中 )“ 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篑笃一径通 。曾读
翁隐者 自许。尤乐佳山水 , 遇适意处,终 日徜徉其问。酷爱
庐阜 ,买田其旁 ,筑室以居 ,号日濂溪书堂 。乘兴结客 ,与 高僧道人跨松萝、蹑雪岑,放肆于 山巅水涯 ,弹琴吟诗 ,经
月 不返 。 其 以病 还 家 , 篮 舆 而往 , 及 犹 登览 忘倦 。 其友 曰 : 语
孔子有言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周 敦颐既仁且智 , 其对
遐遁 之 意 。 在周 敦 颐 的姻 亲 蒲宗 盂 所 写的 溪 先 生墓 碣 铭 濂
事 事物物 的接触中以及在道德生活的砥砺中 ,都体现 了儒
家仁人君子高尚的人生态度, 显示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下 面, 我们就对周 敦颐的人生态度 问题做一论述,以就教于大 方之家。
中有这样的描述 :“濂溪)生平襟怀飘洒 ,有高趣 , 以仙 ( 常
“ 明道 )是 时 游 山 ,许 多诗 ,甚 好 。 (朱 子 语 类 卷 九 十 ( ”< <
然而这正是 自己所谋虑的最终归宿。在 书仙台观壁 >中则 )
收稿 日期 :2 l —0 -2 00 6 7
作 者 简介 :徐 仪 明 (92 ) 15 - ,男 ,江 苏 苏州 人 ,哲 学 博士 ,湖 南师 范大 学 公 共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要 博 主 研 究 方 向为 宋 明理 学 。
论 周敦 颐 的人生 态度
徐仪明
( 南师 范 大学 哲学 系 ,湖 南 长 沙 40 8 ) 湖 10 1
摘 要:周敦颐作为理学开 山,虽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其主导观念则是儒家学说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学术著作 中,
同样 也 体 现在 他 的人 生 态度 上 。那种 认 为他 思 想 为 儒 ,生 活 为道 , 谓 其 生 活 非一 圣 贤型 儒 者之 生 活 的说 法 是偏 颇 的 。应 还 或
华阳真诰上 ,神仙居在碧琳官。 (草堂诗 车倦人烦渴 ” )“ 思长, 岩中冰片玉成方。 老仙笑我尘劳久 , 乞与云膏洗俗肠 。 ”
诗 日:“ 朝市谁知世外游 ,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
缚 ,度水登 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 ,白云无语似相留。 旁人莫笑凭栏久 ,为恋林居作退谋。 在深山峡谷 中漫 游, ”‘ 他感到无比的舒畅, 尘世间的烦恼都被抛到 了脑后。幽静的 松 杉林中正好可以短吟低唱 , 度水登 山舒展着四肢 , 野鸟成 了如影随形 的伴侣 ,自云默默在身边徘徊表达 了无限的眷 恋。最后两句体现 了归隐山林 的情趣 ,旁人也许不能理解 ,
第 3 卷 第 1 期 1 O
21 00年 1 O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学 报
J u n l n nUnie st fS in ea o r a Hu a v riyo ce c ndEngn e i of ie rng
V_I 1No 1 0 3 .0 】
Oc.0 0 t 1 2
原他儒学宗师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周敦颐;理学开 山;人生态度
中图 分类 号 :B 4 . 24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29 (0 O 00 2 -3 6 3 2 1 2 1 )1- 0 0 0
作为理学开山, 周敦颐以倡言探寻 “ 孔颜乐处” 而闻名 ,
二程、朱熹等理学名家莫不纷纷著文大加赞叹。纵观濂溪先 生一 生 “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读其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