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一、引言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循环功能和治疗效果。

它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患者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顿压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循环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低血压、休克等情况。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1. 漂浮导管漂浮导管是一种通过插入静脉进入心腔进行监测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多种参数,包括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顿压、右房压力等。

漂浮导管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但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使用。

2.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进行监测,如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血流成像等。

这种方法不需要插管,对患者的伤害较小,但精度相对较低。

3.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插管进入心腔或血管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目前,漂浮导管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漂浮导管可以提供多种参数,并且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

但漂浮导管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使用,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五、漂浮导管使用注意事项1. 漂浮导管应由专业医生操作。

2. 插入漂浮导管时应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 监控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应及时处理。

4. 监控漂浮导管是否存在移位、堵塞等情况。

5. 拔管时应注意缓慢拔出,避免出血和损伤。

六、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场合,血流动力学监测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休克等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七、结论漂浮导管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锁骨下静脉穿刺 局部皮肤感染 血气胸患者——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 插管途径
前路
颈内静脉
中路
后路
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
其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等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
• 插管技术
体位 暴露穿刺部位 消毒 拟定穿刺点 进针 连接导管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穿刺点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途径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变化

窦性心动过速——a.c波融合

心房纤颤——v波消失

右心房排空受阻——a波

三尖瓣返流——v波

右心室顺应性下降——a.v波

急性心包填塞——x波陡峭,y波平坦
中心静脉压压力变化
正常值:4-12cmH20
中心静 脉压
低 低


正常
动脉压 原因

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构成:a,c,x,v,y
影响中心静脉压旳原因
• 导管位置:13-15cm • 原则零点:腋中线第4肋间 • 胸内压 • 测定系统旳通畅度
动脉压波形
肺动脉导管压力波形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 正常值 • 异常值 • 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NIBP) • 自动化连续测压法
血流动力学旳创伤性监测
• 有创性操作:

测定中心静脉压

测定周围动脉压

自深静脉插管入肺动脉
测定中心静脉压
• 适应证
休克、脱水、血容量不足 颅内较大、较复杂手术 术中需大量输血、血液稀释旳患者 控制性降压、低温 心血管功能不全、手术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变化 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可无
• 防 治:
自动出现楔压则立即拔管2—3CM;测定 楔压时间缩短,完成后放松气囊。
肺动脉破裂和出血 • 原 因:
导管尖端位于肺动脉小分支,肺动脉 高压
临床表现:
咳嗽、大量咯鲜红色血液
防 治:
注意导管深度、充气速度、X线胸片
导管打结
• 表现:
导管深度增加15CM,但压力波形无变化
• 防 治:
退管重行插入、小心拔管
心脏功能监测
• 后负荷
MAP——小动脉阻力
SVR 室壁张力或应力——心肌耗氧量
心脏功能监测
• 心肌收缩力
• 每搏量 • 心输出量 Swan-Gans导管 • EF:EF<40% 提示 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 心功能曲线 • 室壁运动 (TEE)
Frank-Starling定律
有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的并发症
锁骨下静脉路径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组成:a,c,x,v,y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 导管位置:13-15cm
• 标准零点:腋中线第4肋间
• 胸内压
• 测定系统的通畅度
动脉压波形
肺动脉导管压力波形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 正常值
• 异常值
• 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 防 治:
中止静脉输液,降低输液容器高度,心包穿 刺减压。
• 预 防:
选用适当硬度的导管,确定并固定导管深员 度,经常检查导管,X线检查


• 原 因:
穿刺操作损伤肺尖
•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低等
• 防 治:
胸片、闭式胸腔引流
血胸、水胸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外科手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旨在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循环情况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循环系统异常,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

一、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药物使用: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循环功能状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预防术中发生心血管事件。

2.提高手术安全性: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及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循环状态,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的循环系统异常,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优化手术效果:通过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评估手术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时调整手术操作方式,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二、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标及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监测两种。

1.有创监测:包括心脏导管监测、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这些方法能够直接测量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但是操作复杂、有一定的损伤性,适用于较重症患者。

2.无创监测:包括血压计、脉搏波分析仪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但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对监测数据精度要求不高的患者。

三、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特别是对于心脏、血管等重要脏器手术更为重要。

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实时掌握患者的循环状态,还可以为手术操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心脏手术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指导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心脏复苏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心脏复苏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心脏复苏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心脏复苏是指对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患者进行急救的一种紧急处理方法。

在进行心脏复苏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急救措施。

本文将介绍心脏复苏中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无创监测方法1. 体温监测在心脏复苏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体温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代谢和循环状态。

无创体温监测一般通过额温枪或耳温计来实现,这些设备操作简便,能够迅速测量患者的体温。

2. 血压监测血压监测在心脏复苏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无创血压监测方法有血压袖带法和脉搏波形分析法。

其中,血压袖带法通过充气和放气袖带来检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脉搏波形分析法则通过记录脉搏波形来间接测量患者的血压。

3. 心电图监测心电图监测是心脏复苏中必备的监测方法之一。

心电图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脏骤停、心律失常等问题。

目前,常用的心电图监测设备有传统的心电图机和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它们都能够快速地记录和显示患者的心电图。

二、有创监测方法1. 动脉穿刺监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创监测方法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此时,需要采用有创监测方法,如动脉穿刺监测。

动脉穿刺监测可以通过插入一根导管到动脉内,以连续监测患者的动脉压力和动脉氧饱和度。

2. 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监测是一种通过插入导管到患者体内,直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和血液氧饱和度的方法。

这种监测方法需要在严密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一般适用于需要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和血液氧合情况的患者。

3. 肺动脉导管监测肺动脉导管监测是一种通过插入导管到患者肺动脉内,以监测心输出量和血液氧合情况的方法。

肺动脉导管监测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但由于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技能的医务人员进行。

三、监测方法的选择与注意事项在选择心脏复苏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患者情况和操作条件来决定。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种通过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液流动和心血管功能参数来评估其循环系统状态和功能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输出量、血压、血流速度、血液容量和循环阻力等重要指标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无创性和创伤性两种。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来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脉搏波分析、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血压测量是最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血压计和袖带,可以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评估其血压水平。

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阻力情况。

脉搏波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脉搏波形来评估患者的心脏输出量和血液容量的方法。

脉搏波形反映了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传播到体循环中的情况。

通过对脉搏波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心脏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血液容量等参数。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贴上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电活动信号。

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节律、心脏传导功能和心室肥厚等信息,对评估心脏功能和监测心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通过使用超声波技术来观察和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施加超声波探头,可以实时观察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从而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收缩功能、心脏瓣膜功能和心脏腔径等重要指标的信息。

除了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严重疾病患者的监测和治疗中。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需要通过插入导管或探头进入患者的血管或心脏,直接测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和心输出量监测等。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通过在颈部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来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力。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介绍血流动力学监测是评估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输出量、血压、血管阻力等参数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包括其定义、应用范围、优势和限制。

一、定义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测量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参数,如心脏输出量、血压、血管阻力等,来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二、应用范围血流动力学监测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手术室和急诊科等临床环境中。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指导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三、优势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具有以下优势: 1. 提供全面的循环系统信息,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循环状态和器官灌注情况。

2. 可以实时监测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可以指导液体管理和药物使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对于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决策。

四、限制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也存在一些限制: 1. 操作复杂,需要专业培训和经验。

2. 部分监测方法有侵入性,可能引起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3. 监测数据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单一参数的变化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

4. 监测设备和耗材成本较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较大。

五、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是指在血流动力学监测领域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监测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1.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方法测量患者的循环参数。

常用的无创监测方法包括: - 血压测量:包括非侵入式血压计和动脉内压力测量仪。

- 脉搏波分析:通过分析脉搏波形来估计心脏输出量和血管阻力。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测量脉搏波中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来评估循环状态。

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插管等侵入性方法测量患者的循环参数。

常用的有创监测方法包括: - 动脉压力监测:通过插入动脉导管来测量动脉压力。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应套在导丝上。当穿过皮肤和软组织时,注意不要将引导 管末端弄钝。
❖ 5.导丝和扩张管,经引导管撤除,从引导管侧口回抽血液 和冲注。此时病人可从。固定导管鞘,覆盖敷料。 Trendelenburg体位恢复至正常体位。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34页
气囊漂浮导管安置
❖ 置管操作 ❖导管人导管鞘: 将导管置于病人身上以观察其自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32页
气囊漂浮导管安置
❖5.测压系统通畅及冲洗: 可分为连续冲洗和间断 冲洗。现多用含肝素等渗葡萄糖液(300ml含 2500u肝素)滴注加压连续冲洗洗导管和换能器。
❖6.测压系统阻尼检测: 导管插入前应先作快速冲 洗试验,以证实整个测压系统阻尼正常。
❖7. 导管准备: 导管套无菌保护套保护至距导管末 端 60cm 处。注 1.5ml 气体检验气囊充气是 否匀称。肺动脉和CVP腔均用盐水冲注。在插入 前举高或放下 PAC远端并观察压力描记对应改变 来作为定标和敏感性快速测试。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25页
影响中心静脉压原因
❖ 药品原因 ❖ 测压时或测压前应用血管收缩药可使中心静脉压升高。 ❖ 应用血管扩张药或强心药可使中心静脉压下降。 ❖ 输入50%糖水或脂肪乳剂后测压可使中心静脉压下降, 故普通用等渗
液测压。 ❖ 其它原因 ❖ 零点位置不正确(高则中心静脉压偏低, 低则中心静脉压偏高);体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15页
CVP监测
❖测定中心静脉压对了解血容量, 心功效、心包填 塞有着重大意义。
❖ 可了解原因不明急性循环衰竭是低血容量性还是 心源性;少尿或无尿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 效衰竭。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16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五)看代谢指:标剩余碱(SBE)与标 准碳酸氢盐(SBC)
(六)看电解质
(一)看PH值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
1、PH 正常值:7.35~7.45,平均值为7.40 2、碱中毒:PH>7.45 3、酸中毒:PH<7.35 4、当PH<7.2时要进行补碱
1、PCO2正常值:35~45mmHg 2、呼碱:PCO2<35mmHg 常见原因:通气过度
结论
不同管腔测定的CVP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近中端间可vv能ss..远远具端端有临床意采义测用定多中腔心中静心脉静压脉时插管 需要固定测压管腔
Scott SS, Giuliano KK, Pysznik E, Elliott S, Welsh K, Delbuono N. Influence of port site on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from triplelumen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Am J Crit Care 2019; 7: 60-63
结论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 持续输液速度 50 ml/h时
压力测定数值不受影响
持续输液速度> 200 ml/h时
成人导管: CVP升高4 mmHg 儿童导管: CVP升高8 mmHg
Ho AMH, Dion PW, Karmakar MK, Jenkins CR. Accuracy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simultaneous continuous infusion through the same catheter. Anaesthesia 2019; 60: 1027-1030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别担心,虽然听上去像是医学专业的术语,但其实它的核心概念并不难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开车,而你的车上装了一个小仪表,它不仅告诉你车速,还能监测油量、发动机温度等一系列指标。

这些信息能帮助你知道车子的健康状况,也让你在驾驶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作用也类似,它就是这样一个“车速表”,不过它监测的是你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和压力。

1.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什么?1.1 基本概念:简单来说,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测量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情况。

它可以告诉我们心脏的“打卡情况”,即心脏每分钟泵出多少血,血压是多少,血管的压力如何。

就像在车里查看仪表盘上的速度表和油表,我们通过这些监测工具,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工作状态。

1.2 常见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导管直接测量血压,或者使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活动。

这些方法就像是车上的各种仪器一样,有的专注于速度,有的则关注油量。

2.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2.1 及时发现问题:想象你在路上开车,突然油表灯亮了,这时候你知道需要加油了。

如果没有这些监测工具,可能你已经在干渴的路上推车了。

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这样的“油表”,它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脏或血管的问题,防止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2.2 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就像每辆车的使用情况各异。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医生可以了解到你身体的具体状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就像为你的车量身定做一个维修计划,让它保持在最佳状态。

3. 实际应用中的意义3.1 术后监测: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病人恢复的“看护员”。

它可以帮忙实时跟踪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确保心脏和血管在正常的轨道上。

比如在重症监护室,医生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人能够顺利恢复。

3.2 慢性疾病管理: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或心脏病,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一个长期的“健康教练”。

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

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
胸内压、静脉血回流量和肺循环阻力等因素,其中尤以静脉
回流与右心室排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最为重要。
引起中心静脉压变化的原因及处理
中心静脉压 低 低


正常
动脉压 低
正常
原因
血容量不足
心功能良好,血容量 轻度不足
处理
补充血容量
适当补充面容量

心功能差,心排血量 减少
强心,供氧,利尿,纠正酸中 毒,适当控制补液或谨慎选用血
三、肺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一)测压
当左心室和二尖瓣功能正常时,肺毛细血管楔压力 (PCWP) 为5~12mmHg,较左房压高1~ 2mmHg,。可用于估计肺循环状态和左心室功能, 特别是对左心室的前负荷提供和可靠的指标。
正常肺动脉收缩压15~30mmHg,舒张压6~ 12mmHg,平均压9~17mmHg,在无肺血管病变 时,肺动脉舒张末期压仅较肺毛细血管楔压高 l~3mmHg,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心房 压有很好的一致性,故可以用肺动脉舒张末期压表示 上述各部位的压力
容量负荷试验 ---PAWP 7-3 原则
PAWP<10mmHg,10min iv 200ml PAWP11~18mmHg,10min iv 100ml PAWP>18mmHg,10min iv 50ml 输液后,观
察PAWP变化 • <3mmHg,可重复负荷试验 • >7mmHg,不能继续补液 • 3~7mmHg,等10min后,再测PAWP
(一)心律失常 (二)气囊破裂 (三)肺梗塞 (四) 肺动脉破裂和出血 (五)导管打结
五、直接左心房压测定
如心功能正常,左心房压(LVP)与左心室舒 张末期压(LVEDP)基本一致,因此左心房压是左心 室前负荷的更可靠指标。临床上除用PCWP间接地 代表左心房压外,也可以直接插导管入左心房测压。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

有创监测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如漂浮导管法、PICCO技术等。

无创监测则多使用无创心排,以及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漂浮导管法临床常用的有两种:普通型导管和改进型Swan-Ganz导管。

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此外,还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在ICU内进行,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

毛细血管楔压测量时应穿刺静脉,将漂浮导管放置,可进行向中心静脉压测量、房压测量、毛细血管楔压测量和肺动脉压测量。

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反映容量、心排重要关键指标,从而指导药物使用和调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专家学习]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专家学习]

耻骨结节 股管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内转长肌
15
缺点: 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 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 际中心静脉压;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的行程长,留置时间久时,难免引 起血栓性静脉炎; 而且处于会阴部,易被污染;
置管深度: 可完全进入,如仅用与输液,置管深度以进入股静脉 为宜。
一类特制
5
中心静脉置管术---禁忌症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穿刺静脉近心端存在静脉损伤或栓塞; 病人不合作或躁动。
一类特制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心 静 脉 邻 近 位 置 解 剖 图
一类特制
7
中心静脉置管术---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
前路 中路 后路 股静脉
一类特制
10
颈内静脉穿刺途径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 突肌的关系,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三种。
一类特制
11
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进针, 与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 穿刺,针尖对准乳头,针轴 与额平面呈45~60°角。一 般穿刺入2~3cm即到颈内静 脉。
一类特制
一类特制
8
锁骨下穿刺途径
在锁骨中、内 1/3段交界处下 方1cm处定点, 注射器和穿刺针 与额面平行,穿 刺针指向内侧稍 上方,紧贴在锁 骨后,对准胸骨 柄上切迹进针, 深度为3~5cm。
一类特制
9
锁骨上路
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 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 经过肋间隙,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动脉的情况。但 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 方法及临床意义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 方法及临床意义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对脑血流的速度、方向和容积进行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患的脑血流情况,及时发现一些脑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异常。

一、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方法1.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可以通过探头在头皮上逐渐移动并进行捕获图像,来观察颅内和颅外的血管情况。

通过评估脑血流速度、动脉和静脉的流量、脑血管的阻力指数等参数,可以有效地判断病患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2.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通过头骨进行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大脑的深部血管情况。

通过对距颅骨较近的脑动脉和脑静脉进行监测,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大脑内血流的情况,辅助医生进行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3.超声造影超声造影是一种将超声造影剂注入血液中,借助超声检查器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超声造影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血管的轮廓、管腔的充盈情况,特别适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二、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

通过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及早地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征兆,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2.评估脑外伤后的脑血流情况脑外伤后往往伴随着脑血流的异常,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受伤后的脑血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指导脑血管手术治疗对于需要进行脑血管手术的患者,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手术前后的脑血流情况,指导手术的进行,并且术后的监测。

4.评估脑血栓溶栓治疗效果对于脑血栓患者,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用来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判断血栓是否得到了有效溶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指导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逝去率。

大力发展和推广这一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旨在评估大脑血液供应和脑血管功能。

它可以提供关于脑血管状况的重要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的原理、常见方法和临床应用。

1. 原理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旨在评估脑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

通过测量血流速度、脑血流量和血压等因素,可以了解脑血管的灌注状态、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血管阻力等指标。

2. 常见方法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包括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1 磁共振血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血管的位置、形状和血流速度等参数。

2.2 脑血管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TCD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定位检测血管中红细胞反射的超声信号来评估脑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它可以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3 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常采用射线摄影技术。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造影剂引入患者的血管系统,通过连续拍摄X光片或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血管系统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3. 临床应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对中风(Stroke)、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等脑血管疾病进行评估和诊断。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损伤、脑肿瘤以及脑动脉瘤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脑血管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术后追踪提供支持。

总结: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内静脉穿刺途径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 突肌的关系,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三种。
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进针, 与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 穿刺,针尖对准乳头,针轴 与额平面呈45~60°角。一 般穿刺入2~3cm即到颈内静 脉。
? 颈内静脉穿刺很少刺破胸膜,但局部易形成血肿,易看到 ,适当压迫即可。置管后颈部活动应限制。
中心静脉压(CVP)的测定
CVP指血液流右心房及经上、 下腔静脉胸腔段压力。 CVP是衡量右心室对排出
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 。 正常值为6cmH2O~12cmH2O。
? 呼吸时疼痛,胸壁运动幅度变小; ? 呼吸音减弱; ? 呼吸困难; ? 心律失常; ? 缺氧,严重时休克; ? X线表现
处理
? 给氧; ? 胸腔引流; ? 如果插管过程中出现,立即停止插管; ? 按治疗气胸、血胸的方式处理。
预防
? 对于COPD或正压通气等高风险的病人,避免采用锁骨下方式穿刺。
4.1插管时并发症----动脉及静脉损伤
胸导管损伤
表现 ? 左侧锁骨下静脉插管 ? 有清亮淋巴液渗出 处理 ? 拔除导管 ? 有乳糜则应放置胸腔引流管。
4.1插管时并发症
? 空气栓塞 ? 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置管 后应常规行X线导管定位检查
? 心脏并发症
表现 心律失常 心包填塞 处理 回拨中心静脉导管,使其尖端离开右心房 /室,处于正常位置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
? 静脉血栓形成
锁骨下静脉及属支血栓形成可发生于长期肠外营养 支持时。一旦诊断明确,即应拔除导管,并进行溶栓 治疗。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表现
? 局部皮肤红斑、触痛,有渗出物 ? 渗出物、导管或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 ? 无明显原因的发热、寒战、头痛、恶心、高通气等 ? 严重时出现休克
中心静脉置管术---适应症
?大量、长时间静脉输液; ?病人外周静脉无法使用; ?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脏大血管手术 ?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输血量
较 大的手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适应症
?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 病人的抢救
?测量CVP ?需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或化疗 ?经静脉放置心脏起搏器
常见的有创血流动力学 监测方法
郑州大学一附院ICU 王丽蕊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压监测 ★ ?肺动脉导管(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 ?有创动脉压(IBP)监测 ?PICCO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的方法,已 广泛应用在 ICU 监测中,并成为重症医学 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的行程长,留置时间久时,难 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 而且处于会阴部,易被污染;
? 置管深度:
? 可完全进入,如仅用与输液,置管深度以进入股 静脉为宜。
单腔 双腔 三腔
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并发症与处理
? 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 应掌握多种进针穿刺技术,不可在碍;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穿刺静脉近心端存在静脉损伤或栓塞; ?病人不合作或躁动。
中 心 静 脉 邻 近 位 置 解 剖 图
中心静脉置管术---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 锁骨下静脉 ? 颈内静脉
? 前路 ? 中路 ? 后路 ? 股静脉
锁骨下穿刺途径
?与肺尖近,易于造成气胸; ?靠近锁骨下动脉; ?止血困难。
股静脉穿刺途径
穿刺点位于 腹股 沟韧带下方 2~3cm ,股动脉搏动的 内侧 1cm ,针与皮 肤呈 45 °角,对 准对侧耳进针。
腹股沟韧带 缝匠肌
耻骨结节 股管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内转长肌
? 缺点:
? 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 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 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处理
?对可疑病例行导管细菌培养,阳性者更换导管; ?直接更换导管; ?使用感染菌敏感的抗菌素治疗; ?根据个案情况具体处理。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
?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 无菌纱布或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并按时更换; ? 及时拨除导管; ? 使用抗感染导管; ? 有效固定导管; ? 注意输液器材和液体未受污染。
在锁骨中、内 1/3段交界处下 方1cm处定点, 注射器和穿刺针 与额面平行,穿 刺针指向内侧稍 上方,紧贴在锁 骨后,对准胸骨 柄上切迹进针, 深度为3~5cm。
锁骨上路
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 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 经过肋间隙,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动脉的情况。但 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
临床表现
? 注射器内的回血呈现鲜红色;
? 回血有搏动;
? 皮下血肿形成。
处理
? 立即拨出穿刺针,并在穿刺点加压 5~10分钟; ? 加压包扎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预防
? 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学结构; ? 穿刺过程中可以进入压力测量
4.1插管时并发症---神经损伤 ,胸导管损伤
神经损伤
表现 ? 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末稍感觉异常; ? 瞳孔收缩,眼睑部分下垂,眼球内陷。 处理 ? 立即退出导管 ? 对症治疗,理疗。
? 置管深度: ? 左侧10cm,右侧13~15cm。
穿刺部位的选择
穿刺部位 颈内静脉
优点
?血管较粗,易于定位和穿 刺; ?到腔静脉的距离短而且直 (右侧); ?并发症少。
缺点
?病人不舒适; ?覆盖较困难; ?穿刺点易被污染; ?气切病人不合适; ?离颈动脉近。
锁骨下静脉
?大血管,流量大; ?容易覆盖穿刺部位; ?对病人限制少; ?感染可能性小。
穿刺,以免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 穿刺过程中,若需改变穿刺方向,必须将针尖退至皮
下,以免增加血管的损伤。 ?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气
栓、血肿等并发症,故操作者应熟悉该静脉周围解剖 关系。一般来说,右侧穿刺较左侧易成功
4.1 插管时并发症----肺与胸膜损伤
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