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测量和分析血液流动和心脏功能的相关参数,以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 情严重程度的过程。
监测的参数包括心率、血压、血容量、心脏输出量等,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于及时发现和预防 潜在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监测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监测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签 署知情同意书。
添加标题
监测时应选择合适的监测部位,如中心静脉压监测,需选择合适的导管 和监测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添加标题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校准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应密切观 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添加标题
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应 做好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导管感染:保持 导管清洁,定期 更换敷料,严重 时拔除导管
血栓形成:定期 检查导管通畅性, 发现血栓及时溶 栓或手术取栓
血管损伤:减少 导管对血管的刺 激和损伤,严重 时需手术修复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有创监测需要将导管插入血管或心脏,无创监 测则通过外周血管或心脏的超声检查进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和超声技术等手段,测量血压、心输出量等参数。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依据。
添加标题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锁骨下静脉穿刺 局部皮肤感染 血气胸患者——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 插管途径
前路
颈内静脉
中路
后路
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
其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等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
• 插管技术
体位 暴露穿刺部位 消毒 拟定穿刺点 进针 连接导管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穿刺点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途径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变化

窦性心动过速——a.c波融合

心房纤颤——v波消失

右心房排空受阻——a波

三尖瓣返流——v波

右心室顺应性下降——a.v波

急性心包填塞——x波陡峭,y波平坦
中心静脉压压力变化
正常值:4-12cmH20
中心静 脉压
低 低


正常
动脉压 原因

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构成:a,c,x,v,y
影响中心静脉压旳原因
• 导管位置:13-15cm • 原则零点:腋中线第4肋间 • 胸内压 • 测定系统旳通畅度
动脉压波形
肺动脉导管压力波形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 正常值 • 异常值 • 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NIBP) • 自动化连续测压法
血流动力学旳创伤性监测
• 有创性操作:

测定中心静脉压

测定周围动脉压

自深静脉插管入肺动脉
测定中心静脉压
• 适应证
休克、脱水、血容量不足 颅内较大、较复杂手术 术中需大量输血、血液稀释旳患者 控制性降压、低温 心血管功能不全、手术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变化 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意义:反映左室充盈最准确的指标
05
PAWP=PADP=LVEDP
肺动脉嵌压(PAWP)
心排血量(CO)
每分钟心脏(左室)泵出的血量 正常值:4-8L/分 CO=HR×SV(每搏输出量) 意义: 取决于 心脏前负荷, 后负荷,心 肌收缩力, 判断心脏泵 功能。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量
小儿 SBP=80+年龄×2
<1岁 SBP=68+(月龄×2)
各年龄组血压正常值(mmHg)
目 录
O1
无创:
O2
心率与心律的监测
O3
无创袖带血压监测
O4
指氧饱和度监测
O5
有创:
O6
动脉血压监测
无创动脉血压(NIBP)
各类休克
心脏大血管手术
大量出血病人手术(脑膜瘤,肝脏)
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
临床意义:
SBP:主要代表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其重要性在于维持脏器血流供应。SBP<70mmHg,脏器血流减少,SBP<50mmHg,易发生心跳骤停。
DBP:其重要性是维持冠状动脉的血流。
脉压:正常值30—40 mmHg,代表每搏量和血容量。
MAP:概念与正常值,1/3收缩压+2/3舒张压。
与心输出量和体循环阻力有关。
穿刺前行Allen试验
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防止感染
防止气栓发生
防止局部出血、血肿
监护要点及并发症预防
定义: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01
正常值: 5~12cmH2O
02

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一)

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一)

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一)休克是指人体循环系统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液灌注,导致器官灌注不足,严重威胁生命。

休克的成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出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在休克的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病情,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循环功能状态,包括心排血量、组织灌注、血管阻力等等,有利于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别是在休克的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更为重要。

可以及时掌握病人的体循环状态,如有必要,可以及时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辅助呼吸等等,以维持足够的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

二、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 中心静脉压:反映患者静脉回流的情况和心血管负荷状态。

2. 动脉血压:反映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3. 心脏指数:反映每分钟心排血量,判断心脏泵功能的状况。

4. 气体交换指标:反映肺功能和氧合状态的情况。

5. 血乳酸:反映组织灌注状态,尤其是心肌功能的情况。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1. 导管监测法:通过插入导管到心脏或周围血管中,实时地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

2. 超声监测法:通过超声技术监测心脏功能及心室大小等指标。

3. 非侵入式监测法:使用针型或贴片式传感器,通过皮肤表面的反映信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四、总结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病态,需要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重要的生理指标的监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这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帮助的。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①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②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常用的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法和体表置电极心电阻抗血流图方法,具有损伤性、操作简便等优点,绝对值误差较大,作为动态监测有意义。
三、主要监测指标
(一)直接测量所得指标
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②肺静脉阻塞。
③肺泡内压增高(如持续正压通气)。在左心室壁病变僵硬时,PCWP可能低于LVEDP。
8.心输出量(CO)
正常值:4~6L/min。
用温度稀释法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右室输出量。输出量大小受心肌收缩力、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率等4个因素影响。表示为:CO=SV(心室每搏量)×HR(心率)。
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4.右心房压(RAP)
正常值:0~1.07kPa(0~8mmHg)。
8.右心室做功指数(RVSWl)
正常值:5~10g?M?m-2。

医学专题血流动力学监测

医学专题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 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 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 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的、 动态的、连续的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 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传感器
医用传感器的测压范围为50mmHg-300mmHg,有资料 表明其可耐受10000mmHg高 压而不损坏。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适应证】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有潜在危险的患者 危重病人和复杂的大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监护 需低温和控制性降压时 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的病人 需要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者 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
【禁忌证】
一般禁忌症: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 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
穿刺途径
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 动脉。由于桡动脉(最常用左侧)部位表浅,侧支循 环丰富,为首选,其次为足背动脉和股动脉。股动脉 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 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 前动脉的延续,比较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肱 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 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 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 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s试验:抬高前臂,术者用双手拇指分别 摸到桡、尺动脉搏动,嘱患者做3次握拳和松拳动作, 压迫阻断桡、尺动脉血流,直至手部变苍白。放平 前臂,只解除尺动脉压迫,观察手部转红的时间。 正常人<5~7秒,0-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 疑,>15秒属掌弓侧支循环不良,禁忌选用桡动脉 穿刺插管。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种通过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液流动和心血管功能参数来评估其循环系统状态和功能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输出量、血压、血流速度、血液容量和循环阻力等重要指标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无创性和创伤性两种。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来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脉搏波分析、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血压测量是最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血压计和袖带,可以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评估其血压水平。

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阻力情况。

脉搏波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脉搏波形来评估患者的心脏输出量和血液容量的方法。

脉搏波形反映了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传播到体循环中的情况。

通过对脉搏波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心脏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血液容量等参数。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贴上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电活动信号。

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节律、心脏传导功能和心室肥厚等信息,对评估心脏功能和监测心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通过使用超声波技术来观察和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施加超声波探头,可以实时观察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从而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收缩功能、心脏瓣膜功能和心脏腔径等重要指标的信息。

除了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严重疾病患者的监测和治疗中。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需要通过插入导管或探头进入患者的血管或心脏,直接测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和心输出量监测等。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通过在颈部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来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力。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e monitoring)是麻醉医师 实施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临床麻醉到麻醉恢复室再到ICU,血流动力学监测贯 穿麻醉科临床工作的始终。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的氧供 氧耗等方面的功能指标,为临床麻醉和临床治疗提供数 字化依据。
发症。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选择
1、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治疗的需要 考虑具体实施的监测方法。
2、选用监测方法时应充分权衡利弊,掌 握好适应症。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即血压是 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
血压可以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同时 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 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应注意导管的插入深度,不 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当肺动脉压力波形变 成楔压波形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并应尽量缩短 PAWP的测定时间。
其他并发症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在进行PAC操作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尽可能缩短操作时 间并加强护理工作。
第四节 心排出量监测
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 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基本相等。
2、特点:是对伪差的检出相当可靠,如上肢抖 动时能够使袖套充气暂停,接着测压又能够自动 重复进行。在测压仪内还安装了压力的上下限报 警装置。
NIBP的优点是:
①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②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③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的病人和拟行各种大小手
术的患者; ④自动化的血压监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 ⑤能够自动检出袖套的大小,确定充气量; ⑥血压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低于下限时能够自动报警。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应套在导丝上。当穿过皮肤和软组织时,注意不要将引导 管末端弄钝。
❖ 5.导丝和扩张管,经引导管撤除,从引导管侧口回抽血液 和冲注。此时病人可从。固定导管鞘,覆盖敷料。 Trendelenburg体位恢复至正常体位。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34页
气囊漂浮导管安置
❖ 置管操作 ❖导管人导管鞘: 将导管置于病人身上以观察其自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32页
气囊漂浮导管安置
❖5.测压系统通畅及冲洗: 可分为连续冲洗和间断 冲洗。现多用含肝素等渗葡萄糖液(300ml含 2500u肝素)滴注加压连续冲洗洗导管和换能器。
❖6.测压系统阻尼检测: 导管插入前应先作快速冲 洗试验,以证实整个测压系统阻尼正常。
❖7. 导管准备: 导管套无菌保护套保护至距导管末 端 60cm 处。注 1.5ml 气体检验气囊充气是 否匀称。肺动脉和CVP腔均用盐水冲注。在插入 前举高或放下 PAC远端并观察压力描记对应改变 来作为定标和敏感性快速测试。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25页
影响中心静脉压原因
❖ 药品原因 ❖ 测压时或测压前应用血管收缩药可使中心静脉压升高。 ❖ 应用血管扩张药或强心药可使中心静脉压下降。 ❖ 输入50%糖水或脂肪乳剂后测压可使中心静脉压下降, 故普通用等渗
液测压。 ❖ 其它原因 ❖ 零点位置不正确(高则中心静脉压偏低, 低则中心静脉压偏高);体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15页
CVP监测
❖测定中心静脉压对了解血容量, 心功效、心包填 塞有着重大意义。
❖ 可了解原因不明急性循环衰竭是低血容量性还是 心源性;少尿或无尿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 效衰竭。
常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第16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别担心,虽然听上去像是医学专业的术语,但其实它的核心概念并不难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开车,而你的车上装了一个小仪表,它不仅告诉你车速,还能监测油量、发动机温度等一系列指标。

这些信息能帮助你知道车子的健康状况,也让你在驾驶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作用也类似,它就是这样一个“车速表”,不过它监测的是你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和压力。

1.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什么?1.1 基本概念:简单来说,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测量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情况。

它可以告诉我们心脏的“打卡情况”,即心脏每分钟泵出多少血,血压是多少,血管的压力如何。

就像在车里查看仪表盘上的速度表和油表,我们通过这些监测工具,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工作状态。

1.2 常见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导管直接测量血压,或者使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活动。

这些方法就像是车上的各种仪器一样,有的专注于速度,有的则关注油量。

2.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2.1 及时发现问题:想象你在路上开车,突然油表灯亮了,这时候你知道需要加油了。

如果没有这些监测工具,可能你已经在干渴的路上推车了。

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这样的“油表”,它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脏或血管的问题,防止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2.2 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就像每辆车的使用情况各异。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医生可以了解到你身体的具体状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就像为你的车量身定做一个维修计划,让它保持在最佳状态。

3. 实际应用中的意义3.1 术后监测: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病人恢复的“看护员”。

它可以帮忙实时跟踪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确保心脏和血管在正常的轨道上。

比如在重症监护室,医生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人能够顺利恢复。

3.2 慢性疾病管理: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或心脏病,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一个长期的“健康教练”。

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

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
胸内压、静脉血回流量和肺循环阻力等因素,其中尤以静脉
回流与右心室排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最为重要。
引起中心静脉压变化的原因及处理
中心静脉压 低 低


正常
动脉压 低
正常
原因
血容量不足
心功能良好,血容量 轻度不足
处理
补充血容量
适当补充面容量

心功能差,心排血量 减少
强心,供氧,利尿,纠正酸中 毒,适当控制补液或谨慎选用血
三、肺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一)测压
当左心室和二尖瓣功能正常时,肺毛细血管楔压力 (PCWP) 为5~12mmHg,较左房压高1~ 2mmHg,。可用于估计肺循环状态和左心室功能, 特别是对左心室的前负荷提供和可靠的指标。
正常肺动脉收缩压15~30mmHg,舒张压6~ 12mmHg,平均压9~17mmHg,在无肺血管病变 时,肺动脉舒张末期压仅较肺毛细血管楔压高 l~3mmHg,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心房 压有很好的一致性,故可以用肺动脉舒张末期压表示 上述各部位的压力
容量负荷试验 ---PAWP 7-3 原则
PAWP<10mmHg,10min iv 200ml PAWP11~18mmHg,10min iv 100ml PAWP>18mmHg,10min iv 50ml 输液后,观
察PAWP变化 • <3mmHg,可重复负荷试验 • >7mmHg,不能继续补液 • 3~7mmHg,等10min后,再测PAWP
(一)心律失常 (二)气囊破裂 (三)肺梗塞 (四) 肺动脉破裂和出血 (五)导管打结
五、直接左心房压测定
如心功能正常,左心房压(LVP)与左心室舒 张末期压(LVEDP)基本一致,因此左心房压是左心 室前负荷的更可靠指标。临床上除用PCWP间接地 代表左心房压外,也可以直接插导管入左心房测压。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

有创监测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如漂浮导管法、PICCO技术等。

无创监测则多使用无创心排,以及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漂浮导管法临床常用的有两种:普通型导管和改进型Swan-Ganz导管。

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此外,还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在ICU内进行,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

毛细血管楔压测量时应穿刺静脉,将漂浮导管放置,可进行向中心静脉压测量、房压测量、毛细血管楔压测量和肺动脉压测量。

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反映容量、心排重要关键指标,从而指导药物使用和调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专家学习]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专家学习]

耻骨结节 股管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内转长肌
15
缺点: 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 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 际中心静脉压;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的行程长,留置时间久时,难免引 起血栓性静脉炎; 而且处于会阴部,易被污染;
置管深度: 可完全进入,如仅用与输液,置管深度以进入股静脉 为宜。
一类特制
5
中心静脉置管术---禁忌症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穿刺静脉近心端存在静脉损伤或栓塞; 病人不合作或躁动。
一类特制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心 静 脉 邻 近 位 置 解 剖 图
一类特制
7
中心静脉置管术---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
前路 中路 后路 股静脉
一类特制
10
颈内静脉穿刺途径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 突肌的关系,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三种。
一类特制
11
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进针, 与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 穿刺,针尖对准乳头,针轴 与额平面呈45~60°角。一 般穿刺入2~3cm即到颈内静 脉。
一类特制
一类特制
8
锁骨下穿刺途径
在锁骨中、内 1/3段交界处下 方1cm处定点, 注射器和穿刺针 与额面平行,穿 刺针指向内侧稍 上方,紧贴在锁 骨后,对准胸骨 柄上切迹进针, 深度为3~5cm。
一类特制
9
锁骨上路
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 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 经过肋间隙,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动脉的情况。但 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旨在评估大脑血液供应和脑血管功能。

它可以提供关于脑血管状况的重要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的原理、常见方法和临床应用。

1. 原理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旨在评估脑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

通过测量血流速度、脑血流量和血压等因素,可以了解脑血管的灌注状态、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血管阻力等指标。

2. 常见方法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包括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1 磁共振血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血管的位置、形状和血流速度等参数。

2.2 脑血管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TCD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定位检测血管中红细胞反射的超声信号来评估脑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它可以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3 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常采用射线摄影技术。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造影剂引入患者的血管系统,通过连续拍摄X光片或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血管系统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3. 临床应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对中风(Stroke)、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等脑血管疾病进行评估和诊断。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损伤、脑肿瘤以及脑动脉瘤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脑血管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术后追踪提供支持。

总结: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应常规行X线导管定位检查

心脏并发症
表现 心律失常 心包填塞 处理 回拨中心静脉导管,使其尖端离开右心房/室,处于正常位置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锁骨下静脉及属支血栓形成可发生于长期肠外营养 支持时。一旦诊断明确,即应拔除导管,并进行溶栓

治疗。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锁骨上路
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 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 经过肋间隙,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动脉的情况。但
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
颈内静脉穿刺途径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 突肌的关系,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三种。
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纱布或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并按时更换; 及时拨除导管; 使用抗感染导管; 有效固定导管; 注意输液器材和液体未受污染。
中心静脉压(CVP)的测定
CVP指血液流右心房及经上、
下腔静脉胸腔段压力。 CVP是衡量右心室对排出
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 。
正常值为6cmH2O~12cmH2O。
中心静脉压的组成

右心室充盈压 静脉内血容量 静脉收缩压和张力压 静脉毛细血管压力
神经损伤
表现

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末稍感觉异常; 瞳孔收缩,眼睑部分下垂,眼球内陷。 立即退出导管 对症治疗,理疗。
处理


胸导管损伤
表现

左侧锁骨下静脉插管 有清亮淋巴液渗出 拔除导管 有乳糜则应放置胸腔引流管。
处理

4.1插管时并发症

空气栓塞 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置管
常见的有创血流动力学 监测方法
郑州大学一附院ICU 王丽蕊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压监测 ★ 肺动脉导管(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 有创动脉压(IBP)监测 PICCO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的方法,已广泛 应用在ICU 监测中,并成为重症医学科医生 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进针, 与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 穿刺,针尖对准乳头,针轴 与额平面呈45~60°角。一 般穿刺入2~3cm即到颈内静 脉。

颈内静脉穿刺很少刺破胸膜,但局部易形成血肿,易看到, 适当压迫即可。置管后颈部活动应限制。

置管深度:

左侧10cm,右侧13~15cm。
穿刺部位的选择
临床表现
处理

预防

4.1插管时并发症----动脉及静脉损伤
临床表现


注射器内的回血呈现鲜红色;
回血有搏动; 皮下血肿形成。 立即拨出穿刺针,并在穿刺点加压5~10分钟; 加压包扎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学结构; 穿刺过程中可以进入压力测量
处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

4.1插管时并发症---神经损伤 ,胸导管损伤

4.1


插管时并发症----肺与胸膜损伤
呼吸时疼痛,胸壁运动幅度变小; 呼吸音减弱; 呼吸困难; 心律失常; 缺氧,严重时休克; X线表现
给氧; 胸腔引流; 如果插管过程中出现,立即停止插管; 按治疗气胸、血胸的方式处理。 对于COPD或正压通气等高风险的病人,避免采用锁骨下方式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术---禁忌症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穿刺静脉近心端存在静脉损伤或栓塞;
病人不合作或躁动。
中 心 静 脉 邻 近 位 置 解 剖 图
中心静脉置管术---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 前路 中路 后路 股静脉
锁骨下穿刺途径
在锁骨中、内 1/3段交界处下 方1cm处定点, 注射器和穿刺针 与额面平行,穿 刺针指向内侧稍 上方,紧贴在锁 骨后,对准胸骨 柄上切迹进针, 深度为3~5cm。
感染可能性小。
止血困难。
股静脉穿刺途径
穿刺点 位于 腹 股 沟韧带下方 2~3cm, 股动脉搏动的内 侧 1cm ,针与皮肤 呈45°角,对准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缝匠肌 内转长肌 腹股沟韧带 耻骨结节 股管
对侧耳进针。

缺点: 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 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 际中心静脉压;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的行程长,留置时间久时,难免引 起血栓性静脉炎; 而且处于会阴部,易被污染; 置管深度: 可完全进入,如仅用与输液,置管深度以进入股静脉 为宜。

单腔 双腔 三腔
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并发症与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应掌握多种进针穿刺技术,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 穿刺,以免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穿刺过程中,若需改变穿刺方向,必须将针尖退至皮 下,以免增加血管的损伤。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气 栓、血肿等并发症,故操作者应熟悉该静脉周围解剖 关系。一般来说,右侧穿刺较左侧易成功
表现

局部皮肤红斑、触痛,有渗出物 渗出物、导管或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 无明显原因的发热、寒战、头痛、恶心、高通气等

严重时出现休克
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
处理

对可疑病例行导管细菌培养,阳性者更换导管; 直接更换导管; 使用感染菌敏感的抗菌素治疗; 根据个案情况具体处理。
中心静脉置管术---适应症

大量、长时间静脉输液;


病人外周静脉无法使用;
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脏大血管手术 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输血量较 大的手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适应症


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 的抢救 测量CVP 需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或化疗 经静脉放置心脏起搏器
穿刺部位 优点
血管较粗,易于定位和穿
缺点
病人不舒适;
覆盖较困难; 穿刺点易被污染; 气切病人不合适; 离颈动脉近。
颈内静脉
刺; 到腔静脉的距离短而且直 (右侧); 并发症少。
锁骨下静脉
大血管,流量大; 容易覆盖穿刺部位;
与肺尖近,易于造成气胸; 靠近锁骨下动脉;
对病人限制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