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二者都作为主币流通,可以自由铸造、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银复本位制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照各自的市场价值所确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在双本位制下,国家以法律规定金银之间的固定比价,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出现“格雷欣法则”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跛行本位制:金银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银币的最高额度,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

金本位制

按基本货币单位兑现黄金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 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特征:①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

②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首先,金币的自由铸造和熔毁是为了保证金币价值与黄金价格的一致性;

其次,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可以保持国内的黄金价格与国外黄金价格维持同一水平,有助于保持货币汇率稳定。

2)金币本位制的优缺点

①优点: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自动调节国内货币流通和保持外币行市的相对稳定,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②缺点:金币本位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不稳定因素,造成运行困难,主要表现在:

返回

首先,黄金数量的增加受生产的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供给增加的要求,这是金币本位制不能维持的客观原因;

其次,金币流通以后,往往会因为磨损而使重量减轻,从而浪费大量黄金;

最后,贸易管制以及外汇管制的实施,使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受到限制,使黄金流动保持对外汇率稳定及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受到削弱。

基于以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不平衡加深使得金币本位制走向崩溃。

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

主要特征:①金币不流通,由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规定银行券的含金量;

②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但一般兑换起点很高。

金块本位制减少了对黄金的需求,但未根本解决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1)定义:金汇兑本位制,规定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银行券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再用外汇去兑换黄金。

(2)内容:①规定纸币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也不直接兑换黄金;

②确定本国货币单位与另一国家的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该国实行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制,且经济发达。

③实行金汇兑制国家在所依附国的金融中心存储黄金和外汇,通过无限制买卖维持本国币值稳定。

信用工具

又称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按不同的划分标准,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发行者的融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二)按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债权类工具和所有权类工具。

(三)按信用工具的偿还期长短划分,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中长期信用工具、不定期信用工具和永久性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它主要包括国库券、票据、CDs、回购协议、信用证和信用卡等。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是指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临时性售予买方,

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给卖方。

从性质上说,回购协议相当于以证券为抵押品的短期抵押贷款。

中长期信用工具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债券(bond)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按约定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

按发行主体的不同,债券可分为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

利息率及其计算方法

(一)到期收益率: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最精确的利率计量指标。

(二)1、简式贷款简式贷款的到期收益率就等于贷款的单利率,即利息除以贷款数额。

2、定期定额清偿贷款

3、息票债券:每年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定额的利息,一直到到期日再偿还最后的票面金额。

(1)如果息票债券的买入价格与面值相等,则到期收益率等于息票利率。

(2)息票债券的价格与到期收益率负向相关。

(3)当债券价格低于面值时,到期收益率大于息票利率。

4、贴现发行债券:债券的购买价格低于面值,期满按面值偿付,不支付任何利息。

综上所述,当期债券价格与利率反向相关。

(二)计算利率的其他计量指标

1、当期收益率:息票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近似值,是年息票利息除以债券价格。息票债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货币银行学笔记整理(全)

第一章:货币和金融体系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 的货币。 3、复本位制: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 4、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 对低的货币就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基础流通,也称“劣币驱逐良币”。 5、金本位制: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关系。(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6、货币制度内容: 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货币单位 和价格标准。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及流通。4、规定货币的发行和保证制度。 7、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定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如逆差国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的贷款弥补逆差。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先河。 9、牙买加体系 内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多元化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不足:1、浮动汇率制度不够稳定,外汇风险明显;2、大国侵害小国利益,南北冲突远没有解决;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几个渠道各有局限性(1、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2、各国资本管理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容易导致金融动荡和货币危机。)

消费经济学1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作为消费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消费是指 c A.生产消费 B.能源消费 C.生活消费 D.家庭消费 ?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 d A.消费资料 B.生产资料 C.消费条件 D.消费方式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是最早对消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 他对消费的基本观点是 a A.节制不必要的消费 B.放纵人们多消费 C.增加所以消费品 D. 多发放工资 ?在凯恩斯经济学说中,他的基础理论是a A.有效需求理论 B.纯产品理论 C.技术分析理论 D.社会阶层理论 ?微观消费问题和宏观消费问题都是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c A.平行关系 B.并列关系 C.不是平行关系 D.无多大联系 ?消费经济学在(a )后,才逐步成熟 A.20世纪3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8世纪3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马克思论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所处的地位及其生产关系是 a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C.分配决定生产 D.交换决定生产 ?通过研究社会消费发展趋势,最早提出了社会消费水平会随技术进步而提高的经济 学家是 a ? A.马歇尔 B. 配第 C.魁奈 D.亚当?斯密 ?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a A.消费需求 B.心理需求 C.生产需求 D.精神需求 ?生产归根到底是要依( b )为转移 A.交换 B. 消费 C. 流通 D. 原料来源 ?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 物质属性 D. 精神属性 ?消费经济学从宏观角度研究消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c ) A.典型案例法 B.定性分析法 C.总量分析法 D.定量分析法 在批判古典学派消费思想的基础上,科学论述消费及其与社会再生产关系的经济学家是( d ) A.配第 B.斯密 ? C.马尔萨斯 D.马克思 ?下列选项中,属于宏观消费问题的是( d )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

货币经济学复习答案)

货币经济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直接表现 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 2. 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银行收取的利息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影响银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3.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 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范围内。 4.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 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而显着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5. 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 券所能得到的收益情况。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情况的指标就是收益率。 6. 货币政策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7. 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之间会产生差距,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8. 强制储蓄效应: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导致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公众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 均随物价上涨而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这就是强制储蓄效应。 9. 收益的资本化:是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B=P ×r(B为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10. 货币层次: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二、简述题 1. 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答: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经广泛被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以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3)当潜在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的时候,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2. 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答: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 答: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4. 简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答:对通货紧缩的界定通常有三种说法:①物价水平持续下降;②物价水平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负增长,或再加上货币供给的缩减;③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可能增长率。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通货紧缩会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使投资倾向降低。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货币经济学汇总版

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作用 货币的作用:表现在货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节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定义: 1.马克思:(1)本质定义:货币是一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西方货币银行学的货币性规定: 1.凯恩斯:货币是流动性最强、收益率为0的资产 2.弗利德曼: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3.钱德勒: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贮藏和 计算单位的商品。 现实存量定义: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一)货币材料的选择标准:一般性、特殊性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阶段: 实物货币—铸币—可兑换的银行券—不可兑换的银行券—电子货币(未来货币) (实体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三)货币层次划分和计量 依据:货币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我国的货币口径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第三节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二章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一国、一个区域或国际组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相应范围内货币的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按照货币特性来分类: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规定货币单位 2、确定货币材料 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结构(规定主币和辅币) 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法偿力是指法律赋予货币一种强制;流通的能力,任何人不能拒绝接受) 5、货币铸造与货币发行的规定 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第二节 2、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适应性预期:根据变量的历史平均值对变量做出的预期。 2.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被交易对手方认为最不 利的人也许就是最积极参与该交易的人。 3.代理理论:该理论分析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也许经济行为的机制。 4.可选优质抵押贷款:这种贷款的借款人预期违约率高于优质借款人,但信用 记录优于次级借款人。 5.锚货币:其它国家的货币所钉住的货币。 6.浮躁情绪:影响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意愿的乐观情绪或悲观情绪。 7.资产价格泡沫:股票市场与房地产的资产价格在投资者心理的作用下可以远 远超过其基础经济价值。 8.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对对手方的了解程度不相等。 9.自主性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支出。 10.资产负债表:银行(或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列表:总资产等于总负债与资本 之和。 11.银行业恐慌:在金融危机期间,许多银行同时倒闭的情形。 12.资本充足性管理:银行就其适度的资本规模以及获取所需资本的过程做出的 决策。 13.担保债务权益:这种产品将次级抵押支持证券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分档偿 付,首先偿付级别最高的档,如果抵押支持证券出现损失,则会减少对级别较低的档的偿付。 14.完全挤出效应:指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导致产出 的增加,原因在于私人支出的减少完全抵消了其对产出的影响。 15.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货币主义学派主张的政策规则,任务联邦储备体系应 保持货币供给或增长率不变。 16.信用配给: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利率,甚至更高利率,贷款人也不愿意 发放贷款或发放贷款金额小于贷款申请额度。 17.信用途径观点:通过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 18.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抵消其他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的变动而实施的公 开市场操作(例如在美联储的财政存款的变动或浮款的变动)。 19.去杠杆化:金融机构资本减少时不得不收缩贷款。 20.存款外流:储户提款或要求支付引起存款的减少。 21.相机抉择政策:一旦出现高失业率,导致间接融资额减少。 22.脱媒: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减少,导致间接融资额减少。 23.久期分析:度量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随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的指标。 24.能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改变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25.计量经济模型:运用统计工具估计其公式的模型。 26.范围经济:运用同一种资源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7.交易方程式:即MV=PY,该方程式讲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联系起来。 28.欧洲债券:用债券发行所在国货币意外的其他货币标价的债券。 29.欧洲货币:欧洲债券的变种,是指存货在母国以外银行的外币。 30.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在该债券到期之前人们对短期债券利率 预期的平均值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重点内容: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2.货币形式的演变。 3.货币的本质。 4.货币的职能。 5.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6.货币制度的几种类型。35张要记住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你喜欢货币(money)吗? ?乔治·伯纳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说过:缺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多数犯罪与金钱有关,许多刑罚也是以货币来衡量的。 ?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万能观” ?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缺少资金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货币过多。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经济生活也处处有货币,人们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英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货币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成了一个谜。但这又是一个非解开不可的谜,因为了解货币的起源是认识货币本质、职能与作用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确认识货币金融理论的起点。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等等。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许多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多数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揭示货币的起源。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分析的。 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开始形成。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因此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产品交换出去,他们的劳动才会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用于交换的产品变成了商品。 商品,作为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对他有意义的是价值属性,而不是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形式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两种商品交换时,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商品的价值的表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货币金融学 第一章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摘要 1.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消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类似概念(如通货、财富、收入及流动性等)有区别。 2.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债务货币论”和“现代货币契约论”等观点。 3.货币具有四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4.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货币和电子货币等演进过程。 5.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将货币划分为M1、M2、M3和M4,其中MI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各国货币当局大多选择M1、M2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的重点。 6.货币制度是一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演进过程可以表述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 2.流动性: 3信用: 4货币: 5消费信用: 单项选择 1.货币和收入的区别在于() A.货币是指存量而收入是指流量 B.货币是指流量而收入是指存量 C.两者无区别,都是存量概念 D.两者无区别,都是流量概念 2.货币在发挥( )职能时可以使用观念上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现代货币契约论认为,货币本质上是()。 A.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持有者对发行者的一种债权 C.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 D.购买力的暂栖所 4.信用货币是建立在货币的()上的。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是针对( )而言的。 A.信用货币 B.电子货币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 一、填空题 1.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品,称之为一般等价物。 3.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4.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______称量货币______和_____铸币_______。 5.______存款货币____的出现,打破了实体货币的观念,将货币由有形货币引向无形货币。 6.电子货币的代表是_____银行卡_______。 7.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____流通手段_____职能的货币和发挥_____支付手段____职能的货币的总和。8.当用货币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时,货币发挥的职能是_____价值尺度______。 9.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发挥的是 _____支付手段____职能。 10.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_____贮藏手段_____职能。 11.从货币制度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_____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____,金属货币制度又包括____银本位制度___、____金银复本位制度____和___金本位制度___。 12.金银复本位制最主要的形式是_____双本位制______。 13.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_______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___。 14.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___规定货币材料___ 、___货币单位___、流通中货币的种类、____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___、货币的支付能力以及货币发行准备制度___等六个方面。 15.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当前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__。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的货币形式是( A )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纸币 D.金币 2.我们日常所使用的银行卡属于哪种货币形态( D ) A.金属货币 B.实物货币 C.存款货币 D.电子货币 3.客户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属于( B ) A.纸币 B.存款货币 C.电子货币 D.金属货币 4.我们经常说某商品的价格是XX元,这里发挥的是货币的哪项职能( B )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贮藏职能 D.支付手段 5.货币可以用于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即指货币发挥什么职能( C ) A.计算单位 B.价值贮藏 C.交易媒介 D.支付手段 6.货币发挥下列哪些职能时,只需要想像中的货币( A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7.纸币的发行是建立在货币( B )职能基础上的。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8.货币贮藏的“蓄水池”作用是( A ) A.对金属货币流通情况而言的 B.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征 C.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所决定的 D.现代货币特有的功能 9.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B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 10.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C )。 A.呈正比 B.呈反比 C.相一致 D.无关 11.( C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作用。 A.金银复本位制 B.金汇兑本位制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 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引论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与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无限的(needs are unlimited) 是指人们的需要,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指在无成本(如果价格为零)的条件下我们希望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resources are scarce) 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选择的必要性:由于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机会成本 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选择来确定社会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 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适用于卫生领域吗? 观点一:医疗卫生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最好由医疗专家决定 观点二:卫生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样适用经济学理论 三、卫生经济学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卫生经济研究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 投入到卫生领域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该向哪些群体倾斜? 在确定了配置原则后,找到一个在人群中有效分配资源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就是卫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为什么研究卫生经济学 背景1:卫生经济的规模背景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背景3: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背景4: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 五、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卫生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说明“是什么”解释分析:说明“为什么” 评价分析:说明“孰优孰劣”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精讲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和影响 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 ③产品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④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和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和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⑥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⑦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类别含义 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和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和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 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 线) 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 移。 5、供给的含义: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②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③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7、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