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合集下载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如北京。
又如国家对西部已投资了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然而这 些资金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又回到了东 部。
前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 工业、航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这时的国防工业、航 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就表现为一的“奇异点”,并 形成“黑洞”效应,吸噬其他产业领域创造产值的能 量。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国家财力、 人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社会各个 群体的利益分配,都受制于应对“冷战”的需要。由 于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指向,不遗余力地朝这个指向 发展,这个指向的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 “黑洞”,原本是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没有 同时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 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形成经济增长中 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
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且 (GI+G2)/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两个 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 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偏小。福 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浙江六省区属于这 种类型。 半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 (GI+G2)/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省域内虽然有 两个地位突出、规模相当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强。 广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多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G3 /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 (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 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的经济核心。江苏和山东两省属 于这种类型。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摘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以期为长春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调控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对于各个地方领导和规划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调控进行研究,对于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具体内容包括: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应调控对策。

第二章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2.1 历史演变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其区域空间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早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长春城内外发展不平衡。

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长春城外开始出现新兴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2.2 现状分析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区扩张、园区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

城区扩张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人口的集中。

园区发展方面,长春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园区不断壮大,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长春市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17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
的城市中心。
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
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
更高的增长率。
(2)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 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第五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 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 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 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 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 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一、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 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 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 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 途径: 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
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 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 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经济区位

经济区位

区位选择的空间结构一、经济区位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表示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而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的场所。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个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则更多的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示的经济利益差别。

二、区位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位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

区位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下面,我们从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来分析区位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区位指向所谓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通常,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即,经济活动的区位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相关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集中的地方。

农业和采矿业基本上是这种指向。

其二,原料地指向。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料,某些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于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原料地指向。

如高物耗的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造、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基本上都是原料地指向。

其三,燃料动力指向。

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动力供给,它们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选择在或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

如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石油化工等都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其四,劳动力指向。

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相关劳动力集中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机制的类型:
就近分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 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跳跃式扩散是从集聚地区越 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按照城市等级体系 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在区域空间 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强度不一。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 在一定的惯性,都有一定有限度。集聚超过 一定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 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反之亦然。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 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 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 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 一起构成的。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一) 区位指向
概念: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 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 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 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 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 成要素。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1)点的形成:资源、区位促成点的发展。 (2)增长极形成:点进一步发展形成增长极。 (3)极化作用:资源和要素向增长极集聚。 (4)极核式空间结构形成:增长极 腹地 (5)空间特征: 原始均衡(低水平均衡) 非均衡

区域经济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延续) (一)网络开发模式概述 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阶段形成的 发达地区,一般经济发达。但伴随日积月累,形成潜在 的衰退因素。因此,要对原有大城市集聚区进行整治地 同时,又要全面开发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也是采取 点轴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 断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二)网络开发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 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 驱使因素。 第一,缩小地区差异。 第二,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 的开发模式
6.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人们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范围。这些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以点、线、面三 种空间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三种空间形式是研究区域 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点状要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 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 这样的中心被称作点。点是组成线和面的基本元素。 点状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较好且较早地发展成城市 的地方。点的主要特征包括:
(三)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区域选择 增长极开发模式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四)增长极开发模式在中国的适用区域 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环境条件及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发 展的增长极类型,是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和贫困山区在进行区域 经济开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1、城市依托型增长极 2、资源综合开发型增长极 3、外向型增长极。 二、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延伸) (一)点轴开发模式的形成 工业点(增长极)逐渐增多,在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 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将这些工业点联系起 来,这些线路就构成了轴线。这些轴线首先是为工业点服务而产 生的,但它一经形成,就对人口和产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吸引 企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工业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此即点轴开发模式。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政治与政策因素
政府规划
政府规划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如城市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等。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如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会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 影响。
技术与交通因素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之 间的联系和交流。
交通发展
交通发展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 之间的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区 域空间结构也有影响,如气候适宜的 地区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
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密度和变化趋势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 经济活动更活跃。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空 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区域协同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详细描述
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交 通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 服务共享等措施,推动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
整体竞争力。
智慧城市与智能化区域空间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某城市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化。初期,城市以市中心为核心,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增长 ,城市逐渐向外扩张,形成了多个副中心和卫星城。这种变化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等问题,但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3.空间结构中的“点”的性质、规模、功能多种多样,它 们在空间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4.区域的社会经济中心都具有扩散功能,产品流、资金流、 人流、技术流、信息流、政策流等各种“流”由中心点 (区)向周围流动。
5.渐进式扩散实质是点–轴渐进式扩散。
2.试述上述理论在区域规划应用中的一般步骤。
➢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 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 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 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 然后,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教学目的]: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产业区位指向、集 聚与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材料:按照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将构筑“一带、三轴、六区”
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一带”即构筑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 “三轴”即构筑都市服务拓展轴、新兴产业拓展轴和国家级产业发展轴; “六区”即六大功能区,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 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 休闲旅游区。未来,赣州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 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国家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理论。

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

在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的同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强调各组成部分或现象之同的联结变化过程,亦即各种动态序列的瞬间反映。

通过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性研究,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帕累托最优。

从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我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位论研究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 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阶段和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间经济学阶段。

一、区位理论研究区位论又称标准化理论或立地论(Location Theory或Standortlehre),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 14和市场区位论等,是一些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

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据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区域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般区域农业布局法则与模式。

1909年和1914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系统地研究工业区位问题,认为决定工业场所的三个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区位因子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后对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

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模式与演变-发展机制)

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模式与演变-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含义
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位指向的制约而布局,构成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态
类型 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农业、矿业);原料地指向(钢铁、建材、重型机械) 能源动力指向(火力发电、冶金);劳动力指向(廉价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市场指向(服务业、食品饮料业);运输指向(物流、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等)
• 工业化在优势地区聚集 • 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
的腹地 • 经济不平衡加剧
扩散、三元结构 形成阶段
• 城市向周边扩散 • 形成城乡边缘区 • 从而形成核心——城
乡 边 缘 区 —— 外 围 三 元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一体化
•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 本消失
• 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 心和骨架,实现地域 结构的均衡一体化
目录
CONTENTS
区域空间结构
01 基本要素 02 经济意义 03 模式及演变 04 发展机制
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空间结构
• 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 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 • 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 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加速集聚进程
扩散: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集聚的主要方式
扩散的主要方式
集聚机制的形成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经济活动对聚集经济的追求
• 高水平稳定平衡
两种重要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 绪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散指数D=∑∑==n i n j ij D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②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七章一、选择题(掌握)1、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CD )A.产业结构B.空间结构C.要素结构D.技术结构2、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C )A.产业功能分类B.四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4、高产业关联度是主导产业必须所具备的特征之一。

某产业的关联度可通过( BC )来判断。

A.输出率系数B. 感应度系数C. 影响力系数D.生产率系数5、下列关于霍夫曼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D )A.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C.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上升趋势D.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 B )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B. 区位指向C. 空间近邻效应D.扩散机制7、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或程度的指标有(CD )A.经济指标B.环境指标C.人口指标D.用地指标8、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ABCD )A.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B.引导、改变消费需求C.引发、促进制度创新D.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二.判断题(掌握)1.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F)2. 采矿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F)3.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理论已不具备什么意义.(F)三、名词解释(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经济地理学第7章

经济地理学第7章
布局无序而造成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 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 陷入相互限制的局面。
最后,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 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 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避免 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同时, 促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 定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 顺利发展。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 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
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
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
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类型(1):
生产性基础产业; 生活性基础产业; 社会性基础产业。
类型(2):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
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
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 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 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 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 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
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
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
规模发展。
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
合理布局关联产业。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
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
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
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产生的原因
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 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3.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 促进
空间近邻效应 1.概念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 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 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
研究表明,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 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这就是空间 距离衰减原理。
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需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 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资源、要素,也 就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 联系。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 动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将相应地减 小。
市场指向。有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 中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或产品不能长途运 输,因此,它们的区位趋向于市场。如服务 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部分化学原料工 业,以及对市场行情波动敏感的行业。 运输指向。对有的经济活动而言,运输费用 在产品的成本中占的比重高,或者是为了方 便地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向许多地方 发送产品,所以,它们在选择区位时通常都 趋向于运输费用最低的地方。
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域经济扩散的机制主要有:
1、避免集聚不经济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4、政府的干预作用
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 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 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扩散的几种形式: 近邻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随机扩散 点轴理论 墨渍扩散
就近分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 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跳跃式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 济部门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 它地区。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 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 散。 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集聚地区资源、要素、企业 和经济部门的一种无规律的扩散。 墨渍扩散——是由占据扩散和蔓延扩散混合而成的一 墨渍扩散 种扩散类型。移民迁移到新的居住地,首先完成占 据式扩散,之后,通过蔓延式扩散,使得文化区得 到更大扩展。结果是原居住地的文化在新居住点周 边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扩散,但是各个新居住点之 间仍然态
局部集聚非均 衡的低级有序 状态
集聚效应
孤立、分散的 均质无序状态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 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 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 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 导作用,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在区域空间 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扩散 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 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 较为复杂。一般情况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 制。
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 动力供给,它们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选择在 或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如高耗能的火力 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 生产、石油化工等都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 要大量使用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 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相 关劳动力集中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 向。
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 个空间相互作用(主动因):
集聚
扩散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
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 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 享所产生的收益。
产业集聚就是在集聚经济作用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增 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 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或 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 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使得该区域的经济 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
点轴理论
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运输通道被成 为生产轴(沃尔.松世 松世)。 为生产轴(沃尔 松世)。 随着连接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形成新的优势 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 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从而 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 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 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 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使该地区出现工业化和城 镇化的趋势。 镇化的趋势。
(一) 区位指向
概 念
分类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原料地指向 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 运输指向
指经济活 动在选择区位 时所表现出的 尽量趋近于特 定区位的趋向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即,经济活动的 区位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 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相关自然条件和自然资 源集中的地方。农业和采矿业基本上是这种 指向。 原料地指向。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 量的原料,某些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于原料 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原料地指向。如高 物耗的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 造、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基本上都是原料 地指向。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 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 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和发展的。主要有: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 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
(1)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 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 (2)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 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 (3)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马太效应” 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马太效应”
经济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