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刺史
读书人的政府
御史大夫
郡
太守 地位与 九卿平等 (全国一百 多个郡)
太守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为 郞乙科为吏)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吏
(地方任职)
县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 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 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 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 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明代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 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 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 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 政时,矛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 出现不和谐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 的武功知之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 的记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 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 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的郡县两级体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穆
东华大学 自动化1304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
演讲的演讲记录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 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 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 这五个代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 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 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 役制度四个方面,论述各代的政治制度 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 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 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 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史”。
参知机务 同平章事
吏部
(人事任用)
户部
(民政户口)
礼部
(宗教教育)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建设)
尚书 左仆射
御史监察
(监察州县政府)
尚书 右仆射
科举制 怀牒自列
各人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报 名者不得为工人,商人,因工商是为私家
谋利的,考试求取者须专心为公家服务。
唐代
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
宋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帅
(安巡使)
宋代地方财富全部解 中央,地方无存储, 宋代军权集中,财权 集中,地方日趋贫弱。 所以金兵入侵首都一 失,全国瓦解。
路
漕
(转运使)
宪
(提刑按察使)
仓
(提举常平使)
监司官
知某州事 知某府事
府
州
军
监
宋代无地方官, 只暂时派中央官 来兼管地方事。
县
考试制度在宋代是更重要 更严密了,却并非更加有 效了,但因政府积年提倡, 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
若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 政府由皇帝独裁,这种说法 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明代
(中央政府)
司礼监
(太监领袖)
皇 权
内阁大学士 (五品)
兵部尚书兼武 英殿大学士
尚书省没有长官,改由 六部尚书分头负责,变 成了多头衙门。
明制有卿无公, 是多头政府,诸 长官皆并列,归 皇帝管。
内 阁
(皇帝秘书处)
条旨 票拟
作者简介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 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 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 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 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 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 研究员。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 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 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 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 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 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 葬苏州太湖之滨。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建设)
元代开始,蒙古人征服 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 要完全集中在中央。元 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明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行中书省
(元代流动宰相)
总 督
巡 抚
行省设臵,并不是 为了行政方便,而 是为了军事控制。
承宣布政使
(地方长官藩司)
省 分司
提刑按察使
(司法臬司)
都指挥使
汉代
重点讲政府职权的分配(皇室与政府职权)(中央与地方职权)
皇 权
西曹
尚衣 尚食 尚冠 尚席 宰相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尚浴 尚书
(秘书) (府史署用)
相 权
东曹
(二千石长吏迁除)
领袖制
户曹
(祭祀农桑)
奏曹
(政府奏单)
词曹
(词讼)(民事)
法曹
(邮驿科程)
尉曹
(卒曹转运)
贼曹
(盗贼)
决曹
(罪法)
兵曹
(兵役)
宋 代
(中央政府)
皇 权
最高政令决 定权在皇帝
相 权
谏 官
清议固然未必不好,但政府总是有掣肘, 谏官台官渐渐不分,皇帝没人管,宰相 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
劄子
两府
枢密院
(军事)
政事堂
中书省
(丞相)
门下省
户部司
盐铁司 度支司
尚书省
审官院
王安石变法在制度
财政
东院
(主选)
西院
(武选)
司马光反对在人事
大鸿胪
(外交部礼宾)
侍御史
(文书)
宗正
司农
(政府经费)
少府
(皇室经费)
郡
县
监御史
(监督郡守)
(皇族宗室事物)
三公九卿郡县皆为皇帝任命
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 的家务官,唐代始有六部尚书,成为管 理国家政务的机构。
汉代在社会上层节制 资本,下层没力量管, 唐代注意社会下层, 国家计划分配,上层 自由发展。
皇 权
(部族政权)
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背后是 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其他各代还是 由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 人来参与政府。
内 阁
(皇帝秘书处)
军机处
(南书房)内阁大臣
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直接送出,这 就是法术。清代这种私人政治能够持续, 是因为皇帝背后有全满洲人撑腰。任何 一个独裁者都有一个拥护他独裁的特定 集团。
唐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观察使 节度使
道
十道
上
十万以上
地方长官之掾属 任用之权集中于 中央之吏部
剌史
州
中 下
二万以上
二万以下
地方政府唐不如汉, 渐进到中央集权地步, 内重而外轻。
租
(均田制度)
庸
(义务劳役)
调
(丝麻布绵)
上
六千以上
县 两税制(财务大臣杨炎)
不收米谷,改收货币
中
下
三千以上
三千下
宋代
宋朝是最贫最弱的朝代,其问题不是国家制度落后、 政府无能,而是根基没有打好。建国时就是四面楚 歌,养兵是不得已的事,还要大投入,要考虑外敌 入侵和内部人民反抗,故有很好的制度,也不能从 容合理的实施。宋朝的相权,较唐代进一步抑制, 相权中军事、财政和用人三权都被分离。一个很大 的矛盾缠绕着宋朝政府,既需要国防,养兵以御外 敌,却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怕军人篡权。正如 有人所说,宋朝的悲哀就在于处在历史教训和现实 压力的夹缝中,左右不得活。
尚书 侍郎
尚书 侍郎
尚书 侍郎
尚书 侍郎
尚书 侍郎
尚书 侍郎
吏部
(人事任用)
户部
(民政户口)
礼部
(宗教教育)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建设)
六部尚书沿袭明代,但清代六部尚书权力小得多了, 不能称为行政首长。尚书管不着侍郎,同时满汉还 要分开单设。取消言论、出版、结社自由。
满人到中国,他们的一切政策,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 再拉拢怀柔藏族来挟制汉人。蒙古人得封亲王,汉人是没有 的。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讨 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军事)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清
掾属 门弟 馆阅校理 进士翰林
府
州
明清两代之胥吏
弊病出在元代,元政府长官用的都是蒙古 人,用读书人作书记和方案,便是官与吏 流品泾渭之分,胥吏另成一流品。胥吏是 没有出身的,先是不准做御史,后是不准 考进士,流品虽低,对政治影响却大。所 以胥吏不再向上,没有出路。
科举制度只能物色人才,并不 能培养人才,在明清代进士翰 林制度下,却可以培植一些人 才。明清大政治家,大学问家 多半进士翰林出身。
科举制度,并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 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经济和兵役制度则都经 历变革,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将田 租、服役、纳捐分开,并由国家供养府兵。 后来由于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是执行混 乱,导致变革,但变革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 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制,尽 管为了减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 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覆亡。
读圣贤书,讲修齐治平之道,由国家加以 考试,量才录用,上辈读书人的意见,就 可以代表全民。西方则必待大家选举,中 国人则用公开的考试制度。 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拥护皇帝是比 较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私势力 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
清代
(中央政府)
制度意义 少,法术 意义多。
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 不好说是政治。制度是出于公的,法术 则出之于私。 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职责而不象西方 人谈主权。主权的背后是一种自由意志, 职责的背后则是尽力践行的道义。 中国社会把政权交给士人,而防止贵族 军人专政,说明中国政治重职责不重主 权。
金曹
(货币盐铁)
仓曹
(仓谷)
黄 阁
(薄录众事)(总务主任)
汉代
三 公
太 尉
(军事)
“化家为国”
(
中央政府组织)
九 卿
丞 相
(主管行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
太常
(奉尝)(祭祀祖先)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卫 尉
(门卫屯兵)
教育
御史中丞
(副御史大夫驻皇宫)
太仆
(御马)(国家马政)
廷尉
(司法审判)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与 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宰 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出,在 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 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官位世袭, 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 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 “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不到解决 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 了。
求取于贤人 重质不重量
侍中 侍中侍郞
副署
尚书 左仆射
尚书 右仆射
给侍中
唐太宗未 登极前, 曾做过尚 书令,即 位后,尚 书令常虚 悬其缺
发令
(敕)
审查
(涂归)
执行
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 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唐 代
(中央政府)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侍中)
尚书省
(尚书令)
都堂(六部 总办公厅)
唐 代
(中央政府)
监察权是脱离相 权而独立的。
三省、六部、一台
皇 权
斜封 墨敕
此命令未经中 书门下两省
委员制: 把相权分别操 掌于几个部门
御史台
相 权
门下省
(侍中)
左御史
(监察中央政府) (分察)
右御史
(监察州县政府) (分巡)
中书省
(中书令)
政事堂
尚书省
(尚书令)
三品
中书令
中书侍郞 中书舍人
五花 判事
郞
(侍卫)
选举孝廉
唐代
唐代制度自然发生了变化,但却是来源于自汉以来制度不断 演变的传统,并非无本之木。唐代改变了汉代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分的制度,而设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三省 长官皆为相,其中中书掌制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省设六部, 掌执行。中央设最高机构政事堂,由三省最高长官组成。但 是由于唐太宗曾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 省无最高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 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事堂 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代增加了层 级,并产生了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弊端
大理院
(平反)
大臣当权 权臣弄权 张居正以相体自居,当 时清议不好,是权臣, 而非大臣
九卿
都察院
(弹劾纠察)
中书舍 人
(管文书与抄写)
通政司
(章奏 公文出纳)
廷推 廷议 廷鞠
明代给事中分 科,依据尚书 六部分六科。
给事中
(七品封驳权)
尚书省
(六部尚书)
三法司会审
吏部
(人事任用)
户部
(民政户口)
礼部
(宗教教育)
县
黄册(户) 鱼鳞册(土田)
一条鞭法(农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
清代
钱穆对清代甚为不满,这可能也与他存在的一些“大汉族主 义”有关联,他基本上将汉族等同于中国,将蒙古和满洲人 视为外人,这恐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历史发展 趋势和实际情况。但他所做的制度与法术的区分还是很值得 赞赏的,他认为出于私心所定立的制度不能算是制度,而是 一种法术,清代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满洲特权,而非 出于公心,自然是一种法术,虽然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也属于 家天下,但他们在保护皇室权利的同时,也注重从国家的角 度考虑问题,即便这些朝代也有富族大户获得特权,但那主 要是其实力使然,而像清代那种刻意照顾一个特权集团的情 况则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