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目标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
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
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
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
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
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思想:;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庄子——战国
思想主张:世界万物是。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评价:
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成为汉初治国思想,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
①适应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
3、墨子——战国,墨家创始人
(1)思想主张:“”“”“”;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2)评价:
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平民百姓)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蒹爱(爱无差等)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四)、历史地位和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跟踪训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③为无为,则无不治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⑤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0·山东高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汉初的地位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了历史发展。
(2)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②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本质:思想专制(文化专制主义)
(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主观原因)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客观原因)
措施:与民休息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历史背景(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随着西汉国力的强盛,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统治者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2.主要思想主张
(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特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4.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
(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汉武帝措施
1.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跟踪训练
5.(2009·安徽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答案:1.D 2.B 3B 4.B 5.C
6.【答案】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