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word精品文档7页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WANG Wei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the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1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在笔者所讲授的“时文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课程中,通过访谈法得知,在应用文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难点有:1)受汉语思维影响,在英语译文中拷贝汉语句法词法;2)缺乏语境观念,选择具体单词句式存在误区。
这两大难点导致大量中式译文的产生。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互文性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汉英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在语料方面,本文选用轨道交通公示语为例,论述互文性的实用价值。
就翻译单位而言,英文轨交站名是较长的“短语”[1],属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类的第四层级,也就是纽马克(Newmark)认定的翻译“操作单位”[2]。
依照潘文国的分类,汉语轨交站名是一种较长的“辞”[3],即词和短语。
由此可见,英汉站名处于相同语言层级。
互文性与翻译ppt课件
目的:解构文本的独创性本质:模本与原型之间的相互解构、抵消关系 (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消解性模仿)
意义:读者不再是一个作品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文本的积极参与者,和 作者一起参与到文本的生产。正是由于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成了一个自 由、动态、开放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互文性与翻译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精品ppt
1
Outline
互文与互文性 互文性分类 如何探究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互文性与翻译
精品ppt
2
互文与互文性
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与其他文本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联系, 那么与之有关的其他文本就是互文(intertext)。
对一个文本中某些词句的释义要牵涉到另一个或几个文本。
精品ppt
7
如何探究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从文学的形式研究层面:文本的词、语、修辞、题材、文本 等都是文本间踪迹的表现。
狭义来讲:它是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进行吸收、改写的文本,二者 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构成一种互文性。
广义来讲:互文性注重的是在文本的海洋中,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 折射关系。
精品ppt
6
Types of Intertextuality
1) 宏观互文性 ma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在整体写作手法上或者文化层面上与另一个文本或多个文本具有
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他文本的联系。
2) 微观互文性 mi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因此,
领会其真正含义,进而保证翻译质量; 在理解文本时能触类旁通,借用乃至套用已有的表达方式; 增加了译者的困难,因为与另外的文本发生联系,需要译者更高程度上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收稿 E期 :2 1 3月 1 t 0 2年 1日
作者简 介:李小 华 ( 9 2~) 女 ,硕 士 ,中 国矿业 大学 徐海 学 院外语 系讲师 。研 究 方 向 :翻译 理 论 与 18 ,
实践 。
互 文 性 理 论对 翻 译 教 学 的启 示
只有 紧随 原 作 者 之 笔 ,跨 越 时 空 与 作 者 交 流 ,
如 :F r n a o e en ba d frh r ot e h s f n be l u t me o e
b i d e s b t ot n i n t O l d s l n s ; u f r e s o S b i a me n u n n a e T o e wh o k it r ci a i i n h t r . h s o l o n o p a t ll e w l f d t a c f li f r n s u u l n t e sd ft e id s i u , a o t e i s al o h i e o n u t o s u y h r s t ewi d n a e r n t esd f h e tn y h n s a d w v sa e o i e o t e b s a — h
关键词 :互文性 ;翻译 研究 ;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 :H 5 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4 1 (0 2 一 2—10— 4 63— 5 3 2 1 ) 0 0 0
一、引言 Nhomakorabea二 、 互 文性 与翻 译 研 究
克里斯 蒂娃认 为任 何 文本 都 是 马赛 克 拼 图 ,
互文性 也有 人译作 “ 文本 间性 ”,是法 国后
结构 主义 批 评 家 克 里斯 蒂 娃 提 出 的 ,意 在 强 调 可 以说 是 互 文性 理 论 的宣 言 书 。作 品 必 须 使 用 任何 一个 单 独 文本 都 是 不 自足 的 ,其 意 义 是 在 词来 创 造 情 节 ,人 物 ,冲 突等 。 所有 这些 因 素
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
245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文/马睿朵一、 引言 互文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选民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个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这些原则包括关联原则、经济原则和中和原则。
三种原则具备实践意义及指导性。
二、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理解运用1.关联原则。
罗选民在讨论这一原则时,从Gutt身上获得了一些启示。
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认为,关联理论的中心主张是人类交流至关重要地创造了一种最佳关联的期望,即,听者期望他的解释尝试将以最小的处理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1.Gutt,2004:31-32)Gutt相信人们有某种期望:使用最少的处理来获得最有用的效果,这个概念为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议。
罗选民认为,在运用关联理论翻译互文指涉时,可以利用其经验和相关知识来减少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建立互文背景,以增进理解。
例如,在《浮生六记》中有 “天之厚我,可谓至矣”(3.林语堂,1999:2),林语堂的译本是“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3.1999:3),白伦和江素惠的译本是“Heaven blessedme, and life then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full.”(4.2006:3) 对于古代人来说,“天”是有些神秘而令人崇敬的。
因此,“天”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互文指涉。
就字符“天”而言,如果我们从关联性原则的角度评估两个版本,林语堂的翻译更恰当。
对于英语阅读者来说,“God”比“Heaven”令人印象更深刻、更雄伟。
2.经济原则。
罗选民说:“直接、准确、到位是经济性准则的要求。
译者要在充分把握原作意图的前提下,在文化层面进行双语活动,舍弃冗余信息。
”(2.罗选民,2006:119)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都有自己的想法,翻译人员应删减多余的信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5. 互文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及翻译文本的互文性与译者先在结构的相互关系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文学的互文性质加强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译作的独立地位也得以确立,因此,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仆主关系,而是互文关系。
同样,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也构成了互文关系。
这种互文性体现了译文文本的多元互补性,下例则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汉语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译作An after dinner 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英译文显然与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有互文关系,译文采用这种互文手法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而将此回译成汉语,译者可不落汉语原表达法的窠臼,另辟蹊径地译为“饭后遛弯儿,医生靠边儿”。
此译文在文体效果上与汉语原文以及英语译文都合拍,并将英译文中的doctor 形象加以保留,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回译文可算是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
以上各译文之间的显形互文关系以及与源发语之间的隐形互文关系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文不断修改、延续和创新的过程,译者采用不同的译文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不同时代的要求,互文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翻译是一个意义不断增殖和修正的过程,这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其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浅析互文性视角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翻译练习的教学
分析 : “ 眼 巴巴” 在 汉语 中表 示 “ 急切 盼 望 ( 某 事 发生 ) ” , 学 生译文 虽然 意 思 大致 正 确 , 但仅 仅将 “ 眼 巴巴” 译为“ w i t h e y e s w i d e o p e n ” 并 不 能 表达 出学 生
wa i t i ng or f t h e i f l m t o s t a t. r
分, 而现在大部分的翻译教学仍然停 留在教师先进 性 翻译 技 巧 的教学 再 辅 以翻译 练 习 的 阶段 上 , 忽 略 了翻译 是 一 种 互文 活动 的事 实 。近 年 来 , 越 来 越 多
一、引言 来自( 一) 互 文性理 论 简述
互文性发端于符号学 , 是一种结合了西方结构主 义和后结 构主义 的文本 理论 。1 9 6 7年 , 法 国符 号学 家 茱莉 亚 ・克 里 斯 蒂娃 ( J u l i a K r i s t e v a ) 在 Wo r d ,D i a - l o g u e a n d N o v e l 一文 中正式 提 出了“ 互 文性 ” 的概 念 , 继 而又对其作 了进 一步 阐释 : “ 一个 词 ( 或 一篇 文本 ) 是另一 些词 ( 或文本 ) 的再 现 , 我们从 中至少 可 以读 到 另一个词( 或一篇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 幅语 录彩图 的拼成 , 任何 一篇文本 都吸 收和转换 了 别 的文 本 。 ” 此后 , 互 文性 引起 了大批 学 者 的关 注 , 使 其在研 究方 向 、 研究 领域 等方 面都有 了新 的发展 。综 合 而言 , 互文性 的基 本 观点 是 : 一 个 文本 在 另一 个 文 本 中出现 , 并对 文 本 的结 构 、 内容 甚 至思 想 都产 生 影 响作 用 。从广 义上说 , 互文 性不仅 仅是 文本 与文本 之 间的关系, 而是文本与任何对文本产生作用的历史 、 文化 知识 、 代码 、 表意 实践之 间关系 的总和 。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
存在 误区 。 这 两 大难 点 导 致 大 量 中式 译 文 的 产 生 。 笔者认为 ,
在 教 学实践 中引入互 文性 理论 ,可 以有效 提升汉 英教学质
量 , 增 强 学 生 的 翻 译 实 践 能 力 。在 语 料 方 面 ,本 文 选 用 轨
2相 关 研 究
广 义 而 言 ,京 津 地 区现 有 地 铁 系 统 ( s u b w a y s y s t e m )、 规 划 中 的北 京 地 铁 平 谷 线 ( 即 郊 区 通 勤 列 车 ,c o m m u t e r
p r o vi di ng a u ni ie f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o n f o r t he r a i l t r a ns i t p ub l i c s i g n s i n l i gh t o ft h e t h e o r y o fi nt e r t e x t ua l i t y. Ke y wo r ds i n t e r s e x ua l i t y; r a i l t r a ns i t ; p u bl i c s i g n l a ng u a g e ; ra t ns l a - t i o n; s t a nd a r d i z a t i o n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
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
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
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
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
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
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
“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
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
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
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
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
(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
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1.“互文性”对翻译学习的启示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
第一,它与某些语篇共同遵循着某种格式和结构规范;第二,它的内容和某些语篇的内容有联系,包括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第三,它与某些语篇属于同一文化/宗教/思想传统。
这在诒篇语言学了被称为互文性。
互文性的概念向我们提示了语篇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主篇是聚合成不同类型的,各自发挥不同的交际功能;同类语篇共同遵循在套行文和交际规范;二、语篇间相互依存,形成交际参与者所共享的一套知识结构和交际语境。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翻译,便呈现如下的互文关系:world of SL texts←→ST←→TT←→world of TL texts原文(ST)是源语语篇世界(world of SL texts)中的一员,与其中某些语篇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原文(ST)引发译文(TT)的生成,两者间存在渊源关系;而译文(TT)的生成受到译语语篇世界(world of TL texts)的导向和制约,这又是一层互文关系。
用这一思想指导翻译学习,可提出以下四条有效的途径。
2.四条途径目的语阅读:阅读与所译语篇同一/相似类型的目的语语篇。
译文,作为在新的语境中行使交际功能的语篇,它的互文性首先体现在要适应译文读者的预期上。
因为译文一旦进入目的语,便成为目的语语篇世界中的一员。
它必须与目的语中的原创语篇,尤其是同一类型的原创语篇相比照而存在,要有效地心向往之交际功能,它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目的语同类/相近语篇的写作规范。
而掌握这种规范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充分的目的语阅读。
另外,译文还会与业已存在的同一/相似类型的翻译语篇相比照而存在,阅读此类翻译语篇有助于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循的目的语语言、语体和语用规范。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不妨进行少量目的语写作练习。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A.Lefevere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写”(rewriting)过程。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中融 进前 人的作 品 , 改写 或“ 或 内化 ” 他 们 的创 作 由其 它 ,
华 》] [ 一文 中 , . . l t 为 , 何 艺术 家 的意 义 都 不 是 3 T S Ei 认 o 任
自足 的 , 是 在 与 前 辈 艺 术 家 的 比 较 中 产 生 的 。他 说 : 而 “ 我们 常常 会发 现 , 的作 品 中 , 仅 最好 的部 分 , 他 不 而且 最 具有 个性 的部 分 都是 他 前 辈诗 人 最 有 力 地表 明他 们 的 不 朽的 地方 。 ” 当代文学 作 品 , 尤其 是后现 代 主义 作 品广 泛 地运 用 了 互文 性 。用 R l d B r e的 话 来 说 , 家 在 自己 的 作 品 o n at a h 作
[ 中图分类号]H3 [ 1 文献标识码]A [ 9 文章编号] 15 1 2 0 ) 30 0 -4 1 7 — l x( 0 6 0 - 1 60 6
而 重写文 本 。文 本 的 阐释 取决 于 主体 汇 集 各 种 互 文 本 并
一
、
互 文性 理 论 的 由来 及 运 用
将 它 们 同给定 文本 相 联系 的能 力 。在 《 诗歌 符 号学 》 , _中 5
传 统 的影 响 , 至 包括 与其 它非 文学 因素 的 关 系 T on 甚 h r-
b ro El一 利用 了三 个 不 同 时 期 的 绘 画 来 说 明古 典 orw “ 就 l 现 实 主义 文学 、 现代 主义文 学和 后 现代 主义 文学 之 间的 相 互 联 系与 区别 。还 有 人研 究 歌德 的《 士德 》 李 斯特 的 浮 与 “ 浮士 德交 响 曲” 间 的关 系_ 。 之 1 ]
有 着 积极 意义 。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影响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摘要: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跨文化一、”互文性”的提出及概念“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文论家克利斯特瓦于1969年首先提出来的。
”互文性”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
首先,就文本的关联属性而言,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 它存在于自己与他文本的关系之中。
其次,就文本的构成特性而言,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共存兼容与错综相交。
作为漂浮的能指而在不同文本之间流动着的那些话语成分, 诸如典故、语词、句子等等, 导致文本形成”文中有文”的现象, 文本因此成为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
最后,就文本的生成方式而言,文本来自模仿、改造与转换。
莎士比亚的名剧《王子复仇记》中王子哈姆雷特(hamlet)在得知他叔叔暗杀了他父亲,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他母亲为妻后那句痛不欲生的内心独白就一再受到戏仿。
二、”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译者的三种角色译者不仅仅只是翻译一部作品,由于“互文性”的存在文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部作品肯定存在着对于其他作品的涉及,不同的人对于作品还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对译者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挑战。
译者有着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扮演了三种角色:读者,阐释者和作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待译作品的读者。
其次,他又是一个阐释者,因为翻译出来的文字是基于他的理解之上的。
最后,他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因为译文只有通过他才能得到完成。
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即改写、完成和阐释。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互文性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包括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文性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翻译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与理解。
互文性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二、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特点互文性理论起源于法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蒂娜·比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巴黎学派理论。
它强调文本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主张阅读与解读文本时应考虑原始文本及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的特点在于它将文本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要素,也关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
它认为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三、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翻译理论层面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义和语法等技术层面,而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对原始文本及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始文本的意义。
2.翻译实践层面在翻译实践中,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始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
翻译者可以通过研究原始文本的参考文本,更好地理解原始文本的背景、风格和时代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借鉴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文本,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四、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
互文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有的表述 联系起来 ” ( 罗选 民, 2 0 0 6 )。 这个定义是一 个崭
新表述 ,把文本同传统 的文章做 出了明确 区分,文本因而同
时具有了社会功能和审 美功 能 。这种认识为文本向互文1 生 研 究铺垫了道路 。然而 ,将 文学理论 从文 本转换到 互文性的 先
表的有关 互文性 研究 论文屈 指可数 ,这反 映了我们 在吸收
第2 4卷第 l 期
V oL. 2 4 N 0. 1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学报
J 0URNA L OF GUAN GDON G UNI V ERS I TY OF F OREI GN STUDI ES
2 0 1 3年 1 月
J a n . 2 01 3
互文性财翻译教学 昀启示
西 方文学理论 时观念的滞 后 。进入 2 l 世纪后 ,互文性研究
成 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热点 ,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方 面 已经取得瞩 目的成果 。由于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本质、过 程 等方 面的契合 ,加 之翻 译实 践 中确 实存在 互文指 涉的 问 题 ,也有不 少学者将 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与外国文学的互文 性研究相 比,翻译 的互文性研究显得有些滞后 ,但成绩值得 肯定 。 新 世纪 以来有关 互文性 与翻译的研究突飞猛进 ,在 中
该文 本与它所 引用 、 改写 、 吸收 、 扩展或在总体上加 以改造 的其他文本之 间的关系 ( 秦文华 , 2 0 0 2 )。
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 2 0 1 1 ), 可见互文性与翻译教学研
究方兴未艾,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较 大的研究空间 。
收 稿 日期 : 2 O l 2 - 1 0 — 2 4基金 项 目:该文 系广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 2 0 1 1 年度 校 级教 学研 究项 目 “ 互文性 视 阈下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研究钟州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张朦朦魏雪春辽宁何氏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 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
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 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
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 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
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 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 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
换句 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 他文本扩散。
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
“互文性”,亦称 “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 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
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 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 首次提出的。
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 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 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 系在一起了。
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 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
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 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 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 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 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 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
克 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人 文 社科
互文性理论对 翻译实跬硇指导意 义
武汉铁路 职 业技 术 学院 赵 亚 军
[ 摘 要 ] 翻译过程 中译者应利用源语 的互文阅读储备追踪互文线索 , 在 正确解读原作 中所蕴 涵的社会文化信息 , 完成对原文文本 的 “ 完成” 阐释 ” 和“ 。同时利用积年 累月所建构的译语文化知识和 阅读经验 , 深入 到译语世界 中去搜 索信息 , 使读者产生共鸣和相应 的
互 文联 想 。
[ 关键词 ] 互文性 互文阅读储备 互文联想 翻译 实践
一
、
什 么是 互 文 性
互 文性 ( tr x ai ) i et t ly 指文本 间发 生的相互关 系 , 有人译作 “ n eu t 也 文 本间性 ” 。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 、 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 斯蒂娃 , 在一篇名为《 , 词 对话 , 小说》 的文章 中首先提 出, 而后 又在《 符 号学, 语意分析研究》 等著作 中反复论证。 用她的话说 , 互文性是 :任何 “ 作 品的文本都是像许 多行文的镶嵌 品那样 构成的 ,任何文本都是其它 文本 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 内涵是 , 没有单独 的文本 , 任何文本 都是 “ 文本 间性 ” , 的 一个文本指涉 另一个文本 , 文本 与文本永远处 于交叉 、 重复 、 吸收和转化之 中, 它们构成 了绵延不绝 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 读一 部作品 , 首先得对在作品 中出现 的相关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 与研究 , 从 而获得对该作 品的正确释义。 二、 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互 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 , 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 , 它涉及 到人 类的历史 、 文化 、 知识 、 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互文性与翻译紧密相关 , 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 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 、 作者 译者 、 读者进 行跨时空 的对话和交流 , 成选择与吸收 、 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因 形 创 此把互文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是有益而可行的。 互文性理论包含三层含义 :1对 文本 的改写。即任何作者在写作 () 时都是对别的文本进行有 意或无 意的改写。一个作 家以前读过的文本 会影响到他的想 象、 观点和技巧等 , 而他在写作 过程 中又会 反过来 对这 些文本进行修正 和改写 , 这就体现 了一种互文关 系;2 对 文本 的完成 。 () 任何读者在 阅读 时 , 都会受 到 自己所处的时代 、 社会 、 文化等背景 的影 响, 以其 自身 的互文阅读能力完成 对文本 的阅读 ;3 对文本的阐释。阐 () 释者运用互文性 的知识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 ,具体包括说 出作者未 尽之意 , 将复杂简单 化 , 将暗示 、 明示话 以及从具体细 节中抽象出普遍 意义、 原则和规则。 根据互文性理论 , 译文与原文之 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 文关 系。 而译 者作 为两者之间的媒介 , 首先要充 当原文语 篇的读者 , 利用源语的互文 性知识 , 结合 自身的源语 阅读互文经历完成 对“ 文本的完成” 然后作为 , 阐释者对文本进行理解 和解释 , 完成对 “ 文本 的阐释” 最后又作为作者 , 在两种文化体系和语言 中转化 , 自 受 身互文 阅读水平 和双语 能力的影 响对原文文本进行有意识 的改写 , 从而完成对 “ 文本 的改写” 。 三、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译文不是原文 的复制品 。译文与其相关 的文学作 品乃至整个 文化 形成互文 。 成功的译文既要避免这种互文对原作可能造成的误解 , 又要 利用这种互文扩大原作的意义空间。 在实际翻译 中, 译者不但 应能 自如 运用两种语言 , 还必须熟识两种语 言的文化 。 这样译文才能最 大限度地 避免源语文化缺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译者的双语水平 , 对两种不 同 文化 的了解程度以及源语 和译人语互文阅读储备的大小决定 了译文质 量 的高 下 。 就文化 内涵而论 , 译者必须 积极介 入传 统文化词的阐释 , 利用源语 的互文知识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利用 源语的互文阅读储备追 踪互文线索 , 正确解读原作 中所蕴涵 的社会文化信 息, 完成对 原文文本 的“ 完成” 阐释” 和“ 。 例如 , 自《 子》 上食埃 土, 出 苟 的“ 下饮 黄泉” 中的“ 黄泉” 一词 , 何 任
微观互文性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或者也许可以说翻译 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 活动 , 翻译就要 实
现原语文本与译语 文本 的成功 转化 。翻译实 践是 与翻译 作
品的文体紧紧相联 的。不 同文体 的翻译 作 品有着 各 自独 特
的语言特征。只有在 同时掌 握源 语和 目的语 两种 语言 的特
是暂时以强化我们所 知道的各 种文本 的方 式 , 或者是从侧 面
联系当代其他 文本 的方 式 , 自己赖 以生 存 的其 他文 本 散 向
播。互 文性所包 含的这一过程其实与 翻译 的过程不 谋而合 ,
翻译 的内容 比较 宽泛 , 时事政 治 、 如 贸易金 融及 医疗 教 育等 。译者 的困难 不仅来 自源语 理解 , 也来 自译 语表 达 , 因
阐释 。互文性理论强调 的是对文学传 统的开发 , 现代主义 后
互 文性分为宏观 互文 和微观 互文 。宏 观互 文性 主要 与
作 品的立意 、 母题及 艺术 手法有 关 , 侧重 于文 本或 作品在 利 益、 艺术手法等方面与其他作 品的相似或 关联之处 。宏 观互
文 性还可以表现为 文本 之间相 似 的语 篇 类型关 系 。在 翻译
运用互文性这一技巧来 实现易读 易懂的 目的 , 用互 文性理论
、
互文性理论 的概述
互文性又 称文本 间性 、 文本 互涉 或文本互 指性 , 旨在
强调文本 与文本 之间 的相互指 涉 、 感应 、 接触 、 渗透 、 移等 转
作用 , 它关注文本 的非 确定性 和非中心性… 。法 国著名 文学
文学普遍采用的互文性手法是对 以往 文学作 品中的词语 、 句 子、 片断进行 引用或 拼贴 ; 把神话 传说 、 典故 、 民间故事 拿来 作为“ 引喻” 的材料 ; 以往作 品的人物 、 把 情节 、 叙述模 式等作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翻译学是一门关于比较文化和语言的学科,其重点是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
翻译教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其中,互文性是翻译教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本文的目的是阐述互文性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它如何影响翻译教学。
Translation is a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culture and language, with it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Translation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s also a complex task. Intertextuality is a basic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o discuss how it affects translation teaching.互文性的概念源于文本学理论,它是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些文本可能是同一作者的,也可能是不同作者的。
它表明,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先前文本的基础上的,并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参考先前文本。
翻译教学中的互文性意味着,源文本和译文之间有联系,并可以用于理解和翻译源文本。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s derived from textual theory, referr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which may be from the same author or from different authors. It shows that any text is based on previous texts and referenced to previous texts in one or more ways.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mpli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urce texts and translation, and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source texts.翻译教学中的互文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源文本,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与译文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是诞生于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文本理论。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黄念然 1999:15)。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在总结和延伸了索绪尔和巴赫金的语言理念而产生的。
首先她的“互文性”的阐释置换了巴赫金的人本主体,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到文本当中,但这种文本并非单一性文本,它是其所处时空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单一文本的意义在于整个系统之中其它文本(即其它系统要素)的相互参照和相互指涉,同时系统不存在绝对外延,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网络空间。
其次,互文性理论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将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
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即用目的语将原语表达的事物重新表达一遍。
这种转换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事物或事件,它预设了原文和译文可以表达同一确定的意义。
纵观中西翻译历史,中西译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就翻译的评判标准而言,翻译的好坏优劣大多取决于意义的转换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的意义相忠实。
美国文学家赫希说,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意义的寻求”,以及对意义真实层面的把握。
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也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他们看来,意义是一一对等的,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含义,翻译可以通过对文本结构的理性挖掘,“等值”、“等效”地再现“原意”,因此,如何寻求意义对等便成了传统翻译观的焦点。
然而,随着结构主义被纳入互文性的批判视域,这种传统翻译的“意义”终极学说被打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一、引言“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对话”实际上指的是文本间的关系。
该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两派都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结构的不确定性, 即强调意义的流动性。
Hatim &Mason(2001 年)把互文性概括为“从(文本)对其他相关文本的依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它(互文性) , 文本才能获得识别”。
殷企平(1995 年)指出, 互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的改写(作者的角度)、文本的完成(读者的角度)和文本的阐释(批评家的角度)。
互文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皆有,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T. S. Eliot 的《荒原》。
在《传统与个人才华》一文中, Eliot 认为, 任何艺术家的意义都不是自足的, 而是在与前辈艺术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互文性理论认为,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使得对各种文本的理解都要依据这种相互关系。
因此,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的意义, 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学本身的活动和生产, 可以通过发现文本意义的新组合而重写文本。
文本的阐释取决于主体汇集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给定文本相联系的能力。
Riffaterre(1978 年)认为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 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谬、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当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广泛地运用了互文性。
用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前人的作品, 或改写或“内化” ,他们的创作由其它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二、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 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 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卞正东讨论了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
宏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立意、艺术手法等方面曾受到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影响, 微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词句上与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具有相关性, 具体表现在仿拟和暗引。
这一发现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李运兴认为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某种共同的格式和结构规范, 内容上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 某种共同的文化、宗教、思想传统。
三、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互文性理论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1.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语言水平, 加强语言互文本的储备。
既然一切语境都变成了互文本, 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应该属于互文本之一。
Riffaterr (1978 年)说过, 读者的语言能力使他能觉察(诗歌)违背语法的现象, 读者的文学能力也很重要这包括读者对描写系统、主题、社会神话的熟悉程度, 最重要的是读者对其他文本的熟悉程度。
语言水平的局限将影响作品意义的建构。
在英译汉中, 英语语言水平互文本的储备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惯用法知之不多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直至误解。
杨士焯发现, 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还处于语言学习阶段, 在词汇、句法上的掌握还很不牢固, 他们的翻译错误主要是理解导致的错误。
汉译英同样存在母语理解问题。
有学生在翻译鲁迅作品时不知“伊”指的是第三人称单数, 竟然译成“ Yi ”。
2.翻译教学应重视扩展学生知识面, 加深对翻译对象互文本的理解与感知。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对原文本的解读必须深刻透彻。
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系统中的人们所知晓, 成为理解与交流的障碍, 这对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识别那些几乎无法追溯其来源的互文本, 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本的语言、文化内涵、作品所属的时代背景了然于胸, 对原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还要具备足够的、与原文本有关的知识结构。
译者积累的丰富知识即互文本与原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 达到与原作者交流的目的, 从而建构原文本的意义。
翻译中常见的理解错误总与以上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未调动有关。
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传统这类互文本知识的积累。
3.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互文本的表义匹配与协调的意识。
翻译也是一种文本的重建, 译文应该再现原文里明显或不明显的其它互文本的踪迹。
翻译表达过程不仅仅包括字词的对应, 同时还是各有关互文本的交流碰撞产生意义的过程。
译者作为原作者的代言人,要充分调动原作者所处的各类互文本, 尽量照顾原文文化语境, 其译文要能准确地再现原作者的情景现实, 从而达到再现原文本风格和原文意义的目的。
例如鲁迅的《腊叶》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片独有一点蛀孔, 镶着乌黑的花边” , 许多学生把“花边”翻译为lace。
Lace是可以做花边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这个花边的相关互文本: 这是一片树叶, 被虫啃了个小洞小洞边缘为黑色, 好似“镶着乌黑的花边”。
因此这个花边应指黑色的边, edge 或fringe 应该比较合适。
如果译为“ lace ”, 在读者脑海里反映的是镶着镂空花边, 从而扭曲了原文本的情景。
在翻译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纠正学生仅仅做到字词对应却误译的现象, 必须做到两种语言互文本深层次意义的对应。
4. 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熟稔性。
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范畴也属于相关互文本。
为了能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和接受,使译文有效地发挥交际功能, 翻译表达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的表达习惯, 使译文既忠实又流畅。
尤其在翻译俗语谚语时,如果本民族文化中有类似的俗语谚语, 那么直接拿来用的效果比按照字面翻译更好。
试比较下面几句的译文。
(1) 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译文1: 与狼为伍的人也会嚎叫译文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译文1: 说鬼鬼到译文2: 说曹操,曹操到以上两个例子中的译文 1 都显得生涩, 译文 2 却耳熟能详, 容易被本民族接受。
这就要求译者非常熟悉本民族文化, 通晓相关的互文本, 翻译需要时能灵活调用。
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熟稔性。
5.翻译教学应重视语篇层面, 处理好两种语言转换中语篇形式互文本的相互适应。
语篇形式是一种体裁互文本。
一方面, 特定的内容往往需要特定的结构才能有效地表达, 译者只有注意对文章体裁和结构的分析,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有正确的预测,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文章的语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不相同。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语篇形式, 以读者熟悉的组织结构安排内容。
否则, 读者将会无法欣赏原作品的价值。
6. 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境的制约作用。
学生做翻译练习时, 有时不是先考虑相关互文本, 而是依赖词典, 直接使用从词典里查到的孤立的意义。
在鲁迅的《一件小事》中, “车夫”一词意义的确定取决于他所拉的“车”这个互文本。
学生使用了诸如wagoner,coachman, wheeler 等几种汉英词典提供的译法, 但是这里的车是“人力车” ,车夫只能是rickshaman。
Wagor是四轮运货马车,coach是载人的四轮大马车wheeler 是推手车的人或骑车人, 如果用在该文本中, 则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于原文的意境。
7 . 翻译教学应该提倡并且培养译者的能动性, 抛弃对权威名家的盲目崇拜和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的个人知识和生活阅历也是互文本之一是翻译活动丰富多彩的源泉, 不同的译者必定生产出不同的译文。
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Derrida 认为, 在翻译中, 原文本身并不完整和统一, 存在多重意义, 任何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都不能穷尽其可能的意义。
即使权威或完美的译本也不可能因穷尽原文意义而使原文封闭起来。
“翻译时译者与自身的知识水准、思维观念以及外在的文化背景、现实生活、政治环境、权力话语等诸多共时要素又是难以分开的, 尽管很多时候译者并没有有意识地调动这些因素。
”(秦文华,2002 年)互文性理论关于文本的开放性为创译提供了解释, 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 翻译教学中也应该避免学生太个性化的理解以及转换。
虽然译者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但是译者仍然来自于某个社会,带有某个社会的共同烙印, 从而产生的理解也应该有趋同性。
另外, 人类文化的相似成分远多于相异成分,文化的民族性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人类的共性, 这是民族文化能够为他民族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基本原因, 这也是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基础和本原(张柏然,2002 年)。
四、结语互文性无所不在, 现代网络社会不断地催化产生形形色色的互文现象,作用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促进着人类相互沟通交流。
通过翻译, 语言之间相互碰撞、交融, 甚至发生冲突, 携带异域文化特征的翻译体即为例证。
翻译体也成为互文网络中的新载体, 使语言、文化继续发生不断的交互指涉。
翻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互文现象, 既置身于互文性理论的观照之下, 也与其他许多方面发生联系, 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 它将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