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同步练习1

第一部分: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宰.(zǎi)倦怠.(dài)潜.滋暗长(qiǎn)

B、恹恹.(yān)秀颀.(qí)旁逸.斜出(yì)

C、刹.那(shà)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

D、晕.圈(yūn)毡.子(zhàn)无边无垠.(yín)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B、《白杨礼赞》的主要写法是对比和衬托。

C、“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D、“妙手偶得”语出陆游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理解下列句子。

⑴“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句中,“极普通”“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

⑵“我赞美白杨树”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用意?

4、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⑵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⑶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⑷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5、文章先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哪一种写法()

A、欲扬先抑

B、对比烘托

C、欲抑先扬

D、反衬照应

6、“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中多次出现“不平凡”,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又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B、作者一开始就写道“白杨树实是在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接着,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内在的“神美”,由近及远,由内及外,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C、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文章有疏有密,有散有拢,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D、最后,“卒章显志”,在具体分析白杨树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且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能力拓展:

7、在作者笔下,白杨树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文人们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特殊的象征意义。读下面的对联,回答问题。

凌云劲竹真君子

空谷幽兰绝美人

⑴上联表现了竹怎样的品格?

⑵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

A、淳朴坚韧

B、桀骜不群

C、高雅绝俗

D、默默无闻

⑶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或兰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诗句名言。

具有竹子品格的:

具有兰花品格的:

知识运用:

8、请结合对课文的象征手法的理解,赋予下列事物象征义。

第二部分:

(一)

⑴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⑵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

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⑶和风

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

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⑷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

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

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⑸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⑹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9、选文第⑴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10.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扑翻涌

B.映滚升

C.扑滚涌

D.扑翻升

11、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描写范围的词语是

,描写地势的词语是。

12、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

写出高原的高。

13、用“||”给语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⑴⑵⑶⑷⑸⑹

第一层:

第二层:

14、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二)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