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 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合集下载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风俗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这种表演形式通常
需要两个演员,他们通过说唱、歌唱和舞蹈展示故事情节。

东北二人转以其幽默的剧情和
生动的表演方式享誉全国,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一块瑰宝。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东北地区的百姓生活贫困,他
们通过二人转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以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不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
二人转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且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东北二人转通常分为起、承、转、合四个连续的部分。

在起部,演员会对故事背景进
行介绍,并展示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承部是故事的发展过程,演员通过歌唱和说唱交替
进行,以展示故事情节的复杂性。

转部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演员通过舞蹈和动作表演展示
精彩的冲突与对抗。

合部是故事的收尾部分,演员通过歌唱和说唱的结合,展示出故事的
结局。

东北二人转的演员通常穿着传统的东北民间服装,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他们的表演充
满了幽默和机智,同时也能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
才华,使人们从繁忙的现实中体验到快乐和轻松。

东北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传递了东北地区百姓的艰辛和乐观。

它是东北地区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式的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东北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二人转不仅以往强的生命力在东北地区生存了近三百年,而且通过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的热播,现在到大有走向全国之势。

对于这一地方艺术,历来有褒有贬,众说不一,见仁见智。

其实,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好恶的色彩,丢弃“雅俗”观念的准绳,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我们会看到: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对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点是自然环境,诸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是该地区的文化积淀,这使该地区生活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合。

文化积淀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影响着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与其他地域进行的文化交流,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和促进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文化交流使地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是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造就了它独特的风格特色。

一二人转的流传区域广大,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这一点在国内民间艺术中,恐怕是比较突出的。

这里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了面积广大的三省一区,从居住的民族来看,由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流传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

这种艺术形式以二人配合为主,讲唱着方言,表达着当地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间故事。

它的艺术形式简单、生动、喜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东北二人转以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

东北人喜欢用方言表述,打破了官话的束缚,而二人转更是将方言发挥到了极致。

在演出中,二人逐渐发热,语速变快,同台竞技般的对话和笑话,让观众忍俊不禁、乐开怀。

除此之外,东北二人转还以其特有的唱腔、曲式和舞蹈形式吸引着观众。

唱腔中高低跷、搭调唱腔等音乐元素丰富,加强了表演的节奏感和主题的鲜明性。

曲式多样,节奏感强,一般有板子、大拇指、夹乐、切板等。

舞蹈则是表演的亮点,风格独特,形式多样,有手舞、脚舞、整体舞、对扇的扇子舞等,随着歌曲的起伏,身姿更显优雅。

东北二人转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在艺术传承和创新上做出了许多努力。

文化部也早已将东北二人转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它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地文化的繁荣,还是中国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生动体现。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简单直接,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是由两名演员组成的,他们一人扮演男性角色,一人扮演女性角色,通过对唱、对口型和动作等方式进行表演。

他们通常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头戴红绸帽,腰系大褂,脚蹬高跟鞋,形象逼真,给人以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

在表演形式上,东北二人转以对唱、对口型为主要表演方式。

演员们用夸张的表情、生动的动作、悠扬的声音,配合一些幽默风趣的对白,让观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东北二人转还常常穿插一些歌舞、杂耍等元素,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内容主要是取材自当地民间故事和生活琐碎。

演员们通过对唱对口型,表现出东北人豪爽、率真、乐观的性格特点,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描绘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生活情境,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幸福。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场所多样,可以在节日庆典、村镇集市、婚丧喜庆等场合进行表演。

东北二人转的节目也成为了东北地区春节联欢晚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的经典节目有很多,比如《赖五一羊》,《柳条湾》,《杀猪王》等等,这些节目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在这些经典节目中,除了动人的旋律和有趣的表演外,还融入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方言和俚语,让人耳目一新,颇具魅力。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节目,也是传承东北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东北二人转也在不断创新,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代表着东北地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也为东北地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希望东北二人转这种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让这种地方文化更好地在未来生长和繁荣。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起源于东北地区。

它是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的一种形式,通常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琐事,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是一篇关于东北二人转的800字作文:东北二人转由两个主要的角色扮演者组成,通常分为“老张”和“老李”两个角色。

他们以生活中的琐事为素材,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诙谐的台词,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引发观众们的共鸣与笑声。

东北二人转在表演中运用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和口头语,给人一种亲切和融洽的感觉。

东北二人转的台词生动有趣,充满着幽默与智慧,通过反讽和讽刺的方式揭示生活的苦乐,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用夸张的表演形式,将现实中的痛点和荒唐之处展现给观众,引人发笑之余又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农村的庄稼舞台,对于农民而言,这是一种解乏消遣的方式。

通过在田间地头的表演,东北二人转带给了农民们不仅仅是欢乐,还有对生活的满足感。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放松身心的机会并不多,东北二人转给予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享受。

在现代社会,东北二人转也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投资。

从最初的乡村舞台到现在的大型演出场馆,东北二人转的上演场地也在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加入到这个欢快的艺术世界。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正是因为东北二人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轻松和快乐。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东北二人转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它如同一缕阳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给人带来欢笑与温暖。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有突出的喜剧感,以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为例,是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表演特点热烈火爆、粗犷豪放,是东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

也是在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民族文化。

其反映了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寒冷气候、闭塞环境以及文化积淀贫瘩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及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前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它以一种独特形式、独特角色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土壤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多姿多彩的风景线。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寒冷,环境闭塞,因此文化积淀较为贫瘩,也是这几种较为突出的因素生产出了东北“二人转”这一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最火爆的、最具幽默感的笑料的语言特征,更是现代文娱节目舞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东北老百姓口头中,广泛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舎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老百姓的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经过三百年“二人转”历史进程,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根植于东北,响彻中华大地。

例如,近几年在电视上广泛热播的《刘老根》、《马大帅》等,对于这一地方艺术,人们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丢开老一套的“雅俗”观念,以直观的眼光看待“二人转”这一独特的传承的文化习俗,我们会发现,东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真切地诠释了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一、二人转的地域文化价值“二人转”以“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绽放舞台中央,深入曲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并逐渐走向了新时代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当中,是具有“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之花”。

二人转在东北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它诞生在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之中,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与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它以鲜明灵快的艺术形式唱遍了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东北村户人家的小院子,东北人“猫冬”的热炕头。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在全国范围内备受欢迎。

这种艺术形式源自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戏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形式通常是由两人组成,一人扮演男性角色,一人扮演女性角色。

他们通过对白、动作和表情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逗笑观众。

演员们大多是东北地区的农民或乡村居民,他们生活经验丰富,善于观察并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和情境。

他们的表演方式真实、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通过东北二人转,观众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感受到东北人民豪爽、坚韧的性格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生活琐事、家庭纠纷、社会风俗等。

演员们通过幽默的对白和夸张的表演来制造笑点,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精彩的表演和有趣的剧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东北二人转在民间广受喜爱,被誉为“东北的微笑”。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的重要方式。

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除了舞台演出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演出,如街头巷尾、农家院落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

他们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东北民俗文化中。

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特有的语言风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到东北地区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东北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它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将普通的生活琐事变得有趣,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愉悦。

它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地区的浓厚艺术氛围,体验到东北人民豪爽、真挚的情感。

它是东北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北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阎学晶在歌中唱到“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总能激起我对二人转更大程度的喜爱。

说起东北文化,二人转的位置总是要放在首位。

东北人对二人转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株傲然乡野的花朵盛开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二人转地方剧种已经走出东北,火遍中国大地。

传统东北二人转在过去历史上被称为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但它一直生存活跃于东北乡间地头,但却不被认可,许多艺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

到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才首次在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

二人转是东北“土特产”,它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风趣,表演时歌舞多变,内容明快朴实诙谐,具有极浓郁的乡土气息。

近几年来,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

那么二人转为什么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呢?一、二人转艺术体现了东北地方文化。

二人转是了解、认识东北人民间精神的一把钥匙。

二人转这朵黑土地上孕育的艺术奇葩,积淀了三百年的历史人文,凝聚着东北入喜怒哀乐的文化基因。

二人转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追求。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以一男一女两个角色互相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

为什么不是三人转四人转?因为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泼辣深入生活。

二人转的音乐旋律多元化。

二人转音乐之所以多元是二人转的基本框架是以叙事体和代言体为文本的,人物表达活跃鲜明,表演载歌载舞同在,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很多种成分,这让二人转的艺术本性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属于哪种剧种,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人人转二人转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特征风格,让更多的人潜心去挖掘内在的潜能,使得其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是指以二人合唱、弹唱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地。

这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当今社会,东北二人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传承困难。

东北二人转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是东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之一。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快捷流传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方向。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于西方音乐风格的追慕,目前在东北地区,二人转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也就是说,有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演唱和承传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二、市场散落。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市场及相关经济的变动使得东北二人转的市场散落问题愈发显著。

演出市场分散,表演场所逐渐减少,导致了演员的消费力不断降低。

这就减弱了该艺术较大的生命活力,甚至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

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除了市场方面的问题,生长环境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落地广泛,生活节奏急促,使得年轻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向往、青睐这些传统
艺术形式。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承担二人转承传的使命,无法满足文化的转移和推广的需求。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东北二人转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它前行。

在吸取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让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更具有现代音乐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里实行文艺课程,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这样东北二人转就会逐渐适应社会变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东北地区。

它是以快板为主,配以幽默、生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演而展开,多以讲述故事、小品形式呈现。

东北二人转不仅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喜剧性,而且能够反映出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东北二人转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一种多元化的表演艺术。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完成,一个主持人和一个相声演员。

他们配合默契,搭档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彩。

主持人主要负责推动故事情节的演进,增强戏曲的叙事性。

相声演员则主要负责表演各种角色,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营造出喜剧效果。

东北二人转的语言风格活泼幽默,充满了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歌词中常常会出现东北地区的方言和民俗,这些特色使得东北二人转更具地域性和可感性。

表演者用夸张的姿态和语言以及灵活的身体动作,给观众带来欢笑。

他们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琐事和矛盾变成笑料,并通过表演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东北二人转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历史典故的忠实演绎,也有对社会现象和家庭琐事的夸张刻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给观众带来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减轻观众的心理压力,缓解压力,营造愉悦的氛围。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一般在大家庭聚会、喜庆场合、村镇集会等场合进行,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欢乐的表达方式。

它不仅充满了欢乐和笑声,而且还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

人们通过观看表演,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度,在忙碌而压力的生活中找到了放松和快乐。

东北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它以幽默、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演为特点,通过叙事和喜剧的方式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通过欢笑和思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激动。

The language style of the Northeast Chinese cross talk is lively and humorous, full of a sense of tim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lyrics often use dialects and folklore from the Northeast region, which makes the Northeast Chinese cross talk more regionally and emotionally appealing. The performers use exaggerated gestures and language, as well as flexible body movements, to bring laughter to the audience. They cleverly turn trivial matters and contradictions in life into laughing stocks, and arouse the resonance of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ir performances.。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七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

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

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

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景地插科打诨,言语之间便引出另一位女演员。

二人转的每场演出一般由三、四对男女演员连场表演,称作“三副架”或“四副架”。

演员大多功底扎实,有的甚至身怀绝技。

但是,毋庸讳言,当今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最大卖点还是所谓的“脏口粉词”。

男女演员围绕性话题相互肆意调侃挖苦,甚至于自轻自贱,间或彼此动手动脚,其语言之腥秽,动作之露骨,令人震惊。

台上火爆演出,台下观众则连声爆笑,前仰后合,舞台上下连成一气,近于白热化。

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东北二人转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怆之情。

例如在长春某剧场,一位男演员简单化装后,扮作老婆婆哭坟,唱得一字一血、声声含泪,天地亦为之动容。

还有一场《擦皮鞋》的段子,男女演员循环往复地唱着“擦皮鞋,擦皮鞋,大家都来擦皮鞋!”从擦鞋工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历数前来擦鞋的各色人等。

使人由“鞋”的意象联想到鞋上的尘土,联想到尘世的路途和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毫无疑问,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早已不是当代老一辈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曾经形容过的所谓“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而已沦为典型的“小丑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地方文化推广特色浅析

东北二人转地方文化推广特色浅析

东北 二人转 的推 广特色之一就 是走 “ 曲线 救 的普及、复兴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
国” 的复兴之路 。二人转演员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 二
势 ,借助 新 型 的大 众娱 乐 形式 ,瞄准 新 时期 观众 的
欣赏兴奋点 , 完成了二人转振兴的 “ 两步走”。
透”策略打破地域 限制。东北二人转之所以火爆全
色?本 文从 文化 推广 的角 度探讨 这些 问题 。

业 ,借助媒体 、名人效应 、产业化运作等手段倾 心
打造出了新时期的二人转品牌 ,为二人转民间艺术
二 人转 与 电影 电视嫁 接借 势拓 宽传 播途径 东北 二人 转 的推广 特 色之 二就 是实 施 “ 影 视渗
二人转演员 “ 曲线救 国”推广并 复兴 东北 二人转
为 “ 二人 转 现象 ” ,这不 能不 说 是个 文 化传 播 的奇 高 的人气 和 观众 缘 ,一 直在 倾 心尽 力 地 为二 人转 推 迹。 “ 二 人 转 ” 的推广 、普及 ,及 其 产 业化 发展 繁 向全 国造 势 。他 在小 品 中融 人很 多 二人 转 元 素 ,为
荣 了地方乃至全 国文化市场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后来观众接受二人转打下基础 ,同时赵本 山全力把
・文化 艺 术

销”给了全 国观众 ,使得二人转艺术和艺人家喻户 传介 质 。
晓 。二人 转 演 员 在成 为 小 品演 员 之 后 ,接 着 又 成 了 四 二 人转 文化 “ 模 因” 凭借 复制 功能 强势繁 衍 影 视 演员 ,二 人 转艺 术 成 就 了很 多 名 副其 实 的三栖 东 北 二 人 转 的推 广 特 色 之 四 就 是 制 作 “ 特 色
保 护 和传 承提供 了宝 贵经 验 。 自己年轻 的二人 转 徒弟 培养 并 推荐 成小 品新 人 ,也

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

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
1 . 1 对 二 人 转 的 理 解
种古老 、 淳朴的地方 艺术。如 山东快书 、 河南 梆子 , 这些 赋有地 方特色 的艺术形态很难在现实 生活 中找到 , 或许 只存在 于老一 辈 的记忆和生活 圈子里 , 它不像二人转那样家喻户晓 , 且不 同年 龄段的人都 能接受和喜欢 。为 了传 承地方 特色艺术 , 保 证这些 地方性的艺术形式都能像二人转这 样可持续 的发展 , 我认 为可 从 以下 几方 面进 行 研 究 。 ( 1 ) 建立健全地方特色艺术保护 机构 。很 多的地方特色艺 术 已面临失传 , 这些艺术形式 没有市场 , 不能 带来效益 , 造成没 有年轻人主动 的去学习、 掌握它 。为了继承发展地方特色艺术 , 文化部门应该通过建立保护机制 , 可向当地学 校、 医 院、 企 事业 单位推荐 , 鼓励人们去学习、 了解 它, 成立业余爱好小组 , 以传播 这 项 艺术 。 ( 2 ) 深入研究该艺术 的成长历程 , 研 究其形成 的背景文 化 , 寻求与当今社会的切入点 , 争取不断融入时代新元 素 , 以获得青 年人们 的喜好 , 把大众喜爱 的元素纳入 , 如二人转吸纳了不少的 现实生 活中的元素 , 使得二人转赋有现代元素气息。 ( 3 ) 地方文化部 门适时组 织演 出, 加大 宣传力度 。这种 宣 传必须深入社会 各个层 面 中, 同时要讲 求其效果 , 在进 行演 出 时, 要提前做好 宣传工作 , 提高 观众对 与大方特 色艺术 的重 视 度 。多举办地方特色艺术表演 , 多 向社会广大群众 展示地方 特 色艺术 的风 采 , 鼓 励其文 化 与丰富 多彩 的群众 文艺生 活蓬勃
发展。
所有艺术形态均源于生 活, 经 过艺术家 的加工提炼 , 最终表 现形式高于生活。东北二人转基 于东 北大秧歌 , 吸收 “ 莲 花落” 等其他艺术特点 , 以民歌小调 为辅 , 通过“ 双 玩意儿( 二人转 ) ” 、 “ 单 出头” 、 “ 拉场戏 ” 等不 同方式进行表演。通俗所讲 的二人转 即东北家庭夫 妻二人在 家中的 自娱 自乐 表演 , 这样两人在 形体 表演 和说 唱方 面都 比较放得开 , 无拘无束 , 这也使得 二人转表演 起来 形式 活泼 , 场 面火爆 热 闹。二人转 有其 独特 的唱 腔 , 惯 有 “ 九腔十八 调、 七十二 嗨嗨 ” 之称 ; 二人转 里 的嘻哈表 演 的主要 特点是 “ 四功一绝 ” , 这里所 说的 四功指 的是 “ 说、 唱、 扮、 舞” 这 四样 , “ 一绝” 指 的是 在表演 过程 中表演者 要精通 手绢 、 扇子 等 助演 器 材 , 灵 活 的使 用 , 表演 , 在表演过 程 中, 这几样都 要齐 全 , 要张 口就来 , 在一场表演 中, 演员表演的内容是非常多且不 能重 复。同时二人转的表演 素材全部源于生活 、 人文历史 、 社会现 象 等, 表演起来通俗易懂 、 节奏快 、 综 合性 强、 信 息量大 , 这些特 点 顺应 了时代发展 , 能够满足当今世人 的需求 。 1 . 2 二 人 转 能 够 顺 应 时代 发 展 的原 因分 析 二人转所所表演的素材全部 源于生活或 取 自人文历 史 、 社 会现象等 , 其表 演起来 亦通俗 易懂 、 节 奏快 、 综 合性强 、 信 息量 大, 这些特点顺应了当今快节奏 的时代要求 , 同时也满足 当今世 人的精神需求 。二人转表演 集多种艺 术形式于一 体 , 汇社 会百 态于一身 , 深得人们喜爱 。二人转的演员善于观察社会 、 善于扑 捉社会现象 , 同时他们都很注重 自身表演才能的全 面发 展 , 可 以 说表 演者 “ 说、 唱、 扮、 舞” 样样精通 , 这里面既 融入 了曲艺 、 歌舞 的成 分 , 也包含了戏 曲的成分 , 表演者还要有 自己的绝活 。二人 转演员在 台上通过熟练运用 自己的演技和绝活 用诙谐 、 幽默的 语 言将所观察 的社会现象演 绎给观众 , 这就使得 二人转 的表演 不呆板 、 有时代特征 的新鲜元素在里面。 2 地 方 特 色 艺术 发 展 的方 向和 思 路 地方 特色艺术深受其当地人 文历史 、 环境 的影 响, 都有 自己 的独特地域特点。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 很多地 方特色艺 术 因无 法 融人社会新元素 , 大多不能被年轻人所接受 , 年轻人不再喜欢 这

家乡的风俗东北二人转作文

家乡的风俗东北二人转作文

家乡的风俗东北二人转作文《家乡的风俗——东北二人转》嘿,朋友!你知道我家乡最有趣的风俗是什么吗?那必须得是东北二人转呀!在我们东北那旮旯,二人转就像冬天里的热炕头,让人心里头暖乎乎的。

每次有二人转表演,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我记得有一次,村里来了个二人转班子。

那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我和小伙伴们兴奋得不行,撒开脚丫子就往表演的地方跑。

表演的场地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大人们站在后面,伸长了脖子;我们小孩子就机灵地钻到前面去。

台上的演员一亮相,那装扮,花花绿绿的,可好看啦!女的穿着鲜艳的裙子,头上还戴着大花;男的则穿着大马褂,手里拿着扇子,别提多精神了!他们一开嗓,那声音,又高又亮,就像百灵鸟在唱歌!“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这一唱,把所有人的魂儿都勾住了。

他们边唱边跳,动作夸张又有趣。

你看那个女演员,腰一扭,手一挥,眼神儿一瞟,哎呀妈呀,简直迷死人啦!这难道不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吗?再看男演员,那步伐,那架势,就跟战场上的将军似的,威风凛凛!他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又来个劈叉,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小伙伴:“这是不是比动画片还好看?”小伙伴忙点头:“那可不!”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还会和观众互动。

有个男演员走下台来,拉着一位大爷就上台了。

大爷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可在演员的带动下,也跟着扭了起来。

台下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我笑得肚子都疼了,心想:“这大爷可真勇敢!”二人转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讲爱情的,有讲生活趣事的,还有讲神话故事的。

每一个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就好像你不是在看表演,而是自己走进了那个故事里。

等到表演结束,大家还都意犹未尽,一边往家走,一边还在讨论着刚才的精彩瞬间。

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下次再有二人转表演,咱们还来!”妈妈笑着说:“行,只要你喜欢!”在我心里,东北二人转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东北地区。

它以生动幽默的表演方式闻名于世,曾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以800字详细介绍东北二人转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东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东北农村民间剧种,由普通人在休闲娱乐时演唱。

后来,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艺术形式,专门由专业演员随行唱词、讲段。

这些演员是学艺自幼,通过学徒制度进行培训。

他们熟悉各类话剧,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技巧和东北方言演唱。

东北二人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广泛传播,成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如今,它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是幽默风趣、大胆豪放,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

它主要通过幽默搞笑的唱词、讲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演员的表演风格要求幽默风趣,形象诙谐,使观众能够在欢乐中得到启示。

东北二人转的演唱与讲段的内容也体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人物为素材,描绘了各种人情世故、家庭琐事、社会现象等。

这样,东北二人转成为东北人民心目中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和引导他们的思考和行为。

东北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和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而闻名于世。

它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文化寄托和情感归属。

东北二人转代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东北人民的精神特质,是东北人民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东北二人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东北二人转的独特魅力。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 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 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方特色艺术形式[论文摘要]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

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

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

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

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

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对东北二人转艺术发展前景的思考

对东北二人转艺术发展前景的思考
风格 。
代 民问艺术家的传承 , 逐渐形成了一种“ 麻雀虽小 , 五脏俱
全” 的特点 , 体现 的是 一种 “自给 自足 ” 的文 化 意 识 , 式 这
是 东北地 区封 闭式 文化 特 征 的 一 种折 射 。它 以一 男一 女
两个“ 分包赶角” “ 出变换” 、进 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故事 。
术表演 形式更 是 丰 富 多 彩 , 二 人 转 ” 是 这 众 多 文 化形 “ 便 式 中的一员 。“ 二人 转 ” 产 生于 我 国 东北 地 区 的一 种 民 是 间艺术 表演形式 , 的音 乐优 美动 听 , 它 形式 亦歌 亦舞 , 主题 明快诙谐 , 民间艺术 百 花 园 中 一支 绚 丽夺 目的奇 葩 , 是 是
21 年第 8 00 期 总第 11 6 期
林 区 教 学
Te c i g o r s r g o a h n f Fo e t Re i n y
No 8 0 0 . 2 1 G n rl . 6 e e a No 1 1
对 东 北 二 人 转 艺 术 发 展 前 景 的 思 考
这 种基本形 式 的确定 , 说是 东北 固有 的地 域环 境 和生 应该 产 、 活方式促 就 的 。它 一直 生 存 于 东北 民 间 , 且 常 常 生 并
二、 二人转 艺术 未 来发展 的优 势所在
在现代社会里 ,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 使人们对 欣赏文艺表演这样的娱乐和休闲活动 , 也有 了快节奏。而 二人转艺术的特性正与人们的这种要求相符合 , 因此使二
法 ” 即说 、 、 、 、 , 中以唱为 主 , , 唱 扮 舞 绝 其 且唱且舞 , 中间加
上 一些 口语 说词 , 演 时拿 手 绢 、 表 扇子 、 竹板 等 道具 , 表演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一种流行于东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通常由两名演员表演。

其特点是幽默诙谐,喜剧风格浓厚,以表现东北人的豪爽和幽默为主要特色。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起初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规的戏曲剧种。

它的表演形式以对唱、对白为主,表演传统则更注重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

东北二人转对于东北人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东北人豪爽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

东北二人转的演员通常分为“二两”和“三两”两个角色,其中“二两”是指男演员,而“三两”则是指女演员。

他们通过对唱、对白的形式表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传达情感,抒发东北人的豪爽和乐观。

在剧情方面,东北二人转通常以生活琐事、人情世故为题材,剧情上常常围绕着家庭琐事、邻里情谊等内容展开,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东北二人转在表演风格上以豪放率真、活泼风趣为主,演员们通常会以粗犷的东北话语言、诙谐的唱腔,将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过程中,他们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快乐,深受东北观众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化,既有琴棋书画、唱戏宣讲、说书布谷、弹拨歌唱等形式,也有江津板、东北板、坐板、头笔等独特的表演表现形式。

这些传统的表演形式都是东北二人转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使得观众在观赏中尽情地感受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魅力。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地方艺术形式,不仅在东北地区享有盛誉,同时也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它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形式,传递了东北人豪爽和乐观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希望东北二人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快乐。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发源于东北地区,起源于清朝时期。

它是一种单口相声,传统表演是由两个演员进行对口说唱。

东北二人转以贴近民间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幽默风格。

下面是关于东北二人转的一篇800字的作文。

东北二人转是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自发源以来一直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表演通常是由两人进行,一人扮演“搭档”,一人扮演“和台”。

他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通过对话、说唱等表演形式,展现出东北人民的豪爽、直爽和幽默等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流行主要得益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

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一个俄罗斯文化和华北文化交汇的地区。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东北人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口音。

东北人善于幽默自嘲,由于物质条件的相对落后,东北人以其坚毅、乐观的精神面貌和特有的幽默风格成为了民间艺术的创作源泉。

东北二人转通常以两人对唱的形式进行,他们之间的对唱是紧密配合的,有时候一个人引导,另一个人承接。

他们以幽默的对话、夸张的动作和夸张的语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忍俊不禁。

东北二人转的内容以生活中一些琐事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通过夸张的方式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

东北二人转的演唱技巧是关键因素之一,他们通过变化多样的语调、力度和节奏,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艺术感。

他们的声音朗朗上口,有时候像是在跟观众直接交流,非常贴近生活。

他们的表演手法多样,有时候会有一些小道具和动作,更加生动活泼。

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娱乐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东北二人转在一些青少年中逐渐失去了市场。

在一些地方,东北二人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盛行度,吸引了大量观众。

东北二人转是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以幽默风趣、夸张夸张的风格,通过对话、说唱等手法,表达出东北人民的豪爽、直爽和幽默等特点。

东北二人转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曲艺的一朵奇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方特色艺术形式
论文摘要]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

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

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

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

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

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

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

东北无霜期短,农事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

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

然而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一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大多都在家庭室内进行聚会和娱乐。

由于室内环境不像室外那么宽敞,所以歌舞,娱乐还是人少为好,而家庭化的基本人口构成是夫妻二人,一男一女,这也就是之所以是“二人转”而不是三人转,四人转的重要原因。

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

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

二人转音乐之所以多取自小调,同样是由于其具有在“家里表演”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人转的基本结构是以叙事体兼代言体为文本构架,人物表达跳进跳出,表演载歌载舞。

它的表演分为单,双,三,群等多种形式。

即有一个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两人表演的称“二人转”三人以上的称拉场戏。

其中二人转是其主要形式,艺术个性最为独特。

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多种成分,这使得二人转的艺术属性模糊不清,难以确定,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人人转具有了不同与一般的艺术表现特征与风格,并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二人转形成了形式活泼,火爆热闹,通俗易懂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它的表现内容简捷而又丰富,在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它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讲究“四功一法”即说,唱,扮,舞,绝。

表演跳进跳出,故事生动有趣,音乐优美动听,风格性强,语言幽默诙谐,口语发音近于普通话,能够为全国各地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这些特征正是二人转艺术能够经久不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的根本原因。

在东北流传这这样一俗语,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就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二、二人转艺术可以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
在现代社会里,无所不在的竞争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对欣赏文艺表演这样的娱乐和休闲活动,也有了快节奏,大综合,大信
息量的客观要求。

而二人转艺术的特性恰恰与人们的这种要求相符合,因此使二人转艺术具有了在现代社会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潜在优势。

1,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只要看过二人转表演的人都知道二人转的演员都很注重全面的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能,他们在表演时不但要唱,而且要说,还要有自己的绝活。

有些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能一直不间断的说上一个小时还可保持头脑清醒,语句流畅,口才绝不亚于专业的“脱口秀”水平。

并且他们善于观察社会,扑捉社会现象,他们往往会把当今社会上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编入自己的表演当中,用很具幽默的语言和表演形式来演绎给观众,这就使得他们的演出即好看,又有不断更新的内容,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轻松愉快。

因此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不断的得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