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合集下载

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20 年来对心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姜乾金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06)1. 应激概念的历史和发展概括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各种应激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概念类型:⑴ 应激属于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这类研究途径将应激作为因变量或是反应。

塞里早期的认识即是这样,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人的结果,特别注意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

同样作为医学领域的一部分,在各版本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中,也比较集中地关注应激的心身反应方面,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

⑵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

历史上,塞里研究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

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⑶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这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介于应激刺激物和应激心理生理反应之间的中间(介)变量,已发现包括许多因素,如个人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

特别是1970-80 年代,认知评价被认为是应激的关键性因素。

Lazarus 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2. 对心理应激理论的探讨自1980年代开始,通过多种样本、多种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的一系列研究,本人对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如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症状和健康、疾病与症状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在心身医学研究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持久和深入的探讨(姜乾金,1987、1990、1993、1998、1999、2000;来桂英,1994)。

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人对应激理论的认识有以下的过程;1 .1980 年代初引入国外认知应激理论主要框架,但加以修订,强调应激是以认知为核心的多因素的作用过程,并在以后主编的教材中列出由生活事件到心身结果的过程示意图(姜乾金主编,1993)。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1.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3.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6.智力测验: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有关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论经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

1.评估者应具备哪些条件?(1)在技术方面,要求对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心理评估理论和操作有较好的掌握,要有与各种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及各种疾病的人交往的经验。

(2)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评估者具备健康的人格,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助人,尊重人,有接纳性和通情。

(3)在心理评估中,评估者要有建立良好的、协调的关系的经验和方法,但同情、接受和尊重被试者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合作的关系,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是什么?(1)单独或辅助作出心理或医学诊断;(2)指导制定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的防治措施,并常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3)为估计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预后提供依据;(4)医学科学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5)其它:如预测个体未来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以及作为司法鉴定的方法。

3.心理评估者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1)严肃对待心理评估工作;(2)保守被试者的利益;(3)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4.晤谈提问的类型有哪些?(1)开放性提问;(2)促进性提问;(3)阐明问题的提问;(4)对质的提问;(5)直接的提问。

5.心理测验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根据临床或科研工作不同目的来选择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2)选择常模样本能代表被试者条件的测验;(3)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测验及有结构的测验;(4)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时,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5)主试者应选用自己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理应激概念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理应激概念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理应激概念心理应激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针对这个问题,今天对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首先我们一起看这个题目!【单选题】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答案】A。

本题考查心理应激概念,总结相关知识点如下。

1.心理应激:(1) 过程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 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2.生活事件:指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害个体健康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又称应激源。

3.认知评价: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

4.应对方式: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5.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6. 应激易感模型: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如对生理指标的客观测量、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等)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或者叫做脆弱的个体)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心理应激反应实用心理学课件

心理应激反应实用心理学课件
医学心理学 退出 主页 总目录 第五章心理应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自测习题 课外阅读 关键词汇 应激评估
• 认知因素量化研究
如何将认知因素加以数量化研究,存在不少具体困 难。
目前一些自我估分的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某些应对 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实际上已部分结合个人认知评价 因素。
在临床心理研究工作中,为了探讨认知因素在事件 引起的应激性病因机制中的作用,可以根据问题性质和 客观条件,选择采用问卷或访谈的方法,将被试对有关 事件的认知特点一一做出等级评估。 。
根据该模型,“应激干预或管理”可以选择从各种 应激因素入手,如控制和回避生活事件、调整认知、改 变应对策略、提供社会支持、降低应激反应等,可以应 用于医学的病因学、治疗学和预防医学各方面。
医学心理学 退出 主页 总目录 第五章心理应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自测习题 课外阅读 关键词汇 应激评估
医学心理学 退出 主页 总目录 第五章心理应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自测习题 课外阅读 关键词汇 应激评估
• 认知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
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 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 之一。
认知评价本身也受其他各种应激有关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近年的许多实际病因学研究工作中,虽然仍将 认知因素作为应激的关键性中间变量来对待,但毕竟还 要考虑其他有关应激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 退出 主页 总目录 第五章心理应激:读 关键词汇 应激评估
• 应对方式与应激
有关应对在心理病因学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心理 应激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领域,例如癌症病人、心肌梗 塞病人的应对特点、机制及处置方法。
有关应对与应激因素间的关系,各种研究证明,应 对与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应对受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 激反应等各种应激有关因素的影响。还与性别、年龄、 文化、职业、身体素质等有关。

心理应激系统模式指导下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姜干金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系统模式指导下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姜干金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系统模式指导下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浙江大学医学院冯锐顾成宇“应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关于应激的研究已有不短的历史。

近年来姜乾金通过对心理应激多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应激多因素系统”的认识,即应激是由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其他许多有关因素,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心身反应及其它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所构成的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与控制的系统。

该定义要强调的是:应激是以中介因素为核心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应激变量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内涵上的重叠和交叉,它们在心理应激作用过程中的具体位置难以确定;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关系,各应激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始终起关键性的作用。

心理应激作为一种理论,在医学心理学中的本身意义是有限度的。

但应激理论同时为心理病因学研究提供一种框架思路,也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心理干预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理解为: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加工的结果。

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

认知行为疗法以矫正功能不良性认知或功能失调性图式为主要目的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理论假设是:人的认知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改善情绪及行为障碍。

从认知行为疗法角度看,单纯认知行为疗法对部分来访者的问题并无明显作用。

分析这些来访者的特点,多伴随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不良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障碍、婚姻的不和谐及人格障碍等特征。

结合心理应激系统理论与认知疗法各自的优势及其显存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心理应激系列理论模式指导下的认知行为疗法必然在心理咨询中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心理应激系统理论可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心理干预模式,即所谓的应激干预策略,对来访者的心理病因学分析及更好地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提高疗效提供指导。

临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各种情绪的、行为的或心身的症状主诉或表现,这是压力系统中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表现层次即压力反应,最容易被本人所感受和首先所报告。

心理应激理论

心理应激理论

4. 本人设想的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的理论构式
三、将心理应激作为“系统”加以认识 四、心理应激“系统”论在病因学、心理干预等方面均有指导意义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应激反应
因此,我们提出: 心理应激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的 “系统”
应激原 应激中间(介)变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生 活 事 件 认知评价 个性特征 其它因素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系统(多因素相互作用)平面示意图
四、心理应激“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
对宏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1. 涉及“应激”的有关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 2. 各种应激有关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关系 3. 用应激系统论解释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并应用于预 防、临床、康复等医学领域
该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
重视多因素作用的因果关系
关注“心”对“身”的作用过程
应激源
中介因素
应激反应
生 活 事 件
有关因素参与的 过程
应 激 反 应
该类理论的结构模式有:
1. 在认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2. 在认知和应对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应激作用过程说 3. 国内有关作者提出的心理应激理论结构 4. 本人设想的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的理论构式
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的认识,包含警戒、抵 抗和衰竭三个阶段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精神医学的延缓应激反应(delayed stress response)或创伤后应激障 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在应激事件后一段时 间才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反应。

6.应激

6.应激

临近考试的 你面临 周末出去玩 的选择 和看书
选择总是伴随着内在的心理冲突,给个人带 来压力感受。
面临改变
普通同学 学生会或团委的考察对象
1.压力是环境要求你作出选择或改变
时的个人感受
面临选择
面临改变
2.压力是对未知事件悲观解释的结果
老师说:晚上我要 打个电话给你父母, 谈谈你最近表现。
事件的不确定状态 安
表现出色得到老师 赞许增加责任
忐忑不
表现不好要 挨批?
3.压力是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心理
衰竭
临考前你已经连续不断地学习了8个小时, 真想立刻回去休息。但是,面前还有不少书
没有读,你不能走,也不敢走
于是,你感到心烦、不满、压力重重……
心理衰竭
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体力和心理付出,消 耗着你的热情、耐心和学习动力,最严重的情 况下就会出现心理衰竭。
直至精疲力竭还不愿罢手?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主动寻求刺激?
惊险游乐项目
恐怖片
婚姻关系
户外探险运动
研究人员认为:
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网状结构 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自 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 外界刺激。
5、适当的压力促进人类发展
不同,放松时,请你注意肌肉慢~慢松开的 感觉-Jacobson(1970) 渐进松弛法
3、自我暗示放松训练
利用某些身体感受的想象为焦点来引导放松, 选择对自己有效的

练习结束:“当我睁开眼睛,我将感到很有 精神且心智灵敏”,伸展身体并张开眼睛
4、想象放松法
5、生理反馈放松训练
※气功、静坐、瑜伽、冥想、禅坐、运动…etc.

心理应激详解

心理应激详解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的 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可增强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提 供应对经验。 3、适度的应激使人体处在维持一定张力的准备状 态,有利于机体在遇到突发性刺激时全面动员。
二、应激的意义
(二)消极意义
1、强烈而突然的应激造成有机体唤醒不足,使 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迅速出现障碍或崩溃。 2、持久的慢性应激使人长期紧张,个体的心理 和生理抵抗力均会耗竭,导致疾病。 3、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破坏适应力, 造成原来的社会心理活动和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甚至遇到新的轻微的应激时出现退缩反应和过度 反应,或对强烈的刺激出现“无反应”。
泛应用于许多学科领域,如生理学、社会学等。
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 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 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 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输入、中介、反应、 应对) 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刺激与反应
一台电热器向被试体表持续吹拂一股热风,局部立 即有微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出汗的反应。
①在寒冬作试验:符合机体需要,可引起愉快情绪的心理反应; ②在酷暑作试验:不符合机体需要,可引起厌恶的情绪反应; ③实验时告诉被试热风中有强烈杀伤作用的X射线,可引起强烈
的惊恐情绪反应。
应激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例:武松打虎
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
上述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出现
多数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 只有少数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心理应激与健康

心理应激与健康

心理应激与健康作者:张东子段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395;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23—021 应激的概念:应激作为医学心理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关于应激和应激理论的认识,是由早期的分别重视应激反应或者应激刺激,到以后重视应激作用的“过程”,而近年的发展趋势则越来越关注应激多因素作用的“系统”。

1.1 应激概念的提出:关于应激的概念,首推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提出的应激学说。

1936年,塞里提出著名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标志着现代应激研究的开始。

塞里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发现给小鼠注射各种器官提取物(有害刺激)后,小鼠都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包括肾上腺皮质肿大、胸腺、脾及淋巴结缩小,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现象。

塞里认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他将其称作“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将机体在不同刺激作用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STRESS)。

而且塞里首先提出,GAS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1.2 应激概念的发展:塞里的应激理论主要是从医学或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所关注的是应激的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应激中的意义。

20世纪60—80年代,以拉扎勒斯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认知评价以及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重要中介作用。

拉扎勒斯曾指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此后又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所谓的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1.3 应激多因素模型与我国医学心理学关注的应激:如上所述,应激是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我国医学心理学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正式诞生不久,由于其中几位关注应激的人物来自生理学界或曾经是医学工作者,如徐斌、陈演江、梁宝勇、姜乾金等,他们在学习吸取心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应激概念理解方面很快取得基本一致,这就是接受应激是由应激刺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其他许多有关因素所构成的多变量概念。

心理应激PPTPPT课件

心理应激PPTPPT课件
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 ● 分别从“应激源”(刺激物)、“中间(介)变量”和“应激
反应”这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而中间变量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 应对、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
第6页/共38页
认知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 • 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
第23页/共38页
应激反应的量化 • 目前在心理卫生工作中常采用能整体反映心身健康水平的问卷测试方法,其中
SCL-90使用最多 • 另外,由于应激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三者存在联系,故在国内外的一些量
化研究中,经常将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也作为应激的“反应”变量进行研究。
第24页/共38页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第17页/共38页
国内张明园(1987)编制了同类生活事件量表。另按生活事件对被试按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作出评分, 并以事件的正、负性质分别计分和统计。这些量表所获的生活事件分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有明显的提高。 国内杨德森(1988)也等编制了同类生活事件量表。
第18页/共38页
应对方式
定义 • 又称应付。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
定和习惯化了的应对风格或特质应对。
第20页/共38页
应对研究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 • 各种研究证明,应对与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 应对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激反应等各种应激有关因素相关,还与性别、年龄、
文化、职业、身体素质等有关。
第21页/共38页
第26页/共38页
• 1.焦虑(anxiety)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应激反应。是对潜在的、可能的 威胁感到恐惧。焦虑状态下,伴随明显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 快、呼吸加深加快,出汗,面色苍白,口发干,大小便频率增加等。焦虑 的这些心理生理反应容易和躯体疾病相混淆。适度的焦虑可是一种自我保 护的良性反应。过度焦虑则成为应激。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心理应激【圣才出品】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心理应激【圣才出品】

第5章心理应激5.1核心讲义一、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1.医学所关注的应激塞里发现许多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个体,都会出现一般适应综合症(GAS)。

塞里认为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Lazarus R等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Lazarus指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此后Folkman S和Lazarus等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3.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医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4.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应激所涉及的各种有关变量之间都存在着交互的关系。

应激不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心理应激研究与临床医学1.心理应激包括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反应及其他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2.心理应激在医学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指导意义:(1)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健康问题。

它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2)在病因学方面,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和生物各应激因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3)在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入手,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预防方面,如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概念1.生活事件与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1.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末年的中医学典籍《皇帝内经》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关系状态来表达人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形神合一的观点、以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的病因说,主张对身体疾病采取()的治疗观点。

A.身心兼顾B.以毒攻毒C.神灵保佑D.顺应天命2.很多文明都设立了卫生体制、建造了基础设施,并使用草药和植物等自然资源以保护和提高民众的健康。

其中()对改变健康状况的环境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A.保健政策B.卫生体制C.文化传播D.社会共识3.健康定义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保健养生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健康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4.()认为健康分为最佳健康、健康、疾病和死亡四个相互联系的水平,每一健康水平包含五类健康,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社会健康和心灵健康。

A.罗宾B.科恩C.乔治布朗D.格林伯格5.一个良好社会适应的人应该具有多种特征,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构建积极环境B.积极情绪体验C.塑造积极人格D.创造竞争和谐6.以下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认识错误的是()。

A.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B.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C.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D.自我效能感迫使我们投入无休止的竞争中7.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错误的是()。

A.归因训练B.外部强化C.竞争逼迫D.自我强化8.Festinger提出的()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状态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A.态度-行为B.协调平衡C.平衡控制D.认知失调9.Brehm(1965)的实验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来减少决策后失调。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3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3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3试题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题目1:下列不属于压力的心理学理论的是()。

A. 病态反应理论B. 一般适应综合症C. 交互模型D. 战斗或逃跑理论题目2: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威胁解除或减弱后开始获得控制权,负责使身体返回到正常或基准线状态,也就是(),即身体在经历环境和生理变化期间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A. 基准稳态B. 应变稳态C. 平衡静态D. 反射静态题目3:外周神经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分别是()。

A. 躯干神经系统与激素神经系统B. 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C.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D.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题目4:一般适应综合征模型包含三个阶段,其中不包含()。

A. 衰竭期B. 警戒期C. 发现期D. 抵抗期题目5: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或综合体系,其中不包含()。

A. 认知评价B. 心理支持C. 应激源D. 个性特点题目6:应激的本质就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的适应。

A. 应急B. 认知C. 反射D. 需求题目7:下列不属于认知应对方式的是()。

A. 摆脱策略B. 情绪焦点性策略C. 回报焦点性策略D. 卷入策略题目8:()是指从问题中退缩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使用摆脱策略处理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的问题,会放弃治疗尝试,或寻求其他人的帮助,结果可能因为从问题退缩却无法回避其压力,就变得抑郁或滥用酒精和毒品。

A. 摆脱策略B. 回报焦点性策略C. 情绪焦点性策略D. 卷入策略题目9:参与社会网络具有许多好处,其中不包含()。

A. 给人提供了参与感B. 给人提供了未来的可预测感C. 给人提供了自我价值感D. 给人提供了稳定感题目10:行为主义应对机制的方法不包括()。

A. 幽默疗法B. 社交参与疗法C. 芳香疗法D. 音乐放松疗法题目11: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健康有以下三个标准:足够的自我安全感,生活理想符合实际,保持人际关系良好。

应激压力及应对方式PPT课件

应激压力及应对方式PPT课件

自我效能
•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 能力判断和信念;这种判断和认识,可以极为显著地 影响人在面临一定工作任务时的自信感、胜任感等方 面的感受。
• 我们如何感受,如何判断,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如 何行动;在个体潜能发挥和对应激的应对中,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
• 心理应激:
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亲密人际关系破坏;
• 社会应激:
社会变迁;人际关系; 工作压力大;
• 文化应激:
语言不通; 风俗文化不适应;
应激源的分类
• 急性应激:
亲人亡故;车祸;等 突然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和别人严重冲;etc.
• 亚急性应激:
调动工作;准备演讲;考试;面试;etc. 人际关系阶段性紧张;etc.
• 慢性应激状态:
两地分居;婚姻关系恶劣;etc. 亲子关系破坏;整体人际关系不和谐; 长期自我高期待同时又无法实现愿望;
• 应激后综合症(PTSD)
战争、天灾人祸、飞机失事等重大灾难;etc.
我们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认知评价
• 初级评价:
事情的结果与利害; 事件的意义;
• 二级评价:
应激、压力及应对
宋旭红
应激
• 当环境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我们没 有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和满足时,那种环境 提出的要求就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应激;
• 当我们自身内部对自我提出的要求,我们 自己无法满足时,那种自我内部的要求 , 就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应激;
为什么会出现应激?
心理应激过程模型
应激源
• 抵抗耐受期;
以肾上腺皮质酮反应为主, 蛋白质/脂肪合成代谢增加; 糖原合成增加; 炎性反应下降;

心理压力理论

心理压力理论
例如: 认知因素可以是影响应激源到应激反应的重要中介因素,但生活事件
和应激反应也同样明显影响一个人在应激过程中的认知活动。
认知评价
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
又例如: 关于应对活动。如果我们置应对是在应激反应之后还是在应激反应之 前的分歧不提(见前述),而是将应对看成是应激源到应激反应的重要中 介因素(这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么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应 激反应等因素也同样地明显影响一个人在应激过程中的应对活动。
生活事件
应对活动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应激反应
因此,我们提出: 心理应激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的 “系统”(模型之一)
应激原
生 活 事 件
应激中间(介)变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认知评价 个性特征 其它因素
应激反应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心理应激系统(多因素相互作用)平面示意图
因此,我们提出: 心理应激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的 “系统”(模型之二)
应激源控制


认知改变


应对指导
:


社会支持

指 导
个性矫正


缓和心身反应

生物自然


理 健



四、心理压力系统理论与心理干预策略(模型之二)
(一)心理教育 心理指导
(二)心理治疗
(三)对症处理
)
(
心身反应 社 会 支
躯持
体 反 应
生活事件
心 理

认应
)
人格 知


应对方式
(行为反应)
(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第三章——第五章)(1)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第三章——第五章)(1)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包括第三章心理应激、第四章心理评估、第五章心理干预)一、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生活变化单位;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 认知评价;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 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标准化测验: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对个体实施的方法,具备主要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水平。

.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 评定量表;对自己主观感受力和他人行为的客观观察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

.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以护理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暗示疗法;它是在护士通过对患者的积极调动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方法。

.行为治疗;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对行为问题的分析、检查,确定操作化目标和制定干预的措施,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二、单选题.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心理反应社会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焦虑抑郁愤怒恐惧.和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忍耐,最宜称其为()积极应对问题关注应对特质应对应对策略.按韦氏智力量表,智商在以下属于:()平常智力低于平常智力边缘智力低下智力.常用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是:()洛夏测验韦氏智力量表项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人格测定量表.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取得的一致程度反映了该测验的:()信度精度效度样本.专门用于反映焦虑症状的量表是:().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三讲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三讲心理应激
大学毕业后,塞里致力于提取新的性激素的工作。他从 雌性大白鼠的性器官中提取一种物质,然后把它注入 另一只大白鼠体内,他希望能有创新性发现。在检验 大白鼠时,他发现动物体内有三种明显变化,即肾上 腺肿大、淋巴结萎缩及胃溃疡。开始他以为是提取物 所致,可是当他继续做实验时,所得结果使他大为惊 讶,因为他发现将其它任何东西注入大白鼠体内,都 会产生同样结果。以后,塞里通过后续实验发现:大 白鼠对任何有害刺激几乎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应, 不管是高温还是X射线,生理变化是一样的。根据实 验,塞里提出了著名的应激理论。
同样的刺激对有些人而言会产生积极应激,对另一些人 而言却会产生消极应激,这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不 同有关。
积极应激若是强度太强或持续时间过久,也会对工作或 学习效率产生消极作用,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五、心理应激与健康
“没有应激就没有生活” ——塞里
1.心理应激的医学意义: 如果将心身健康的变异情况(如情绪反应、心身症状)
(2)应激可能与疾病的发生间接相关。
现代人类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 度饮食、运动不足、肥胖及社会适应不良等都或多或 少与应激有关,而现代社会人类的疾病和死亡与上述 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应激可能加重已有的疾病。
2.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模型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elye)最早用“应激”这一 术语来代表严重威胁机体内稳态的任何刺激所产生的影 响,将引起应激的刺激称作应激源。
汉斯·塞里:医学界的爱因斯坦
塞 里 1907 年 生 于 奥 地 利 维 也 纳 , 后 移 民 加 拿 大 。 1926年,他在加拿大一所医科大学读书。二年级学生 时,他在临床见习中发现所有的病人在早期都有一样 的症状:衰弱无力、萎靡不振、食欲减退、肝脾肿大, 扁桃体发炎,皮肤出现丘疹等。为什么不同的病在早期 阶段会出现相同的症状呢?塞里对此心存疑问。

心理应激_??????

心理应激_??????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五讲心理应激一、总论(一)塞里的应激学说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

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20年来对心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姜乾金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06)1.应激概念的历史和发展概括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应激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概念类型:⑴应激属于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这类研究途径将应激作为因变量或是反应。

塞里早期的认识即是这样,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人的结果,特别注意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

同样作为医学领域的一部分,在各版本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中,也比较集中地关注应激的心身反应方面,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

⑵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

历史上,塞里研究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

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⑶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这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介于应激刺激物和应激心理生理反应之间的中间(介)变量,已发现包括许多因素,如个人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

特别是1970-80年代,认知评价被认为是应激的关键性因素。

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2.对心理应激理论的探讨自1980年代开始,通过多种样本、多种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的一系列研究,本人对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如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症状和健康、疾病与症状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在心身医学研究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持久和深入的探讨(姜乾金,1987、1990、1993、1998、1999、2000;来桂英,1994)。

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人对应激理论的认识有以下的过程; 1.1980年代初引入国外认知应激理论主要框架,但加以修订,强调应激是以认知为核心的多因素的作用过程,并在以后主编的教材中列出由生活事件到心身结果的过程示意图(姜乾金主编,1993)。

这一观点便于理解心理病因学中多因素作用的前因后果关系,有利于教学和临床研究思路的理顺,如最早进行的癌症病因学研究(姜乾金,1987)。

2.随着应激和应对有关研究的深入,本人渐渐关注并突出了对应对在应激作用过程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出应对活动发生在应激作用的全过程,强调应对是应激作用过程的主要中介因素的理念(姜乾金,1993)。

在以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应对因素的意义(文献略)。

3.随着应对研究的深入,本人进一步探讨了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姜乾金,1993、1999;卢抗生,2000)。

所谓特质应对,是指受个体个性制约的、习惯性的应对活动,因此它可能有相对较高的跨情景一致性,其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相对稳定一些。

特质应对不同于针对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应对,后者已被证明只适用于研究特定的生活事件。

我们引进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姜乾金,2000)所反映的就是针对疾病的应对活动,因而不属于特质应对。

几年来本人以及其他人的一些工作,大致支持特质应对方式的存在。

这将为心身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4.近几年来本人对应激有关因素所进行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证明,应激作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其实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同时各因素之间也存在内涵上的重叠和交叉。

以往试图以一条通路、一个方向或一种因果的思路来反映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的理论构思,显然是太机械了。

为此,在后来的各项研究中,我们基本上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文献略略),在新的教材中也修改了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的示意图(吴均林等主编,2001;姜乾金主编,2004)。

总结起来,本人对应激理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现在反映在本人主编的《医学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中的应激理论模式,代表了本人最新的认识。

目前这种应激系统理论在医学心理学中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整体理论框架:指导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多种应激刺激和中间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病因学意义: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心理、生物各应激因素或中间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任何消除或降低多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所谓的支持疗法和应激干预;预防方面:任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如所谓的应激无害化或应对指导训练,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3.对心理应激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利用心理应激和应对理论思路,本人对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在内、外、妇、儿、癌症各科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学、治疗与干预、预防与康复中的作用意义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

这有助于促进心理应激理论与方法学的提高,也有助于心身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深入。

1.癌症在国内较早探讨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和情绪反应、应对方式、个性等应激有关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综合作用(姜乾金,1987),在该研究报告已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继而,尝试了利用认知干预、放松机制和集体社会促进效应等综合应激干预方法对癌症病人情绪压力的积极作用(姜乾金,1993)。

此后,则集中探讨病人的应对方式在癌症临床中的意义(黄丽,1996;朱丽华,2000;姜乾金,2000)。

值得指出,在癌症的各有关心身医学研究主题上,本人的研究工作不但时间上在国内较早,而且在研究方法、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方面,往往走在同类研究的前面。

癌症有关的医学心理学知识也被最早引入教材。

2.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应激是重要的临床心身医学问题,本人较早予以注意。

首先,通过文献向国内介绍外科手术病人的辅助行为治疗问题(姜乾金,1985)。

紧接着在国内率先尝试对外科应激行为干预的系统研究(姜乾金,1988)。

此后,利用应激多因素作用理论,对外科手术应激的机制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叶圣雅,1999;沈晓红2001)。

外科心身医学方面较系统的研究,同样为应激理论研究提供证据,有关基础知识也被率先纳入教材。

3.内科心血管病利用心理应激的理论思路,结合内科领域若干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展开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讨论。

其中包括在国内最早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降压实验研究(姜乾金,1986);探讨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病病人的关系(姜乾金,1986,1988,1990,1998);探讨应激和应对机制在冠心病人中的意义(王守谦,1992,1997)。

此外在其他内科疾病如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慢性病病人方面也有一些探讨。

这些探讨也大多与本人的心理应激研究相联系。

4.其它利用应激多因素作用理论,对儿童流行性癔病和儿童行为问题(姜乾金,1990;祝一虹,1998)、对妇科继发不孕妇女和计划生育后遗症(应佩云,2000;萧山,2001)以及对老年人(闻吾森,1999;卢抗生,2000)和运动员(陈永珍,1998)等群体的病因学和症状学作了分析和研讨。

各项结果同样支持应激的多因素作用理论。

总结本人多年来各方面的研究论著80篇,其中许多研究构思、方法和观点源于心理应激系统理论及其方法。

许多心身医学方面的研究早于国内同类工作(主持的浙江省第一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关于心理应激的探索),有关成果被广泛引用;有的还影响到此后的教材内容,例如心理应激与应对、外科心身问题等。

在此基础上本人申报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理应激最新理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在开办几年以后仍很受欢迎。

由于长期心身医学方面的科研工作,1998年被差额选举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三位副主任委员之一。

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1.姜乾金、郭安娜(1988):集体心理咨询与松弛训练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康复的作用,心理科学通讯,第2期,34页2.姜乾金(1988):冠心病康复期若干性心理问题,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5期,232页3.姜乾金主编(1988):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4.姜乾金(1988):心理疗养,见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5.姜乾金(1989):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行为问题,中国康复,第1期,27页6.姜乾金、黄丽、戴阳(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7页7.戴阳、姜乾金、黄丽(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流行经过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4页8.姜乾金(1990):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近况,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第4期,23页9.姜乾金(1990):A型行为的综合矫正,应用心理学,第4期,157页10.姜乾金(1991):医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有关问题。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第4期,23页11.王守谦、姜乾金(1992):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第6期,287页12.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1993):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45页13.姜乾金、卢抗生、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应用(一),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2期,74页14.姜乾金、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的应用(二),应用心理学,第3期,37页15.姜乾金主编(1993):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6.来桂英、姜乾金等(1994):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与心身健康的关系,中华护理杂志,第1期,3页17.姜乾金、黄丽、王守谦等(1996):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80页18.姜乾金、祝一虹、王守谦等(1996):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多项心身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4期,200页19.黄丽、姜乾金、任蔚红(1996):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60页20.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综合评估初探,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182页21.陈永珍、姜乾金、梁鼎新(1998):心理健康诸因素与游泳运动员临场成绩的发挥,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2期,31页22.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医学,第29期,457页23.祝一虹、姜乾金、章爱华(1998):经济发达地区村镇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多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268页24.沈贵林、华德林、姜乾金(1998):应激和应对方式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288页25.姜乾金主编(1998):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6.陈永珍、祝一虹、姜乾金(1999):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3期,52页27.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应激有关因素与外科手术康复,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1期,12页28.闻吾森、姜乾金、祝一虹(1999):退休老人心身健康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48页29.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的关系(一)临床调查与理论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99页30.姜乾金(1999):“应对”研究近况,中国临床医生,第27卷,第11期,16页31.姜乾金、祝一虹(1999):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67页32.姜乾金(200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20页33.姜乾金、沈晓红(2000):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24页34.姜乾金(200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31页35.沈晓红、姜乾金(2000):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文版701例测查结果报告,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9卷,第1期,18页36.姜乾金(2000):心理社会应激综合评估及其理论意义探讨,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2卷,第2期,65页37.姜乾金、廖贻农、朱丽华(2000):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癌症病人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国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第1卷,第2期,65页38.卢抗生、姜乾金、祝一虹(2000):中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4卷,第2期,93页39.应佩云、姜乾金(2000):继发不孕妇女的心身健康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4卷,第4期,239页40.朱丽华、姜乾金、祝一虹等(2000):癌症病人应对特点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9卷,第6期,438页41.祝一虹、姜乾金(2001):老年抑郁程度及其与应对方式关系的探讨,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3卷,第1期,14页42.沈晓红、姜乾金、叶圣雅(2001):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二)气功的干预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10卷,第2期,98页43.童蓉,姜乾金、沈颖杰(2001):心理应激有关因素与女性绝育术后心身症状的相关性,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10卷,第3期,180页44.童蓉,姜乾金、沈颖杰(2001):绝育后神经症患者心理应激对比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5卷,第4期,241页45.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主编(2001):医学心理学教程(p76-7),高等教育出版社46.姜乾金主编(2002):医学心理学(统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7.姜乾金:医学应对问卷(p34)、特质应对方式问卷(p36)、老年应对问卷(p37)、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4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