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论述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忠诚B. 礼仪C. 仁爱D. 智慧答案:C2.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C3.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哲学家的学说中?A. 墨子B. 荀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C4. 下列哪部著作是孟子的代表作?A. 《论语》B. 《大学》C. 《孟子》D. 《中庸》5. “性善论”是哪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王阳明答案:B6. “无为而治”是哪位哲学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庄子答案:B7. “知行合一”是哪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A. 孔子B. 孟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C8. 下列哪部著作是庄子的代表作?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答案:B9. “格物致知”是哪位哲学家的主张?B. 孟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D10. “中庸之道”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E. 《中庸》答案:AB3. 下列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性善论D. 格物致知E. 天人合一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说。
答案:孔子的“仁”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2. 阐述老子的“道”概念。
答案: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原理,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3. 解释孟子的“性善论”。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2010年武汉大学84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武汉大学84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一、文献题(12×4=48分)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俭然则管仲知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礼智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3.一阴一阳之谓道续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4.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二、简试题(8×8=64分)
1.道法自然
2.得意忘象
3.六家七宗
4.一心开二门
5.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6.《明夷待访录》
7.《新唯识论》
8.质测即藏通几
三、论述题(19×2=38分)1.二程“天理”思想评述2.象山“本心”思想评述。
湖南大学843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 湖南大学 8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9 年湖南大学 827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5 年湖南大学 440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6/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7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7 年湖南大学 403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13年武汉大学84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3年武汉大学84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15*2
二、断句标点2*5
第一个是出自荀子比较简单具体的忘了好像是讲性伪之分的
2.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何以论之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然黒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试释詹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黒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道也
三、名词解释6选5*10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四书
内籀
天地之性
克己复礼
《仁学》
四、论述题2*30
1、庄子的道论
2、戴震的分理思想
1 / 1。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三纲八目(《大学》)[山东大学2018年研]答:三纲八目是《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简称。
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
2.三才之道[浙江大学2018年研]答:三才,又作“三材”,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①指天、地、人,兼指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东汉王符《潜夫论》称:“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
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②指人的形、气、神。
北宋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3.五德终始[浙江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
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
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两者交争,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
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丹鼎派[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它并非是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而言的,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2016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填空题1.《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内篇______ 。
【答案】《齐物论》2.《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______之心。
”【答案】恻隐3.先秦公孙龙和______是最具代表性的名家。
【答案】惠施4.孟子认为他的时代,墨子和______学说影响最大。
【答案】孔子5.“虚壹而静”出自荀子中______。
【答案】《解蔽》6.杨雄的著作有《法言》和______。
【答案】《太玄》7.王充作______批判谶纬说。
【答案】《论衡》8.魏晋玄学家______对庄子的注解,影响了郭象的庄子注。
【答案】向秀9.《物不迁论》作者是______。
【答案】僧肇10.“一念三千”是佛教______宗思想。
【答案】天台11.《华严金狮子章》是______著作。
【答案】法藏12.程颢哲学文献《定性书》和______,后者影响深远却未被《近思录》收录。
【答案】《识仁篇》13.程颐在与其弟子杨时讨论张载《西铭》的书信中提出了著名的命题______。
【答案】民胞物与14.《太极图说》篇首______被朱熹解释成“无形而有理”。
【答案】“无极而太极”15.张载______与“德性所知”的区分影响了宋明理学。
【答案】“太虚即气”16.《明儒学案》中《师说》概括明代思想家______的思想学宗旨为“自然而要归于自得”。
【答案】陈献章17.方以智区分了“质测”与______,并讨论了二者关系。
【答案】“通几”18.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和______震动思想界。
【答案】《孔子改制考》19.20.有关知行观,孙中山提出______说。
【答案】知难行易二、名词解释(9选8)1.忠恕(孔子)答:“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
孔子讲内在的“直”德,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
“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不容已的发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2012年深圳大学70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2年深圳大学70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无效)
考试科目代码:704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解说下面话语: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解说下面话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解说下面话语: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4、解说下面话语: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吾矛之利,于物不能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5、《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是怎样的意思?
6、简要说明孙中山哲学的历史影响
二、论述题(选择其中三道回答,每题30分,共90分,多作不加分)
1、道教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2、朱熹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贡献
3、刘宗周以“独”为本的本理论和慎独的功夫论是怎样表达的?
4、评价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形而上者谓之道答: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
《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
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
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2.《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思想系统方面看,《春秋繁露》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了阴阳与五行的学说,创立了“天创万物”和“天人感应”的学说,编造了君权神授与王道三纲理论。
3.六经皆我注脚答: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
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
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
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4.以太阿屯说答: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智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要出自哪位哲学家?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善论”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4. “天人合一”思想在以下哪位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体现?A. 王阳明B. 朱熹C. 程颐D. 程颢5. “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思想家提出的?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6. “格物致知”是哪位宋代哲学家的主张?A. 朱熹B. 程颐C. 程颢D. 王阳明答案:A7. “心外无物”是哪位明代哲学家的观点?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8. “兼爱”是哪位先秦哲学家的主张?A. 墨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9. “民贵君轻”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10. “天命之谓性”出自哪位儒家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礼让、忠诚和信义等美德。
2. 阐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而“德”是个体遵循“道”的行为准则。
“道”无形无象,而“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 描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人内在的良知良能是向善的。
4. 说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主张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 (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中国哲学考研真题试卷
中国哲学考研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哪部经典?A. 《道德经》B. 《论语》C. 《易经》D. 《庄子》3. “仁者爱人”这一思想是由哪位儒家学者提出的?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韩非子...(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的______思想。
2. 道家哲学中,______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形无象,无名无状。
3. “天人合一”思想在______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儒家2. 道家3. 墨家4. 法家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上的实践意义。
3.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是如何体现其平等主义的?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2.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人性论上的异同。
六、材料分析题(共30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材料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1. 材料一中提到的“性”、“道”、“教”分别指的是什么?2. 材料二中的“道”与材料一中“道”的含义有何异同?3. 结合两段材料,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试卷结束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模拟试题,实际的考研真题试卷会根据当年的考试大纲和命题要求有所不同。
考生在备考时应以官方发布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为参考,进行系统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题1.试论先秦儒家人性论。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研]答: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而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先秦儒家人性论有三种主要的说法,分别是孔子的“性近习远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认为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提出性善论。
荀子则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持性恶论。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争议,实则一脉相承。
(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即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积习而形成了差异。
这句话指明了人性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人性问题的研究指出了根本方向。
从孔子其他不多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①孔子认为人性相近,本无先天差异,亦无天生善人恶人,之所以有仁与不仁、善与不善的差异,皆是所“习”不同。
②评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仁”和“礼”,合乎“仁”、中于“礼”者即为善,反之则为恶。
③在人性可变的前提下,提倡通过“仁”和“礼”来塑造人性。
(2)孟子的性善论①人禽之辨孟子认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孟子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他认为,如将自然欲望作为人之本性,则无法讲清人之与动物或他物的区别,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即,若照着人天生的特殊资质、情状去做,自可以为善,这就是我所谓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实上为不善,不能归罪于所禀赋的质性上。
②四端之心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
这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充出去,就可以为善。
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担当、当下直接的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的目的。
例如你要冲过去救一个即将落入水井的孩子,当下的刹那之间,并不是要结交孩子的父母或在乡党朋友面前显示自己,谋取虚荣。
不是的,你内心有一个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绝对命令,使你不假思索地去做。
③修养方法a.求放心。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
如果不加以保养,就会失掉。
人们丢失了家中养的鸡犬,知道去寻找,然而丢失了良心,却不知道去找回来。
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的要求。
b.由仁义行。
人与非人的差别本来就小,君子保存了,庶民丢掉了。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舜是由内心保存的义去行事,而不是在外力之下勉强地去行仁义。
“由仁义行”,是内在的道德命令,是人的道德自由。
c.扩充本心,即把人的道德心性实现出来。
君子的这种本性,不因他的理想大行于天下而增加,也不因他穷困隐居而减损,因为本分已经固定了。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之心可以反映到他纯和温润的神色上,还表现在他身体的各方面,乃至于手足四肢的动作上。
(3)荀子的性恶论①性伪之分荀子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则是“伪”。
“伪”是“人为”的意思。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本始材朴”是人的自然本性,“文理隆盛”是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创造,包括礼义道德。
前者需要后者的加工,才能完善美好;后者没有前者作基础,也无法加工。
荀子认为道德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人的思虑的积累、官能的反复运用然后形成的行为规范。
②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情感、生理本能是“性”。
理性思维和先验直观必须统御、支配情欲、情感。
不然的话,人们纵任性情流露,利欲熏心,声色犬马,争夺杀伐,相互欺害,无忠信,无辞让,无礼义文理,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淫乱、仇杀、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因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意图是要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
因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
他肯定人有智能,可以向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成就自己。
(4)评价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深入阐发。
孟子的性善论具有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的特征。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重要论断,不能通过外在的归纳来证明,只能通过内在的相应来体证。
人之所以能向善,正是因为他在性分禀赋中有超越的根源,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说性善。
现实上的人欲横流、善恶混杂并不足以驳倒性善论的理据。
由这一条线索看,儒家伦理的确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有相通处。
荀子的主要思路是导情、化性而起伪,改变人性,造就治世。
荀子主张“性伪合而天下治”。
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通过后天的教育,或通过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达到天下出于治、合于善的目标。
孟子是理想主义者,荀子是现实主义者。
张岱年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
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改造。
虽然一主性善,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
究竟言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其很大的不同。
”2.谈谈你对三教合一的看法。
[浙江大学2018年研]答: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
(1)“三教”概念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之间,虽然“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广弘明集》卷一载有《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道、释三家。
以及“南北朝的《理惑论》,论儒道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这些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以后“暨梁武之世,三教连衡”,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作为强大的社会存在已经无可置疑。
时人于儒道、儒佛、道佛之间的互补共通之处,分别有很多的建议论述,尤其是“南朝人士偏于谈理,故常见三教调和之说”。
如孙绰在《喻道论》中云:“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明僧绍则认为“佛开三世,故圆应无穷;老止生形,则教极浇淳”,所以“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而“释迦发穷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主所通”。
王治心先生就张融、顾欢等人“道同器殊”思想阐述道:“在形而上方面的道,本来是一;惟在形而下的器方面,方有释教道教之分。
……这些都是六朝三教同源的意见,这种意见,影响于后世亦非常之大”。
此外,作为体现此类理念的人物在当时也大量出现,还如沙门昙度“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
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等等,当时诸如此类的人物是很多的。
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三教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出现了“三教”的概念。
(2)“三教合一”三阶段“儒、释、道”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①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
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
但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老庄玄学概念、命题去比附译解般若经典,则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
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
②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由于自南北朝起玄学的消退和经学的东山再起,尤其是王通、韩愈等人对新儒学的发展,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学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促使三教在隋唐之后朝儒家倾向的势头也愈来愈明显。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③至明代,“三教合一”概念正式被提出,必定是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合三教为一教的某种实际形态存在,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社会上确存在三教形态上的共一。
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
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称要通过“炼心、崇礼、救济”等手段,“以三教归儒之说,三纲复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甚至“立庙塑三教之像:释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处其末座。
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
实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
从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三教合一”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3)“三教合一”的作用“三教合一”的主要作用是:儒教为社会提供了政治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纲常和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