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战略思考浅谈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战略思考

摘要粤西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的一个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均收入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然而随着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以及省政府做出的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加上粤西地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工业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粤西地区可以更好地加快经济转型促进和谐发展,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分析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为推动粤西地区的科学发展提出一些政策。

关键词粤西;经济发展;现状和战略

1,前言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的简称,包括茂名,阳江和湛江三个地级市,总面积为63916.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99%;人口2498.5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29%。

首先,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湛江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对于粤西地区外引内联,发展临港经济极为有利。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荔枝、香蕉、龙眼和蔬菜生产和运输基地,全省最大的花生、南药、蚕桑、松香、山地养鸡基地。粤西近海原油储藏量丰富,也拥有以建材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1]

其中茂名现已探明矿藏近100种,油页岩和高岭土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玉石矿为全国三大玉矿之一,盛产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银岩锡矿居全国第三,稀土、斑岩型锡矿、钛矿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茂名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炼油生产能力达1350万吨/年;也是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湛江海岸线绵长,港口资源十分丰富,正逐步形成以湛江港为依托的国际原油、液化氧、液化气、矿石等油类储罐转运中心和化工、矿石等进出口物资交易储运中心。而阳江则是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品种全、品位高、在广东省首屈一指。阳江核电站,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海陵岛风能发电等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阳江还拥有“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最佳休闲城市”等称号。

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政策倾斜和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广东省内的区域分化越来越明显,省内四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越来日益加大。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68633元,而粤西地区的人均收入仅为23239元,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2]

2,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1 粤西地区经济现状

首先,从整体来看,粤西地区三市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比之广东另外的粤东和粤北山区也无明显优势,如下图所示:

表一:2007-2010年广东省内四地区的GDP总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

表二:2007-2010广东省内四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单位:元)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

表三:过去10年广东省内四地区GDP和人均GDP变化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

尽管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但在过去10年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产业结构在不断改善,近年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初见成效。由表三可见,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06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36.7亿元,10年内年均增长约7%。其中,2005-2010年平均增长10.3%,快于2001-2005年均增幅6.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7233元增加到2010年的22650元,年增长6.8%。[3]此外,2010年,粤西的阳江市人均GDP达到26780元为该地区最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粤西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粤西地区近年来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0.9:34.7:34.4,调整为2008年的21.2:43.4:35.4。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长较快,2001-2008年分别平均增长13.4%和14.4%,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增长率8.3个和9.3个百分点。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以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重要载体,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建设现代化产业,推动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从珠三角转移到广东的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4]如今双转移政策已成为推动粤西地区加快发展的推动器,到2010年,粤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9%:40.7%:39.4%,具体如图所示:

表四:2010年广东四地区生产总值的组成比例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

然而,粤西的第一产业比重依然位居全省之首,第二产业仍然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还远落后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仍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2.3粤西地区民营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引进外资一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中坚力量,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差异表明了制度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珠三角的市场化改革尤其领先和迅速,粤西的制度创新的起步要比珠三角慢10年左右。[5]2010年,珠三角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为400289个,粤西地区有22104个,由此可见粤西地区的私营企业发展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低。

2.4粤西地区外资引用情况

利用外资的数量和水平是一个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从改革开放开始,珠三角开启了引进外资推动市场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征程,相比之下,粤西地区的这一举措的进展则较为缓慢,直到90年代才开始加快引进外资。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为15347个,粤西地区有192个,其中珠三角的外资企业为11172个,而粤西的仅为65个,由此可以看出粤西地区在引用外资方面的严重不足和落后。具体如下表:

表五:2010年广东四地区外商投资(外资)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其中第一列表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第四列表示外资企业数量)

2.5粤西地区资金投入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