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九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黑格尔、马克思和孔子之间——实践儒学引论 2018年秋版第九讲(定稿)

其下继续就实践儒学的易自我范畴之第一设定问题,做挺拔性格的结论性说明。

1、易自我范畴的第一设定:易与自我的自然联结以及“三易说”的自我之呈现

(1)儒家心本论范畴的易与自我的自然联结的借镜意义:慈湖说之比照于象山说的进展

既然唤其为易自我范畴的第一设定,势必着眼于“易”这个字,跟自我怎样联系起来。

易自我的表达,事实上在象山高第杨简(号慈湖)那里有所显示:“易者,己也,非有它也。”而如此的描述,乃在杨慈湖原来的语境里,是建立在儒家心本论的基础上去讲的。也就是说,当慈湖去探讨自我之变易这种状态的时候,事实上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在里面,那便是本心。依慈湖之见,这个自我乃是本心的自我,那么这样的话呢,其言语底下所潜藏的,就是本心之自我,乃是一个不断变易的本体。

显然,兹所谓慈湖说是就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本论说的进一步推展。因为在陆象山那里,只是讲了吾心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乃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但是这个吾心的心,究竟呈现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辄是失之阙如的,未尝去做很好的描述。那么在慈湖这里,他把这个吾心,多了一层义理的厘定,叫不断变易之吾心。因此,他事实上把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演绎为“宇宙便是不断变易之吾心,不断变易之吾心乃就是宇宙”。无疑,这是可贵的进展。

(2)易本体与自我的联结之属性描述: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说”之意义的呈现

那么,倘若我们由杨慈湖的将易自我牵连本心的这样一个心本论前提,做虚化,而只是单纯擎起“易者,己也”,侧重在自我之本体的不断变易的属性,来做描述和追踪,辄这样的讨论有三层的意义在。其一,不易之易,或所谓不易之变易的本体,乃是自我;其二,变易之易,或所谓变异之变易的本体,乃是自我;其三,简易之易,或所谓简和之变易的本体,乃是自我。这三层意义,综括起来,都在讲不断变易的自我之本体,而此易自我,乃呈现出三种变易形式,即不易之变易,变异之变易,简易之变易。“不易”,是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系辞上》),讲的是恒定之易;“变易”,是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易传·系辞下》),讲的是变异之易;“简易”,是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易传·系辞下》),讲的是简和之易。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说”,纵然来自郑康成《易论》的综括,所谓“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但康成未尝做过详论,也未尝将“三易之易”说跟儒家的“反求诸己”的问题联系起来。而这恰是实践儒学所需要给予易自我的第一设定,着重呈现的方面。

2、易自我范畴的第一设定:“三易说”的自我本体之所以可能

(1)不易之变易的自我本体之所以可能:比照于亚里士多德的“不动之动”的本体论以及《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演绎之分别

以下乃就易自我,做第一层的说明,即不易之变易的自我本体,何以得来?

我们知道,在整个古希腊,概括起来,实际上是自然本体论的阶段,而此阶段到了中世纪,则演绎为神明本体论的阶段,下抵近现代呢,则由神明本体论而演绎成了人文本体论的阶段。那么,我们这里着重要说的,就是古希腊自然本体论里当中的重要的一家,即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事实上是概括了前面的若干的,比如说米利都学派、巴门尼德说、原子论说等的这样一个集大成,他认为哲学探索主要面对的乃是实体或本体的问题,乃是关乎本质、共

相以及具象、个别的关系问题,实体或本体的哲学乃高于其他一切科学,谓之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本体论,乃是一个什么样的本体呢?即Unmoved Mover,译做“不动之动者”。关于“不动之动者”,乃纵然有《物理学》向《形而上学》的演绎之分别,所谓从自然哲学的框架底下的实体论发轫说,向“理性-神”的框架底下的实体论发轫说演化,但《物理学》给出的根底性说法:“第一推动者推动一个永恒的运动,并在某种无限的时间中推动着它。由此,第一推动者是不可分的,没有部分,没有量”,则使得“不动之动”成为本体诸论说影响深远的描述之一。须读者注意的是,本体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乃是根源、依据的意思,并且是作为宇宙的根源与依据来看待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所做的“不动之动”的第一设定,其间体现的“理性神”倾向,也被后来的中世纪哲学的所谓神明本体论所收摄,尤其乃在托马斯·阿奎那之手,譬如其经典论著《神学大全》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本体观全幅融入到对上帝的描述当中来。从而,在中世纪哲学那里,转换成了上帝乃就是宇宙的那个不动之动的本体。

(2)实践儒学“三易说”的本体论与“自我”的关系联结

比照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不动之动的宇宙之本体,我们的实践儒学从易学的“三易说”的本体论出发,乃多了一个与“自我”的关

系联结。

A. 儒家意义范畴之本体的两层含义:本根之体与本然之体的分野

我们说,本体的这个概念,在儒家的意义范畴里,大抵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本根之体,一个是本然之体。须注意,兹强调的是儒家的意义范畴。即是在这样的意义底下,来看“本根之体”性格的本体义,以及“本然之体”性格的本体义。本根者,本源与根据义,这样的一个本根之体,往往跟发生论或生成论相联系。以发生或生成的本源和根据就是本体的缘故,乃由本根论而演绎出所谓的发生论的生存意义出来。再来看本然之体。如果说本根之体是上至宇宙,下至人文,乃在宇宙哲学与人生哲学都是适用的,那么本然之体,更多的是局限在人生哲学的范畴,描述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种“本来面目”的意思。因此,比如说在孟子那里有所谓“赤子之心”的说法(《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比如说,黄仁宇所撰的《万历十五年》,乃给予朱翊钧、张居正,戚继光,还有李贽(号卓吾)等人,以素描式的特写。其中以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作为历史的横截面,去呈示各种活泼的众生相与社会、政治及思想的情境。而李卓吾写于此前一年(1585年)的《童心说》(收录于《焚书》),固然主要旨在批驳耿定向的理论,而欲挺立起一个新面貌的“童心”性格的自由而解放的文学观,是以先天性善论为根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