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反缠足运动大规模兴起原因试探

合集下载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作者:孙连芹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9期【摘要】缠足是中国汉族妇女特有的、有悠久历史的陋习;鸦片战争后,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通过多种形式抨击缠足陋习,倡导放足新风,开了反缠足运动的先河。

近代社会,对反缠足做出重大贡献的运动主要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本文重点介绍辛亥革命对缠足的历史贡献,并观察当时的妇女放足情况。

同时,也阐述了与之前维新变法时期的三大进步,主要体现在:官方的参与和干预更多;戒缠足的宣传声势更加浩大;戒缠足的实效性更强。

【关键词】缠足历史;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放足缠足是中国汉族妇女所特有的、通过后天的改变来“美化”身体的陋习,缠足意识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传统思想意识之中,缠足的历史跨越了近千年。

缠足之风于北宋时期开始蔓延,在南宋时期流行起来,至明代,大盛。

明清两朝,女人的小脚成为一个甚于脸蛋和身材的重要审美标准,富贵人家娶妻、纳妾甚至嫖妓都要选择脚小的漂亮女子。

近代之前就有一些文人志士抨击和批判缠足。

清代钱泳说:“妇女裹足,则两仪不完;两仪不完,则所生男女必柔弱;男女一柔弱,则万事堕矣!” i龚自珍也曾作诗说:“娶妻索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

”但这些愤世嫉俗的言论却被湮没在“小脚拜物教”的氛围之中,没有引起世人的普遍警觉和关注。

以政府行为来禁止缠足也并不是在近代才有的。

早在清朝定鼎之初,就曾下令禁止缠足。

崇德三年(1683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

ii顺治元年(1644年),孝庄皇后谕“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重申禁条,规定康熙元年以后所生女子裹足违法。

清政府颁布的禁足法令虽严,但仅出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满族旧制的需要。

加上当时民族矛盾激烈,所以使得缠足之风屡禁不止。

一、反缠足的原因在知识分子看来,废除缠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缠足严重危及女性身体健康。

梁启超在《戒缠足会叙》中讲到:“彼方毁人肢体,溃人血肉,一以人为废疾,一以人为刑戮,以快其一己之耳目玩好。

民国社会史

民国社会史

对缠足与反缠足的相关阅读和思考一、缠足的起源和文化根基女子缠足,作为一种对女性形体任意摧残的陋俗,相传始于五代。

到了清代,缠足之风愈来愈盛,对于缠足的惨无人道,有书记载到:“两只金莲被众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数段,十趾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

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只剩下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

”时人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女子缠足之后,形体上重下轻,步履维艰,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

缠足的传统既使女子饱受身心的摧残,又对实际的生产生活百害而无一利,那么这一陋习为什么还能在传统中国盛行千年、并且深深地渗透进社会生活之中呢?《中华妇女缠足考》论述了礼教文化是缠足的根源,认为缠足的原因有四:其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传统思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无不体现者男权文化的特色,“男尊女卑”的观念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公理。

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摧残、压抑女子的现象被视为是天经地义的。

其二是为了束缚女子身体和灵魂。

《女儿经》上说:“为甚事缠了足?不是好看如弯弓,恐他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足之后的妇女无法参与社会劳动,被拒之于社会公共事务之外,这就导致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成为男性的玩偶和生育工具。

其三是体现男女有别、保持女子贞洁。

传统文化一直很看重贞洁观念,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

缠足后女子的行动受限,对于保持女子贞洁具有很好的制约作用。

由此可见,缠足与传统礼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薮。

二、近代的反缠足运动及其社会影响近代的反缠足运动的发展阶段是从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开始的。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为反缠足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禁止缠足:“奏为轻禁妇女裹足,以全肌肤。

”光绪发布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裹足。

”由皇帝下令禁止缠足,震动全国,把反缠足运动推向高潮。

“靖康之耻”,大量妇女失节,或为推动缠足发展的重大诱因

“靖康之耻”,大量妇女失节,或为推动缠足发展的重大诱因

“靖康之耻”,大量妇女失节,或为推动缠足发展的重大诱因缠足,这一社会习俗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很难考证了。

从出土的大量女性尸骨来看:在清代以前,还没有出现缠足的现象。

但是从众多史料的记载看:缠足早就兴起了,至少从宋代起,缠足已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为什么史料的记载和考古的发现不符呢?我们来看一看缠足的发展历程(综合推测)。

虽然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缠足的一些零星记载,但那只是只言片语,且没有延续性,所以不能作为起源的依据。

直到宋代,缠足的记载才多了起来。

从北宋后期开始,特别是在南宋,缠足到达第一个小高峰。

所以,我们暂时可以认为:缠足始于北宋。

记得小时候,笔侠曾经见过真实的缠足,那是笔侠的曾祖母,那时(80年代)已经距离清末、民国几十上百年了,一个普通的民间妇女都还缠着足,这说明什么?说明清朝绝对是缠足的兴盛期,且影响力和范围都非常广,已经普及到了社会基层。

说实话,看到我曾祖母的那一双脚,真的感到于心不忍。

为什么我们认为“病态”的东西,在古代会那么兴盛呢?北宋时期,由于朝廷走的是文化发展路线,所以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追求享受。

缠足就像今天穿高跟鞋一样在社会上层普及开来。

看了图你就知道:女子缠足是将大脚拇趾抬高,其它四趾向下蜷缩,用布牢牢的缠起来,使脚尖变得更小。

这样做会使脚后跟受的力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走路就会有一种“模特范儿”(清朝的格格走路姿势大家记忆犹新吧?不过清朝恰恰是禁止缠足的,只是屡禁不止,后来就作废了)。

能创造这种审美观,只能说:北宋人,城会玩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玩物丧志的北宋人后来被金兵给羞辱了,都城汴梁被一锅端了不说,里面的大部分女性(包括皇室和社会上层)都被金人给抢了去。

除了少数不屈就义外,大部分都选择了顺从。

金将金兀术就专抢这种裹脚的“小”女人,结局自然不用细说。

“靖康之耻”,对宋朝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南宋的报国热情异常高涨,同时人们对于女性的贞洁观念也看得越来越重。

民国初年四川的反缠足活动(1912-1917)--以官方措施为主的考察

民国初年四川的反缠足活动(1912-1917)--以官方措施为主的考察

Struggling against Foot-binding in Sichuan Area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17)——An Investigation Mainly Based on the Official
Measures
作者: 杨兴梅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120-121页
主题词: 反缠足;民国四川;思想与社会;政府与士绅
摘要:民国四川的缠足状况与不缠足努力甚少为学界关注。

依据地方档案和报刊资料,可初步重建1912-1917年以官方为主的反缠足努力。

晚清开始的从劝到禁的进程在民初得到延续,
但政治权势的变更导致已经被打压到边缘的东西又变成可以重新讨论的问题,在究竟以官力禁
罚为主还是以劝导为主,以及劝导之责主要在民间士绅还是仍由官方进行等方面,民国初年出
现了分歧。

一段时期内曾出现民间反复要求官方严禁,而官方却认为应当由士绅进行劝导的现象。

近代化浪潮下的缠足与放足

近代化浪潮下的缠足与放足

近代化浪潮下的缠足与放足缠足,作为一种习俗,在中国大约延续了一千年之久,并且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为了便于论述,本人仅聚焦近代的缠足,自定义了三次放足运动,其时间段和范围都较为宽泛,抑或有失偏颇。

第一次是清初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此次收效甚微。

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西方传教士介入,用宗教的教义对缠足做出了一番全新的阐释,可谓掀起令人惊喜的波澜。

第三次是改良维新的知识分子觉醒并逐步成为放足运动的主流,直至缠足这一根深蒂固的陋习消失。

本人试图根据三次放足运动中的不同主体,即国家政权、外国传教士、知识分子进行叙述。

通过对这些主体关于放足所做的努力或是对放足做出的反应,再现近代史上三次放足运动行进过程。

并试图通过三次放足运动结果的对比,找出第三次放足运动较为成功的原因——国族主义语境下的一次胜利。

最后,回到缠足的主体——女性自身。

通过对于女性身体感受的关注,进而聚焦于在宏观的、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叙事语境之下,那些被“大历史”所遗忘的女性主体。

1 清朝初年:禁止缠足作为争夺政治合法话语权的手段返观清朝,第一次放足运动可谓在跌跌撞撞中得以成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有了禁止缠足的律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

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

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违者,本身及该管牛录、拨什库俱有罪。

” “崇德三年七月……谕礼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

从这两处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前朝汉人的衣冠束发裹足之种种,皆为清朝统治者所禁止。

并且在这个语境下,裹足被视作与衣冠穿戴同等类型的礼仪。

正如高彦颐所指出的,“缠足标志的是国家之间的界限”。

清人入关前缠足演变成了上层精英汉族女子的一种行为规范,并且作为一种礼仪,被纳入了汉人的礼仪体系内。

这一套系统还包括如何得体地穿衣,梳发,是汉文化中文明的体现。

与此相对的,在蛮夷之地(汉人认为的)的人,若有赤足行走者,在汉族的话语系统里,均会被认为是野蛮的,不文明的。

裹小脚的历史原因

裹小脚的历史原因

裹小脚的历史原因裹小脚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化身体的方式,主要流行于北方农村地区,尤其是明清时期。

虽然裹小脚已经在20世纪初被废除,但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一个有趣且引人注目的话题。

裹小脚的历史原因可以从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社会因素在裹小脚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是一个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

裹小脚可以使女性的行动受限,起到束缚女性身心的作用,加强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

裹小脚还被看作是女性能否嫁作人妇的重要标志,因此女性必须裹小脚才能嫁得出去。

这种社会压力使得女性普遍接受并延续了裹小脚这种习俗。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裹小脚流行的原因之一、裹小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有富贵人家的女性才有条件和机会去裹小脚。

而贫困家庭的女性为了节约成本,通常不会裹小脚。

因此,裹小脚成为了富贵贵妇的象征。

裹小脚可以给女性带来嫁入豪门的机会,因为裹小脚后的小脚被认为更美丽,更具魅力,更符合当时男性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导致裹小脚成为了一种对女性容貌的追求,也使得裹小脚成为了富裕家庭的身份象征。

此外,裹小脚还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道教和佛教对裹小脚鼓吹者尤其重要。

尤其是佛教,强调禅宗兴盛的时期,对于“苦行”将小脚约束在束缚带中受苦的做法鼓励者很大,认为通过这种苦行可以净化心灵,积累功德。

因此,裹小脚也成为一种信仰和修行的象征。

裹小脚的历史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从最初的美体观念,到社会经济的压力,再到文化和宗教的加持,都成为了其流行和延续的原因。

然而,裹小脚在现代已被淘汰,被视为是一种对妇女身体和健康的伤害,是对女性自由和平等的剥夺。

今天的中国妇女已经摆脱了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地位。

中国近代史缠足观念个人学习实践总结

中国近代史缠足观念个人学习实践总结

中国近代史缠足观念个人学习实践总结近代中国缠足观念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习俗,对特定群体的妇女进行缠足,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地位。

在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下是我的总结。

首先,个人学习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缠足观念对妇女造成的伤害。

缠足不仅损害了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脚趾畸形、行动不便等问题,还限制了妇女的社会活动。

缠足的妇女往往无法参与农田劳动或其他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种观念无疑剥夺了妇女的人权,是对妇女自由和尊严的严重侵犯。

其次,学习实践中我认识到缠足观念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传统封建观念将男女地位差异化,强调男尊女卑、男权至上。

缠足作为一种封建礼教的表现,使妇女成为家族中廉价劳动力,完全依赖于男性的庇护和供养。

这种思想束缚了妇女的发展与解放,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另外,缠足观念背后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利益的影响。

缠足被视作是美丽的象征,在当时的社会中,缠足后的女性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和嫁娶的价值,因此一些家庭为了增加女性的婚嫁机会而强制进行缠足。

此外,缠足还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只有拥有缠足的女性才能得到有地位的男性的婚姻追求。

在个人的学习实践中,我还探索了缠足观念消失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现代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以及外来文化和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缠足观念逐渐被社会广泛质疑和拒绝。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反对缠足的思想家和女性解放者,他们呼吁废除缠足,追求妇女独立自主的权益。

此后,中国社会逐渐开始废除这一残酷习俗。

然而,尽管缠足习俗已经消失,但缠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

在当代中国,封建的男权思想依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平等和歧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综上所述,个人对中国近代史缠足观念的学习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现象对妇女的伤害以及其根源。

古代缠足的由来与近代的不缠足运动

古代缠足的由来与近代的不缠足运动

古代缠足的由来与近代的不缠足运动古代缠足的由来与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有关。

李煜,是五代十国南唐最后一个君主,他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

在南唐政权岌岌可危之时,他仍怠于政事,用情声色。

有一个宫女轻盈善舞,用帛缠足,足纤小,弯屈如月,她穿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很得后主喜爱。

于是李煜便传令让宫中嫔妃都要缠足,并且认为足缠得越小越好,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并以什么“三寸金莲”、“三寸弓鞋”作为衡量“娇娘”的标准。

到了宋朝以后,民间妇女也争着效法,缠足之风很快遍及全国,男子求偶也将大脚小脚作为衡量女方美丑的标准之一。

女人缠足,其实是对女子足部的一种摧残,这种陋俗在中国盛行了千年之久。

据《陔余丛考》记载,清康熙三年,曾下诏禁止女子裹足,但仅仅过了七年又开禁了。

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在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女子停止了裹足。

但在全国范围内,直至辛亥革命以后,缠足之风才渐渐废绝。

在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中,维新志士提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主张,形成了一股思想潮流。

维新派认为,要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必须首先实行妇女形体和思想的解放,要实行妇女形体上的解放,必须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陋习。

缠足使女性肢体深受其害,“骨节折落,皮肉溃脱,创疡充斥,脓血狼藉”,还使女性无生存自卫能力。

因此,维新派呼吁务要解除女性的缠足之苦。

早在1883年,康有为曾在广东海南发起成立“不缠足会”,他的女儿康同薇和康同璧均不缠足。

1895年,康有为与康广仁又组织了“粤中不缠足会”,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1897年,梁启超同谭嗣同等10余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总会,在其带动下,1897年下半年至189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纷纷设立分会,使不缠足运动广为开展,“父召而兄勉,家喻而户晓”,使不缠足运动成为舆论的中心,许多人不断向《时务报》寄来书信和赠款。

在运动高涨的基础上,康有为于1898年6月奏请皇上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个久远而残酷的传统——缠足。

这个传统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讲述一些关于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以展现这一传统带来的苦难和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1. 缠足的起源清末民初缠足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左右。

当时,北宋朝的贵族妇女开始以缠足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阶层地位。

这一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并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渗透到了普通百姓中。

2. 缠足的工艺和哲学缠足过程中,女性的脚会被包裹在绷带或布料中,以保持其小巧纤细。

这一过程非常痛苦且漫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

缠足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被视为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培养和礼仪的体现。

尽管这是一种残酷的做法,但当时社会普遍认同。

3. 缠足妇女的生活缠足后的妇女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她们不再能进行日常活动,比如跑步、跳跃和长跑。

这意味着她们的行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甚至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园。

此外,缠足也会导致严重的脚趾疼痛和行走困难,给妇女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

4. 缠足的社会影响清末民初时期,缠足不仅仅是妇女个人的遭遇,更是整个社会的反映。

它成为了中国封建思想、妇女地位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标志。

缠足妇女被视为乖巧、柔弱和易于控制的象征,而男性则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导者。

5. 反对缠足运动的兴起随着现代思潮的传入,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和反对缠足这一传统。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妇女的虐待和束缚,妇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于是,一些人开始积极参与反对缠足运动,试图改变这一传统。

6. 缠足传统的逐渐消失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缠足传统逐渐式微。

新时代的涌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与观念,妇女们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终于,在20世纪初,清末民初缠足传统正式被废除,给妇女带来了解脱。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苦难和生活的限制。

这个传统不仅是对妇女权益的侵犯,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落后和封建思想的体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4+3)【同步练习14】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4+3)【同步练习14】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本题共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

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这局面反映了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2.(2021·安徽高一期末)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3.(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

可见,强学会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4.(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5.(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以下内容为美国驻华公使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

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发展因素之探析

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发展因素之探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发展因素之探析专业历史学作者姓名学号单位指导教师2014 年4月教务处编目录前言 (5)一、西方传教士开反缠足之风气 (5)二、农民阶级的积极尝试与实践 (7)三、资产阶级的努力 (8)(一)维新派 (8)(二)革命派 (10)(三)激进派 (11)(四)大地主大买办——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例 (12)四、无产阶级对缠足的终结 (13)(一)1949年以前 (1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5)结语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缠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近千年的陋习,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给妇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缠足史可以说是妇女的一部血泪史。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鸦片战争将国门打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级逐渐意识到妇女的地位的重要性,为此,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反缠足运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即从清末反缠足思想的诞生到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缠足的彻底消亡。

它对解放妇女,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本文从推动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发展因素着手,进行探析。

纵观历史进程,在推动因素中尤以西方传教士、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代表。

最终,在各个阶级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绘制出一幅近代反缠足运动的长画。

关键词:反缠足;推动因素;传教士;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Foot binding was lasted for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custom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ve brought serious harm to women, women's a frequent foot-binding that would become. Will open doors into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opium war, the national crisis deepened, each class i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women's status, for this reason, Chinese society was a large scale and long campaign against foot-binding,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that is, from the foot bind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ought birth to the en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onexistence of foot-binding. It to the women's liberation, improve the status of 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also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s campaign against foot binding facto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roughout history,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the driving factor, represented the peasant class, bourgeoisie and proletariat. Finally, in every class force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draw a picture of a recent campaign against foot-binding long painting.Key words:The foot binding;Driving factor;The preacher;The peasant class;The bourgeoisie;The proletariat中国近代反缠足运动发展因素之探析前言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①这正是对中国古代妇女缠足的真实写照。

缠足的由来 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足的由来 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键入文字]
缠足的由来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足的由来: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但自清朝末期起,民众开始普遍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

缠足的起源
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一说始于南齐,一说始于南唐李煜编了金莲舞的舞码,舞者窅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

但这些早期的记载,大多很难确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或者描写足部的装饰。

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缠足风俗的兴盛
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於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

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

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於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成效不大。

缠足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 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

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

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缠足风俗的社会文化背景
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却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包括:
1。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中国妇女缠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自10世纪起,开始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在中国南方长盛不衰,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废止。

这一习俗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然而,妇女缠足的历史却充满了争议和探讨。

妇女缠足的起源可追溯到10世纪的五代时期。

当时,女性缠足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要求,而是出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追求。

相传当时的舅妈李氏缠足后,春蚕破茧时向她的丈夫展示,“玉骨丁宁”的足部纤巧而曼妙,深深迷倒了她的丈夫。

这一事件被誉为缠足的始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缠足的风气逐渐在北方地区蔓延。

妇女缠足主要是通过束缚女性的足部骨骼来阻断其生长,使足部呈现出小巧、纤细的形态。

一般来说,女婴在十来岁时开始缠足,足绑大约持续两、三年,直到足部完全束缚和弯曲为止。

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和感染,但女性们却无怨无悔地承受。

妇女缠足的理论支持者主张,小脚能够使女性更加妖娆,体现妇德和家庭美德。

而且,小脚也被认为是不受世俗纷扰的象征,因为这些缠足的女性基本上被限制在家庭内,不能外出工作或参与社交活动。

缠足被视为巴金式的束缚,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

然而,在现代来看,妇女缠足已经被广泛批评。

这种传统习俗被认为是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剥夺,严重违反了人身尊严和人权。

妇女缠足难以为现代女性提供任何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许多身体健康问题。

缠足导致足部骨骼和关节变形,行走不便,甚至很难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

为了废除这一传统习俗,中国妇女从19世纪末开始发起了多次反对运动。

这些妇女组织了示威游行,呼吁废除缠足,并争取妇女平等的权利。

在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妇女缠足逐渐开始消失。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缠足的法令,这标志着妇女缠足的合法化。

然而,即使法律已经废除,习俗的彻底消失仍需要时间。

妇女缠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它既是对家庭美德和传统价值的体现,又是对女性权益和健康的伤害。

如今,妇女缠足已经成为了过去的象征,在当代社会被全面禁止。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作者:杨兴梅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共的反缠足运动延续了自晚清以来的政治化思路,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赋予缠足各种内涵。

苏维埃时期,共产党一面彰显缠足的“封建束缚”特点,一面强调放足对“参战动员”和妇女解放的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抗战、革命与生产动员外,缠足对妇女自身的影响,继续受到中共的关注。

1945年后,中共的反缠足运动逐渐与土改、生产及支前运动结合起来,放足最终成为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在以解放妇女为己任的妇女运动领导者眼中,亦复如此。

〔关键词〕革命;反封建;生产;反缠足;中共〔中图分类号〕K263;K265.1;K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1-0152-06①本文作者曾考察了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的开展情形。

详参杨兴梅《政权与妇女组织配合下的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兴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64。

中国共产党的反缠足运动向少受到学界关注①,本文以共产党政权存在时间较长、所控区域较为稳定的中央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华北根据地为考察对象,以时间为序,分阶段考察中共反缠足的思想依据。

苏维埃时期,共产党一面彰显缠足的“封建束缚”特点,一面强调放足对“参战动员”和妇女解放的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抗战、革命与生产动员外,缠足对妇女自身的影响,继续受到中共的关注。

1945年,中共的反缠足运动逐渐与土改、生产及支前运动结合起来,放足最终成为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在以解放妇女为己任的妇女运动领导者眼中,亦复如此。

(一)中共早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提出,全国妇女“都还拘囚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中,过着娼妓似的生活”,因此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打破旧社会一切礼教习俗的束缚”。

<sup>〔1〕</sup>这一思路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复,并且贯彻在后来进行的反缠足运动中。

缠足——裹脚制度

缠足——裹脚制度

近代社会反对缠足的实践,有三次高峰:太平 天国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 (1901-1905年)。
放足
• 中国很早就有不同于世俗赞扬缠足的有识之士提出不同见 解,但成效不大。
• 满族没有接受汉族的缠足风俗。清一代,旗人始终没有缠 足。
• 清末的太平天国也曾推行反缠足,但最终未能成功。 • 晚清时许多知识分子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羸弱,进而
台湾的缠足风俗在日治时期时与鸦片、薙发并列三大陋习。 日人严格取缔缠足风气,并且在户口调查中记载女性缠足情 况。
缠足的根源
究其原因,大致有四。
其一:有利于把妇女禁锢在闺阁之中, 对她们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以 符合“三从四德”的礼教,从而达到按 男子的欲望独占其贞操的目的。
“吾闻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
清代实际社会生活中,继承明以来的风俗,缠足成为女子身 分高贵的象征,为上层社会所提倡,为普通人们所接受。女 子裹足与男子读书一样,成为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必要条件。 当时普遍认为,女子小脚是高贵的象征,是素质高的表现。
可笑的是,清廷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清代却是缠足风俗 最为流行的时期。全国除了两广地区和江苏、安徽、云南、 贵州等省,“各省无不缠足,山、陕、甘肃此风最盛”, 山西有“从来小脚说山西”之誉,甚至乡村也举行“小脚 会”,让大家评脚。
宋、元明
裹脚之平稳发展
宋代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这可 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其写作是以缠 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说明北宋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缠足风俗由北方传到南方,大约在宋室南迁之时。到南宋 末年,缠足已比较多见,“小脚” 甚至成为妇女的通称。 但当时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并且宋 代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还不至于到后世伤 筋动骨那么厉害。

政权与妇女组织配合下的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1928 (2)

政权与妇女组织配合下的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1928 (2)

政权与妇女组织配合下的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1928)摘要本文将介绍1928年中共根据地下的反缠足运动,重点关注政权和妇女组织在该运动中的配合。

起初,缠足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然而,在中共的推动下,这一现象引起了妇女组织的关注,并得到了政权的大力支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的起源、运动的组织和策略、政权的参与以及运动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政权、妇女组织、传统文化一、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缠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

缠足是指通过紧绑女性的脚腕来阻止其正常发育,以达到一种被认为美的标准。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给女性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

二、运动的起源中共根据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在国内所建立的具有一定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地区。

在这片地区内,中共得到了广大妇女组织的支持,并开展了一系列反缠足运动。

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共成立之初,中共认识到缠足现象对女性权益和革命事业的不利影响,决定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来扩大党的影响力。

三、运动的组织和策略中共根据地与妇女组织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反缠足运动。

中共通过妇女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女性传达缠足的危害以及争取反缠足的重要性。

同时,妇女组织也发挥了组织和动员的作用,鼓励女性加入运动并争取社会支持。

此外,中共还运用了各种策略,如联合其他进步力量、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等来推动运动的发展。

四、政权的参与政权对反缠足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根据地的政权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运动的顺利开展。

政权通过颁布法规来禁止缠足行为,同时也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加社会意识和支持。

政权对运动的参与和支持,使得运动得以在根据地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果。

五、运动带来的影响中共根据地下的反缠足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大量妇女加入了运动,增强了妇女的团结和自我意识。

其次,运动的开展使得缠足现象逐渐被社会所诟病,从而促进了传统观念的转变。

女性史导论(夏蓉)近代反缠足运动

女性史导论(夏蓉)近代反缠足运动
章程明确规定了立会宗旨:“此会明确规定了 立会宗旨:“此会之设,原为缠足之风,本非 人情所乐。徒以习俗既久,尚不如此,即难以 择婚,故特创此会,使会中同志,可以互通婚 姻,无所顾虑。”入会有五条规定,其中有: (一)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二) 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此指入 会后所生男子);(三)凡入会人所生女子, 其已经缠足者,如在八岁以下,须一律放解, 如在九岁以上不能放解者,须于会籍报明,方 准其与会中人婚娶。
一、清末反缠足运动 (一)缠足的起源及其风行
目前,在关于缠足起始的多种说法中,有 一种说法为多数研究者公认,也就是:缠 足开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 国君李煜曾命宫中舞女窅娘缠足跳舞。
李煜写的词很著名。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河北、河南和山西等省有赛足 会、赛脚会、小脚会或称之为 晾脚会的风俗。
正在包裹的小脚
缠足女童
(二)清初禁缠足的失败
1638年7月,清太宗皇太极下诏:禁止满 州妇女缠足,若有仿效汉人缠足者严治 其罪。
顺治皇帝即位后下令:顺治二年(1645年) 以后全国所生女子一律禁止缠足;顺治 十七年(1660年),又再次颁发了禁止女 子缠足的谕旨,规定:有抗旨缠足的女 子,其父或夫杖八十,流三千里。
(《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太平天国》第三册, 第316页)
“夜间女百长逐一查看,有未去脚缠 者,轻者责打,重则斩脚。”
(《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太平天国》第四册, 第395页)
3.西方传教士与不缠足运动
1874年,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望 在厦门设立“天足会”。

民初反缠足运动大规模兴起原因试探

民初反缠足运动大规模兴起原因试探

民初反缠⾜运动⼤规模兴起原因试探民初反缠⾜运动⼤规模兴起原因试探胡康莉(邵阳学院中⽂系湖南邵阳 422000)[摘要] 满清和南京临时政府相继推⾏反缠⾜政策,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男⼥平等思想的⼴泛传播,⼥学和戒缠⾜会的纷纷建⽴,社会审美观的巨⼤变化,再加上近代环境压迫,⼥⼦⽣存权利受到威胁,⼥⼦⾃⾝也厌倦了缠⾜⽣涯。

这⼀切终于导致反缠⾜运动在民初⼤规模兴起。

[关键字] 民初反缠⾜运动⼤规模兴起原因[Abstract]] The Qing Dynast y and t he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carries out the counter-foot-binding policy consecutive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W estern learning east process is hit by t he equalit y of the sexes thought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female study and abstains thefoot-binding meeting in abundance est ablishment, the social aesthetic st andard changes greatly, in addition due t o the modern environment oppression,the female right to subsistence is threaten, female oneself has also been weary of the foot-binding profession. All these finally cause the counter- foot-binding movement large-scale to emerge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 Counter- foot-binding movement, Large-scale , Emerges, Reason中国汉族妇⼥断⾻缩筋的缠⾜陋习所经时间之长,地域之⼴,流弊之⼤,世所罕见。

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努力与成效述略

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努力与成效述略
经过反缠足运动的推动,中国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明确禁止女 子缠足的行为。这为保护女性权益和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社会思潮的变革
2、社会思潮的变革
反缠足运动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变革,使人们从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 来,认识到尊重女性和保护女性权益的重要性。这种社会思潮的变革为中国的社 会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清末邮驿制度的衰落与现代邮政的兴起
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大清邮政局,并开始推行邮政业务。这一新事物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邮政史进入了新的篇章。随后,大清邮政局逐渐发展壮大, 不仅在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还与世界各国建立了通邮关系。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邮政发展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邮政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邮政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邮政在 保持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成为了当时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 梁。
五、评价与反思
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和 对女性地位的认识。这既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摒弃陈腐观念,树立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念。应加强对女性权益保障和教 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和话语权,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 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发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文化 的传入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陋习。一些 开明人士开始发表文章、演讲和编纂书籍,呼吁废除缠足。同时,一些进步团体 和妇女组织也纷纷加入到反缠足运动中来。
三、反缠足运动的过程
1、法律政策的变化
1、法律政策的变化
3、思想意识的转变
3、思想意识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初反缠足运动大规模兴起原因试探胡康莉(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 422000)[摘要] 满清和南京临时政府相继推行反缠足政策,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女学和戒缠足会的纷纷建立,社会审美观的巨大变化,再加上近代环境压迫,女子生存权利受到威胁,女子自身也厌倦了缠足生涯。

这一切终于导致反缠足运动在民初大规模兴起。

[关键字] 民初反缠足运动大规模兴起原因[Abstract]] The Qing Dynast y and t he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carries out the counter-foot-binding policy consecutive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W estern learning east process is hit by t he equalit y of the sexes thought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female study and abstains thefoot-binding meeting in abundance est ablishment, the social aesthetic st andard changes greatly, in addition due t o the modern environment oppression,the female right to subsistence is threaten, female oneself has also been weary of the foot-binding profession. All these finally cause the counter- foot-binding movement large-scale to emerge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 Counter- foot-binding movement, Large-scale , Emerges, Reason中国汉族妇女断骨缩筋的缠足陋习所经时间之长,地域之广,流弊之大,世所罕见。

历史上虽不乏有识之士针砭其陋,倡天足之言论,却并无具体行动。

笔者认为反缠足作为一种运动肇始于清末,真正形成大规模则应在民初。

而民初为何能够大规模兴起,却是由晚清以来的诸多因素促成的。

一、满清和南京临时政府相继推行反缠足政策1、清政府的法令措施满族入主中原前,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性格豪爽,不仅如此,满族女人还习骑马、射箭之术,甚至有些还参加军事格斗。

因此满族妇女并未形成缠足之俗。

满人入关后一段时期,也极力反对汉族女子缠足。

据载,清廷曾多次颁布谕旨禁止妇女缠足。

顺治年间崇德三年(1638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妇女“束发缠足”[1]。

孝庄皇后曾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2]顺治二年规定:二年以后所生子女永禁缠足。

顺治十七年,皇帝谕旨规定:有抗旨缠足者,其夫或其父杖八十,流三千里。

康熙年间,又重申禁止规定:“康熙六年以后所生子女禁止缠足,若有违法裹足者,其父有官者,交兵二部议处,兵民之家交刑部,责二十板,流征十年,家长行稽察,枷号一月,责四十板。

该管督抚以下文职官员有疏忽失于察者,听吏兵二部议处在案。

”[3]法令虽严,但统治者的举措还仅仅是为了稳定传统秩序和维护满族旧制,所以缺乏变革文化的深层意义。

又因之禁缠足与汉人的民情与生活观念大相径庭,所以缠足之风屡禁不止。

康熙十年七月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熙上奏言,要求“相应免其禁止”。

于是,自后弛禁。

然而,自西人入侵中国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到19世纪末,为了国富种强,反缠足被再次提上日程。

1898年,光绪皇帝支持变法,于8月13日采纳康有为的主张,发出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

”[4]1901年1月,那拉氏宣布“新政”上谕。

2月1日正式发动戒缠足上谕,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四川行动最为积极。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5年),慈禧太后寿诞时,又颁布懿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恶习。

”[5]中央政府的提倡,使得地方督抚和下层官吏成为晚清反缠足运动的鼓励者和参与者。

他们也积极响应,参与到运动中来。

如:直隶总督袁世凯亲自撰文劝戒缠足,并让自己的子女亲属不缠足或放足。

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印五万本《不缠足官话浅说》,颁发属下。

两江总督端方也订立不缠足章程,札饬各地遵行。

到1904年,“中国十八省总督皆有戒缠足之示,所缺惟闽浙与陕甘而已。

”[6]清末不缠足运动的肇始为民初大规模兴起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南京临时政府劝禁缠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为扫除积弊更新气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条件。

同时,1911年10月19日,即辛亥起义成功后的第九天,湖北军政府即发布妇女放足的通告。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于1912年3月13日,发布禁缠足文告,即《各省劝禁缠足文》,“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7],从而得到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满清直到民国时期,反缠足的政令措施虽有张弛,却从未间断过。

满清与南京临时政府虽为性质不同的两个政权,但反缠足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

反缠足从清末肇始到民初社会出现“天足兴,纤足灭”的局面,是两个政权的政策前后呼应,首尾一贯的必然结果。

二、西学东渐,风气见开人类历史的陈迹,显示了“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8]。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根深蒂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的束缚,使广大的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对于妇女被凌侮被桎梏的悲惨境遇,明清时期一些开明人士曾发出不平之鸣,但当时中国还没有什么新的力量足以瓦解中国封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什么新型的理论武器足以摧毁封建的意识形态,因此不平之鸣只能是唏嘘叹息而已。

直到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惊破“天朝上国”的迷梦,情况才有所改变。

从闭关到开放是日趋衰颓的大清帝国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痛苦而又无奈的让步,同时也是儒家社会对外来文明不自觉的承认和容纳。

国外生产技术、自然科学和政治学说络绎东来,它从价值观念、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引发了近代化女权运动,这给中国妇女解放,尤其是双足的解放带来了新的契机。

诚如柳亚子在1904年所概述的那样:“海通以来,欧美文明窈窕之花,将移植于中国,弥勒约翰、斯宾塞之学说,汽船满载,掠太平洋而东,我同胞女豪杰亦发愤兴起,相与驱逐以图之。

”[9]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西方文明的传播者。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新闻、教育、医疗、图书等种种文明,其中也包括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女权运动的信息和男女平等思想。

另外,相当数量的来华传教士和部分天主教士本人即为妇女,她们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妇女深受压迫的处境深感焦虑,尤其对妇女缠足甚为不解。

因此,她们决定将反缠足作为传播西方基督教义的起点。

他们通过对西方文明和社会状况的介绍和在中国兴女学,成立戒缠足会等具体活动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输入到中国。

他们利用基督教“上帝创世,男女并重”的教义和依据“上帝造人,不分男女,各予两足”的宗教观念,认为女子缠足“实超越上帝矣”,此事“亦失爱主爱人之道。

”[10]在西学东渐思想的感悟下,中国国人,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也对中国妇女问题进行思考。

他们从妇女解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缠足陋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早期维新派认为,缠足“酷虐残忍,殆无人理”,是“合地球五大洲万国九万余里”绝无仅有的陋俗,它既造成妇女“迫束筋骸,血肉淋漓”的惨状,又使他们难以操持家务,遇水火盗贼只能坐以待毙[11]。

康梁维新派从保国、保种、保教的目的出发来鼓吹中国实行男女平等、劝戒缠足、发展女子教育的必要。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从女子参政的女权方面提出,妇女参与政权必解其双足。

中国先进的女性也以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传统性别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和压抑,强烈要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女性自己。

在西方文明思想传入过程中,她们也认识到男女同有天赋之权力,同有生存之能力,而缠足使女性成为“废人”,“病夫”,“乃愚乃顽,乃怯乃惜”,严重侵犯女性身体的健康权,因此,欲争女权,首先就应该铲除缠足陋俗。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它打破了封建纲常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传统妇女观的变革与更新。

它为不缠足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文化铺垫,加速了社会风气的进化。

三、女学和戒缠足会的宣传组织准备1、女学的广泛建立“不缠足和兴女学今日述为两事,晚清人却合为一体。

”[12]“缠足不变则女学不兴,女学不兴则民智不育”[13],而民智不育,西方平等思想则不进,则中国妇女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愈深,则妇女缠足之俗则愈兴。

西方的传教士和中国的革新人士都看到了只有兴女学,中国的缠足陋俗才能从根本上铲除。

而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始于基督教创办的女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特权,其中就包括在华传教士办学。

五口通商之后,各级各类教会学校相继创办。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派爱尔德塞夫人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女校,也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始。

此后,教会女校迅速增加。

早期教会女校因招生困难,对缠足女子一般不加禁止。

随着教会学校影响的扩大,生源日渐增多,再加上课程设置日趋系统化、全面化,教会女校普遍开设体操课,校内社团活动也增多。

因此,对小脚女子而言,参加公共社交活动和上体操课“简直就是一种刑罚”,使她们对缠足感到厌恶,拒绝缠足或把已缠上的双足放开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60年代以后,教会女校也相继开始禁止缠足者入学。

如1864年,贝满女塾要求学生不准缠足;1867年杭州的一所教会女校禁止由校方提供膳宿的女生缠足。

到80年代,废弛缠足已成为所有教会女学的统一想法和规定。

1886年1月2日《益闻录》上公开发表了《创设女学论》,主张“废弛缠足”,文中言道:“女子身未始非父母遗体,况因旋走,端赖足力,如必紧缠之,使肉不长,骨不伸,稍立顿觉难持,百步已知劳瘁,终日要婷婷欲倒,举重无力,行远不由,何异削人足而阻其动作。

是可忍孰不可忍?亟宜弛放双弓,以为一生之硬。

”[14]此后,教会普遍把不缠足作为入学的条件,这在当时的社会起了促进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当时就有部分教徒和一些十分贫穷而不能养活他们的女儿的人接受了这个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