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2012.12.25)
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1分期方法:
A.以人系时:通过文论家的研究呈现其发展脉络
B.以时系人:以时代的划定分布理论家
C.文论自身的发展规律:郭绍虞是第一人。
文学观念的演进:周秦-南北朝;复古:唐-北宋;文学批评的完成:南宋-隋
2.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零散杂糅性、直觉体验性、实用功利性
3.中国文论研究历史
1914年,黄侃《文心雕龙》的研究,标志中国文论作为现代学科的诞生
A.学科创建期:1914
B.学科发展期:1950-1980
C.学科繁荣期:1981年至今
4.近期文论研究热点:
A.失语症及古文论现代转换,1996年,曹顺庆提出失语症
B.范畴论
先秦文论——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
一、特点
A.观念模糊,材料芜杂
B.无专著专论
C.奠定了中国文论的文化基础和文论原则
二、先秦早期文论观点
1.诗言志——文学的性质
出处: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27年,但其意识早于此年。
内涵:诗:即《诗经》;言:表达;志有三种意义:记忆、政治怀抱和记录。
意义:
①表现内在本质、追求善
②强调文学的本质,诗言志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2.陈诗观风/观诗知政/献诗讽谏——文学的社会功用
意义:
①中国文论功利色彩浓厚
②文学与文论与政治关系密切
3.和而不同——艺术美感的萌芽
三、先秦儒家文学
(一)、孔子的文论
1.兴观群怨——文学的功能
内涵:兴:形象—感发意志—感染力→审美能力
观:陈诗观风→认识作用
群:群君相切磋—统一思想→交际作用
怨:怨刺上政→批评作用
2.思无邪——文学欣赏的标准
3.文质彬彬——文学的内容形式关系准则
(二)、孟子文论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出处:《孟子·万章上》
内涵:意:读者之意、作者之意
2.知言养气——创作主体素养
3.与民同乐——文学情感的基础——文学功能说
(三)、荀子的文论——集大成者
1.明道、言志、抒情合一:最早的文学本质的总结
2.文学政治关系的总结:音乐—人心—治道
3.文艺作品的美学原则:中和之美
(四)、先秦儒家文论的影响
A.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B.确定了文论道德化的阐释思路
C.总结了文艺批评方法
D.提出了一系列美感原则
四、先秦道家文论
1.道家与文艺精神
A.道=艺术精神:大力描述道,实则阐述了文艺精神
B.体道悟道——体悟
2.老子的文艺思想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强调世界的本源。
任何声音和形象都是道的表现形式,声音之道谓之大音,形象之道谓之大象。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就是虚实相生,经营空白的境界。
②.虚静说——“致虚静,守静笃”
A.体道悟道的心理演化为艺术创作心理
B.与物同化的境界
3.庄子的文艺思想
①自然之美
②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审美思想
A.艺术创造者应有一种返回自然的心态
B.创作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C.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是自然
③得意忘言:文学创作于文学接受的本质:文字不能完全达意,强调言外之意。
;论述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为意境说奠定基础
4.先秦道家文论的影响
A .揭示文艺内部规律
B.确定中国文艺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
C.强调文人人格,超越于世俗规范之外,追求心灵与精神的自由和完美
D.提出一系列美感原则
汉魏六朝文论——中国文论的成熟期
一、特点
两汉:依经主义、过渡性
魏晋南北朝:文论独立,批评自觉、文论多元并存、文论基本成熟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文学动力论和文学源泉
A.发愤著书:封建专制下的知识分子不得志,为改变现世,产生著书立说改变现状的愿望。
B.评价:
①言简意赅,却是司马迁第一次概括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
②发愤著书的继承,诗可以怨的观点概括,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三、《毛诗大序》
1.关于毛诗和毛诗序
2.定义:西汉前期,文化重建的过程中,传《诗》为主要文化活动,其中有四
大重要流派:齐鲁韩毛,毛诗即是四大传诗之一,它是毛亨、毛苌传的《诗经》,把阐释的文字记录下来即形成诗序,但是齐鲁韩在魏晋时期已经全部失传,由于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大兴。
3.大小序:大序:毛诗诗经的第一首《关雎》前的文字,第二首《葛覃》开始
对每一首作品的阐释叫小序。
4.毛时序:对诗经每一篇主题的阐述。
5.内容:
A.总论:诗歌性质、功能、艺术特征
B.介绍一部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C.主旨阐释
6.理论贡献:
A.儒家文论的纲领
B.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理论正统地位的确定
7.《毛诗大序》的主要内容:
A.情志说——诗歌/文学性质的总结
B.风教说——文学社会功能
C.六义说——诗歌艺术特征
四、曹丕《典论·论文》
1.历史地位:
A.文论史上第一篇独立批评论文
B.经学时代的终结,玄学时代的开始,是魏晋时期文学追求美感的开始。
2.内容:
A.文气说——核心
B.文体论:四科八体,诗赋欲丽: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总结,追求
文学的美质——丽
C.价值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五.陆机《文赋》
1.文学创作赋,讨论文学内部规律。
2.写作时间:280年,20岁、290年,30岁、301年,40岁
3.理论贡献:
A.完整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总过程
B.诗缘情而绮靡(文体论)
C.文学美感标准的概括:应、和、悲、雅、艳
六、刘勰《文心雕龙》
1.释义:细腻透彻地探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内部规律
2.写作时间:齐末梁初
3.写作宗旨:文章学
4.结构和内容:“结构宏大,体系严谨”,共50篇。
上篇为文体论,下篇为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总体结构为上篇以上讲纲领,下篇以下为毛目,另外以《序志》总领全书。
其中上篇又包括“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两部分,下篇包括“论文术”和“杂论”两部分。
第一部分“文之枢纽”,《序志》称这部分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饰》、《辩骚》五篇,概说
写作之总原则。
例如《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
第二部分是“论文叙笔”,其中押韵的为文,包括从《明诗》到《皆隐》的
十篇;不押韵的为笔,包括从《史传》到《书记》等十篇。
在这部分刘勰回答
了两个问题:一是文笔问题;二是对各种文的创作要求。
第三部分是“剖情析采”,包括《神思》等十九篇。
论文术旨在“剖情析采”谋篇杨忠,篇章字句。
其中《神思》一篇是总述。
第四部分是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主要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批评
观等,包括《诗才》、《知音》、《物色》、《程器》、《才略》等篇。
第五部分为全书总序——《序志》,说明全书总体构思和创作意图。
罗宗强:命题——连类设喻——实证
命题——释义——实证
5.理论贡献:
A.神思论——文学构思
神思的定义和特点—神思与才学的问题—神思的写作问题
B.风骨论——文学风格论
正反两方面谈风骨—从创作特点谈风骨—总结
C.通变论——文学发展史论
通变之本—通变例证—结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
D.知音论——文学批评论
“六观”
思考:《文赋》和《神思》的异同
同:
A.讨论问题:文学创作论
B.对神思的特征认识:虚静、超时空、形象
C.文学规律性的认识:丰富多样但无法用语言表达
异:
A.文体:《文赋》是赋体,《神思》是骈文
B.讨论方式:《文赋》铺陈叙述,《神思》是层次的推进
C.理论的发展:《文赋》对神思讨论并不深入,《神思》却是进一步探其问题的缘由。
七、钟嵘《诗品》
1.释义:品:式也,法也。
2.写作时间:514-516年之间。
(不录存者)
3.内容:讨论五言诗的问题
4.结构:序言、品语—三序合一,品语:风格特征、风格溯源、逸闻趣事
5.体例:
A.三品论诗
B.不录存者
C.每品无优劣
6.理论贡献:
A.感物说——传统美学理论总结
先秦:尚未发现自然之美,着眼于万物教化
魏晋南北朝:万物感人而作,意识到自然之美,山水诗独立,但却无视文学美。
B.直寻说——以自然为审美理想
心物直接交感,利用无典故的形式来表达追求自然之美
C.滋味说——以味论诗第一人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7.《诗品》主要批评方法
A.溯源流
a.追溯的是诗人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思想内容
b.着眼于诗人艺术风格的相似点
c.印象式批评
B.定品第
a.三品论诗,有优劣之分
b.作者身价,差非定制
c.与源流无关
C.喻象论诗
D.摘句批评
E.比较批评
F.知人论世批评
唐宋金元文论——中国文论拓展期
一、唐宋文论发展特点:
A.拓展:研究范围包括诗论、文论、词论、曲论等
B.深化:陈子昂“兴寄”说、殷璠“兴象”说、白居易“讽喻”说、王昌龄“意境”说、司空图“韵味”说
二、各阶段文论发展脉络
初唐:
A.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提出“兴寄说”:即要求诗歌既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又要具有自己的美感技巧。
但他“复多变少”,是矫枉过正的后果。
B,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题材扩展,追求风骨
盛唐:
A.殷璠《河岳英灵集》:一部诗歌总集,提出兴象说,倾向于对艺术表现特征的探讨。
B.田园山水诗:王昌龄《诗格》:意境论
中唐:
A.皎然《诗式》
B.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序》、《秦中吟序》:“讽喻说”
讽喻说观点:a.强调文学社会作用,“泄导人情,补察时政”
b.文学穿凿方法要实录其事的实录精神,将诗歌作为重
要的政治手段。
c.强调诗歌要以情感人,语言通俗晓畅
缺陷:明显的功利色彩,对文学的认识局限于儒家
C.古文理论:
韩愈:a.文以明道,古文创作要反映儒家的政治追求,同时作家自身也要有道德修养
b.《送东阳野生序》中提出“不平则鸣”
c.文贵创新:“唯陈言之务去”,“自树立,不因循”,这里的陈言即指骈文,陆机的《文赋》标志的骈文的开始。
柳宗元:文以明道
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喻象为核心,提出“韵味说”,丰富了意境理论北宋:A.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穷而后工”说
B.苏轼:《文说》:“随物赋形”说
C.黄庭坚:江西诗派和江西理论的代表人物,《冷斋夜话》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
江西诗派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社图》,一祖三宗中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南宋:A.诗话的出现
B.陆游、杨万里:跳出江西诗派的藩篱,在文学和理论方面独树一帜
C.李清照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批判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
D,王灼《碧鸡漫志》
金元:A.王若虚《滹南诗话》:推崇唐诗,抨击江西诗派
B.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继承杜甫绝句论诗形式,扩展规模,构成完整体系
C.张炎《词源》,受词论的影响
叙事文学理论:a.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成为小说评点的开端
b.周德清《中原音韵》,戏曲理论创作的开端
c.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代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
三、代表作家的代表文论
“唐诗美在丰韵,宋诗美在筋骨。
”——钱钟书
(一)、唐代诗歌意境论的形成
1.王昌龄的《诗格》:第一次提到意境理论;诗的三种境界:物镜、情境、意境
2.皎然的《诗式》:谈及意境的创造和特征,强调诗歌要讲究取境,以高、逸为标准
3.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境生于象外”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阐释了意境的多层性
,提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将其系统化,利用中西融合方式对其系统总结
(二)、宋代的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
1.诗话的诞生:诗话是宋代兴起的论诗专著形式。
它的最远的渊源可达先秦的诸子,近祖到钟嵘的《诗品》,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将论诗的材料集合在一起,给予诗话之名,标志着诗话的形成。
诗话的本质特点是结构无逻辑,形式与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它的创新性体现除了讨论诗歌创作的奇闻异事和诗作的创作背景,还论述了诗艺。
“诗话”的目的是“资闲谈”。
2.宋代出现“诗话”的原因:
A.文化基础:唐宋诗歌的繁荣造就浓厚的诗歌文化
B.宋人尚理,好议论
C.宋代重娱乐,流行“说话”即讲故事。
3.诗话内容:章学诚:A.论诗及事;B.论诗及辞
4.评价:宋代诗话流传至今的150多种
A.宋代诗话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批评形式,并且在后世大力流传
B.宋代诗话在诗歌艺术的讨论上更加深入和丰富
C.宋代诗话开始具备明确的文学史意义。
缺陷: A.随意而为,过分强调直觉。
B.编排无逻辑
C.理论性淡薄,探讨不足
5.宋代诗话的发展:
A.创始期:北宋中期,欧阳修的诗话,引起后人的模仿,如司马光《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
B.转变期:南北宋交际理论性增强以及对江西诗派理论的阐述;出现了诗话总集,魏庆之《诗人玉屑》就对宋诗话的保存做了重要贡献。
C.繁荣期:南宋中后期:理论性和逻辑性明显增强,代表是严羽的《沧浪诗话》,出现了专题诗话:蔡梦弼《草堂诗话》
6.严羽《沧浪诗话》的结构
A.五张一序,序为书信体
B.诗辨:对诗歌的基本看法
C.诗体:以言而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讨论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D.诗法:对诗歌的艺术技巧
E诗评:批评和鉴赏诗歌
F.考证:鉴赏性的考证
G.书信:《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介绍了《沧浪诗话》的创作宗旨、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相当于一部自序
《沧浪诗话》的逻辑性和理论性:
A.从阐释观点到论证观点,结构上以诗辨为核心,从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等方面进行阐释,具有严密逻辑性
B.诗人的奇闻异事不对,讨论的主要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
C.对每个问题的讨论是分门别类的,加强了理论的深度
7.《沧浪诗话》的理论贡献:
A.兴趣说/别材别趣说。
——诗歌的本质特征
兴:主要是说诗歌的审美特征
兴趣,可以叫做兴致、意兴,盛唐的诗人诗歌最具有兴趣。
兴趣主要是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诗歌境界。
B.妙悟说。
这是把握和实现兴趣的途径。
悟指的是对佛理的一种心解,即心领神会。
妙悟的意思是通过长期经典的熏陶养成的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妙悟主要包括诗道在悟;悟有层次;悟有途径。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
明清文论——古代文论的繁荣期
1.发展历程:
明前期:嘉靖前期。
诗文理论以批评为核心,主要代表是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提倡尊古仿古崇古,引起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其中以高棅的《唐诗品汇》为复古思潮的突出表现。
明中期:嘉靖、隆庆年间。
诗文方面主要是后七子;散文理论方面以归有光的唐宋派为核心,他们在复古的同时开始注意到创作主体的个性;在小说方面,出现了序跋体,扩展了理论的范围和题材;在戏曲方面,出现了徐渭的《南词叙录》,促进了研究南戏的的进程。
明后期:万历年后,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反对复古,主张情与色的追求;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出现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诗歌理论上更是“重趣尚俗”,在小说方面,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以“童心说”批评小说,强调小说的真情实感,提倡小说只有“画工”是不够的,还需要“化工”,“化工”即是天工,而“画工”为人工;在戏曲理论方面,出现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这两派在理论上的争论使得戏曲理论上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王骥德的《曲律》,《曲律》共有40则,前两则主要讲述戏曲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中间部分主要讨论戏曲的创作理论和技巧,其中包括音律、辞采、曲词和剧戏方面的讨论,后两者则主要是对戏曲的评点。
另外,吕天成的《曲品》也是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它分上下两卷评点传奇作家。
他的贡献在于辨析了曲论史上“本色”与“当行”的含义的杂乱,指出“本色”只指填词用语,“当行”兼论作法。
清代前期:嘉庆以前,在诗文方面,出现了王夫之的《薑斋诗话》,其实《薑斋诗话》是后人将其笔记体著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结合在一起而冠以的名称。
这是一部总结性的理论著作。
其总结性主要体现在它系统阐释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和总结了诗歌情、景关系。
诗文方面的另一成就是出现了叶燮的《原诗》,他的观点主要是阐释了诗歌的理、事、情(客观)三要素和作家的才、胆、识、力(创作主体);小说方面出现了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标志着评点的完全成熟,戏曲方面主要是李渔的《闲情偶寄》,这部理论著作对传统的戏曲理论具有颠覆性作用
清后期:出现了以姚鼐为主的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词论方面出现了李渔的《窥词管见》,提出词应该立于诗曲之间,认为词贵意新,语贵自然,强调词的创作主要在情景二字。
2.对明清文论的评价:可以说是古代文论的结束期
明清文论的特色:
A.文学理论全面繁。
主要表现在文论家和文论著作的繁荣和文论批评形式的多样。
B.流派、争论的繁荣
C.因为古代文论走向了结束,因而出现了不少集大成的总结性理论著作,诸如王夫之、金圣叹
3.李渔《闲情偶寄》,这是一本杂著,六卷八部分,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收藏、饮馔、种植、园艺、和颐养八部分。
后人将词曲、演习、声容的一部分冠以《李笠翁曲话》的名称。
他的戏曲理论较前代具有明显的超越性,他摆脱了前代理论家注重音律和辞采方面的窠臼,将重点放在戏曲结构上,提出“结构第一”的理论,实际上是把剧本的创作放在了首位。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娱乐性、舞台性和整体性。
而它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结构论(剧本的结构和构思)和语言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上
4.关于他的结构论:
A.强调立主脑,减头绪。
主脑即戏曲的立意。
“只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
B.密针线。
即合理安排情节
C.脱窠臼。
打破陈规,但不得以荒诞不经的故事求新出奇。
近代文论——中国文艺批评和西方美学的交汇
1.概述:
近代文论是在西学东渐、东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带有明显古代文论向近代文论过渡的特征。
近代文论的突出特征主要是处于变动之中和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两个方面。
近代文学理论都特别重视文艺的现实作用与现实功能。
如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2.龚自珍的文论思想:强调尊情,“言其所不得不言”,主张创新,反对模拟因袭;将时代的忧患意识引进文学。
3.近代审美理论成就方面的贡献较大的是刘熙载、况周颐、和陈廷焯。
刘熙载:《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
成就与贡献:
A.论文不局限于六经,兼重诸子百家,对《左传》和《庄子》评价突出。
B.对文艺的特点和规律认识深刻
C.论述文学理论上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文学的创作原理和艺术表现手法。
D.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艺术特征,各类文体的创作要点有精辟的概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是我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重要著作。
:词学核心:“沉郁”: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哀怨、忠厚;艺术上的特点:意在笔先,神于言外;他很重视意境创造,对王国维有直接影响。
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境的特征和创造。
4.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梁启超、王国维
梁启超:“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文界革命”:《夏威夷游记》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小说上,他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概括为“四种力”:熏、浸、刺、提,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艺术感染力的根源。
在文学上,认为文章内容应有“欧西文思”,形式上应倡导“俗语文体”,即从深奥的文言文中超脱出来,以平易文字表达新时代的新思想;在诗歌上以全面批判的态度否定中国传统诗歌,主张以西方诗歌为典范,创造新意境、新词语,重视“优美的情感”和“美妙的技术”。
王国维:中西结合,提出意境说。
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终结金额现代文论发展的开始。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用现代西方诗学观念或文艺理论为内容,以传统诗话为形式,来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理论著作。
“意境”的美学特征:
A.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B.境界的创造必须具有自然真实之美
C.境界以传神为美,重在神似而不在形似
D.他指出艺术境界的构成为造境和写境,前者以表现理想为主,后者以具体写
实为主;其次他认为艺术境界的基本形态包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要创造美好的意境就有一个诗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
A.诗人必须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B.在艺术上要经过三种之境界
C.创作中要有自己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