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考生家长必读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态篇------调整心态迎中考
一、理解孩子的付出
家长要体会孩子求学中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在的考生们常常是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十点多才休息,体力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消耗。

如果家长忽略了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一味“逼”孩子学习,往往会引发家庭矛盾,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人的大脑在紧张的学习之后会有一个疲劳期,短暂的放松和消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把握好分寸,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效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在中考前、考中与考后也应注意少给孩子施加可见不可见的压力,如考前父母过于紧张,考完某科以后问这问那,考试某科发挥可能不理想父母表现出失望等。

中考结束后对成绩的关心远超过对孩子的关心等。

二、善于鼓励和沟通
表扬要具体,情感要真挚。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如果家长不是出于真心赞扬的目的,语言往往会包含一种虚假的因素,这当然蒙不了初三的孩子。

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

比如,中考语文考完以后,父母可以说:“孩子,不管你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看到你已经尽力了,爸爸妈妈相信你也支持你!”这样孩子感觉能得到父母的真心支持和鼓励,情绪更加稳定,有利于正常或超常发挥。

三、多倾听,少否定
家长应该让孩子说,而且是毫无顾忌地说。

在听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心理、彼此的关系、对事情的处理态度等,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其实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就是没有考虑到某某因素,所以效果不像你们想像得好”。

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没有遇到简单的否定,而是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他会很高兴、很顺畅地接受父母的指点,调整自己的做法,向合理的正确的方向靠拢。

四、考中与考后
1、中考过程中及考后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如对中考结果的过分担忧,焦虑的关注,对孩子考中考后一些消极情绪的关注等等。

2、还有就是给孩子考后放松的空间,如要求孩子散步、出外走走,注意运动等等。

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孩子一同去外出旅游等。

3、少训斥,批评和责骂,多鼓励,支持。

中考前后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压力,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这段时间里要注意关心自己的孩子。

言行篇-----考生家长言行六忌
面对中高考,许多考生家长内心也越来越焦虑紧张。

他们为孩子考什么样的高中和大学而思前想后;为孩子的功课复习着急上火;为孩子身体能否承受重荷担忧操劳:为孩子能否考好而忧心忡忡。

所有这些,导致了许多家长或多或少的行为“变形”,进而造成对考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压力增大、情绪波动、心神不宁、信心动摇。

为此,家长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言行。

许多专家认为,考生家长应注意以下五忌:
一、忌如临大敌
一些家长在孩子备考过程中,内心充满了担忧甚至恐惧,经常寝食不安,心慌意乱。

这种在家长身上表现出的“考试焦虑症”,不仅会直接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情绪,而且,会使家长失去冷静,不能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所以,家长必须保持情绪的稳定,注意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冲淡孩子内心的紧张不安,避免因家长的慌乱带给孩子“中考很可怕”,“对中考没把握”的消极信息或暗示。

二、忌唠叨无度
越是临近中考,一些家长越觉得对孩子不放心,所以总想对孩子多叮嘱几句,诸如"九年寒窗,在此一举","离中考还有10天了","你可要为父母争口气",“你可要好好复习呀!”等等。

有些家长一说就失去了“刹车”,不管孩子现在在干什么,不管现在需不需要说,只管从“考试”讲到“就业”,从“分数”讲到“前途”,从“学业”讲到“良心”……只讲得孩子心烦气躁,难以静心。

有些家长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施加压力,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和家长发生矛盾。

这样显然是不行的。

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父母也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想考个好成绩,进入一所好高中呢?所以,过分“叮嘱”只会对考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考生的行为,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忌照管过甚
孩子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多关心和爱护孩子,这本身没错。

但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照都要适度。

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一会儿给孩子送杯牛奶,一会儿削个水果,这些做法形成的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

从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方面看,父母的关心未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孩子正在那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孩子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牛奶说,“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孩子不得不切断思路。

家长的这种干扰性的关心,需要防止,需要研究如何恰到好处。

其实,面对坐在书桌旁的孩子,父亲不问也罢;看着孩子专心学习,母亲把牛奶悄悄送上就行。

另有一些家长,临到考试时就怕孩子吃不好,影响了学习,于是就努力改善伙食。

结果造成孩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

心理专家指出,考试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

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

四、忌期望过高
一些家长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他们“一定”要考上××中学,或者希望他们考上××高中、然后考上某某大学。

这些期望,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考生对自己的期望一起,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了考生的头上,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往往使他们难以在考试时轻装上阵,也就难以发挥最好水平。

家长高要求,高期望,以及行动上有意无意地催逼、威胁、强迫和施加种种压力,只能导致心理紧张和考试失利。

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应该消除一切强加在孩子头上的心理压力。

做父母的对子女有期望、有要求,但不能不切实际地人为拔高。

脱离了现实状况、脱离了考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过高期望值,常常会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

不要在子女考试前
给孩子"立军令状"。

应多鼓励、开导,消除考生的紧张情绪,并帮助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

五、忌反差太大
因为中考,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家长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家里的饭菜变得更加讲究、更加丰盛;妈妈请假在家,专门来服侍要考试的孩子。

这一切变化,都会使孩子内心不安、紧张和无所适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主体的一种适应过程。

孩子在家庭环境的这种变化中,也得主动或被动地适应。

这种适应过程往往引起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包括精力的消耗。

更何况,如果孩子不能适应或没来得及适应,对考试就会有不良影响。

所以,家庭环境或氛围的改变不宜太大。

除了像家庭不和、夫妻吵架、搓麻打牌、宾朋不断这种必须改变的之外,保持原样未尝不好,这会有利于孩子情绪稳定,精力集中。

六、忌盲目攀比
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妈妈说某某学习特别勤奋,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或是“听说某某学习效率特别高,你向人家学着点”,“某某的孩子去年考到了××中学××大学,你要比他更好呀!”等等。

这样容易让孩子受到精神打击而丧失信心。

父母应该要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硬拿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相比,很多时候可能会把自己孩子的优势、长处也比没了。

这让孩子没有了信心不说,家长也很容易心理受挫。

而冷静地与孩子分析自身的长处及缺陷,多肯定以鼓舞士气,并让孩子确定近期复习策略,以扬长避短,考出自己的水平,这才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做的。

情绪篇----考生家长避免五个情绪误区
在中考复习的一段时间里,家长的焦虑心情丝毫不亚于孩子,但家长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势必影响考生的情绪。

事实上,中考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考试前家长的情绪要稳定,而且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5个情绪误区。

一、过分关爱:
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有的家长请假回家,一心一意照顾孩子中考。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一会儿到屋里给倒杯水,一会儿拿些吃的。

家长的过分关爱在这种时候就是给孩子压力,增加孩子负担,孩子会想“爸妈这么照顾我,如果考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呀?”这会影响孩子复习功课。

二、过分关注:
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都看在眼里,不停地打听,有的家长孩子接个电话也要问半天:“谁来的电话呀?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说什么事呢?这人学习怎么样?”家长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会让孩子感觉没有自由的空间,导致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对立。

三、过分期待:
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有的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你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一定要如何如何。

”“全家就看你的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
有自己的实力,家长过分期待,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引起心理波动。

四、忽视心理:
有的家长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不去了解孩子心理,与孩子沟通时不能站在与其平等的角度,而是居高临下。

这样的家长应该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增加与孩子的沟通。

尤其是在中考前要做到,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安稳舒适。

五、只言教不身教:
有的家长不断给孩子输入集中精力、充分备考的观念,却是说一套做一套:自己回家就看电视、打麻将,不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影响孩子的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