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_尚意_书风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尚 意 ”书 风 对 文 人 画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有 推动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还是以大文豪苏轼 来举例。其实,苏轼从少日喜学《兰亭》到中岁喜 学颜鲁公的“重法”,到后来过渡到“抒情写意”、 “追求平淡天 真”、“直 抒 胸 臆”、“轻 法”、“尚 意 ”
的艺术主张,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也是他对 文人画之影响的一个过程。从美学源头上分析中 国有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三家并立且相 互渗透交融。儒家美学代表人物是杜甫,早年的 苏轼在总体上同杜甫一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这 样的人带着一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 的济世之心。表现在书法方面,他的代表人物是 颜真卿,所以苏轼极推崇颜真卿的书法。但空怀 济世之心,却命运多舛( 从颜真卿→王维,从入世 →遁世) ,苏轼一生最大的转变始自“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险些断送性命后,苏轼年轻时的豪情 壮志随之烟消云散,转而代替的是参禅问道。佛 教对苏轼的思想以及处身行事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此时的苏轼已由年轻时的入世,步入到禅宗遁 世的境界。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南宗之 祖的王维( 从王维生平可知,苏轼的命运与他有 相仿之处) ,因而对王维有禅意的艺术作品,苏轼 是极为推 崇 的。 他 在《书 摩 诘 蓝 田 烟 雨 图 》中 提 出了他著名的文人画观点: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精辟评论, 使中国画的文化性与精神性要求得以具体化,即 高雅绘画艺术一定要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画要求 有文学性,更 要 求 有 诗 的 意 境。[7]“乌 台 诗 案 ”是 苏轼 由 诗 歌 转 入 绘 画 的 契 机,因 为 诗 歌 和 文 字 ( 书法作品) 易于被人把握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而绘画则比诗歌更隐秘,即用更抽象的艺术形式 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宣泄情感找到了 新的方式,此 即 苏 轼 所 说 的“诗 不 能 尽,溢 而 为 书,变而为画”。文人画以其特有的立意,以借物 寓心的方式,形成了真正的创作高潮。[8]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书法作 品。黄 州 时 期 的 书 画 作 品 是 东 坡 向“尚 意”书风过渡的转折点。现以他被贬黄州之前后 的部分代表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加以比较说明。
首先看 看 苏 轼 的 书 法 渊 源。黄 庭 坚 曾 云: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 至酒酣放浪、意忘怀工拙、字特瘦劲乃柳成悬。中 岁喜学颜 鲁 公、杨 风 子 书,其 合 处 不 减 李 兆 海 ”。 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这样的信息,即苏轼中岁以 前书法较“工”,并且重视“法度”。中岁以后喜学 颜字行书《争座位帖》,认为“比公他书尤为奇特。 信于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缸贤于黄金,圣公未 免也”。( 《苏轼文集》) 总之,这时流露在他的书 法作品中的“意”还主要是意在笔先之“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 29卷第1期( 总第103期)
2012 年1月
Vol . 2 9 ,No . 1 ( Sum 1 0 3 )
文章编号: 1008 - 5580( 2012) 01 - 025 - 04
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 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而且针 对唐人法度森严的书法特点提出并强调了书法的 抒情功能,书法被赋予了“适意”、“乐心”的审美 愉悦与 娱 乐 消 愁 的 作 用。他 大 力 提 倡“学 书 为
乐”、“学 书 消 日”的 个 性 化 观 点,一 改 唐 人“阐 《典》、《坟》之大献,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于书” 的功利至上论,打破了晋唐以来书法中和平正,重 视形式统一和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使书 法进一步摆脱和淡化了儒家宣扬的济世功能。[2] 曾受欧阳修提拔而后亦成为一代文宗的苏轼,其 书法观与欧阳修颇为接近。他说: “笔墨之迹,托 于有形,有 形 则 有 弊。 苟 不 至 于 无,而 自 乐 于 一 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画然, 不假外物而有受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 之。”[3]他在《宝绘堂记》中说: “凡物之可喜,足以 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可见苏轼的 “自乐”、“足 以 悦 人”、“寓 心 ”观 点,明 显 脱 胎 于 欧阳修,所以欧阳修的这些观点为后来苏、黄、米 等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2 北宋文人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而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刚到被贬地黄州所写 的整幅涂抹 修 改 的《定 惠 院 月 夜 偶 出 诗 稿 》同 样 按刘正成的说法,苏轼此帖也是一种惊魂未定,情 绪剧烈冲突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梅花诗帖》的续 篇。[11]这两件代表作品是苏轼书法作品由原先的 重法和意在笔先之意,过渡到“抒情写意”、“平淡 天真”、直 抒 胸 中 臆 趣 之“意 ”的 分 水 岭。 苏 轼 的 绘画作品与书法 作 品 同 样 有“故 心 而 为”、“抒 情 写意”的画风的作品是《枯木怪石图》( 图 3) 。我 们暂且把 它 叫 做“尚 意 ”的 绘 画。 “子 瞻 作 枯 木、 枝干虬屈无端,识石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 中盘郁也。”这 是 米 芾 对 苏 轼 画 作 的 评 论。 他 把 苏轼所画枯木、石头、枝干盘瘦曲折、石纹奇怪皆 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 而发。[12]难以 用 书 法 作 品 表 达 和 宣 泄 自 己 的 情 感,以解胸中盘郁时,就寄情于绘画,因为绘画有 书法难以替代的功能。
中国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1 唐、宋之“意”的源自文库较
“晋 人 尚 韵、唐 人 尚 法、宋 人 尚 意、元 明 人 尚 态”是清前期学者梁山献对清以前五个朝代书法 艺术不同风尚的概括。
谈到宋代的“尚意”书风,首先就要弄清什么 是“意”。“意”的本意是思想。《说文》曰: “意,志 也”,“志,意也”。“志”是较稳定的思想倾向和理 想,“意”则如董仲舒所说乃“心之所文”,即心灵对 客观世界做出的反应,也就是那些反映理想和意志 的思想、情感。[1]唐宋以前,包括王羲之的“意在笔 前”之意是指创作前的构思和设计以及书写规则。 唐人书论中用“意”这个概念,多指于此。
收稿时间: 2011 - 07 - 07 作者: 王宁( 1969—) ,男,文学硕士,艺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
26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年 1 月
趣”、“意志”。 同时在北宋中期院体画全盛之时,在院外的
部分文人士大夫之中,兴起一股借绘画抒发性情 的“笔墨游戏”之风。“文人画”在这时兴起了,其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苏、黄、米、蔡四家所 处的徽宗期,文章、诗赋、词的地位是大大高于书 法的。所以 苏 轼 诗 中 说 到“退 笔 如 山 未 足 珍,读 书万卷如通神”。还有北宋阁帖流行,几经翻刻, 传遍朝野,由朝廷专版变为普及读物; 又由于刻书 业的发展,民间匠人刻字的法度均可进入能品,这 也是宋代书坛不屑于以法度取胜的社会原因。[4]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思想方面,书法 与绘画强调的“尚意”、“写意”就明显地受到了禅 宗的影响。[5] 尽 管 如 此,艺 术 形 式 发 展 规 律 的 决 定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比如从原始时代过渡到晋 南北朝,到唐宋。绘画从质朴、厚拙到精确、华丽, 逼真写实艺术发展到顶点时,其实是一种束缚,这 种情况下,求变、求发展就是一种必然。书法艺术 的发展规律道路也是同样的( 前面已经讨论过) 。
宋代书家使用“意”这个概念,其所指称内容 已发生了极大变化。“意在笔前”———代表法度, 理性社会共同审美规范的“意”,已经被抒发作者 内心情感和丰富联想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之 意所取代,意已经凌驾于法度之上,被赋予了更深 层次的艺术本质。
2 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根源
2. 1 欧阳修对“尚意”书法的理论作用 北宋前期 文 坛 耆 宿 欧 阳 修 于“尚 意 ”书 法 的
王宁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成都 611731)
摘要 通过对唐、宋书论中“意”的比较,分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开“文
人画”先河的苏轼的部分书画作品,以及其友、后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推断,得出宋代“尚意”书风对文人
画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 苏轼 尚意 乌台诗案 梅花诗帖
4 米芾对文人画兴起的推动作用
宋代书家对唐人批评最力的是米芾。他认为 书法应当顺从内心情感表现的需要,自然而为之。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不应该矫揉造作,唐 人处处讲法案,违背了汉字书法造型的天性。所 以他在有关论著中对唐人书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颜真卿 学 褚 遂 良,既 成,自 以 挑 剔 名 字,作 用 太 多,无平淡天 成 之 趣”。[14] 从 此 可 以 看 出 米 芾 对 “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审美意韵是情有独钟
如果说北宋“尚意”书风,是书法艺术本身发 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文人画呢? 我们先来看看书 法吧。按一 般 规 律,前 代 生 机 未 尽,必 然 因 循 相 继。然而唐人书法法度谨严,随着法规的日趋完 善,后人要在其基础上超越前人已无可能。俗语 说物极必反,宋 代 书 法 要 兴 盛,就 只 有 跳 出“法 ” 的圈子,另辟出路了。“书法”从唐代作为跻身仕 途的一个阶梯,到宋代时其地位已发生根本性变 化,新的审美倾向使人们更重视书写者的学识、文 化艺术 修 养 和 通 过 作 品 传 达 给 观 众 的“个 人 情
3 苏轼等人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3. 1 苏轼的艺术主张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古典写实艺术的高峰时
期,宋徽宗亲自参与绘画活动。邓椿的《画继》卷 十《论 近》有 这 样 的 记 载 如“孔 雀 升 高,必 先 举 左”、“画院界作最工,专以新意相尚”、“徽宗以形 似为贵”[6]。针对这种高度写实的“形”与主观精 神性的“意”的问题。苏轼在《书郾陵王主薄所画 折枝二百》中明确提出“论 画 以 形 似,见 与 儿 童 邻。赋诗必此 诗,定 知 非 诗 人 ”。 从 中 可 得 出 苏 轼更重画外文化内涵,不能以形似作为标准去衡 量绘画作品的高下。所以即便是对画圣吴道子, 当对吴画与王维画进行比较时。也有“吴生虽妙 绝,犹以画工论”之微词流露。在《东坡题跋》下 卷《又跋汉杰画山》中苏轼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 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 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直接 批评画工画,只重细节的真实。虽然苏轼本人绘 画造型能力不高,但对专尚形似的画院众工的批 评是一针见血而中肯的。 3. 2 从入世到遁世
而真正使苏轼的作品由原先刻意摹仿的阶段
第1 期
王 宁: 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27
走向“抒 情 写 意”、“平 淡 自 然 ”的 阶 段 的 作 品 很 多,我们选其中的代表作品是《梅花诗帖》( 图 1) 和《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图 2) 。苏轼经过“乌 台诗案”这 一 事 件 后,整 个 人 处 于 一 种 极 度 压 抑 的状 态,由 压 抑 而 来 的 突 然 释 放,表 现 为 书 法 艺 术,就是这 幅 狂 草 作 品 的 大 胆 反 叛 精 神。[9] 刘 正 成把《梅花诗帖》说为是“使苏轼的‘东晋风味’一 扫殆尽,而流向了一个新的、未知的方向”。[10]
现在来看苏轼的绘画作品很难分辨出它的创 作年代了,但是对于苏轼这种画风,黄庭坚曾说这 是“道人”作 画 与 画 工 的 区 别。[13] 其 实“道 人 ”之 画也即“士人画”或“文人画”,都是崇尚抒写个体 情趣为主的,虽然苏轼的绘画作品难以断代,但是 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和其友,及后人对他绘画作 品的评价,可以推断出这些绘画作品很多是和他 尚意的书法作品同时代完成的,郑板桥说苏轼画 竹如写字,黄庭坚写字如画竹。书不能言,溢而为 画。绘画作品同样抒发作者的情感,和书法作品 有异曲同工之妙( 组图 4) 。
的艺术主张,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也是他对 文人画之影响的一个过程。从美学源头上分析中 国有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三家并立且相 互渗透交融。儒家美学代表人物是杜甫,早年的 苏轼在总体上同杜甫一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这 样的人带着一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 的济世之心。表现在书法方面,他的代表人物是 颜真卿,所以苏轼极推崇颜真卿的书法。但空怀 济世之心,却命运多舛( 从颜真卿→王维,从入世 →遁世) ,苏轼一生最大的转变始自“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险些断送性命后,苏轼年轻时的豪情 壮志随之烟消云散,转而代替的是参禅问道。佛 教对苏轼的思想以及处身行事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此时的苏轼已由年轻时的入世,步入到禅宗遁 世的境界。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南宗之 祖的王维( 从王维生平可知,苏轼的命运与他有 相仿之处) ,因而对王维有禅意的艺术作品,苏轼 是极为推 崇 的。 他 在《书 摩 诘 蓝 田 烟 雨 图 》中 提 出了他著名的文人画观点: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精辟评论, 使中国画的文化性与精神性要求得以具体化,即 高雅绘画艺术一定要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画要求 有文学性,更 要 求 有 诗 的 意 境。[7]“乌 台 诗 案 ”是 苏轼 由 诗 歌 转 入 绘 画 的 契 机,因 为 诗 歌 和 文 字 ( 书法作品) 易于被人把握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而绘画则比诗歌更隐秘,即用更抽象的艺术形式 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宣泄情感找到了 新的方式,此 即 苏 轼 所 说 的“诗 不 能 尽,溢 而 为 书,变而为画”。文人画以其特有的立意,以借物 寓心的方式,形成了真正的创作高潮。[8]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书法作 品。黄 州 时 期 的 书 画 作 品 是 东 坡 向“尚 意”书风过渡的转折点。现以他被贬黄州之前后 的部分代表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加以比较说明。
首先看 看 苏 轼 的 书 法 渊 源。黄 庭 坚 曾 云: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 至酒酣放浪、意忘怀工拙、字特瘦劲乃柳成悬。中 岁喜学颜 鲁 公、杨 风 子 书,其 合 处 不 减 李 兆 海 ”。 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这样的信息,即苏轼中岁以 前书法较“工”,并且重视“法度”。中岁以后喜学 颜字行书《争座位帖》,认为“比公他书尤为奇特。 信于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缸贤于黄金,圣公未 免也”。( 《苏轼文集》) 总之,这时流露在他的书 法作品中的“意”还主要是意在笔先之“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 29卷第1期( 总第103期)
2012 年1月
Vol . 2 9 ,No . 1 ( Sum 1 0 3 )
文章编号: 1008 - 5580( 2012) 01 - 025 - 04
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 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而且针 对唐人法度森严的书法特点提出并强调了书法的 抒情功能,书法被赋予了“适意”、“乐心”的审美 愉悦与 娱 乐 消 愁 的 作 用。他 大 力 提 倡“学 书 为
乐”、“学 书 消 日”的 个 性 化 观 点,一 改 唐 人“阐 《典》、《坟》之大献,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于书” 的功利至上论,打破了晋唐以来书法中和平正,重 视形式统一和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使书 法进一步摆脱和淡化了儒家宣扬的济世功能。[2] 曾受欧阳修提拔而后亦成为一代文宗的苏轼,其 书法观与欧阳修颇为接近。他说: “笔墨之迹,托 于有形,有 形 则 有 弊。 苟 不 至 于 无,而 自 乐 于 一 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画然, 不假外物而有受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 之。”[3]他在《宝绘堂记》中说: “凡物之可喜,足以 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可见苏轼的 “自乐”、“足 以 悦 人”、“寓 心 ”观 点,明 显 脱 胎 于 欧阳修,所以欧阳修的这些观点为后来苏、黄、米 等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2 北宋文人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而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刚到被贬地黄州所写 的整幅涂抹 修 改 的《定 惠 院 月 夜 偶 出 诗 稿 》同 样 按刘正成的说法,苏轼此帖也是一种惊魂未定,情 绪剧烈冲突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梅花诗帖》的续 篇。[11]这两件代表作品是苏轼书法作品由原先的 重法和意在笔先之意,过渡到“抒情写意”、“平淡 天真”、直 抒 胸 中 臆 趣 之“意 ”的 分 水 岭。 苏 轼 的 绘画作品与书法 作 品 同 样 有“故 心 而 为”、“抒 情 写意”的画风的作品是《枯木怪石图》( 图 3) 。我 们暂且把 它 叫 做“尚 意 ”的 绘 画。 “子 瞻 作 枯 木、 枝干虬屈无端,识石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 中盘郁也。”这 是 米 芾 对 苏 轼 画 作 的 评 论。 他 把 苏轼所画枯木、石头、枝干盘瘦曲折、石纹奇怪皆 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 而发。[12]难以 用 书 法 作 品 表 达 和 宣 泄 自 己 的 情 感,以解胸中盘郁时,就寄情于绘画,因为绘画有 书法难以替代的功能。
中国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1 唐、宋之“意”的源自文库较
“晋 人 尚 韵、唐 人 尚 法、宋 人 尚 意、元 明 人 尚 态”是清前期学者梁山献对清以前五个朝代书法 艺术不同风尚的概括。
谈到宋代的“尚意”书风,首先就要弄清什么 是“意”。“意”的本意是思想。《说文》曰: “意,志 也”,“志,意也”。“志”是较稳定的思想倾向和理 想,“意”则如董仲舒所说乃“心之所文”,即心灵对 客观世界做出的反应,也就是那些反映理想和意志 的思想、情感。[1]唐宋以前,包括王羲之的“意在笔 前”之意是指创作前的构思和设计以及书写规则。 唐人书论中用“意”这个概念,多指于此。
收稿时间: 2011 - 07 - 07 作者: 王宁( 1969—) ,男,文学硕士,艺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
26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年 1 月
趣”、“意志”。 同时在北宋中期院体画全盛之时,在院外的
部分文人士大夫之中,兴起一股借绘画抒发性情 的“笔墨游戏”之风。“文人画”在这时兴起了,其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苏、黄、米、蔡四家所 处的徽宗期,文章、诗赋、词的地位是大大高于书 法的。所以 苏 轼 诗 中 说 到“退 笔 如 山 未 足 珍,读 书万卷如通神”。还有北宋阁帖流行,几经翻刻, 传遍朝野,由朝廷专版变为普及读物; 又由于刻书 业的发展,民间匠人刻字的法度均可进入能品,这 也是宋代书坛不屑于以法度取胜的社会原因。[4]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思想方面,书法 与绘画强调的“尚意”、“写意”就明显地受到了禅 宗的影响。[5] 尽 管 如 此,艺 术 形 式 发 展 规 律 的 决 定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比如从原始时代过渡到晋 南北朝,到唐宋。绘画从质朴、厚拙到精确、华丽, 逼真写实艺术发展到顶点时,其实是一种束缚,这 种情况下,求变、求发展就是一种必然。书法艺术 的发展规律道路也是同样的( 前面已经讨论过) 。
宋代书家使用“意”这个概念,其所指称内容 已发生了极大变化。“意在笔前”———代表法度, 理性社会共同审美规范的“意”,已经被抒发作者 内心情感和丰富联想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之 意所取代,意已经凌驾于法度之上,被赋予了更深 层次的艺术本质。
2 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根源
2. 1 欧阳修对“尚意”书法的理论作用 北宋前期 文 坛 耆 宿 欧 阳 修 于“尚 意 ”书 法 的
王宁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成都 611731)
摘要 通过对唐、宋书论中“意”的比较,分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开“文
人画”先河的苏轼的部分书画作品,以及其友、后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推断,得出宋代“尚意”书风对文人
画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 苏轼 尚意 乌台诗案 梅花诗帖
4 米芾对文人画兴起的推动作用
宋代书家对唐人批评最力的是米芾。他认为 书法应当顺从内心情感表现的需要,自然而为之。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不应该矫揉造作,唐 人处处讲法案,违背了汉字书法造型的天性。所 以他在有关论著中对唐人书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颜真卿 学 褚 遂 良,既 成,自 以 挑 剔 名 字,作 用 太 多,无平淡天 成 之 趣”。[14] 从 此 可 以 看 出 米 芾 对 “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审美意韵是情有独钟
如果说北宋“尚意”书风,是书法艺术本身发 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文人画呢? 我们先来看看书 法吧。按一 般 规 律,前 代 生 机 未 尽,必 然 因 循 相 继。然而唐人书法法度谨严,随着法规的日趋完 善,后人要在其基础上超越前人已无可能。俗语 说物极必反,宋 代 书 法 要 兴 盛,就 只 有 跳 出“法 ” 的圈子,另辟出路了。“书法”从唐代作为跻身仕 途的一个阶梯,到宋代时其地位已发生根本性变 化,新的审美倾向使人们更重视书写者的学识、文 化艺术 修 养 和 通 过 作 品 传 达 给 观 众 的“个 人 情
3 苏轼等人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3. 1 苏轼的艺术主张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古典写实艺术的高峰时
期,宋徽宗亲自参与绘画活动。邓椿的《画继》卷 十《论 近》有 这 样 的 记 载 如“孔 雀 升 高,必 先 举 左”、“画院界作最工,专以新意相尚”、“徽宗以形 似为贵”[6]。针对这种高度写实的“形”与主观精 神性的“意”的问题。苏轼在《书郾陵王主薄所画 折枝二百》中明确提出“论 画 以 形 似,见 与 儿 童 邻。赋诗必此 诗,定 知 非 诗 人 ”。 从 中 可 得 出 苏 轼更重画外文化内涵,不能以形似作为标准去衡 量绘画作品的高下。所以即便是对画圣吴道子, 当对吴画与王维画进行比较时。也有“吴生虽妙 绝,犹以画工论”之微词流露。在《东坡题跋》下 卷《又跋汉杰画山》中苏轼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 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 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直接 批评画工画,只重细节的真实。虽然苏轼本人绘 画造型能力不高,但对专尚形似的画院众工的批 评是一针见血而中肯的。 3. 2 从入世到遁世
而真正使苏轼的作品由原先刻意摹仿的阶段
第1 期
王 宁: 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27
走向“抒 情 写 意”、“平 淡 自 然 ”的 阶 段 的 作 品 很 多,我们选其中的代表作品是《梅花诗帖》( 图 1) 和《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图 2) 。苏轼经过“乌 台诗案”这 一 事 件 后,整 个 人 处 于 一 种 极 度 压 抑 的状 态,由 压 抑 而 来 的 突 然 释 放,表 现 为 书 法 艺 术,就是这 幅 狂 草 作 品 的 大 胆 反 叛 精 神。[9] 刘 正 成把《梅花诗帖》说为是“使苏轼的‘东晋风味’一 扫殆尽,而流向了一个新的、未知的方向”。[10]
现在来看苏轼的绘画作品很难分辨出它的创 作年代了,但是对于苏轼这种画风,黄庭坚曾说这 是“道人”作 画 与 画 工 的 区 别。[13] 其 实“道 人 ”之 画也即“士人画”或“文人画”,都是崇尚抒写个体 情趣为主的,虽然苏轼的绘画作品难以断代,但是 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和其友,及后人对他绘画作 品的评价,可以推断出这些绘画作品很多是和他 尚意的书法作品同时代完成的,郑板桥说苏轼画 竹如写字,黄庭坚写字如画竹。书不能言,溢而为 画。绘画作品同样抒发作者的情感,和书法作品 有异曲同工之妙( 组图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