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终法国和瑞典取得军事优势。但双方均因消耗无力再 战,遂求和。1643年开始。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1648年10月24日,奥斯那布鲁克、闵斯特,缔结两个 协议,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主要内容: 一是欧洲领土分割:
瑞士、荷兰独立;法得到阿尔萨斯、洛林;瑞典得到波美拉 尼亚西半部、维斯马城和不来梅、费尔登;勃兰登堡等到波美拉 尼亚东部等,奠定普鲁士崛起根基;巴伐利亚得到帕拉丁,取得 选帝侯地位。
a.欧洲重心向大西洋岸转移,英国得以利用地缘政治经济潜能; b.百年战争(1337—1453)失利,找到了国家人格,发现了海 洋原理;发展贸易网络,塑造工商业繁荣。 c.亨利八世确立“居间制衡”外交国策传统。
西班牙:
1469年“收复失地运动”后,迅速兴起强盛(最善战的陆 军,笃信天主教),成为“普遍帝国”的觊觎者和积极追求 者。在美洲殖民地的白银刺激下,成为海军和商业强国。 葡萄牙:
B.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世界)
1494.6. 西经48度线,全球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东 西划分,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创设了一个支配全球层次交往的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 政治体制。” 地理大发现与新的东西交通线和全球“环状构造”的创立。— —全球性政治经济开始创立。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A.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1453年后,作为中央集权国家最初浮现 英国:
教皇和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瑞典和丹 麦等国站在新教同盟方面。
开端: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波希米亚 起义)。斐迪南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 事件”。 主战场在德意志,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 利等国展开。 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1588年,无敌舰队毁灭 1598年,腓力二世驾崩,争霸图谋破灭。哈布斯堡衰落。 欧洲多极的现代国际体系终于生成并巩固。
“海外扩张与国际体系同时产生,喷薄迸出西方世界 限界的勃勃生力也摧毁了它的统一。”
——海洋强国带领欧陆诸国联合反霸:近现代欧洲均势 的运作模式
从17世纪开始的整个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可以 用几个相互接续的体系概括起来,各体系间的沿 革表明了几个特点:
荷兰对法国宣战(大陆);英荷海上争夺。英、荷 和解。法国最终胜利。
荷兰相对衰落,英国崛起,法国上升。
2. 18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北方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A.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11月1日,查理二世无嗣而终。
法王路易十四:王后是查理二世的姐姐; 奥皇利奥波德一世:皇后是查理二世妹妹
1494年: A.米兰摄政鲁多维科· 索尔扎;法王路易八世(欧洲)
——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至北大西洋东 岸
1494—1559,意大利战争,法国与西班牙争夺意大利事务主导 权。最终哈布斯堡西班牙略占上风,但确立了相对均势,导致意大 利国际关系体系崩溃,进入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历史阶段。
随着政治区域化的加深,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冲 突越来越频繁。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加强西 欧政治区域化的同时,加深了西欧各种政治势力的矛 盾和斗争,以致最终导致了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 争。
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希米亚起义。
(二)“三十年战争”
1618年前,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邦已分裂成新教 联盟与天主教同盟,前者拥护宗教改革,反对神圣罗 马帝国与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后者拥立皇帝与哈布 斯堡王室。
二是有关德意志国家的规定:
确定德意志分裂,300余独立主权邦。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三是宗教关系的定位。
教随国定,新教获得与天主教同等地位。否定“归还教产敕 令”——第一次根据世俗原则解决国际争端。
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宣判了神 圣罗马帝国的寿终正寝。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表 现了欧洲统一性内涵的近代特征:
c. 腓力二世(1556-1598)的争霸图谋及其失败 继续普遍帝国和强烈的天主教大一统理念的追求。 I. 扑灭尼德兰革命之火 II. 建立西班牙的欧洲霸权,夺取葡萄牙帝国,继而征服英 国 III.消灭新教,恢复天主教大一统
反抗力量:海上强国荷兰和英国(海权对陆权) 荷兰共和国——1568—1581革命。1609年,西班牙与荷 兰签协定实施承认其独立。 新教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确立新教统治。
B.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含西班牙)
领土愈益分散,民族内涵愈益庞杂。 a.1493年马克西米连大公继位:并入勃艮第、尼德兰、波 希米亚、匈牙利等,通过联姻收囊西班牙及其属地。—— 头等强国,有建普遍帝国野心。 1515年以后,转变为意大利乃至欧洲霸权的追求者。与 法国交锋。 b.查理五世称霸图谋及其失败 1519—1556年,建立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王朝外交:“朕即国家”(路易十四)
重大争霸战争:
1.17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三次英荷战争
A.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1651年8月,英国的航海条例。荷兰失利、削弱。
B.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
英国颁布1660年航海条例。荷兰占上风。
C.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性质: 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形式上是一场王朝 战争,实际上是英法间争夺海上和殖民地霸权的第一 次大冲突。
影响: 把列强对西班牙的瓜分固定,划定了18世纪欧洲国 家疆界的基础。法国衰落;英国受益(海上优势,成 欧洲一强);奥地利、普鲁士上升。
B.北方战争
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 1700年8月19日,俄国向瑞典宣战,历时21年。 反瑞“北方同盟”:1697-1700年,俄、奥地利、萨 克森、土耳其、波兰、丹麦、土耳其。 1721年8月30日,俄瑞《尼什塔特和约》
影响:俄国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成濒海强国。 瑞典衰落。
C.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俄法争夺波兰 1733年,奥古斯都二世病死。 萨克森派:支持奥古斯都之子; 列申斯基派:支持斯塔尼斯托夫· 列申斯基 1738年,法奥缔结《维也纳和约》。 影响:列强控制和瓜分波兰的开始。
现代国际体系的发端
1.意大利的外交实践与国际体系的新形态
1454—1494年的意大利:平衡状态——均势
五强: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
现代外交色彩:权势政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前驱
A.国际规范的制定与实行: 常驻外交使节;大国局部协调和限制大国间战争; B.大体规则化的频繁贸易、有限战争和干涉内政; C.马基雅维里著作思想的传播(政治从宗教和道德中分离) D.海权思想的出现:威尼斯——现代英国的前驱
第一,打破教皇神权统治体制,几乎整个欧洲都统 一在了一个由主权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是 真正近代化的政治体系,促进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第二,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的体系。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国家主权至上与主权平 等、会议与条约解决争端、守约和对违约者集体制裁、 加强了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 机构制度,等等。 第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了多国并存的国 际均势格局。
I. 非单一中央集权的帝国组织,共同君主统治。 II. 欧洲霸权思想:对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 III.维护天主教绝对正统地位,扑灭新教运动。
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 志统一在皇帝之下,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最终失败,现代民族国家巩固了主权地位,其扩张也戛然 而止。现代国际体系在初始均势基础上显露雏形。
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根本特征: 1.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政
治分裂)
2.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
“从外交的观点看,(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首要差 异在于1400年时西方仍然将自己想成是单独一个社会。基 督教世界被极严重的内部冲突弄得七零八碎,被宗教分歧、 教义争端和经久不息的战争——阶级之间、族民之间、宗 派之间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搞得分崩离析。但是,拉丁 基督教世界仍然自认为一个整体。”——马丁利
17世纪:法国、瑞典、英国、西班牙、奥地利、荷

18世纪: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王朝国家的崛起:
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
英国:威廉三世,1688—1702年在位; 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 奥地利:玛丽亚〃特丽萨,1740—1780年在位;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 俄国: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
5. 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一)政治区域化的加深
出现了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诸侯、城市和 王国的势力不断地上升,在一统化政治观念下的多重 效忠和对皇帝的效忠面临挑战: 首先,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诸侯国和城市在 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淡化了接受皇帝庇护 的观念,对皇帝的效忠也渐渐地变得三心二意起来。 其次,西欧各国王权的不断加强对教皇和神圣罗 马皇帝的权威产生进一步的冲击。
2. 当代全球国际体系
现代国际体系历史上的国际权势基本格局:
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和权势完全 分散(均势)之间互动转换。
15C—17C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反哈布斯堡家 族(法国为首); 17C中叶—18C初:法国路易十四——英荷奥结盟; 18、19C之交:拿破仑帝国——反法联盟;
“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的模式是均势的一 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新强国崛起抵制头号强国 扩张,新联盟形成抗击普遍帝国图谋;随反霸 战争胜利或大国国内变革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新 的力图称霸者。”——兰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方面结束了三十年战争,把 交战各国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勉强调和起来,另一方 面,它是交战双方在和会中长期勾心斗角的产物。 因此,和会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 隐患。
二、欧洲列强的争霸
1648-1789年欧洲近代国际体系两个特征:
一是体系行为体——国家以王朝形式出现;
二是最终发展出了近代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重 要理论和实践准则:均势原则。
形成两个同盟:
一方以法国为首,加入的有西班牙,巴伐利亚等 几个德意志小邦国和萨伏依; 另一方以奥英为首,有荷兰,葡萄牙,普鲁士 (勃兰登堡)等德意志邦国和意大利的几个小国参加。
1701年法奥开始军事行动。 英国参战主要目的是夺取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 1705年起战局向有利于反法联盟方转移。至最后,奥 地利的野心致使英国退出,不得不和解。 1713年4月11日,《乌特勒支和约》。法、西;英、 荷、普;瓜分西班牙,腓力五世即位,放弃未来的 法国王位。 1714年3月17日,《拉什塔特和约》,奥法。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近ຫໍສະໝຸດ Baidu欧洲国 际关系的开端
导论: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国际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 代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 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 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1. 以欧洲及其文化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16—19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与法国的两极冲突(16— 18世纪);法英奥俄普五强多极均势(19世纪)
现代国际政治体制呈现欧陆均势和海外霸权并存局面
1. 基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欧陆均势体系 从内部很大程度的自我平衡到依赖于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 的介入拯救欧洲平衡,英、俄等。 导致欧洲地位相对衰落、非欧强国的兴盛和欧洲体系消失。 由此 2. 海外霸权(世界霸权)体系 殖民主义之下的世界扩张与海外霸权追逐,英国、德国、 美国、俄国、日本等侧翼大国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向世界霸权体系争夺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权体系争夺架构。
一、国际关系长期以来以列强政治为特点,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尤为突出; 二、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政治中的 主题; 三、国际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均势到霸权的争 夺过程,争夺的核心是利益。
体系沿革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2.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