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的中国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政之累
1、西方的宪政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西方
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

西方宪政文化自始至终都是类似于中国文化中属于“道”的那种东西,主要不是预期所设来解决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工具。

2、由于近世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对国家与民族生死
存亡的焦虑,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宪政时,就不可能做到发其端竟其绪而只能用“截取”的方法,首先从最易和最大功用处下手。

4、无论是中西文化的主辅之分。

还是道器、体用之别,取法西学
都离不开实用的原则。

“中体西用”作为近世中国文化的一个范
式直接规约着对西方宪政文化移入的范度。

6、王韬那一代人提出的“君民共主”还算不上后来中国人所理解的民主,所推崇的议院也并非是西方代议制的议会,但他们在国家富强与宪政之间所建立的那种利害关系则是近世中国队宪政思考、探究的基本品格。

对于国家生存问题的关切,康梁看到了议院、民权于保国保种保教的工具性价值。

这样,在西方属于文化的宪政理念、制度、规范,被康梁等人约化为一个单纯的改制主张。

他们主张议院,不知希望在政治生活里能够听到人们的声音,而且还坚信议院是达到国家富强不可替代的工具;他们张扬民权不仅仅是追求“人民有权”的民主价值,而且还在另一个目标上把国家富强看作是大众的事业。

这与西方文化
中民主的原生价值是不同的。

8、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和康梁的立宪党人围绕是兴共和革命还是走君宪之路,展开了几年的大论战,然而论战并非是对这两种民主形式自身优劣的论辩,而是哪一种政体更能把中国导向富强之路的争吵。

历史已成全了那些值得成全的人,但共和革命所追求的那些价值的稍纵即逝,便显露出这场革命的文化底气的不足。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崩塌,传统文化业随之失去了依托。

西方宪政文化被中国的功利性的接受,却病没有给中国带来宪政的持久信念和新的秩序。

专制制度在政治上被推翻了,但社会却还是老样子。

事实上,皇帝被赶走了,取而代之的并非是西方的政制;西方的自由变成了中国式的恣肆放纵;西方的民主变成了枪炮的强弱决定政治力量大小的“公平”规则;西方式的宪政成了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的一袭外衣。

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其合理性和整体性亦随之发生了动摇,无法为社会提供一个明晰的价值尺度,因而出现了文化上无所适从的紊乱。

“丢掉贵义贱利的同时,失去了信用和廉耻,丢掉知足的同时,失去了俭朴,带来了奢靡和不择手段,表面看“世风日下,人心浇薄,是传统沦丧”。

10、“富强为体,宪政为用”凝聚成中国有关宪政问题、探究的最为执拗的一种文化品格。

近世以来宪政探索和实践中的成败得失都与它有着干系,今天的中国仍拜领着它的感召和驱动。

西方的武力给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大国所加的侵凌首先是一种文化上的伤害。

这种文化上的屈辱感是对西方宪政文化采取实用主义
态度的病源。

它使人们无法冷静地估量自己和评判别人。

对于西方文化,要么根本看不起而拒弃,要么只接受对己有用“急用”的东西,而有用无用的标准则是功利性的。

戊戌维新截取了西方的政制,而又要保留中国的纲常伦理,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伦理之于中国则被中国看成是有害的东西。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则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看作是中国的救星,而基督教则被宣布为“落后、迷信”则弃之不顾。

14、无论怎样为西方的宪政下定义,它绝不只是“有宪法的政治”之意,也不是宪法与政治的简单相加。

它是一种文化的结果,一种从传统衍生出的生活方式。

宪政比其他民主形式有着广泛得多、复杂得多的内容,它蕴含着人文主义、服从法律、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平等、自由、容忍等许多文化的元素。

宪政作为表层的政治形式与国家的体制相关切,是一种最合乎理性的现代政治形式。

但是它最基本的内容则是社会性的,它说明作为一个人他该处于什么位置,或者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最为“政治动物”在社会中如何生活。

不能否认宪政是一个理想中的公平社会所必需的条件。

然而,无论从何种意义上去理解宪政,它在西方都是社会文化衍生的一个结果,一个“没有预期到的结果”。

宪政在西方本来与宪政问题不相涉,分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东西。

16、宪政与国家的强弱、国民的贫富没有直接的联系,在价值上不能替换和通约的。

宪政和富强在价值上是有冲突的。

一个国家为了富强而牺牲了个人的
自由,这本身就不符合宪政的价值规范。

在近代,在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的思想史上都存在着宪政价值和富强价值无法调适的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宪政——富强”这个范式带来的理论困境。

“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最大、最深、最巨的一个宪政文化范式。

这个范式使我们对西方宪政文化便当省事地截取,与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的轻率。

17、军阀政治在中国的滋生使远未生根的宪政理念失去了最重要的社会依托。

如果政治就是靠武力的一种分赃,选举就是金钱多寡的一场较量。

军阀政治对中国宪政文化的摧残比传统文化的滞碍要严重的多。

军阀的卑劣不仅在于它直接用枪弹射程的远近去衡量权力的距离,而且还在于枪弹够不着的地方,就用金钱去延伸。

在那里,所谓宪法只不过是武夫们证明自己武力强大的一个标签;所谓国会,那只是一个用武力进行分赃合法化的地方;所谓议员也只是一些博取了主子欢心而发了财的奴才。

从根本上说来,军阀政治就是既无规则也无价值目标的一种体制,攫取权力守住权力本身就是其唯一目的。

因而,不管军阀们颁布过多少部宪法,组织过多少届国会和内阁,选举出多少届大总统,军阀政治早已将宪政的那些价值放逐“共和国”之外。

18、《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337页。

虽然军阀已经证明了他们自己不能锻造出国家的政治权力,但同时它们又妨碍了各种非军事集团去这样做。

这样他们就使中国政治进一步地军事化了,军阀统治造就的只是更多的专制军人。

国民党不得不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武器以
对抗军阀,在这个过程中,军队逐渐控制了党。

尔后,共产党也不得不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与国民党及1928年后依旧存在的军阀势力抗衡。

“军阀给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现代中国,政治力量不可能与军事力量分离,以至于没有人能开出从中国政治的屏幕中心消除军队的秘方”
民权词义考论
33、在日本国语大辞典和日本语大辞典中也把民权和民主分列两词解释:民权是指人民参政的权利;人民的人身和财产的权利。

民主是指人们的主宰者地位和人民主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