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
2、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3、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船长的优秀品质,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二、对比质疑。
1、上节课我们细细读了前10个自然段,了解了遇难的诺曼底号上万分危急。而人们的状况更是让人担心,你能用书中的两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2、想象出来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与诺曼底号遇难的情景是很相似的。
3、看视频。
4、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份惊恐和混乱!谁试试?
三、细读课文,体会船长的可贵品质。
1、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是惊恐万状,万分危急。但是,泰坦尼克号与我们文中的诺曼底号上的人们最后的经历不过完全不同。请大
家看一份统计。
出示: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读了这些统计数据,通过两艘船的对比,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然,原因不止一个。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一个人。谁?
2、那么,就请你细心默读第12到4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位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面前拯救那么多人的生命!文章很长,要边读边思考,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人,把词语记在旁边的空白处。
舍己为人周全
镇定自若果断
忠于职守冷静
大义凛然威严
预设:
①镇定自若:第13、14段
主要写船长,为什么还写周围人的混乱场面?(比人使特点更加鲜明)②大义凛然、果断:第28段质疑:无情?
看似无情,但是,这无情的命令是从死神的身边争取了井然有序的救援!
③第14至29段:镇定自若大义凛然威严,指导朗读。第一遍读15至28段,加旁白。
第二遍合作读。14段和29段另一生读。中间段落去掉旁白。这就是镇定果断、大义凛然的船长,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灵魂!
④第32段:忠于职守、镇定自若。屹立一般是形容什么的?山峰高耸的样子。这里,船长是个人,并不是山峰,为什么作者也用了“屹立”
这个词?是用词不当吗?
于是,有的词语除了本来的意思,还有比喻义。出示:山势直立高耸。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说明本义与比喻义。造句。用本义造句。用比喻义造句。
3、定格画面,情感升华
①船上的旅客和工作人员脱险了,除了船长的重要作用,还有什么也很重要?(玛丽号没有逃跑,也来救援。人们听从指挥。)是的,遇到灾难,重要的是不能慌乱!
②而这,是这些生还的人看到的刻苦铭心的一幕。
③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有什么疑问?猜一猜,这是为什么。
看第一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已进入了梦乡。重点词组变色。
提问:有什么体会?
船长觉得,诺曼底是他的。在心中,心爱的诺曼底号是他的。但是,你觉得此时诺曼底号还仅仅是他的一条船吗?还是什么?(朋友、亲人、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于是,一直到最后一刻,哈尔威船长选择的是,与诺曼底号共存亡。再有感情地读这个段!
④作者说,“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哈尔威船长就是一个人,为什么作者说他是一尊雕像?
此时,舰桥上的他就像一尊雕像,他的伟大,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⑤如果你是生还的一名旅客,亲眼看到这个幕,望着已经看不见船长的水面,你特别想说点什么?
四、总结,拓展
1、有如此高尚品质的船长,怎能不让我们崇敬。让我们告诉所有的人,
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2、同学们,或许我们能够把这些词连成一首诗!
连词成诗,板书中加“致”字,题为《致哈尔威船长》
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这位伟大船长的无限崇敬!
3、雨果在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样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小黑板出示)
4、这是一个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英雄。其实,还有很多英雄人物的事迹能让我们震撼不已。课下搜集英雄人物的故事,举行“永不陨落的星辰——英雄故事会”。
诺曼底号遇难记
舍己为人周全
哈威尔船长镇定自若果断
忠于职守冷静
大义凛然威严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课上,我致力于引导
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实行直观表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实行情景再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同时,能够把相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理解场面描写。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理解。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关于场面描写,在学生阅读后明确“像这样对于在同一时间内众多人物表现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