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思考与讨论的绘本(图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思考与讨论的绘本(图画书)目录
林伟信2003.04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思考教学计划,从美国引进到台湾之后,有一个很重大的转折,那就是使用的教材从原初依专门主题编写的「儿童哲学小说」,移转到一般的故事与绘本上。
事实上,故事与绘本中常布满各种不同的主题与隐喻智能,教学者若能适度的应用故事与绘本教学,常能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也就是在单纯课业知识的学习外,一些课本外的多元智能(像是情绪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经营等等)皆能经由故事与绘本的阅读,以及思考、讨论的引导,进行补充,而课程内容也会在故事与绘本的趣味性与故事性的烘托下,变得更为活泼且易于亲近。
以下所列便是目前坊间可以轻易寻得,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讨论,并藉以引导儿童思考活动的绘本。需要说明的是,所标明的引导主题只是收辑者在解读该绘本时所「看到」的、可能潜藏于书中的主题之一而已,并非唯一与绝对。事实上,当代的阅读与认知理论(像是「读者反应理理论」或是「隐喻研究」等等)已经逐渐展示出一套不同于过去对阅读与认知的理解,它们强调:
(一)作品做为一个创作者创作记录的展示,当它完成时已经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稿、音律或对象,每一个人都会因着不同的生命经验而与其做不同的交流与印证,或形成各自殊异的感应。也因此,当代的阅读理论在面对一份文稿、音律或对象时,不再像以往以创作者为绝对主体的观点来看它,称它为「作品」(work;称创作的东西为「作品」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涵义隐藏其间,那就是这样的观点暗含着「任何创作都是附属于『作者』」、「是『作者』的一部份」的理解,并且,由于它是出自于作者、附属于作者,所以,最了解它、同时也最能权威性的精确解读它的也正是作者本人);反倒是以阅读者的解读角度出发,强调创作物只是一种内涵无限多解读可能性的「文本」(text)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宽广文本的阅读中得到不同经验与情感的感应,没有所谓的绝对的解读或是最正确的看法。
(二)也由于视创作之物为阅读的文本,因此当代的阅读理论进而强调任何文本之中都暗含着一些可解读的脉络与密码(code),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以个人生命经验为基础去解读与串联书中对阅读者而言部份可理解的密码,从而形构出自己可接受的主题与意义,不同的阅读者常会因着不同的生命经验而会有不同的密码解读与意义的串联,(值得注意的是,就绘本的阅读而言,我们以什么样的主题意义来解读绘本,便常会依此意义为基准,用它来面对世界、理解世界,进而评断世界。)也因此,当我们把绘本视为一个阅读的文本时,任何一本绘本常会因为不同阅读者的经验投射,或是不同阅读角度的切入,而有不同的主题呈现;或是同一本绘本在与儿童共读或讨论的过程中,同时发展出诸多不同的主题感应与线索脉络,亦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
(三)另外,当代哲学的隐喻Metaphor研究也有类似的看法。隐喻研究者认为大凡语言、文字、符号,甚或人的行为、举动的背后都会一些意涵(含意)潜藏其中,这些背后的意涵常是多样的、歧义的,有些是很明显的,有些却是不明显,分歧的,它会因着不同人的不同切入角度,而有不同的含意解读。绘本做为文字与图像的综合表述,其中便是潜藏着各式各样的隐喻,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是以自己的经验、运用各种自觉合宜的方式来拆解文本中的隐喻,进而理解文本中的文字与图像所欲彰显的意涵为何。
也因此,阅读者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要太在意绘本里倒底有什么较理想或是「标准」的引导主题或意义;要在意的是,在绘本中,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或者是我读到了什么。同时,下面所列举的引导主题与推荐阅读的绘本,只是众多绘本里的一小部份,阅读者可以依自己的阅读与搜集,再做引导主题的扩充与绘本书目的增补,发展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书单。
一、可以引导儿童一起来了解有关妈妈形象的绘本
(一)黛安.古迪(Diane Goode)图文,余治莹译:「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上堤文化。
(二)巴贝.柯尔(Babette Cole)图文,陈质采译:「我的妈妈真麻烦」,远流。
(三)蜜莉恩.薛伦文,乔.赖斯克图,巨河文化译:「做妈妈的都是这样」,巨河文化。
(四)乌伊拉.毕.威廉斯图文,柯倩华译:「妈妈的红沙发」,三之三文化。
(五)Robert Munsch文,梅田俊作图:「永远爱你」,和英。
(六)巴贝.柯尔图文,郭恩惠译:「我家有个坏/好宝宝」,格林
(七)约翰.伯宁罕图文,林真美译:「莎莉离水远一点」,远流。
二、可以引导儿童一起来了解有关爸爸形象的绘本
(一)史蒂芬.麦可.金图文,余治莹译:「爸爸,你爱我吗?」,三之三文化。
(二)巴兹塞特图文,洪翠娥译:「爸爸,你看我在做什么!」,格林。
(三)艾瑞.卡尔(Eric Carle)图文,林良译:「爸爸,我要月亮」,上谊。
(四)安东尼.布朗图文,黄钰瑜译:「我爸爸」,格林。
(五)沃尔夫.埃尔布鲁赫图文,方素珍译:「一只想当爸爸的熊」,三之三文化。
三、可以引导儿童学习面对死亡的绘本
(一)汉思.威尔罕文,赵映雪译:「我永远爱你」,上谊。
(二)夏洛特.佐罗托文,威廉.潘纳.杜波瓦图,陈质采译:「想念外公」,远流。
(三)苏珊.巴蕾图文,林真美译:「獾的礼物」,远流。
(四)华莱士-波狄厄文,米特图,陈芳玲译:「再见了,麦奇」,心理。
(五)温夏文,基亭图,陈芳玲译:「葬礼之后」,心理。
(六)艾蜜丽.弗利德文,杰基.格莱希图,张莉莉译:「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格林。
四、可以引导儿童学习面对并纾解脾气与情绪的绘本
(一)海文.欧瑞文,北村悟图,柯倩华译:「生气的阿瑟」,三之三文化。
(二)艾芙瑞图文,柯倩华译:「生气汤」,上谊。
(三)莎拉.米达图文,殷丽君译:「啊!烦恼」,格林。
(四)莫利.卞图文,李坤珊译:「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三之三文化。
(五)赖马图文:「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国语日报。
五、可以引导儿童学习面对并纾解害怕与恐惧的绘本
(一)派翠西亚.波拉蔻图文,简媜译:「雷公糕」,远流。
(二)斋藤隆介文,泷平二郎图,林真美译:「魔奇魔奇树」,和英。
(三)史帝文生文,何奕佳译:「床底下的怪物」,上谊。
(四)泰德.洛比文,田纳西.狄克逊图,黄嘉慈译:「洁西卡和大野狼」,远流。
(五)莱恩文,林良译:「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远流。
(六)凯文.汉克斯图文,方素珍译:「我好担心」,三之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