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李记纸扎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家乡非遗实践报告范文(2篇)
第1篇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反映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深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调查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拍摄等方式,对家乡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实践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
家乡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挖掘家乡的非遗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非遗项目。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践过程中,我先后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1)传统手工艺:我参观了家乡的剪纸、泥塑、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制作现场,了解了这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民间艺术:我观看了家乡的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独特风格。
(3)传统节日:我参与了家乡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体验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访谈在实践过程中,我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了解了他们对家乡非遗项目的看法和传承经验。
(1)非遗传承人:我采访了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了解了他们传承非遗项目的艰辛和付出。
(2)专家学者:我请教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了家乡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现状。
(3)当地居民:我采访了当地居民,了解了他们对家乡非遗项目的认识和传承意愿。
3. 拍摄为了更好地记录家乡的非遗项目,我运用摄影、摄像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了拍摄。
这些影像资料为家乡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家乡非遗项目通过实践,我对家乡的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
家乡艺术品与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家乡艺术品与民间工艺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家乡的艺术品与民间工艺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并展示家乡的独特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
通过采访相关人士、参观展览和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对家乡的艺术品和民间工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结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家乡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 引言自古以来,艺术与工艺一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许多独特的艺术品和民间工艺。
本次调查旨在探讨家乡的艺术品和民间工艺的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2. 调查方法2.1 采访我们通过与相关艺术家、工匠和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艺术品和民间工艺的理解、创作过程和发展前景。
采访过程中,我们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记录和分析。
2.2 参观展览我们参观了当地艺术品和民间工艺的展览,观看了各种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展示和演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艺术传统和工艺技巧。
2.3 资料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家乡传统艺术品和民间工艺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报告和艺术家的作品集。
这些资料为我们分析家乡艺术品与民间工艺的背景和特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家乡艺术品调查结果3.1 艺术品的特点家乡艺术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称。
绘画、雕塑、陶瓷和织锦等艺术形式在家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以山水画和丝绸织锦最为著名。
这些艺术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3.2 艺术品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工业化进程,家乡的传统艺术品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艺术家和工艺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家乡的艺术传统,通过创新和融合等方式,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家乡民间工艺调查结果4.1 民间工艺的特点家乡的民间工艺多样而丰富,包括木雕、金银器、陶瓷、剪纸等多种形式。
这些民间工艺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创意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认识与理解,我所参加了一次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入了解了我国非遗的发展现状、保护措施以及对青少年的意义和影响。
访谈和调研是我们社会实践的重点步骤,我们选择了几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我们走进一个传统剪纸工作室,观摩了剪纸艺术师傅们的制作过程。
师傅们耐心地向我们解释了剪纸的历史渊源、工具材料的使用以及剪纸的分类。
我们还有机会亲自尝试剪纸,发现这项艺术需要极其细致的刀工和耐心。
通过与艺术师傅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们到访了一家传统木版年画作坊。
在这里,我们聆听了年画师傅们的艺术创作经历,并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特色。
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通过实地参观和与师傅的交流,我们对年画的制作工艺和涵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一个传统马头琴制作工坊。
马头琴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马头琴的制作过程,从原材料的选择到雕琴、磨琴甚至漆琴,全过程都需要耐心和技巧。
我们还有幸观看了一场马头琴演奏会,现场的琴音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和存在意义。
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它既承载了历史、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潜藏着创新、发展和传承的无限可能。
此外,非遗还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的艺术家和手艺人,也需要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和接手。
通过参与非遗项目,青少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亲身参与和实践的方式,使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这次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非遗的美妙与魅力。
民俗学田野考察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田野考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变化。
本次田野考察以我国南方某村落为对象,旨在通过对该村落民俗文化的调查,揭示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二、考察背景1. 考察对象:南方某村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
2. 考察目的:了解该村落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3. 考察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
三、考察内容1. 民俗历史渊源通过对村落历史的调查,发现该村落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居民在此定居。
村落地处山区,地形复杂,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些因素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民俗文化内涵(1)民间信仰:村落居民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土地、山川等。
民间信仰活动主要有祭祖、求雨、驱邪等。
(2)民间艺术:村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剪纸、刺绣、木雕、泥塑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3)民间节日:村落民间节日众多,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民俗文化特点(1)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该村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传承性:民俗文化在该村落得以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
(3)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广泛参与,群众基础深厚。
四、考察成果1. 考察成果概述本次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关于该村落民俗文化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
这些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考察成果具体内容(1)民俗历史渊源:整理了村落历史资料,梳理了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民俗文化内涵:记录了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3)民俗文化特点:分析了该村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群众性。
五、结论本次田野考察对该村落民俗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揭示了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点。
家乡传统工艺与农耕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工艺与农耕文化调查报告正文: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家乡传统工艺与农耕文化的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传统工艺与农耕文化的价值,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建议。
二、传统工艺调查1. 工艺介绍我家乡的传统工艺主要包括陶瓷制作、刺绣、木雕等。
这些工艺历史悠久,凝结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工艺现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工艺正在逐渐衰落。
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的兴起,许多人更倾向于购买现成的产品,而忽视了传统工艺品的价值。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也逐渐减少,他们更热衷于追求时尚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3. 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工艺价值的认识和欣赏水平;(2)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工艺的学习和传承,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和项目;(3)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进传统工艺的发展。
三、农耕文化调查1. 农耕文化特点我家乡的农耕文化以传承为主,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活动。
这些农耕文化丰富了家乡的农村生活,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 农耕文化现状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农耕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导致农耕劳动力的减少。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也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得古老的农耕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3. 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耕文化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知;(2)鼓励年轻人回乡务农,传承和发展农耕技术和文化;(3)组织农耕文化节目和活动,增强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结语: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传统工艺与农耕文化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工艺的衰落和农耕文化的消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传统工艺和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编织文化的实践调查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编织,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织文化逐渐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编织文化的现状和传承,我们开展了此次实践调查。
二、调查背景编织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各类编织艺术品,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编织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决定对编织文化进行实践调查。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旨在全面了解编织文化的现状、传承和发展。
1. 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多个编织技艺传承基地,实地观察了编织技艺的传承过程和作品展示。
2.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了编织爱好者的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对编织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等数据。
3. 访谈:对编织技艺传承人、编织爱好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创作理念和对编织文化的看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编织文化的传承现状1. 传承人数量减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愿意从事编织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人数量逐年减少。
2. 传承方式单一: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授,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和培训。
3. 市场认可度不高:由于编织产品的实用性逐渐降低,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部分传承人放弃传承。
(二)编织文化的传承问题1. 传承意识薄弱:部分年轻人对传统编织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传承意识薄弱。
2. 传承方式落后: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现代教育体系。
3.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编织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传承环境不佳。
(三)编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提高人们对编织文化的认识,增强传承意识。
2.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开发系统化的编织课程,培养更多传承人。
3. 拓展市场空间:开发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编织产品,提高市场认可度。
河下古镇:延续千年的诗意与乡情
河下古镇:延续千年的诗意与乡情作者:范娟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第10期千年河下直到如今依旧是恬然质朴、生生不息的模样,生活智慧和明清风情让它成为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苏杭比作人间天堂的话,那么江苏淮安区的河下古镇便是那温暖亲切的人间烟火了。
作为运河时代漕运盐粮的要津之地,河下古镇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淮扬菜起源地”等称誉。
如今的河下古镇,古色古香,浸润着延续千年的生活热望,有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区、淮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周恩来故里5A级旅游景区等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也曾提到“建设好周总理的家乡,具有象征意义”。
根据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城景区的发展定位,淮安区文化旅游由区委书记、区长“一把手”总揽挂帅,打造了“一镇、一轴、一湖、一河”(河下古镇、古城轴线、萧湖、里运河文化长廊)等规划建设核心。
河下古镇濒临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和淮安萧湖风景区,实现河下古镇的文旅开发是淮安区整体建设的关键一步,建成了萧湖景区、状元府第、淮阴工学院双创基地、万丰小吃文化街等10多个彰显特色品牌的精品景区,对于实现资源、项目、线路的有机整合,建设成为龙头景区、骨干景点、精品线路有着重要意义,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河下古镇保存有江北地区长约3500米的古石板街和占地0.49公顷的青砖小瓦“淮派”古民居建筑群,目前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实施河下古镇保护性开发和景区建设,主要建成了“河湖相间、两街一坊”连片景区,建筑体量约15万平方米,而扩建后的文学巨匠吴承恩故居可谓是河下众景中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河下的富足与欢乐,是明清市井经济繁荣的一个侧影,人间烟火气不仅滋润了一代巨匠曾消沉愤懑的心灵,也让他笔下的神魔世界充满了人世的色彩与温情。
如今的吴承恩故居依然屹立在逶迤的板巷中,经过扩建与周边环境整治以及《西游记》主题博物馆的落成,这里焕发出4A级景区和河下龙头景区新的神采。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椿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坜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
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
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
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
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
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
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
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塥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民间美术扎染田野调查结语
民间美术扎染田野调查结语在对民间美术扎染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观点,对于进一步推动和保护民间美术扎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间美术扎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在中国久已有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一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空间。
民间美术扎染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许多年轻人对于民间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扎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对民间美术扎染的保护和宣传力度,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美术扎染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游客在游览景区时都会购买扎染作品作为纪念品或礼物。
这不仅为扎染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通过扎染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先,由于扎染技艺的传承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验,传统的师徒制度已经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手工艺,我们建议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学院,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其次,扎染材料的获取和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加剧,一些传统的扎染材料已经变得稀缺。
我们呼吁加强对扎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替代品,以确保扎染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民间美术扎染的田野调查,我们对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结语,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扎染艺术的关注和重视,为其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家乡传统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间工艺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家乡传统民间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探究传统民间工艺对于地方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引言:传统民间工艺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国家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逐渐被遗忘或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对于家乡传统民间工艺的调查与研究至关重要,有助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传统民间工艺概述家乡传统民间工艺包括陶瓷、刺绣、剪纸、银器等多个领域。
这些工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法和表达方式。
它们不仅为家乡的文化底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传统民间工艺的现状1. 传承人数减少: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人数逐渐减少,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2. 缺乏市场推广: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影响了其在当地以及更广泛的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3. 缺乏创新与融合:传统民间工艺需要与现代生活和审美趋势相结合,注入新的元素和设计理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性1. 保护地方文化:传统民间工艺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记忆,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工艺有助于保护地方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2. 经济发展:传统民间工艺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为家乡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3. 艺术品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促进这些艺术品的传播和推广有助于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
四、促进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1. 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传统民间工艺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技艺精湛的工艺师。
2. 拓宽市场渠道:加大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创新与融合:鼓励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和文化背景的需求。
地域文化实践研究报告
地域文化实践研究报告地域文化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这次地域文化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探索本地传统手工艺——纸扎艺术。
首先,我了解到纸扎艺术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手工艺之一,而我所在的地区正是纸扎艺术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在这次实践中,我选择了拜访当地的一位纸扎艺术传承人,希望能够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纸扎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制作过程。
从制造纸扎架构到细致地剪裁和粘贴纸张,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虽然有时候会因为误操作而破坏了之前的努力,但是每一次失败都是对技艺的一个锻炼,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纸扎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纸扎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的方式。
通过纸扎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内涵。
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具有观赏价值,更是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
此外,这次实践活动中,我还参观了当地的纸扎艺术展览,看到了更多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纸扎艺术作品。
通过观摩和参观,我深刻理解到纸扎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意性,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艺术家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这次地域文化实践,我不仅仅学到了纸扎艺术的制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责任。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参与纸扎艺术制作和展览观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青年,我将继续努力,通过实践行动,将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产保 护 中的意义 和作 用 。 中国 民族服 饰是 中华 民族优 秀 历史 文 化
族 民间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民族 田野调 查 是 有 遗产 的组 成 部 分 ,其 不 仅 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3
维普资讯
( 哮, , 尊 腥装博物馆 专业委爨会专稿 尊
化 空 间 ” 这 样 一 个 定 义 ,指 出 了非 物 质 文 的资 料 ,其成 果 至今仍 是 开展 民族工 作 的重
化 遗 产 既 是 历 史 发 展 的 见 证 ,又 是 珍 贵 的 要 依 据 ,是 民族研 究必 不 可少 的参 考 文献 和 具 有 重要 价 值 的 文 化 资 源 ,强 调 了 我 国 非 反复 引述 的基 础材 料 。半个 世 纪 过去 了 ,中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工作 的重 要 性 和 紧迫 性 。 国各 民族 在经 济 、社会 、文化 等 方 面发 生 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根 本 是 民族 民 间 活 巨大 变化 。当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濒 临 消失 的问 态 文 化 及 其 文 化 空 间 。博 物 馆 在 物 质 文 化 题 日益 凸显之 时 ,田野 调 查仍 然 是抢 救 和保 遗 产 的 保 护 方 面 卓 有 成 就 ,在 非 物 质 文 化 护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最 基 本 、最 有 效 的 方 遗 产 的保 护 方 面 尚 显 不 足 ,博 物 馆 作 为 人 法 。本 文 以笔 者所 在 的北 京服 装 学 院 民族 服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的意见 》 ,明 确 了 “ 物 质 年代 开展 的全 国少 数 民族社 会 历 史调 查研 究 非 文 化遗 产 是 各 族 人 民 世 代 相 承 、 与 群 众 生 工 作 ,开 创 了大 规 模 的 民族 田野 调 查 的先 活 密 切 相 关 的各 种 传 统 文 化 表 现 形 式 和 文 河 ,为 民族研 究 收集 和积 累 了大 量 弥足 珍贵
《战争与非遗 田野调查报告》
《战争与非遗田野调查报告》在民族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中,选题的确立往往具有针对性或特殊的意义。
我馆在开展抢救和保护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时,首先考虑的是那些濒临消失或严重流失的民族服饰,尤其是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服饰工艺。
如鄂伦春族的狍皮服饰工艺、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苗族服饰征集和工艺考察、毛南锦征集及其工艺考察等等。
本节以我馆开展的民族田野调查为例,谈一谈选题的确立。
我馆选择苗族服饰及其工艺作为重点调查和征集对象,原因有三:其一,苗族服饰在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内涵极为深厚,款式种类丰富多彩。
苗族有一百多个支系,就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堪称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
其二,苗族服饰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刺绣、蜡染、织锦和银饰工艺都极为出色,充分显示出苗族特有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底蕴。
其三,苗族服饰的严重境外流失。
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一些外国人在苗族地区重金收购苗族服饰,导致苗族服饰大量外流。
1994年底,笔者在贵州雷山县乌流寨考察苗族鼓藏节时,遇到法国人白俄罗斯,此人为法国一些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提供苗族服饰已有数年,大量的苗族服饰文物经他的手流失国外。
在村主任家的酒桌上,他说:“将来中国人看苗族服饰要上法国去”。
此事令笔者痛下决心要在民族服饰博物馆内建一个苗族服饰展示厅,弘扬和保护苗族服饰文化。
此后,我馆以苗族服饰征集和工艺考察为重点选题,从1995年初到1996年底,历时两年的时间,调查组走遍了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等苗族聚居区,对苗族服饰开展了全面的田野调查和服饰文物征集工作,全方位征集苗族一百多个支系的两千多件套服饰,使民族服饰博物馆成为迄今为止收藏苗族服饰文物最丰富、最精美的研究机构。
同时,我馆对苗族服饰工艺也开展了翔实的考察记录,如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织锦、苗族蜡染、苗族服装款式、苗族服饰图案等,基本实现了选题的目标。
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现状考察与反思——秀山花灯田野调查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20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现状考察与反思———秀山花灯田野调查报告李佳霓摘要:秀山花灯是以歌舞表演为主,集歌、舞、戏、打击乐、纸扎技艺、民间信仰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审美趣味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当前,秀山花灯的传承工作存在跟进不够、忽视挖掘文化内涵、民间艺人过分依赖政府扶持及发展定位有所偏差等问题。
在“后申遗”时期,对秀山花灯的保护工程应从“非遗”管理机制的完善、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多途径培养传承队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秀山花灯;生境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0)02-0087-05作者简介:李佳霓(1994—),女,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南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9-08-29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社会转型期渝东南‘非遗’分类管理机制研究:以秀山花灯等民俗类项目为例”(XNYJZ1902);2018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与数字化保护研究”(2018YBYS151);2019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巴渝舞’历史文献整理与舞蹈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19PY11)。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湘、黔3省(市)结合部。
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人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秀山花灯最具代表性。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乐、戏、韵白、仪式、纸扎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手工艺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逐渐被机器替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为了深入了解民间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民间手工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手工艺人、学习制作过程等方式,深入了解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技艺和现状,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
2. 探讨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3. 体验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如剪纸、泥塑、编织等,分别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参观手工艺作坊、博物馆和展览馆,了解了这些手工艺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和传承情况。
2. 访谈手工艺人:我们与多位手工艺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和对民间手工艺的看法。
通过访谈,我们感受到了手工艺人对手工艺的热爱和坚守。
3. 学习制作过程:在专业手工艺人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学习剪纸、编织等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了手工艺制作的艰辛和乐趣。
4. 文化体验: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庙会、非遗展示等,亲身体验了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四、实践成果1. 了解民间手工艺的历史与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为今后学习和研究民间手工艺打下了基础。
2. 感受民间手工艺的魅力:亲自动手制作手工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
3. 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民间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为今后如何推动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思考。
五、实践体会1. 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民间手工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报告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报告民间手工艺品调查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根据贵公司的要求,对民间手工艺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以下是相关内容:民间手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此次调查中,我选择了北京市东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北京市东城区的民间手工艺品颇具特色,代表性的有剪纸、刺绣、泥塑、木雕等。
其中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手工艺品是剪纸。
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通过将纸张剪成各种图案和花纹,展示了中国细腻精巧的手工艺水平。
在东城区的许多街头巷尾都能见到剪纸作品的销售和制作过程。
此外,刺绣也是东城区的一大特色。
刺绣是一种将彩线插入到织物上形成图案的技艺,它不仅包含了工艺的复杂性,还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元素。
在东城区的一些古老胡同里,我们发现一些传统刺绣作坊,工匠们正在为顾客订制各种精美的刺绣作品。
泥塑也是东城区的特色之一。
泥塑是利用泥土捏制成各种形象的手工艺品,它的工艺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在调查中,我发现东城区的一些街边小摊上摆放着一些可爱的泥塑作品,如小动物、人物形象等,吸引了很多游客的注意。
此外,木雕也是东城区手工艺品的一大亮点。
木雕是用木材制作各种艺术品的一种手工艺,它不仅展现了木材的纹理美,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东城区有一些木雕工坊,工匠们正在用手中的工具雕刻着精美的木雕作品。
综上所述,东城区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意义,不仅展现了传统的技艺水平,还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手工艺品市场的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等。
因此,我建议在保护传统手工艺品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报告至此结束,请您审阅。
谢谢!调查人:XXX调查日期:XX年XX月XX日。
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民间工艺调查报告民间工艺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埋藏着无尽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民间工艺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野,许多工艺技能也正在失传。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工艺,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以期了解当下民间工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调查内容我们的调查面向较为广泛的范围,共研究了木雕、竹编、剪纸等多种类型的民间工艺。
通过场地调查、访问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获得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1、木雕木雕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以自然的木材为素材,利用刀法、刻法、磨法、染法、烧法等手段,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和图案。
然而,在当下,由于手工木雕制作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技术含量高等诸多因素,很多传统木雕作坊已无法维持下去。
同时,许多年轻人也对传统木雕技艺缺乏兴趣,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一些珍贵的木雕技艺逐渐消失。
2、竹编竹编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方式,通过选用不同的竹子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手工艺品。
竹编可用于制作家具、装饰品、民间器具、生活用品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竹编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而导致的竹编行业的困境,许多竹编工匠的生计也受到了威胁。
3、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以使用剪刀在纸上切割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和图案的方式制作而成。
剪纸以它的精美与独特的造型艺术性远近驰名。
可是,同样是受现代工业的冲击,许多剪纸作坊也逐渐消失,一些优秀的剪纸手工艺人也逐渐减少。
三、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下列结论:1、民间工艺制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率低;且由于制品的特殊性,制作耗时长,工艺耗费大,制品价格偏高,致使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高。
2、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民间工艺品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竞争激烈,且使用的机器自动化度高,成本低,而产量大,制品质量逐渐取得了很高的保障,成为民间工艺品市场的直接竞争者。
3、许多优秀的民间工艺技能、文化已被遗忘,传承亟待加强。
家乡传统草编工艺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草编工艺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分析家乡传统草编工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
通过采访传统草编工艺师傅、参观工艺展示馆以及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工艺的传承情况、技艺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报告还对草编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该工艺的发展与推广提供参考。
一、概述家乡传统草编工艺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工艺以天然草材为原料,经过剪裁、提织、编织等工艺,制作出各种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观赏性的草编制品。
本工艺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生态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历史渊源家乡传统草编工艺起源于数百年前,手艺辗转流传至今。
根据整理的资料显示,草编工艺最早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随后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宋代,草编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成为了文人雅士赋诗作画的题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编工艺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各种编织风格。
三、技艺特点家乡传统草编工艺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材料:草编工艺所采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芦苇、藤条、稻草等天然植物材料,具有天然环保的特点,在当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备受关注。
2. 精湛工艺:草编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筛选、清洗、晾晒、剪裁、提织、编织等,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地完成。
优秀的工艺师傅经过多年的练习和积累,能够编织出各种细致精美的草编制品。
3. 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草编工艺有着各具特色的编织风格,如北方地区以芦苇编织为主,形成了简约大方的风格;南方地区以藤条编织为主,形成了细腻精致的风格。
四、现状分析尽管家乡传统草编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近年来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才断层: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草编工艺行业的较低收入,许多传统工艺师傅渐渐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导致传统技艺的断层和缺失。
2. 市场竞争:随着现代工业制品的普及和冲击,传统草编制品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替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李记纸扎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笔者基于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江苏省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记纸扎”的技艺方法、艺术特色、生存现状,发掘出淮安纸扎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期对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手工艺的生态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淮安纸扎手工艺
纸扎,又称扎作、糊纸等,由于传统工艺是用纸糊在扎结好的框架上,制作成某种形态的物体,故名“纸扎”。
然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民间手工纸扎的生存、变迁、传承乃至发展的状况如何?笔者于2011年2月奔赴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对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李记纸扎”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为研究纸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采录环境
1.采录现场环境
河下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向西北行15公里到达淮安市区,向西南行3公里到周恩来故居,笔者从淮安市区坐公交近一小时到达河下镇。
河下古镇已被政府改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其中集结了其他传统手艺作坊,例如吴鞠通中医馆、王兴懋酱园、效娲泥塑等。
房屋墙面和路面也都被翻新,对比1995年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来看,河下镇古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2.人文环境之被采录者背景
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是李记纸扎的第11代传人。
据李国祥
回忆,李家在来河下定居之前,他们的曾祖父、祖父李福恒、大伯李寿臣当道士兼做纸扎手艺,三叔父李寿泉于镇江牌弯开纸扎店。
李寿山作为二儿子,则在河下成为了庙会大型纸扎的实际总负责人。
文化大革命后,李国祥子承父业,学习纸扎技艺,后父子为淮安灯会和街头文娱活动扎制舞龙、花灯等作品,现在客户范围包含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宝应等地区。
1990年1月,李国祥创作的作品《断桥会》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2010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二、淮安纸扎的变迁
淮安纸扎从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算起,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纸扎工艺在功能、制作方式、题材、传承方式等多方面也都发生了变迁。
1.题材的变迁
若按照主题划分,传统纸扎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丧葬祭祀用品:仙房、轿子、袈裟、祥杖、纸人纸马等。
其二是娱玩欣赏用品:花灯、花船、人物、动物、花卉等。
如今,应顾客之需,祭祀纸扎的题材有所拓展,最主要的是现代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如麻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轿车、飞机等,其造型均采用仿真手法,只是尺寸比真物小一些,是顾客的热门之选。
2.制作方式的变迁
制作材料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纸扎工艺以竹蔑、芦柴构建造型,
新式纸扎大多用纸盒、旧挂历等纸质印刷品制作而成。
新式纸扎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简便,省时省力。
扎制一件传统纸扎有扎架、糊纸、装饰等一系列步骤,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而新式纸扎则只需一两个小时,可以应急突发事件。
以电视机制作过程为例,三个步骤就可完成。
首先塑形,选两个大小不一的硬纸盒进行裁剪,然后按照电视机的形状粘贴在一起,再后描绘几个按钮就可完成。
利用废旧纸盒、日历等现成印刷品制作纸扎可以节省成本,节约资源。
同时,印刷品的图案复杂、题材多变,形象逼真,如财神爷、金童玉女,可随意拼贴到纸扎作品中,使得新式纸扎具有更多的现代气息,用李师傅的话说,就是“时髦”。
新式纸扎也有不足。
其用纸盒做骨架较笨重,不如传统骨架轻便,结构也较简单,造型不能灵活多变,总的来说表现力与工艺性大大降低。
3.传承方式的变迁
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手艺继承方式是子承父业或师傅传徒弟。
然而,李记纸扎如今面临的是没有传承人的境地。
以前逢年过节都会有单位集体举行灯会、舞龙等庆祝活动,当时定制花灯纸扎很多,李师傅说当年的一条纸扎龙可以卖一万元左右。
然而现在过年的氛围不如以前,很少举办灯会,花灯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艺人基本靠不固定的丧葬类纸扎订单维持生计,每月大约一两千元或两三千元不等,仅够老夫妻俩生活。
随着纸扎的需求
量大大降低,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难以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李师傅唯一的女儿从事的是教师职业,现在家族中只有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还在做这门手艺,没有技艺传承人。
结语
淮安纸扎的传承与变迁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地方手工艺的普遍生
存状态。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当地政府、文艺机关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并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
然而它们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扶持、保护,至今仍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名号似乎并未对改善手工艺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技艺发展传承起到明显的效果,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仍需要新思维,采取新措施。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农.关中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状[j].文艺研究,2003(3).
[4]曹田.扬州纸扎技艺的考察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