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排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情况。
(3)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和血管紧张 素均使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前列腺素使肾 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三个步骤: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①条件 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 质与髓质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 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透; 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 素]高(当ADH↑时→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素]↑)。 ②过程 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 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 内髓集合管。 ③作用 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 度。
3)H2O的重吸收 被动过程 (渗透作用) ●特点 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 需要而被调节,属于 必然性重吸收。
(2)髓袢 重吸收量:
NaCl约20%, H2O约15%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Cl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 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
●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Cl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 动重吸收→渗透压渐↓。
K+通道
Na+-K+泵
Na+通道
Na+-K+交换
⑵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Na+-H+交换与Na+ -K+交换是相互竞争的. 当Na+-H+交换, Na+ -K+ , 血K+(?); 当 Na+ -K+ , Na+-H+ , 会引起(?)中毒.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
(二)滤过的动力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 =10mmHg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 45–(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0有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 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 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 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 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水 尿素
在髓袢降支细段 和升支细段构成了一 个逆流倍增系统,使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得 以形成。
3.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降支 升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 ∧ 直小血管 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
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质<水 →维持髓质高渗梯度



有ADH时 易通透
不易通透 外髓部不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内髓部易通透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内髓部渗透梯度形成: NaCl在升支细段的被 动重吸收 尿素再循环 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 NaCl在升支粗段的主 动重吸收(Na+主动;Cl继发性主动)
低渗 等 渗
低 渗
低 渗
高 渗
高 渗
高 渗
肾内尿素循环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三)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 125ml/min 意义: 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2.滤过分数
(FF)
定义: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RPF)的百分比。
正常值: RPF约为660ml/min, FF为125/660×100%≈19%,


Na+ K+ Cl-
尿素
Na+
●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以Na+∶2Cl-∶K+同向转运 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H2O
Na+ K+ Cl-
细胞内
Cl-
K+ Na+
尿素
Na+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 Cl- 竞争结 合位点,从而抑制 Na+ 、 Cl- 、 K+ 的同向转运,干扰尿浓缩机 制(后述),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呋塞米)称
血液流经肾 小球时,血浆的 水分和小分子物 质通过滤过膜进 入肾小囊形成原 尿的过程。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 体分析发现 , 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 , 而且渗透
压和 pH 值也与血浆近似 。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构成
①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窗孔,可阻碍血细胞滤过 ②中层:内皮下基膜层,网孔, 可阻碍血浆蛋白滤过,是滤过 膜的重要屏障起决定作用。 ③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足细胞的足突),裂隙膜和 裂孔,是最后一道屏障。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 →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 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 →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
2、NH3的分泌:间接排酸保碱 ⑴机制 单纯扩散
小管上皮细胞内 谷氨酰氨
酶 脱氨
NH3(氨)
单纯扩散 脂溶性
肾小管腔:NH3+H+
NH4++Cl-→NH4Cl
3、K+的分泌 ⑴机制 Na+-K+交换。 ①[K+]管内<[K+]管外 ②管周膜Na+-K+泵的主动
重吸收→管外为正 管内为负的电位差 ↓ 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 化扩散)入小管液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道构成。 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1.8nm能自由通过
①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②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2)电学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 通透性不同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 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 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重吸收 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 Na+、K+、Cl-、HCO3-等; 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2、有限性重吸收
(三)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Na+、Cl-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量: 约65-70% 1) Na+重吸收特点: 前半段和后半段不同 ①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H+逆向交换 ②后半段Na+被动重吸收: 主要随Cl-的重吸收被动转运 2)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主要):顺浓度梯度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 , 应注意适当补钾, 以防止低血钾症的发生。
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部 位
近曲 小管 髓袢 升支细段 和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 重吸收量 65-70%




管腔膜Na+-X偶联转运, ①定比重吸收 管周膜Na+泵 (泵-漏现象) ②不受调节 ①细段被动(顺浓度差) ①降支细段对 ②粗段主动(Na+-K+Na+不通透 2Cl-同向转运体) ②重吸收量与尿 浓缩机制有关 ①管腔膜H+ - Na+交换 ②管腔膜K+ - Na+交换 ③管周膜Na+泵 受醛固酮调节
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机体的排泄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 内物质代谢的终产 物、多余的物质以 及进入机体内环境 的异物,经血液循 环由一定的途径排 出体外的过程。
二、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 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三、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降支粗 段
肾 髓袢降支细 段 小 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 管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 段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 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 不同部位的肾单 位和肾血管的结 构显著不同
三、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 正常人安静时两肾血流量达1200ml/min 2、分布不均 肾皮质占94%,外髓部5%,内髓不到1% 3、形成两套毛细血管,血压差异大
特点
①根据机体 的需要而被调 节; ②对终尿量 的影响很大。
水通道
水通道
3、 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一个H+,可重吸收一个HCO3-和一个Na+。
4、K+的重吸收
65~7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为逆浓度差的主动过程 25~30%在髓袢重吸收; 但尿中排出的K+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是决定 尿中钾的重要因素。远曲小管、集合管能重吸收, 也能分泌钾,并受多种因素调节而改变重吸收或分 泌速率。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四、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在一定(80—180mmHg)范围内使肾脏的 功能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使水和电解质的排
出保持稳定。
机制: 肌源学说 管-球反馈
(2)神经调节
支配肾脏的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
NA可引起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加等,常见于情
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160~180mg%(8.89~10.00mmol/L)。
葡萄糖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NH4+
1、H+的分泌

H+泵
NH3
+ H+
⑴机制 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 ②H+ 泵 ⑵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 Na+呈正相关 H+的分泌
=泌H+助碱贮(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抑制)。 ③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则停止。
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水 和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一)重吸收的部位 近端小管:其重吸收能力 大,重吸收物质种类多, 是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 部位。 髓袢:对水和盐的吸收是 分开的。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重 吸收分别受到抗利尿激 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25-30%
10%
肾小管和集合管H2O的重吸收
部 位 近曲 小管 髓袢 远曲管 集合管 量 65% 机 被动(渗透作用) ①细胞旁路 ②水通道 制 特 点 ①球-管平衡 ②不受调节
15% 10% 9.3%
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 升支对水不通透 被动(水通道) ①远曲管初段水 不通透 ②受ADH调节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 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水过剩 ▲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等渗尿≈肾功能↓ 如:肾衰
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1200mOsm/(kg· H2O)
一、尿液浓缩、稀释的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尿液的 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 U 形结构 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 质高渗 梯度的 状 况(先决条件); ③血液 ADH (抗利尿激素) 的浓度 (对水 重吸收 的 调节作用)。
5、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 仅限于近曲小管 2)机制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⑴管腔膜 G 与 Na+ 依赖载体同向偶 联转运入细胞。

Na+
K+
小 管 上 皮 细 胞 内
管 周 膜 泵
⑵管周膜 G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 入细胞间隙。
葡萄糖
载 体
3)特点:具有一定的吸收限度。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表8-1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髓袢降支细段 高度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不易通透 远 曲 小 管 有ADH时 易通透
Nacl
不易通透 高度通透
wk.baidu.com尿素
不易通透 中等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髓袢利尿剂。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调节性重吸收:醛固酮可增加管腔膜上的 Na+通道 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管周 膜Na+泵的活性。
2、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以渗透的方式伴随溶质的吸收而被动吸收,不能根 据机体的水状态而改变称为必需性重吸收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抗利尿激素调控的水通道, 根据机体是否缺水,调节水的重吸收,称为调节性重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