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流行音乐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流行音乐风格
作者:翟雪
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
摘要:战争音乐在音乐体裁中并不常见,即使在普通生活中也是如此。在越南战争时期,战争使众多人深受其荼毒,即使是美国人民也不再渴望战争,反而是想要追求平安富足的生活,因而形成了带有鲜明特点的美国反越战音乐。本文将从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流行音乐入手,分析其主要音乐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越南战争;反战歌曲;流行音乐;风格
越南战争是指发生在1955年至1975年间越南国内的战争。但越南战争涉及了众多参战国,其中就包含美国。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参战人数是其在二战后最多的,足以见得这场战争对于美国自身的影响,众多青壮年被迫被送上战场,这使其国内民众有了反战精神。反战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反对战争而形成的音乐。它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出现的,并代表该场合的一种音乐风格。中国也有自己的反战音乐,例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做的原创歌曲《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旨在追求和平。当今大部分国家都是远离战争的,因此,战争音乐并不是主流音乐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处于一个特定时期中,它又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使人们能够从中得到勇气,并坚定信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那个时期,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而努力着,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所以他们一定不希望战争破坏他们的生活。然而就在美国人民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时候,越南战争来了,人们受到了战争的折磨。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生活,但在那个时期这却都是奢求,反越战的口号“Make Love,not War”也顺应潮流而出现了。因此,他们只有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抗议战争,这就出现了以反战精神为主导的音乐与歌曲。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此时期的音乐的特点是明显的和其他音乐是不同的。
关于音乐风格,美国音乐的发展是从古典音乐到爵士音乐,再到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一般来说,战争音乐应该是一种激昂的音乐风格来鼓励军队,或者一种悲伤的音乐来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但在越南战争音乐很多音乐是摇滚乐,这取决于美国反越战音乐出现的时期——摇滚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之快,皆归功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当然,绝大部分的反战歌曲的歌词是用一种悲伤的方式描写人生,而旋律却是跳跃的、狂野的,旨在呼吁停止战争。同时,节奏节拍在摇滚音乐中很重要,音乐家们将之运用在歌曲中,好似节奏中的重拍就是在显示人们反对战争的决心,一拍一拍击打在听众的心中。同时,摇滚歌手们的嗓音很浓重,他们通过嘶哑的声音和类似于吼叫的歌唱方式,表达自己浓烈的意愿,给予听众一种强烈的震动和震
撼,使听众产生共鸣:就好像他们正在遭受着生活和战争的苦难,他们有许多经验可以与听众分享。
越战前后有一首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歌曲——幸运之子(Fortunate Son),由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简称CCR)演唱。这首歌是CCR第一涉及了政治题材,主要描写了每个人生而便为何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以此表达反战情绪。歌曲一开始由明晰有节奏的鼓点引入,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有力、有序。这首歌的歌词围绕着标题而来,“有些人为成为军人而生”、“有些人就是生来高人一等”,然而“我不是那个被幸运宠幸的人”等歌词,很明显地就让人感受到这些战士被送上战场时的一种无奈。歌者用自己的声音呐喊着:命运是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却又不得不为了战争而牺牲自己,从而表达希望战争停止的愿望。这首歌曲旋律线条较为简单,歌词也通俗易懂,加之音乐风格为流行的摇滚乐,顺应潮流,很快便成为了经典反战歌曲。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首较为经典的反战歌曲——我们得离开这个地方(W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由动物乐队(The Animals)演唱。动物乐队主要风格为节奏布鲁斯,这首歌曲不仅充满着摇滚乐的野性,歌词中也带有着柔情,配器方面更加多元化,并加入了很多电子音乐的元素。歌词主要讲述了人们在努力过后却因为社会问题而只能落魄生活,因此应该逃离这个地方。这首歌曲在情绪方面比幸运之子更加跳跃,节奏也更加轻快,并且在高潮部分明显表现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总体来说感情更加复杂,却又充满希望。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音乐经过对爵士、布鲁斯等音乐风格经典之处的发展,将其并入摇滚乐,便使得摇滚乐更加多变。摇滚乐的歌词通常用来表达作曲者自己的精神和态度,恰好在此时期,战争折磨着人民,他们渴望着和平的世界和幸福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多数反战歌曲会采取这一音乐风格的原因。当然,音乐种类多种多样,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都更加多元化,一首歌曲中也许拥有两个及以上的音乐风格,作曲者们将这些风格充分融合,创造出了更加新颖、动听的音乐。比如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融合了桑巴舞曲风格的对魔鬼的怜悯(Sympathy for The Devil),由皮特·西格(Pete Seeger)演唱的极具民歌风格的陷入泥中的腰身(Waist Deep In The Big Muddy)等,显示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音乐是视听的感受,在一个时期中,音乐的发展总是结合绘画。绘画是眼睛的直观感受,音乐是耳朵的直观感受,互相之间也是相通的。因此,在聆听反战歌曲的同时,也可与在此时期下创作出的绘画作品相结合,相信感受会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M].孙宝寅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翟雪(1991.05—),女,山东济南人,汉族,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