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解析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是20世纪最具有震撼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让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越战纪念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在表达悼念和纪念的传达深刻的历史教育,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严重性和和平的珍贵。

下面将就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展开阐述。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尊重生命。

越战是一场具有极大人道主义意义的战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丧生,家庭破碎,生灵涂炭。

设计者应当通过纪念碑的形式、材料、构建方式等方面体现对这段历史的敬意,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

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对越战期间的各方人民的尊重,呼吁和平与理解,削减对战争的美化或歪曲。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苦难,传递反战和和平的主题。

设计者可以通过建筑布局、雕塑造型、图文信息等方式,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以此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把和平的理念融入设计中,让人们深刻认识战争的灾难性,珍惜和平,倡导对话和合作,向世人传递反战、反暴力、爱与和平的理念。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融入越战时期的历史元素与文化符号。

设计者可以在纪念碑的布局、装饰、文字、雕塑等方面融入越战当时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通过这些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越战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增进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引导观众积极反思和传递和平的力量。

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字、音像资料、互动式展示等方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战争的意义和后果,唤起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

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使纪念碑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性,让观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越战这段历史,感受到和平的伟大,激发对和平的向往和责任感。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当尊重历史、传递和平、融入文化、引导反思,使其成为一个展现历史真实、反映人性悲剧、引领和平向往的纪念性建筑。

越战纪念广场

越战纪念广场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 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 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 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 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 的变化。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wd12华盛顿三座战争纪念碑

wd12华盛顿三座战争纪念碑

看看华盛顿之五背景音乐天堂在华盛顿心脏地区受人关注的,还有二战、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这三场战争的纪念碑。

在这三场战争中,美国死了几十万人,是美国历史上死得最多的。

这三场战争是两种不同性质。

尽管他们抹杀了这种区别,不论是为国捐躯还是为侵略政策卖命,都加以纪念,但对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来说,他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面对这些纪念碑,在怀念亡灵的同时,回顾战争结局带来的后果,引发人们对战争和和平、过去的噩梦和今日的世界,以至未来生活的无穷思考,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在上空俯瞰美国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The National World War Two Memorial)。

二战纪念碑坐落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倒影池之间的主轴线上。

二战纪念碑是个花岗岩建筑群,1993年国会批准决定兴建,2001年动工,建成于2004年,耗资1.75亿美元、占地7英亩。

整个纪念馆是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古代露天圆形剧场。

它由一个广场、一个有喷泉的中央水池“彩虹池”、两面“自由墙”、两个方亭和56根花岗岩石柱共同组成,一个庄重肃穆的纪念堂!在面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一面,参观者沿着一个个草地台阶拾阶而下就可以进入纪念碑的中心。

这是纪念碑中央的有喷泉的水池——“彩虹池”中央的彩虹池中央喷水池和一侧的自由墙——一个方亭和28根纪念石柱另一侧的自由墙每一根花岗岩柱子代表着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领土。

每根石柱的前后两面都有一个铜质花环。

花岗岩柱子的下端刻有它所代表的州或者海外领土的名字。

花岗岩柱子和铜质花环两个方亭代表两大战场:这是代表太平洋战场的方亭。

每个方亭里面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

这是另一端代表大西洋战场的方亭。

“自由墙”,上面刻着4000颗金星,每一颗星代表着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

进入纪念碑的中心,沿途可以看到反映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经历的浅浮雕。

基于记录历史,缅怀先烈的考虑,经过十年建设,2004年5月29日正式揭幕,成为华盛顿的一个新景观。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摘要:本文通过对符号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获取景观所针对人群的心理体验以及景观的集体性质。

研究关注的是标志性具体地点,如公共雕塑、纪念碑等在人们认同形成中的参与。

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它们通过物体的汇合,构成“概念性表达〞,在记忆中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被理解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包括主动记忆以及有意和无意的遗忘,这些场所被置于语境中,并被赋予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集体记忆;语义叙述;隐喻象征1引言欧文-扎洛克〔Irwin-Zarecka,1994〕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明确叙述和社会维护的‘过去的现实’〞。

集体记忆的表达是动态的,包含了历史和现在的连续性,是基于眼前重建过去,不是简单地反映过去的观念并将其扎根于地面。

景观空间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群体通过对载体的记忆共享把思想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人们在不同的时期积极参与阅读,答辩和进行集体记忆,从而研究景观中的元素符号语义叙述。

2关于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由语言学家与建筑学家共同引入设计领域的,其领头人是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符号学由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组成。

符号学已经延伸到了符号意义的接收端,即研究与意义相关的全部活动,从而占领了福柯所认为的解释学的局部。

因此,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科,重在解释认知,表达是符号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而语义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一切交易,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是对符号赋予意义研究。

语义叙述以符号为载体,通过符号学理论研究景观符号组成。

符号又是传达意义的载体,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似的。

本文是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通过参与者表达、记忆,从而提炼出在事物中重复出现且代表性元素进行集体记忆。

3景观设计中符号语义叙述建构途径隐喻、象征是符号语义叙述的伎俩和办法,语义通过外在形态和被赋予的意义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传达出来,同时也是事物传达情感和进行集体记忆的一种表现方式。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景观最初是由人创作的,而后由无数的社会参与者复制,参与者随后对这些地点进行了解释,他们的切身体验那么是符号语义的转换过程。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作者:刘宫佐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内创作的作品反映了现代大众人群对于个体心理索取或者社会诉求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呼吁时代鲜明记忆的方向而不断发展着。

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于林肯纪念堂几百米处的宪法小树林里,两端分别延伸至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用黑色的花岗岩石砌成长 500 英尺的“v”字形碑墙,按照阵亡日期为顺序镌刻逝者姓名,用于纪念越战中阵亡的美军士兵。

与传统的纪念碑不同,它本应该拔地而起,雄伟挺立,而设计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它陷入地下,渐渐的使它向中心升高。

这一碑林的建立立刻就引发热议,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是人们表现情感并与之发生共鸣的典范之作,最终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首先;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它实际上更是一个由公共性所构成的行为和观念空间。

它符合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公共性”。

从建设之初,美国国会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征集方案,鼓励社会公众群体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设计和使用,使他们能以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表达,最后采用了来之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 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设计方案。

其次:建造位置的选择是公共领域空间与私人领域融合的表现,在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的中心公园建设,直接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线消失。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定领域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

统治阶层从等级制度中走出来发展为公共权力,劳动阶层在城市企业和某些乡村阶层中扎根而发展成为“市民社会”。

人们热衷于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艺术问题。

越战纪念碑静静的坐落在小树林中,每当闲暇之余,总会有目光聚集于此,面向全面公众开放。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越战纪念碑以其独特的“V”字形构造,与周围的绿树草地相协调,形成一种安静深沉的的场景,通体黑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相呼应,旨在呼吁民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是一座旨在纪念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和其他战争受害者的纪念碑。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考虑到历史和情感的复杂性,对于这样一段曾经引起深刻分歧和伤痛的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设计这座纪念碑。

设计理念应该强调和平与和解。

越南战争给美国和越南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众生活中。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

这可以通过纪念碑的整体形状来表现,比如采用和谐的曲线和结构,来传达出和平与和解的理念。

设计理念应该尊重所有参与者。

越战纪念碑应该不仅仅是美国军人的纪念碑,还应该尊重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伤害和影响的人们,包括越南军民和其他相关国家的人。

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参与者的感受,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尊重不同的历史记忆和观点。

设计理念应该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无论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军人,还是在战争中丧生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能够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思,这可以通过雕塑、景观和陈列等方式来实现。

设计理念还应该具有纪念和教育的功能。

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逝者,还应该有向公众宣传历史和反思战争的功能。

设计理念可以包括一些展示越战历史和相关信息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一个学习、思考和纪念的场所。

设计理念还应该考虑到纪念碑的长期保存和维护。

作为一座纪念碑,它需要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人所铭记。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固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确保纪念碑能够持久而不朽。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以和平、尊重、纪念和教育为核心,通过设计来表达对历史和逝者的追忆,以及对和平和未来的祈愿。

这样一座纪念碑将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场所,传承着永恒的价值观念。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

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

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到过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

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

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

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

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份,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

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

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

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

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

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份,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

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

越战纪念碑PPT设计分析

越战纪念碑PPT设计分析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 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 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 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 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 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 深刻。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 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 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 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 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 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 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 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 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 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 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 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 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 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 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 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 “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 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 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 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 年级。

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

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

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分,曾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苦难。

在战争结束后,社会为了铭记那些为和平而献出生命的人们,建立了许多纪念碑来纪念和反思战争的意义。

这些纪念碑的存在代表着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和平,并努力避免重蹈战争的覆辙。

本文将探讨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首先,纪念碑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可以将历史事件永久化。

它们向后世传递战争的真实面貌,让人们了解并思考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无论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碑”,还是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纪念碑都以雄伟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悲剧。

通过触摸和凝视这些纪念碑,人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对和平的尊重和渴望。

其次,纪念碑是对战争牺牲者的纪念与致敬。

它们不仅以个人、部队或民族的名义来表达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敬意,同时也是家人和后代了解其亲人所经历的战争的窗口。

纪念碑提醒着人们勿忘战争的悲剧,珍惜和平和生命的可贵。

通过纪念碑,战争变成了一个家族的故事,让后代体会到战争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此外,纪念碑也有助于宣传和平的重要性。

它们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宣示着该地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纽约市的“自由女神像”和日本广岛市的“原爆圆顶”都是对和平的呼声。

纪念碑的存在使人们在走过它们时,会不自觉地想到和平,联想到那些曾经为和平而战的人们。

通过这种宣传,人们的心灵得到了触动,对和平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并愿意为维护和平努力。

另外,纪念碑还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展示战争的真实面貌,警示人们要警惕战争的可怕和破坏力。

纪念碑传递着教育的信息,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激发人们努力保护和平的动力。

纪念碑使人们不断反思战争的目的与后果,引导人们思考战争中的人性问题,并希望通过纪念碑的存在来研究,预防战争的发生。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1982年,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年 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1441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她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 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 米高,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 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最激烈的反对意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 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 个月后 个月后, 下。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7个月后,即1982 月纪念碑建成。 年10月纪念碑建成。碑面上镌刻着 月纪念碑建成 碑面上镌刻着58132个美军越战阵 个美军越战阵 亡者的名字。 亡者的名字。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越战 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 墙”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避开闹市的喧嚣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凭吊者可以从镜子一般的墙面上看到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无数美国人在她设计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 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他们看到在光 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上那些逝者的名字的缝隙中映照出的自 己面庞, 己面庞,他们痛苦自己的亲人再也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享受这充沛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想到战争夺走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不如说是 生命纪念碑” 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 “生命纪念碑”。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排满整面大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不禁反思生命与死 亡。

越战纪念碑——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越战纪念碑——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历史背景分析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一直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 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所以 战后许多年都在为此争论不休。这样,参与越战或战死在战场上的 人的亲属,便感到受到了冷落。有人提出修一座纪念碑,以抹平人 们心中的伤痕。1982年,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 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 战争,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 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从功能和形式上从大众和死者家属国人等的心理特征分析, 从功能和形式上从大众和死者家属国人等的心理特征分析,狭长型和打破 常规的高耸型纪念碑的定义, 常规的高耸型纪念碑的定义,客观而又恰到好处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纪念意义同时见证着历史, 纪念意义同时见证着历史,反思与自省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作 为 一 种 空 间 设 计 , 人 们 在 特 定 场 所 的 一 种 行 为 活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对受众群体心里分析,设计目的性 明确,死者家属在这里找到死者名字, 寄托着一种感情,死者有一个着落,得 到一个认同和存在感…设计出来了把名 字都写在墙上的设计…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凝聚人们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和祈愿,以及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越战是20世纪中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影响了越南和美国,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建筑、雕塑、景观等多种元素,向人们展示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怀念,同时提供一个让人们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战争受害者的怀念和尊重。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适当的雕塑和建筑元素,来表达对战争中牺牲者和受难者的哀思和怀念。

可以通过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氛围等手段,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逝者的无尽怀念和悼念之情。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也需要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和图案,来传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艺术感的雕塑和装饰元素,来表达对和平、和谐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教训的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关于越战历史的展板和资料,来向人们展示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和装饰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的深刻意义。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促进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供人们献花和悼念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直接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可以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和思考的座椅和观景台,让人们能够在这里安静地反思和思考。

还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来举办一些有关越战历史和和平主题的文化活动,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共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尊重和怀念战争受害者、追求和平、铭记历史和教训、促进情感表达和交流为核心,通过建筑、雕塑、文化活动等多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丁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

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

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过到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

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

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著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

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不锈钢的散兵线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

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

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

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

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

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

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

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

林璎--越战纪念碑

林璎--越战纪念碑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 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 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 消失。
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
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
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 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 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 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 切的联系。
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
都被人精心收集。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 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 都要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 疆场的将士。这天,在越南战
争纪念碑前举行仪式已经成为
惯例。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 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 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 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 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 深沉的思索。
美国越战
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是为了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的美国战士的英勇牺牲。
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Monument),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地标,为纪念美国首任
总统乔治· 华盛顿而建造。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
谢谢观看
界之间(再次会面)。”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
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
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 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 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 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 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 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 “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 愈合那些伤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 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 构成。
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的做法,按字母表 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 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 将阵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 石板上,直到这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 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 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象征着 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哈特创作的纪念性作品雕塑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种不 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 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解。
• 今天到华盛顿参观或凭吊越战纪念碑的人们,会在距林璎 设计的“越南墙”有36米之遥的入口处看到一面高高飘扬 的星条旗,在距“越南墙”同样为36米的斜对面看到一座 高2.4米、由三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组成的巨大铜雕。 铜雕里的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三个美国兵,似乎刚从越 战前线返国,茫然地望着眼前镌刻着他们阵亡战友姓名的 “越南墙”。两种艺术风格本该相互冲突和排斥的艺术品 被放置在一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和政治之争的产物。 不过,在今天看来,它们倒是一个和谐互补的整体,参观 或凭吊过越战纪念碑的人们,有谁会从中嗅出当年那场具 有硝烟味的全国性争议呢?
• 林璎因建筑和艺术上的不凡表现,被美国杂志评为“二十 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 袖”。2005年7月14日,林璎和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 林顿与其她8人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同年,获得了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 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月25日,白宫 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 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 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 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 罗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 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 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 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 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 一定会显得单调,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 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 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 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
在纪念性表达上的差异
• 越战纪念碑不同于以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建在地面以下。 • 她的设计似乎显得太简朴了些,上面除了阵亡将士的姓名之外,全无
额外的装饰;其次,林璎方案里的纪念碑是黑色的,而不是传统意义 上象征纯洁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林璎解释说,纪念碑将坐北朝南, 太阳直接照在上面,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会产生刺目的反光,那样会 使纪念碑上的名字难以认读。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 的做法,按字母表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 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将阵 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 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 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 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 象征着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越战纪念碑解析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 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又称越南战 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 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 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 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 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 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 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两者间的空间关系
• 越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 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 纪念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
林肯纪念堂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 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 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 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设计背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 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 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 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 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 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设计师如何理解设计主题的
• 按照林璎自己的话说:“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 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 合那些伤口。” 她自己解释,纪念碑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 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 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 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 借此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 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 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 深刻。
• 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km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 边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国会大 厦放在一处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m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 作为城市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 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 亭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空间 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 东边是大草坪,与国会大厦遥相呼应,空间环境富有变化。在华盛顿 纪念碑西边与林肯纪念堂之间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纪念碑身和纪念 堂的倩影,加强了中心区的空间艺术效果。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的 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恢弘壮观,空间舒展,环境优美。华盛顿市 规划部门对全城建筑作了不得超过八层的限高规定,中心区建筑则不 得超过国会大厦,这样就强调出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主体建 筑在城市空间中的中心地位。
基本布局
• 华盛顿广场是当今纽约大学内最受人喜欢的地方。展出的90幅作品包括油画、 摄影、素描和版画描绘了广场从作为曼哈顿地区最富有的街区转变成纽约市 最富有艺术气息地域的过程。华盛顿广场地区居住了许多画家、雕塑家和摄 影家,他们把广场作为了一个捕捉创作对象的殿堂。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威 治村与东村中间,被纽约市最波希米亚的自由与颓废环绕着,西边的格林威 治村自广场建立后,即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栖身之所。东村的身段稍低,庞 克族与实验剧场在此出没。以华盛顿广场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内,有好咖啡 馆、好酒馆、好餐厅,还有彻夜不眠的爵士酒吧。占地9又2分之1公亩的华盛 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是昵称「村子」(The Village)的格林威治村的灵 魂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18世纪末为公墓,埋葬当时因黄热病去世的 人,后来挖掘出来的尸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至成为决斗或 绞刑示众的现场,这些血腥的过往自1827年正式成为公园后开始转变,1916 年达达主义的华盛顿广场创始人--杜象(Duchamp)与史隆(John Sloan),率领 一批艺术家登上华盛顿广场的拱门,宣称「华盛顿广场取得自由、独立,成 为新波希米亚的国度」,从此开启了华盛顿广场充满艺术、活力的新纪元。
• 广场上最醒目的设施是大理石拱门,这座拱门原建于1889 年,为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宣誓就职100年纪念,1892年 时,由史丹利怀特设计的大理石拱门取代,拱门右侧有一 个隐藏式楼梯可攀登其上,另外,拱门的两侧均立有华盛 顿的雕塑,右侧是和平时期的华盛顿,左侧是战争时期的 华盛顿,分别为1918年、1916年增加的。
•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 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 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 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 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 设计越战纪念碑使林璎荣辱一齐加身。在越战碑得奖时, 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自以为是的越战老兵和守旧顽固 的保守派群起围攻林璎,他们拖着残肢上街游行,甚至以 种族歧视字眼「亚洲佬」骂她,他们都看不懂林璎的设计 图,主办纪念碑竞赛的越战退伍军人协会背叛她,在纪念 碑旁另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设计军人雕像的 菲特烈.哈特(纪念碑设计图得第三名)获三十万元酬劳, 林璎只得二万元,哈特还带老婆去咆哮林璎。保守派的德 州大富翁裴洛(一九九二年竞选总统)、尼克松的讲稿撰 述人派德.布坎南和小说家汤姆.伍夫等人大骂「亚裔女 子」林璎。幸好华盛顿邮报的建筑评论家和他的朋友为林 璎仗义执言,以专家的立场严厉反驳保守派和越战老兵, 但林璎的心里已受到很大的伤害。
•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 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 • 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 • 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