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刑法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刑法
一、判断题
1.犯罪人所触犯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没有追诉的,一律不能再追诉。
()
2.甲欲杀乙,一天夜里闯进乙的房间向躺在床上的乙连砍数刀后逃走,后经查明,乙遭到甲的杀害前已经死亡。
甲的行为是杀人未遂。
()
3.某人溜进会计室撕下两张盖了公章的空白支票,因担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动放回原处,其实,他若想拿走也无法得逞,因为他的行为早已被站在门口的会计发现了。
此人的行为应视为犯罪未遂。
()
4.渎职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
5.玩忽职守罪只能由过失构成。
()
二、单项选择题
1.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方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是( )。
A.某客轮忽遇台风,船长凭多年经验决定抛弃大量贵重货物以减轻重量,保护旅客生命安全
B.小郭正骑车行走,一机动车突然斜冲过来,小郭赶忙躲闪,结果将一香烟货架撞坏C.小刘在回家途中遇到劫匪,情急之下,拣起一块砖头砸向匪徒
D.某小区一住户家窗户、阳台都在冒黑烟,物业公司在确定无人的情况下,破门而入
2.我国刑法对完全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3.某人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在此期间,他依法可以行使下列哪些权利或实施哪些行为?()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担任国家机关公务员
C.担任某公办大学的普通教师
D.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4.甲欲杀乙,向乙肩部刺出一刀后,甲因见鲜血流出,精神紧张而昏倒。
结果乙未死。
甲应构成()。
A.杀人罪中止
B.杀人罪未遂
C.伤害罪
D.杀人罪预备
5.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
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
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
王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
B.过失伤害
C.正当防卫
D.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6.甲扬言杀害乙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7.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C.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8.在下列情况中,不能适用减刑的有( )。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累犯
C.被单处罚金的犯罪分子
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9. 王某利用计算机知识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每3个月100元的价格出售上网账号和密码,从中获利5000元,给该公司造成4万元的损失。
对此,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5000元
B.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5000元
C.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4万元
D.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4万元
10. 下列几种说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
A.甲潜入乙家,搬走乙家1台价值2000元的彩电,走到门口,被乙5岁的女儿丙看到丙问甲为什么搬我家的彩电,乙谎称是其父亲让他来搬的。
丙信以为真,让甲将彩电搬走。
甲的行为属于诈骗
B.甲在柜台假装购买金项链,让售货员乙拿出3条进行挑选,甲看后表示对3条金项链均不满意,让乙再拿2条。
甲趁乙弯腰取金项链时,将柜台上的1条金项链装入口袋。
乙拿出2条金项链让甲看,甲看后表示不满意,将金项链归还给乙。
乙看少了1条,便隔着柜台一把抓住甲的手不让其走,甲猛地甩开乙的手逃走。
甲的行为属于抢夺
C.甲在柜台购买2条中华香烟,在售货员乙拿给甲2条中华香烟后,甲又让乙再拿1瓶五粮液酒。
趁乙转身时,甲用事先准备好的2条假中华香烟与柜台上的中华香烟对调。
等乙拿出五粮液酒后,甲将烟酒又看了看,以烟酒有假为由没有买。
甲的行为属于盗窃
D.甲与乙进行私下外汇交易。
乙给甲1万美元,甲在清点时趁乙不注意,抽出10张110元面值的美元,以10张10元面值的美元顶替。
清点完成后,甲将总面额8.3万元的假人民币交给乙,被乙识破。
乙要回1万美元,经清点仍是100张,拿回家后才发现美元被调换。
甲
的行为属于诈骗
三、多项选择题
1.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A.犯意表示
B.犯罪的故意
C.犯罪的目的
D.犯罪的主体
2.单位成为犯罪主体必须是()。
A.政党
B.公司
C.企业
D.机关
3.下列罪名属于贪污贿赂罪的有()。
A.挪用公款罪
B.徇私舞弊罪
C.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D.玩忽职守罪
4.下列自然人中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
A.醉酒的人
B.已满十六周岁的人
C.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精神病人
5. 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
A.甲盗窃乙的存折后,假冒乙的名义从银行取出存折中的5万元存款。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与诈骗罪
B.甲盗窃了乙的200克海洛因,因本人不吸毒,就将海洛因转卖给丙。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
C.甲盗窃了博物馆的一件国家珍贵文物,以2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乙。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倒卖文物罪
D.甲盗窃了乙的一块名表,以2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罚的种类。
2.简述金融犯罪的种类。
五、案例分析题
2008年10月1日,某客轮正在新加坡驶回广州的途中,突然遇到台风,船长梁某凭自己多年航海经验决定抛弃旅客携带的大量贵重货物(达200万元人民币),以减轻重量,保护广大旅客的生命安全。
试问:1.梁某的行为是否恰当?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
2.假如梁某的行为不负法律责任,则应当符合哪些要件?
参考答案与详解
一、判断题
1.×【解析】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期限为20年。
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2.√
3.×【解析】某人拿了支票后担心被发现而受法律制裁,因而放回了原处,这是他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使犯罪停止,这属于犯罪中止。
若某人是因为被会计发现而未拿走支票,则属
于犯罪未遂。
4.×【解析】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这类犯罪的主观方面,有的是过失。
《刑法》分则第9章规定的33个罪名中,有24个罪名只能由故意构成,9个罪名只能由过失构成。
5.√
二、单项选择题
1.C【解析】A、B、D项都是处于危险正在发生,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而C项中劫匪的行为本身就不是合法的,故C不属于紧急避险。
2.B【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
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都须负刑事责任。
故选B。
3.C【解析】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可见A、B、D都与规定不符。
担任普通教师,但是不担任领导职务,不违反规定,故选C。
4.B【解析】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5.D【解析】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题中王某以为李某是流氓团伙而将其刺成重伤属于假想防卫,故选D。
6.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概念区别。
甲正携带凶器前往乙家,可见已在为犯罪作准备,甲还未实施犯罪就被警方截获,而且在主观方面甲并没有停止犯罪的倾向。
因此选A。
7.D【解析】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要件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8.C【解析】对于单处附加刑的,不能适用减刑。
9. C【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同时根据我国《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即对利用电脑进行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活动的,分别按照金融诈骗罪、盗窃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
本题中王某秘密窃取了某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予以出售,给该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其行为符合该条的规定,构成盗窃罪,故可排除选项B、D。
本题还考查了被盗财物数额的计算标准的知识,对被盗财物只计算直接损失,不包括间接损失;计算被盗财物的实际价格,不是指盗窃犯低价销赃的价格。
因此对于王某的盗窃数额,应按照给公司造成的4万元损失计算。
故可排除选项A。
10. C【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别的关键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交
付财物,本题A、B、C、D四个选项中甲的行为都属于盗窃。
选项A,乙的女儿只有5岁,是无行为能力人,不具备同意让甲搬走彩电的行为能力,因此甲的行为仍是盗窃。
选项D,甲
“趁乙不注意”,应认定为秘密窃取,不是诈骗而是盗窃。
故A、D都不应选。
盗窃罪与抢夺罪区别的关键在于,一个是“秘密窃取”,一个是“趁人不备、公开夺取”,选项B中,甲秘密窃取金项链在先,后被发现后挣脱逃走,不属于“趁人不备、公开夺取”,因此应定盗窃罪而不是抢夺罪。
故B不应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三、多项选择题
1.BC【解析】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
2.BCD【解析】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范畴。
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3.AC【解析】徇私舞弊罪和玩忽职守罪属于渎职罪。
4.ABD【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5.AD【解析】选项中,甲盗窃乙的存折之后,实际上已经掌控了该存折项下的存款;至于甲后来假冒乙的名义去银行变现的行为并不能独立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只要甲控制该存折,且能履行银行要求的取款手续,银行工作人员就必须将存折项下款项交付于甲,这种情况下便不存在诈骗罪的问题。
故A项错误应当选。
D选项中,尽管甲将其盗窃来的名表转卖他人,但并不能构成销售赃物罪。
因为销售赃物罪要求“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代为销售”,既然是代为销售,自然排除了销售自己盗窃所得财物的可能性,故不能成立销售赃物罪,而仅成立盗窃罪。
D项错误,应当选。
C选项中。
尽管盗窃珍贵文物和倒卖珍贵文物的行为之间存在牵连关系,但是牵连犯作为法定的一罪,是以构成两个以上的独立罪名为前提的,所以题干中说“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倒卖文物罪”并没有错,只不过在具体处罚时会择一重罪。
故C正确。
B情形下构成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两个独立的犯罪,故B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因此,答案为AD。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罚的种类。
答:我国的刑罚主要有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种类。
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5种;附加刑主要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4种。
2.简述金融犯罪的种类。
答:1.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该罪又主要包括:(1)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2)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3)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4)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5)伪造、倒卖伪造、变造的有价票证罪;(6)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7)洗钱罪。
2.金融诈骗罪。
该罪由主要包括:(1)集资诈骗罪;(2)贷款诈骗罪;(3)信用卡诈骗罪;(4)保险诈骗罪。
3.骗购外汇罪。
骗购外汇罪是指使用各种欺骗手段,骗取有关部门批准,购买外汇,且数额达到较大的行为。
形式主要有:(1)使用伪造、变造的海关签发的报关单、进口证明、外汇管理部门核准件等凭证和单据;(2)重复使用海关签发的报关单、进口证明、外汇管理部门核准件等凭证和单据;(3)明知用于骗购外汇而提供人民币资金的,以共犯论处。
(4)以其他方式骗购外汇的。
五、案例分析题
答:1.梁某的行为十分恰当;其属于法律上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法律责任。
2.本题实际是考查构成紧急避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具体包括有:(1)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有危险存在;(3)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迫在眉睫的危险。
对于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够进行紧急避险;(4)紧急避险所保全的利益必须大于所损失的利益。
不能小于,也不能相等,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不成立紧急避险。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