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塔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 优秀短篇奖、《人民文学》优秀短篇奖。 《新兵连》获第三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 百花奖、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单位》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庆祝 建国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 《一地鸡毛》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 《温故一九四二》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辞 家 乡 兮 , 心 忧 伤 、 歩 彷 徨 , 挥
泪 抛 却 父 兄 乡 党 , 情 难 忘 。
归 故 土 兮 , 神 郁 闷 、 志 消 亡 , 无
言 诉 说 孤 独 衷 肠 , 义 在 上 。
万一 句句 顶 一
讲 授 人 : 王 磊
讲授提纲
一.作者生平 二.荣誉事迹 三.写作意图 四.作品内容梗概 五.作品艺术特色 六.刘震云如是说 七.名家评议 八.刘震云获奖视屏欣赏
作品内容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 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 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却 画龙点睛,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 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 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 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 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 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 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 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 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纾解仇 恨、化解矛盾、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 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 随一生。
二、从“爱情”来解读文中的孤 独
Biblioteka Baidu
书里前半段写杨百顺(吴摩西),后半段写牛爱国。两个时 代的人物,同样经历着爱情的憋屈和悲苦。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是 他们无数同样的强自掰扯,掰扯别人也掰扯自己。不仅是两位主人 公,文中许多人无不如此。杨百顺和吴香香掰扯较劲,牛爱国和庞 丽娜也掰扯较劲,还有吴香香和老高,庞丽娜和小蒋,小蒋和他的 原配......他们不仅是和自己的妻子丈夫较劲,实际上更是和自己较 劲。 也许,找个知心的“说得着”的人让自己安静和松弛下来真就 这么难。所以,才有吴香香跟隔壁老高的私奔,才有庞丽娜和“东 亚婚纱摄影城”小蒋的偷情,才有牛爱国与朋友妻章楚红的邂逅。 只是因为一个“说的着”,因为那能顶“一万句”的“一句”。 这就好像“贾林之爱”,薛宝钗比之林黛玉,美貌不输,才情 不差,又贤惠识大体,简直是上厅堂下厨房的典范,为啥宝玉看不 上呢?这不是没原因的,因为宝玉找的是一个能跟自己说句话儿的。 而宝钗湘云都不能,唯有黛玉能。其实最初,宝玉也是在宝姐姐和 林妹妹之间一直犹豫徘徊,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那是宝玉小时候, 自我意识还没觉醒。宝玉是叛逆的,宝钗却是正统主流意识形态的, 说些诗词歌赋行,说风花雪月行,说原则问题就不行了,所以宝玉 娶了一个说不到一起去的宝钗,结果自然像判词上说的“纵使齐眉 举案,到底意难平。” 当然,书中也写了理想的几对,比如卷财私奔后在火车站给人 洗脚的吴香香和老高,他们很苦,但是很快乐。但太少了,而且套 用书里的话说,这样的快乐太悲惨,“从根儿上就错了”。
写作意图
刘震云的外祖母生前给刘震云讲了一个故事,“她有 一个叔叔,一辈子没娶上老婆,跟家里的一头牛成了好朋 友。有一天这头牛死了,叔叔三天没有说话。第四天凌晨, 他离家出走了。后来,四乡八镇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捞 了,但都不见叔叔的影子。”这个故事让刘震云很震惊, 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普通的养牛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亲 人,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一头牛的死去,自己熟 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陌生,因此只能去一个更陌生的地方去 寻找一种新的生活。在刘震云看来,这就是精神上的“高 级”流浪和漂泊。怀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刘震云用了三年 时间,写下了新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话 是两个主人公,这两个主人公,一个叫杨百顺,一个叫牛 爱国,他们都是在心里杀过人的“杀人犯”,都是一个人 特别想找到另一个人。找这个人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想 告诉他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 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 中塑造了很多世间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 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每 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知心 朋友不容易,其实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是话找话,《一句 顶一万句》就是反映了这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从“友情”来解读文中的 孤独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但真正能说知心话的并没有几个。
可见,知心朋友的稀缺,以至于中国人常说:“士为知己者 死”。因此,我们就不停的在寻找这么个知己,用小说里的 话讲,就是能够说得着的人。在找的过程中,有的人找到了, 而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因为孤独而去寻找,又 因为没有找到而带来更大的孤独,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造 成了中国式的千年孤独。 比如文中的牛爱国三十五岁时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 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一个是冯文修,一个是杜青海,一个 是陈奎一。指得上不是说缺钱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借钱,有事 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办事,而是遇到想不开或者想不明白的事, 或一个事拿不定主意,可以找他们商量;或者没有具体的事 要说,心里忧愁,可以找他们坐一会儿。坐的时候,把忧愁 说出来,心里的包袱就卸下许多。赶上忧愁并不具体,漫无 边际,想说也无从下嘴,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是坐一会儿, 或说些别的,心里也松快许多。 一个人的一生,最大的幸事就是能遇见说的着的人,最 大的不幸就是遇见了说不着的人还阴错阳差傍在了一起。但 是,即便遇见了说的着的人,也不会一直说的着,人是会变 的。还有的时候,遇见了说的着的人,也会因为种种意外或 者不意外的原因,就错过了。这样有些话只好永远憋在心里, 一直憋着,慢慢地累积起来,变成一个肿瘤,悄悄地磨蚀着 人,磨蚀着人生。所以只好不停地漂泊,不停地找。
作者生平
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著名作家 。 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参加中国人民解
放 1978年复员回家乡当中学教员,同年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开始发 表作品 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 《塔铺》,引起文坛注目 。 1988年之后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连》、 《单位》、《官场》、《一地鸡毛》等, 反响越来越大。 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 学院读研究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 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